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小学作文 > 五年级作文 > 正文

最新部编版语文课文目录作文 最新部编版语文课文目录表文案

2019-03-13 五年级作文 类别:叙事 45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最新部编版语文课文目录作文 最新部编版语文课文目录表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最新部编版语文课文目录作文  最新部编版语文课文目录表文案

最新部编版语文课文目录作文 最新部编版语文课文目录表文案:

(人教版统编教材,仅供参考)
第一单元
1.白鹭
2.落花生
3.桂花雨
4※.珍珠鸟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
语文园地一
第二单元
5.搭石
6.将相和
7.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习作:“漫画”老师
语文园地二
第三单元
8.猎人海力布
9.牛郎织女(一)
10※.牛郎织女(二)
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
习作:缩写故事
语文园地三
第四单元
11.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已亥杂诗\/(清)龚自珍)
12.少年中国说
13.圆明园的毁灭
14※.木笛
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
语文园地四
第五单元
15.太阳
16.松鼠
习作例文:鲸鱼、风向袋的制作
习作:介绍一种事物
第六单元
17.慈母情深
18.父爱之舟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口语交际:父母之爱
习作:我想对您说
语文园地六
第七单元
20.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
21.四季之美
22.鸟的天堂
23※.月迹
习作:即景
语文园地七
第八单元
24.古人谈读书
25.忆读书
26※.我的“长生果”
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习作:推荐一本书
语文园地八

最新部编版语文课文目录作文 最新部编版语文课文目录表文案:

最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名著之旅
5草船借箭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是一篇经典老课文,根据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46回相关内容改写。主要讲的是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从曹操那里“借”来十万支箭交差的故事。诸葛亮的计策之高明,令我们叹服不已,既巧妙应对了周瑜,粉碎了他的如意算盘、保全了自己,又借此机会打击了曹军士气,可谓一举多得。
《草船借箭》改写自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其自身也可以独立成为一篇小说,它具备了小说的所有要素: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形象鲜活生动、小说环境特别典型。尤其是故事情节特别紧凑,前后关联紧密,特别适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说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设置了一个悬念:诸葛亮到底打算怎样完成任务?诸葛亮是早就成竹在胸,作者作为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也是知道诸葛亮的打算的(这本身就是作者的精心构思和安排),但是,作者却迟迟不告诉我们,让我们读者干着急,为诸葛亮捏一把汗,这样的阅读感受真是令人欲罢不能,但又心甘情愿受折磨。作为一名读者,我们的心始终是“吊着”的:首先,我们都知道周瑜不怀好意,是在设计陷害诸葛亮,可是诸葛亮偏偏就往火坑里跳,周瑜给你十天时间,就已经是够紧张的了,可是诸葛亮你居然只要三天,这不是傻吗?第二,周瑜暗中使绊子,处处刁难,目的就是让你诸葛亮完不成任务,可是你诸葛亮倒好,前两天毫无动静,也不想办法破解周瑜的阴谋,这不是急死人了吗?你难道不要自己的脑袋了吗?第三,你诸葛亮仅仅带着几百军士就敢直闯曹军水寨,你吃了熊心豹子胆啊?……直到读完全篇小说,我们才会豁然开朗、如释重负,从而体会到前所未有的阅读快感。如果小说先把诸葛亮的计划通过他的心理活动写出来,那么,这篇小说就失去了所有的魅力。当我们作为一个后知后觉者,想明白一个先知先觉者的所思所为,除了钦佩,还能怎样呢?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认识本课“瑜、忌、督”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等13个生字。掌握“妒忌、神机妙算”等15个词语。
2.理解课文,能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3.初步学习前后联系读懂名著的阅读方法。
4.深入思考有关问题,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学习前后联系读懂名著的阅读方法。
2.深入思考有关问题,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制作简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同学们,我们一起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改写自长篇小说《三国演义》。
2.初步了解《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亦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历史章回小说,作者一般被认为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该书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其虚实结合,曲尽其妙,是四大名著中唯一根据历史事实改编的小说,被许多人误以为该书内容就是中国三国时期的正史。
3.简介作者罗贯中。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元末明初小说家,其主要作品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4.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从这篇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
5.检查朗读。
指名接力朗读课文,集体正音。
6.齐读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7.理解几个难懂的词语:都督、迟延、水寨、弓弩、旱寨、丞相。
【设计意图:本板块教学,旨在了解常识,训练朗读,积累语言。同时抛出一个主问题: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阅读理解。】
二、梳理故事,交流收获
1.读完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我们交流的角度可以有许多,比如: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方法……2.引导学生说故事情节。
(1)建议大家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一说故事情节。
(2)建议大家根据人物之间的关系来说一说故事内容。
根据学生回答,形成人物关系图:
3.引导学生谈人物形象。
(1)说说对周瑜的认识。
(2)说说对鲁肃的认识。
(3)说说对诸葛亮的认识。
4.抓住关键点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艺术。比如:
(1)诸葛亮为何答应“三天”造好10万支箭?
