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小学作文 > 六年级作文 > 正文

部编版语文一课一练课北京的春节(含答案)作文 北京的春节课作答案文案

2019-03-08 六年级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部编版语文一课一练课北京的春节(含答案)作文 北京的春节课作答案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部编版语文一课一练课北京的春节(含答案)作文  北京的春节课作答案文案

部编版语文一课一练课北京的春节(含答案)作文 北京的春节课作答案文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第1课北京的春节(含答案)
第1课北京的春节
一、看拼音,写词语。
biānpàolàyuètōngxiāo
ránfàngzhǎnlǎnjiérán
二、比一比,再组词。
熬________燃________拌________
傲________然________伴________
宵________闹________耍________
销________闯________要________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热闹________间断________光景________接待________
四、给下列句子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北京的春节________排场,________分外热闹。
2.________孩子们要放鞭炮,________要过春节了。
3.________除夕之夜要守岁,________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人睡觉。
4.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________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5.北京________城市,________它也跟着农民一齐过年,________过得分外热闹。
五、根据《北京的春节》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著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等,1944年开始,创作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________》。
2.本文是以________为线索进行叙述的,详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日子。
六、我能从课文中找出下面各类物品的名称,写下来。
春节食品:________
春节玩具:________
元宵彩灯:________
七、课内阅读。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各色的年画”“鞭炮声日夜不绝”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写出了除夕的热闹氛围。
2.人们的哪些活动体现了除夕的热闹?
3.“万不得已”“必定”说明了什么?
4.你是怎么理解“守岁”一词的?
5.你还知道哪些春节的习俗?
八、课外阅读
节日往往最能集中地表现一个民族的习俗和欢乐。西方的圣诞(dàn)、复活、感恩等节日,大多带有宗(zōnɡ)教色彩,有的也留着历史的遗(yí)迹。节日在每个人的童年回忆中,必然都占有极为特殊(shū)的位置。多么穷的家里,圣诞节也得有挂满五色小灯泡(pào)的小树。孩子们一夜醒来,袜子里总会有慈(cí)祥的北极老人送的什么礼物。圣诞凌(línɡ)晨,孩子们还可以到人家门前去唱歌,讨点零花钱。我小时候,每年就一个节一个节地盼。五月吃上樱(yīnɡ)桃和粽(zònɡ)子了,前额还给用雄黄画个“王”字,就是为了避(bì)五毒。纽(niǔ)扣(kòu)上戴一串花花绿绿的玩意儿,有桑(sānɡ)葚(shèn)、有老虎什么的,都是用碎(suì)布缝的。当时还不知道那个节日同古代诗人屈(qū)原的关系。多么雅(yǎ)的一个节日呀!七月节就该放莲(lián)花灯了。八月节怎么穷也得吃上块月饼,兴许还弄个泥捏(niē)挂彩的兔儿爷供供。九月登高吃花糕。这个节日对漂流在外的游子最是伤感,也说明中国人的一个突出的民族特点:不忘老根儿。