当前位置: > 首页 > 小学作文 > 六年级作文 > 正文

语文教材分析作文 语文教材分析心得体会文案

2019-03-12 六年级作文 类别:叙事 65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语文教材分析作文 语文教材分析心得体会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语文教材分析作文  语文教材分析心得体会文案

语文教材分析作文 语文教材分析心得体会文案: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安排了《青海高原一株柳》《草原》和《麋鹿》3篇课文,一个习作训练和一个练习。
二、教材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讲述了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领悟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的非凡生命力。
《草原》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麋鹿》课文交待了麋鹿的生活场所,而且还通过精彩的描写,激发了读者的阅读下文的兴趣,并与结尾相呼应。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31个生字,其中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
3.在口语交际中,引导学生畅谈自己了解的电视节目。
4.能通过听.说.写等综合训练,仿照《银杏》写一篇介绍家乡的产品的习作。
四、教学重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深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五、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六、课时数10课时

语文教材分析作文 语文教材分析心得体会文案: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安排了《青海高原一株柳》《草原》和《麋鹿》3篇课文,一个习作训练和一个练习。
二、教材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讲述了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领悟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的非凡生命力。
《草原》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麋鹿》课文交待了麋鹿的生活场所,而且还通过精彩的描写,激发了读者的阅读下文的兴趣,并与结尾相呼应。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31个生字,其中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
3.在口语交际中,引导学生畅谈自己了解的电视节目。
4.能通过听.说.写等综合训练,仿照《银杏》写一篇介绍家乡的产品的习作。
四、教学重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深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五、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六、课时数10课时

语文教材分析作文 语文教材分析心得体会文案:

第六单元概要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是综合性实践活动,“难忘小学生活”分成,“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两大板块。每板块的主题是活动建议,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可以激起其小学生活的回忆,激发对学校和老师同学的感情。同时在写演讲稿,给母校老师写信、写临别赠言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发。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2、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过程与方法
综合性学习要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主,成长足迹板块可以以制作班级活动纪念册为中心。“为了制作好班级纪念册可以做一下几件事:1.阅读材料中的文章。2.会议和说说自己成长的故事。3搜集个人和集体成长的足迹,谢谢小学生活心中难忘的人和事。”依依惜别“板块可以有选择的开展下面的活动:1.为老师何同学写临别赠言。2.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3.举办联欢会,回忆成长经历,表达惜别之情,互相赠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表达对老师和同学、对母校依依不舍的感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难点: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学法: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五、课时安排
总共13-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语文教材分析作文 语文教材分析心得体会文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教材概貌
一、教材的主要内容
◎按专题分成6组,课文每组4~5篇不等。第六组为综合性学习。
◎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
◎口语交际、习作各5次(有的合有的分,有的提供多个角度)
◎安排“古诗词背诵”和”综合复习”板块。
◎生字:写80个(六年级不再安排认读字)
二、教材的专题设置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设计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
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
◆本册专题的主要特点:
(1)越来越关注儿童与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外部生活,体现出高年级学生心理的特点。
(2)课文的安排更加灵活。
(3)体现和初中的衔接与过渡。
(4)安排具有总复习性质的“古诗词背诵”和“综合复习”。
◆教学时多从文化角度来思考各个专题:
(1)人生感悟——精神文化
(2)民风民俗——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
(3)深深的怀念——革命文化
(4)外国名篇名著——多元文化
(5)科学精神——科学文化
第二部分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选文更多考虑名家名篇
1、选材标准
?文质兼美
?有一定内涵
?汉语表达比较纯正
?语言文字上有可以抓住的“点”,能给学生提示一些读写方法。
?在题材和体裁上都注意拓宽,更重视文学味。
2、选入中外名家的作品:
朱自清、林清玄、丰子恺、老舍、何其芳、安徒生、契诃夫、笛福、马克?吐温、梁衡……
3、不少课文“文学味儿”浓:《匆匆》《灯光》《卖火柴的小女孩》《跨越百年的美丽》……
二、专题更多考虑读写点
☆从人文和读写训练点两个方面安排专题,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防止“语
文”的弱化。
☆各个专题的读写点
(1)人生感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2)民风民俗详写和略写
(3)深深的怀念课文的叙述顺序
(4)外国名篇名著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注人物命运;学习浏览;读整本书
(5)科学精神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6)难忘小学生活综合性学习
三、内容更多考虑过渡与衔接
1、结构与思路体现教材的连贯与一致
☆“双专题”性质:兼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学习能力、习惯的培养
☆导语:激发兴趣,提示、布置单元学习内容
☆课后题和连接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并注意突出单元学习重点
☆词语盘点:方便学生自测自查。
☆口语交际?习作:结合单元知识积累,注重由读到写的迁移
☆回顾?拓展:归纳、梳理,适当拓展,引向课外
2、内容与呈现方式,向初中教材过渡
中小学教材衔接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编写理念;“异”——各学段梯度与衔接。
(1)专题设置,贯通一致。


结语: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语文教材分析》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材分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语文教材分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