(2)诸葛亮什么时候有了全盘计划?
(3)诸葛亮什么时候知道周瑜是在陷害他?
(4)为什么要擂鼓呐喊?
(5)为什么借箭时要请鲁肃同去?
(6)为什么要掉头?
……
5.教师小结:这些看似独立的细节,其实与课文前前后后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阅读小说,最需要的本领就是前后联系、深入思考的能力。
【设计意图:充分相信学生,本课的情节、人物、细节,学生基本能够读明白读透彻,所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尽情交流。】
三、结合原著,还原题目
1.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46回,请看回目:
用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请问,横线上应该是什么字?
2.学生思考,全班交流讨论。
预设:阴、阳、计、智、妙、巧……都不对,教师和学生一一给出理由。
3.教师出示原作题目: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学生齐读。
4.想想作者为什么用“奇”?“奇”是何意?
5.“奇”就是出乎人的预料,令人意想不到。请问,诸葛亮此计出乎谁的意料?到文中找根据。
——出乎曹操的意料。根据:(1)曹操下令射箭御敌;(2)从旱寨调来弓弩手;(3)听到船上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方知上当。
——出乎鲁肃的意料。根据:(1)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2)诸葛亮请他一起去取箭,他不知道到哪里去取;(3)听到军士擂鼓呐喊,害怕曹军出来。
——出乎周瑜的意料。根据:(1)以为诸葛亮中计,一心作梗,准备名正言顺杀掉诸葛亮;(2)听鲁肃说诸葛亮不用造箭材料,心存疑惑;(3)听鲁肃回报借箭经过,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出乎我们的意料。根据:……
6.教师小结:鲁肃聪明吗?周瑜聪明吗?曹操聪明吗?为什么这些聪明的人,连诸葛亮想玩什么把戏都丝毫不知呢?
这种写法在小说创作中叫“衬托”。
【设计意图:巧用原著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怎样高度凝练地概括诸葛亮计谋的奇巧。再回到文本中去,印证这个“奇”,最后让学生明白这个“奇”表现了诸葛亮的超人智慧。】
四、再读故事,学习思辨
1.在文中挑一个角色,你愿意做谁?为什么?
2.教师激活学生思维:你们都愿意做诸葛亮,但如果我是周瑜,你们就死定了!因为,诸葛亮在整个过程中,留下来两个明显的纰漏!
3.学生再次走进课文,阅读思考。
4.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
——第一个纰漏:诸葛亮说“从明天起,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第二个纰漏:诸葛亮“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然没有什么动静”。
5.全班讨论:为什么说这两处是纰漏?
预设:
——造箭不是应该在兵工厂里吗?造箭不是应该在军营里吗?怎么会让军士到江边搬箭?这岂不是在告诉周瑜:箭从江上来?如果周瑜意识到这一点,给全军上下传达命令:三天之内,任何船只不得出入东吴水面,那诸葛亮的计谋不是落空了吗?
——鲁肃回报,诸葛亮根本不用这些材料,那岂不是在告诉周瑜:他诸葛亮根本就没打算造箭?也就是说,箭必定是从外地运来的!如果周瑜意识到这一点,叫人密切监视诸葛亮,稍有风吹草动,立即加以阻止、破坏,那诸葛亮的计划不是同样落空了吗?
6.如果诸葛亮考虑再周详一点,应该怎么说?怎么做?为什么?