但最盼的,还是年下,就是现在的春节。哪国的节日也没有咱们的春节热闹。我小时候,大商家讲究“上板”(停业)一个月。平时不放假,交通没现在方便,放了假店员也回不去家。那一个月里,家在外省的累了一年,大多回去探亲了,剩下掌柜的和伙计们就关起门来使劲地敲锣打鼓。正月里欢乐的高峰,无疑是上元佳节--也叫灯节。从初十起就热闹,一直到十五。花灯可是真正的艺术品。有圆的、方的、八角的;有谁都买得起的各色纸灯笼,也有绢(juān)的、纱的和玻璃的。有富丽堂皇的宫灯,也有仿各种动物的羊灯、狮子灯,羊灯通身糊着细白穗(suì)子,脑袋还会摇动。另外有一种官府使用的大型纸灯,名字取得别致,叫“气死风”。这种灯通身涂了桐(tónɡ)油,糊得又特别严实,风怎么也吹不灭,所以能把风气死。纽约第五街的霓(ní)虹(hónɡ)灯倒也是五颜六色,有各种电子机关,变幻无穷;然而那只有商业上的宣传,没什么文化内容。北京的花灯上,就像颐(yí)和园长廊(lánɡ)的雕(diāo)梁画栋(dònɡ),有成套的《三国》、《水浒(hǔ)》或《红楼梦》。有些戏人儿还会耍刀耍枪。我小时最喜欢看的是走马灯。蜡烛一点,秫(shú)秸(jiē)插的中轴就能转起来。守在灯旁的一个洞口往里望,它就像座旋转舞台:一下子是孙猴,转眼又出来八戒,沙和尚也跟在后边。至今我还记得一盏走马灯里出现的一个怕老婆的男人:他跪在地上,头顶蜡扦(qiān),旁边站着个梳(shū)了抓髻(jì)的小脚女人,手举木棒,一下一下地朝他头上打去。灯,是店铺最有吸引力的广告。所以一到灯节,哪里铺子多,哪里的花灯就更热闹。60年代初的一次春节,厂甸又开市了。而且正月十五,北海还举行了花灯晚会。当时我一边儿逛(ɡuànɡ)灯一边儿就想:是呀,过去那些乌七八糟(zāo)的要去掉,可像这样季节性的游乐恢复起来,岂不大可丰富一下市民的生活吗
1.直接表达作者写作目的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中都介绍了那些花灯?请最少说出四种来。你对其中的哪一种最感兴趣?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介绍中国人过春节的情况,为什么要先写西方人如何过圣诞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最喜欢过哪个传统节日?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默写两句描写中国某一传统节日的古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鞭炮腊月通宵燃放展览截然
二、熬夜燃烧搅拌骄傲然后伙伴元宵热闹玩耍销售闯入需要
三、热烈中断岁月接待
四、1.不但而且
2.之所以是因为
3.因为所以
4.即使
5.虽是可是而且
五、1.老舍;舒庆春;骆驼祥子;猫城记;四世同堂
2.时间;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
6、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
爆竹、风筝、空竹、口琴
走马灯、宫灯、纸灯、纱灯
七、1.香味;色彩;声音
2.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守岁
3.说明了人们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因为这里包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
4.“守岁”有两重意思:岁数大的人在除夕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5.祭灶、扫尘、贴春联、拜年。
八、1.节日往往最能集中地表现一个民族的习俗和欢乐。
2.莲花灯、羊灯、狮子灯、走马灯。我对走马灯最感兴趣,因为走马灯很漂亮,外形很别致,可以看见从里面很多不同的景象,十分有趣。
3.和我们中国人过春节做对比.然后在写出我国的宫灯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我国的节日更具特色!
4.我最喜欢的是中秋节,因为在这个节日里,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全家人开开心心吃着美味的月饼,赏着圆圆的月亮,还可以听老一辈将一些有趣奇妙的神话故事,非常温馨,非常有意义。
5.重阳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部编版语文一课一练课北京的春节(含答案)作文 北京的春节课作答案文案:

类文阅读-1北京的春节
春节的传说(节选)
很久以前有个叫“万年”的青年,家里很穷,以打柴为生。但他十分聪慧,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影响他人作息与出入,决心把节令摸透弄准。一天,他上山打柴,在树下休息时,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回到家里,他设计了一个专门测日影计天时长短的“日晷仪”。可是,当天气出现阴天雾时,就无法观测,怎么办?后来他到泉边喝水,看见那崖上的泉水很有节奏地往下滴,引起了他的兴趣,便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就这样,他通过测日影,用漏水记时的方法慢慢发现,每隔365天,时间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最短的一天是冬至,最长的一天是夏至。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由于节令的失常影响农业生产,老百姓叫苦连天,为此他十分苦恼,一个叫阿衡的大臣为了讨好国君,奏称设天台敬祭天神,就可以解决时令失常现象,祖乙听后认为很有道理,便带领群臣祭天,结果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便带上日晷仪和五层漏壶去见祖乙,他给国君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大悦,感到万年讲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把万年留下来,并在天坛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又派12个童子给万年听用。
过了一些时候,国君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的石壁上刻着:日出日落360,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12圆。万年指着天象对祖说乙:“现在,申星已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希望天子定个节吧。”
天子祖乙说:“春为节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由来。
(选自《春节文化》李英儒山西古籍出版社有删减)
1.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不断叫苦,形容十分痛苦、烦恼。()
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不解决问题。()
2.根据短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万年虽然家里穷,但他很聪慧。
B.万年发明了日晷仪和五层漏壶可以让节令正常起来。
C.大臣阿衡的做法也可以解决节令失常的现象。
D.“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指的是旧年已经结束,新的一年即将开始。
3.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4.读了短文,你知道春节的由来了吗?
【参考答案】
1.叫苦连天无济于事
2.C
3.一年有360天,有春夏秋冬四季,有十二个月。
4.示例:万年发明了万年历,让国君祖乙给新的一年的第一天定个节,于是国君就说“春为节首,就叫春节吧”。
春节文化的生活德育智慧(节选)
赵丽娟
春节作为沿袭传统农耕生活的节日,其最原始的意义是在岁末年初之时,将经过一年辛勤农业劳动收获的物品祭祀众神及祖先,感谢大自然的恩赐,祈求神灵和祖先的庇佑,渴望新的一年生活幸福、吉祥。因此,春节本身就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产物,理应以物质文化生活为基础。
有歌谣唱到:“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吃几天,沥沥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祭灶日,春节的幕布正式拉开。祭灶时家家户户都要献麻糖:一方面用贿赂的手段甜了灶王爷的嘴,另一方面粘住灶王爷嘴使其只能“上天言好事。”腊月最后一天(除夕日),则是展示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喷火口:红红火火的窗花、剪纸、春联,叱咤威武的门神画像,迎接诸神的神像、焚香、祭品、鞭炮,全家团聚的饺子、金鱼、花糕、公鸡,为初一准备的红包、糖果、点心、新衣服等等悉数登场。而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则是春节狂欢的最后时刻:喧天的锣鼓、绚丽的烟花、高悬的灯笼、香甜的汤圆,渲染着热闹的节日氛围,自此春节行至尾声。
总之,春节这个特殊的时间节期,将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以集中地形式呈现出来,是人们物质生活世界的集中反映。
(选自《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8期)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辛勤——()祈求——()呈现——()
2.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的锣鼓()的烟花()的灯笼()的汤圆
3.根据课文判断对错。
(1)春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2)春节期间有三个重要的日子:腊八、祭灶日、除夕。()
(3)祭灶日要吃麻糖。()
(4)汤圆、灯笼是元宵节的标志。()
4.为什么说“春节本身就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产物,理应以物质文化生活为基础。”?在文中找出答案,用“”画出来。
5.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有哪些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辛劳请求展现
2.喧天绚丽高悬香甜
3.(1)√(2)×(3)√(4)√
4.春节作为沿袭传统农耕生活的节日,其最原始的意义是在岁末年初之时,将经过一年辛勤农业劳动收获的物品祭祀众神及祖先,感谢大自然的恩赐,祈求神灵和祖先的庇佑,渴望新的一年生活幸福、吉祥。
5.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二十三这天开始,到元宵节结束。最重要的习俗是送灶王爷、贴春联、吃饺子、放鞭炮、闹元宵。