预设:
——诸葛亮当天不应该说出搬箭的地点而应该等到第三天箭借回来了再去通知周瑜,或者说“三天以后,我将十万支箭送到都督府上”。这样,周瑜就不会产生任何怀疑。
——诸葛亮应该前两天正儿八经地造起箭来,让周瑜放松警惕,以为他自己阴谋得逞,不致于发现蛛丝马迹、从中作梗。这叫“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也叫“瞒天过海”。
【设计意图:用大家意想不到的问题,引领学生再次回到文章中去,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能力。】
五、比较阅读,揣摩语言
1.这篇课文改写自《三国演义》,在语言风格上,与原著有较大的区别,大家不妨比较比较,看看本课和原著的语言各有什么特点。
2.出示课后阅读链接,学生朗读。
3.学生找出对应段落,比较各自语言特点。
4.教师小结:
(1)原著文白夹杂,语言精练,句式简短,节奏感强。
(2)课文语言清晰明白,句子较长。
5.梳理本课阅读方法。
【设计意图:将课文与原文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特点。最后对本课学习方法进行梳理总结,凸显本单元语文要素。】
六、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学生将生字按照结构分类。
2.重点指导“督、惩、遮、寨、插”等生字书写。
3.学生书写。
4.布置作业:请你以诸葛亮随行人员的身份给诸葛亮写一封信,提醒他整个计划中哪些地方做得不妥;或者以读者的身份给作者罗贯中写一封信,提出修改意见。
【设计意图:抓住要领进行书写指导。最后布置的作业旨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进行有序整理。】
【板书设计】
5.草船借箭
6景阳冈
【教材分析】
《景阳冈》节选自古典小说《水许传》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在中国,这是个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精彩故事。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十八碗“三碗不过冈”,不顾店家景阳冈上有虎伤人的劝说,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吊睛白额猛虎的故事,刻画了武松豪放、神勇而又机敏的好汉形象。
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在点评这一章节时言道:吾尝论世人才不才之相去,真非十里、二十里之可计。今耐庵乃以一人,一心,一手,一笔,而盈尺之幅,费墨无多,不惟写一虎,兼又写一人,不惟双写一虎一人,且又夹写许多风沙树石,而人是神人,虎是怒虎,风沙树石是真正虎林。此虽令我读之,尚犹目眩心乱,安望令我作之耶!读打虎一篇,而叹人是神人,虎是怒虎,固已妙不容说矣。乃其尤妙者,则又如读庙门榜文后,欲待转身回来一段:风过虎来时,叫声“阿呀”,翻下青石来一段;大虫第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时,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一段;寻思要拖死虎下去,原来使尽气力,手脚都苏软了,正提不动一段;青石上又坐半歇一段;天色看看黑了,惟恐再跳一只出来,且挣扎下冈子去一段……皆是写极骇人之事,却尽用极近人之笔,遂与后来沂岭杀虎一篇,更无一笔相犯也。
妙哉施耐庵!妙哉金圣叹!作者的生花妙笔、匠心独运正是学习本文时应重点关注的地方。如先写酒之醇醲、武松豪饮为打虎做铺垫;极写虎威衬托武松之神威;写景虽寥寥几笔,但却极好烘托了打虎的紧张气氛;棒不离身却最需要时折断的波澜……皆引人入胜之笔,真可谓无一处不妙,需细细揣摩,品味。
部编版教材选用片段基本保留了名著原貌,让学生能更直接感受名著魅力,但客观上给学生阅读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本课学习中,朗读指导上教师应花更多心思。
【教学目标】
1.认识“倚、箸、碟、俺、绰、杖、擒、勿、肋、踉、跄、呵、胯、霹、雳、咆、哮、锤、泊”等19个生字,会写“冈、饥、碟、俺、榜、杖、申、兼、勿、拖、悉、肋、坠、膛、截”等15个生字。
2.讲述武松打虎的故事,感受武松人物形象。
3.揣摩作者生花妙笔,感受古典名著魅力。
【教学重难点】
揣摩作者生花妙笔,感受古典名著魅力。
【教学准备】
制作简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经典名著欣赏课《景阳冈》,节选自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课文的背景资料。
PPT示相关材料:
《水浒传》是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描写北宋末年宋江等一百零八条好汉在梁山泊聚义的故事。武松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施耐庵,江苏人,元末期初小说家。
2.课文是古白话文,语言和现在有些不同,请大家结合下面的词语解释,联系上下文,这样能帮助大家读懂课文。
PPT示词语解释:
梢棒:行路防身用的棍棒。
箸:筷子。
筛酒:斟酒、倒酒。
恁地:如此、这样。
醇醲:亦作“醇浓”。酒味浓厚甘美。
榜文:公告。榜上的名文,或告示。
吊睛白额大虫:眼睛上翘,额头上有白色花纹的猛虎。
巳、午、未三个时辰:指中午时分。
未末申初:指傍晚时分。
厌厌:读yānyān,指微弱、精神不振。
杖限:即杖限文书。旧时官府要下属限期完成某事、逾期则予以杖罚的公文。
霹雳:响声巨大的迅雷。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
疏软:软弱无力。
【设计意图:开课明旨。介绍作品、作者相关背景材料以及解释难以理解的词语,为学生读课文扫清障碍,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有声有色读课文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借助课文下面注解或者请教老师。
2.生自由读文。
3.指生朗读,师相机指导。
4.本文要想读好,就要读出说书的感觉。大家来听一听评书艺术家单田芳先生说的这段书,看有没有帮助。
5.播放单田芳评书《水浒全传》第64回。
6.请大家学着这个感觉再试试。
7.生展示。
8.师相机小结:同学们很了不起,这样的古白话文同学们也已经读得很好了。
【设计意图:熟读课文,是学生走进文本的第一步,因本文课文为古白话文的特殊性,读起来会有困难,所以借助听评书的方式,帮助读好课文,让学生快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有模有样说故事
1.武松打虎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我国著名连环画家刘继卣先生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一组优秀的连环画。请大家给每幅画面配上两句文字作为脚本。(脚本就是连环画上介绍故事情节的简要文字。)
PPT示连环画组图:
2.生观察思考。
3.师生交流。
(1)指生汇报。
(2)师相机指导:重点抓住人物动作、神情将连环画表现的场景讲述清楚。注意语言要简洁、通顺。
(3)继续汇报。
4.小结:通过给连环画加脚本,大家已经把这个故事完整地讲述出来了。
【设计意图:通过连环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以独特的视角审视文本,在完成脚本的同时,已经可以复述这个故事。】
四、有条有理说人物
(一)“喝酒”看武松
1.武松是家喻户晓的打虎英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认识他。按照故事情节,我们可以将课文分成两个部分:1、2自然段写喝酒;3-8自然段写打虎。请同学们先默读“喝酒”的部分,说说:这“三碗不过冈”是什么样的酒?武松又是怎样的人?
2.生读文。
3.师生交流。
(1)指生发言:这酒是怎样的酒?
(2)相机PPT示:
“三碗不过冈”、“透瓶香”、“出门倒”;
“这酒好生有气力”“好酒”、“醇醲好吃”、“这酒端的要醉倒人”……
(3)小结:这酒不一般:醇醲、醉人。
(4)继续交流:武松有事怎样的人?
(5)相机PPT示:
“主人家,快把酒来吃。”
“主人家,怎的不来筛酒?”
“我也要酒,也再切些肉来”
“再筛三碗来我吃。”
“主人家……只顾筛来。”
“只将酒来筛。”
“你尽数筛将来。”
……
(6)句句不离酒,且先唤酒,次及肉,前后共饮十八碗。表现武松好酒、豪爽。这两个段落还表现了武松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7)相机PPT示:
“你休说这话来吓我!便有大虫,我也不怕。”
“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
(8)这人也不一般。不仅好酒,兼且艺高人胆大!
(9)大家看这一句,起什么作用?
PPT示:酒家道:“你这条长汉,倘或醉倒了时,怎扶得你住?”
(10)小结:不是这样的人,怎饮的了这许多酒,怎打得了这样的虎,这就是武松自己口中所说的——好汉形象!
4.这一部分是通过描写武松的什么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5.小结:典型语言让人物形象更生动。
(二)“打虎”看武松
1.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打虎”部分。听老师读课文第6自然段,思考:这是什么样的虎?这又是怎样的武松?
2.师朗读,生边听边思考。
3.师生交流。
(1)指生回答:这是什么样的虎?
(2)师小结:这是正面描写了这只吊睛白额大虫的威猛。文中还有什么地方也是在描写这只虎?
(3)相机PPT示:
“有只吊睛白额大虫,晚了出来伤人,坏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
“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请勿自误。”
“为这景阳冈上新有一只大虫,近来伤害人命。”
(4)同学们,这不仅是一只猛虎,更是一只凶虎、恶虎。
(5)喝醉酒的武松,遭遇了这样的大虫,当时是,我们又看到了怎样的武松?
(6)继续交流。
(7)相机小结:展现武松胸中武艺,赤手空拳打虎的神威,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好汉形象!