部编版语文一课一练课北京的春节(含答案)作文 北京的春节课作答案文案:

1.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醋、饺、拌”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展览、风筝、空竹、口琴、更新、鞭炮”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4.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5.拓展阅读文段,对比舒乙、斯妤笔下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1.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2.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醋、饺、拌”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展览、风筝、空竹、口琴、更新、鞭炮”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能分清文章详略。
3.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歌曲《新年到》。
导入语:同学们,听喜庆的音乐响起来;看,红红的狮子舞起来……听着喜庆的音乐,看着这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大声地告诉我,这是什么节日?
2、揭示课题。
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板书:1北京的春节)
3、读课题。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想一想: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检查反馈,相机指导。
(1)出示词语,读一读。
腊月展览风筝zheng空竹口琴更gēng新鞭biān炮除夕
春联扫除年糕充足店铺开张对联年画通宵xiāo间jiàn断除非光景万不得已必定截然不同燃放
拜年寺院轿车元宵张灯结彩一律彩绘广告分fèn外
(2)出示词语,观察特点。
饺子榛子栗子风筝
提示:后面的字是轻声。读得又轻又短。
(3)词语解释。
腊月:农历十二月。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的焕然一新。
张灯结彩:挂上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万不得已: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
分外:超过平常,特别。
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空竹:一种木制的传统健身玩具。
3、体会“京味儿”的语言特点。
(1)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有《老舍全集》行世。
老舍是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俗白,通俗易懂,朴实无华,京味儿十足。
(2)出示词语,读一读。
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玩意儿
提示:儿化音。后面的“儿”只做卷舌的动作,音不要读出来就可以了。
(3)出示句子,读一读。
a.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b.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提示:闲在:清闲自在。这是北京方言。老舍在《茶馆》里写道:“秦二爷,您怎么这么闲在,想起下茶馆儿来?”
3、初读课文,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提示:忙乱、热闹、喜庆、团圆。(板书)
三、厘清结构,分清详略。
1、北京的春节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提示: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时间之长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堪称之最。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时间风俗习惯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过小年,放鞭炮,吃糖过了二十三初六元宵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3、汇报交流
时间风俗习惯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放鞭炮,吃糖过了二十三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初六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听戏元宵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板书时间,用→连接)
4、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1)默读思考,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
提示: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板书△标出,板书:详写)
5、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部分。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的。
五、结束语和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联系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的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详写部分,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2.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3.拓展阅读文段,对比舒乙、斯妤笔下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腊月展览风筝空竹口琴更新鞭炮除夕春联扫除年糕充足店铺开张对联年画通宵间断除非光景万不得已必定截然不同燃放拜年
寺院轿车元宵张灯结彩一律彩绘分外
2.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学习目标。
二、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1.腊八
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简练,为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除夕真热闹”?
从人们活动的角度。“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都在庆祝除夕,自然很热闹了。
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体会北京淳朴的民风。
4.元宵。
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出示句子:“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教师引导:“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全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表现了灯的种类之多。读一读,读出看灯时的开心、兴奋、激动的感受。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5.课文有些部分写得详细,有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提示:详略得当,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三、自我感悟,对比升华
1、本文怎样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呢?
提示: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吃糖、穿新衣、逛庙会、买玩具。
2、对比感受: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示例:谚语称“二十六,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要筹备过年要吃的肉食。
今天一大早我和奶奶就到集市上去采购,集市上的人非常多,各种各样的过年零食和食物琳琅满目。奶奶告诉我,从今天起家家户户都要准备过年吃的肉,有的买回去做各种肉食。
教师小结:几千年来,春节的习俗一直跟随时代的脚步在演变,但不变的是热闹、团圆、喜庆的气氛。
四、学习“阅读链接”,感受名家笔下的春节的不同
请同学们默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提示:老舍写过年是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给我们展示的是老北京的民风民俗的画卷。
舒乙写春节详细地介绍了祭灶的风俗和春节的食物,把春节的风俗写得十分有情趣。
斯妤写过年既写了家乡的习俗,又写了自己的亲人,传达的是浓浓的亲情。
板书内容:
1北京的春节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时间)?
△△?△△(详写)?
忙乱热闹喜庆团圆

部编版语文一课一练课北京的春节(含答案)作文 北京的春节课作答案文案:

第一单元课文课内阅读复习资料
第一课《北京的春节》
1.本课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图,展示了我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也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2.文章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
(1)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喜庆、团圆)
(2)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招待客人,小孩逛庙会。(悠闲、快乐)
(3)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红火、美丽)
3.课文按时间顺序,对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三部分写得详细,其它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4.本课突出的表达方法是以时间为顺序,有详有略。
5.课文重点句子解析
(1)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蒜比作翡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泡蒜的色彩,让人一看就能产生食欲。
(2)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这个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了有名的老铺挂出的四种样式的花灯,以此来说明几百盏灯“各形各色”。
第二课《腊八粥》
1.这篇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充分体现了小孩子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浓浓的亲情。
2.课文重点句子解析
(1)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这个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锅中的粥发出的声音当作人在叹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八儿妈妈熬煮腊八粥的情景。
(2)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
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花生仁儿被煮掉了外皮和锅巴围在锅边的情景,突出地表现了腊八粥的美味和诱人。
第三课《古诗三首》
1.《寒食》通过描写寒食节时的融融春意和皇宫里的情景,暗讽了封建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现实和社会的不满。
2.《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和织女被银河阻隔的悲剧,抒发了夫妻之间的离别之愁和相思之情。
3.《十五夜望月》通过中秋望月的特定场景,描绘了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四课《藏戏》
1.这篇课文通过介绍藏戏的民族特色和形成过程,展现了藏成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独特的表现形式,赞美了传统戏剧的艺术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课文重点句子解析
(1)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涉水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雅鲁藏布江的激流比作脱缰的野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水的端急和环境的恶劣。
(2)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带着面具演出的呢?
这个句子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突出地点明了藏戏的特点之一----戴着面具演出。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部编版语文一课一练课北京的春节(含答案)》作文,希望在写《部编版语文一课一练课北京的春节(含答案)》上能够帮助到大家,让大家都能写好《部编版语文一课一练课北京的春节(含答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