4.这一部分是通过描写武松的什么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5.小结:动作细节让人物形象更突出。
示:
咏武松
都头武二郎,
醉上景阳冈。
斗酒生神力,
空拳把虎降。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的学习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了解武松性情豪爽、武艺高强,神威凛凛的性格特征,深入认识武松打虎英雄的人物形象。】
五、有滋有味赏手法
1.景阳冈这个故事之所以有这么大的魅力,和施耐庵对故事情节的巧妙设计以及细节的精心安排是密不可分的。请大家试着分析文中:榜文、红日、梢棒的作用。
2.生思考、小组交流。
3.指生汇报。
4.师相机出示PPT:
榜文:榜文是伏笔。没有榜文,遇到老虎就是偶遇,有了官府榜文,武松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表现武松的艺高人胆大。
红日:骇人之景。点名时间,点出环境,烘托危急气氛。同样表现武松艺高人胆大。
梢棒:文中十七处写梢棒,层层铺垫,就为写其最紧要关头“折断”,让故事横生波澜、更加惊心动魄。让武松必须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表现武松神威。
5.白璧微瑕,老师觉得施耐庵有一处写的不好。这里和武松的人物形象不符。
你怎么看?
PPT示:
武松再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
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疏软了。
武松……寻思道:“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我却怎地斗得他过?”……一
步步挨下冈子来。
6.生发言。
7.让故事更真实,让人物更有血有肉。有此一折,便越显出武松方才打虎神威。
8.小结:巧妙安排让人物形象更丰满。
【设计意图:通过品析榜文、红日、梢棒的作用,感受作者在刻画人物方面的匠心独运,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六、课堂小结
1.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点评武松的时候这样写道:
《水浒》之人,固独人人未若武松之绝伦超群。武松,天人也。武松天人者,固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以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也,断曰第一人,不亦宜乎?
2.武松在《水浒传》中第一次亮相,就拳打猛虎,后面还有哪些精彩故事呢?预知后文如何,书中自由分解!请同学们到《水浒传》中寻找答案吧!下课!
【设计意图:由课内到课外,引领学生走进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大门,领略作家笔下不同人物的风采。】
【板书设计】
6景阳冈
好汉武松
饮酒显豪气
猛虎显神威
7猴王出世
【教材分析】
《猴王出世》选自古典白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
“第一回”——乃是开篇之作,后面还有很多回。选入教材的用意,我觉得主要是欲借这一回引起同学们读整部书的兴趣。那么,教者就要从激发阅读兴趣着眼,让孩子迫切地想读整本的《西游记》,那么你就有功了。
“古典白话”——白话,浅白如话,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别忘了前缀有“古典”二字。阅读古典白话,对当代的大人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何况是五年级的孩子?不太可能靠他们自己的能力将字词句段全部读懂。我们得帮他,教他一些方法。同时,也不能要求太高。要求太高,会吓着他们,让他们失去兴趣,这就有违我们“激发孩子们阅读整本《西游记》的兴趣”的初心了。
“小说”,自然以刻画人物为主要任务。那么,学习这篇文章,除了了解石猴是怎样变成猴王的,还要从字里行间感受猴王的形象,对猴王的形象有了最初始最本质的了解,孩子们再读后面的章节就能很好地理解为什么“他”会生出那么多的事端来——禀性难移啊。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学习用“边读边猜”的方法读懂课文内容。
2.朗读课文,感受古典白话的韵味。
3.讲述“石猴”是怎么出世并“一跃”成为“猴王”的,感受其鲜活喜人的形象。
4.分析石猴成为猴王的必然性,并由“猴王”的性格特点说开去,激发同学们阅读《西游记》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感受猴王鲜明的形象,分析其成为猴王的必然性。
【教学准备】
制作简易课件;影视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猜文明意
1.前面学习了《草船借箭》和《景阳冈》,这两篇文章分别选自《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是古典白话小说。今天要学习的文章《猴王出世》则选自《西游记》,也是古典白话小说。
读的过程中,大家一定会遇到一些不太理解的字词,请问你是怎么解决的?
2.除了问人、看注释、查字典词典,还有什么办法?

最新部编版语文课文目录作文 最新部编版语文课文目录表文案:

第一单元童年往事情
一《古诗三首》
A《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范成大
1断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字词: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儿女:男女
当家:男女都不闲着,各自做各自的事情
童孙:孩子们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阴:树荫
3译文:白天触地,夜晚搓麻线,农家男女各自都忙着自己的事情。小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也在桑树荫附近学着种瓜。
4主题:《四时田园杂兴》描写了乡村农民耘田、绩麻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天忙碌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重点:
三幅画面:1.昼景(耘田)。2.夜景(绩麻)。3.儿童学种瓜。
前两句:农家人日夜劳碌,紧张地劳动,可以看出他们朴素、善良、勤劳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后两句:有趣味性,小孩子模仿大人种瓜是农村常见的现象,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表达了诗人对热爱劳动、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B《稚子弄冰》【宋】杨万里
1断句: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字词:
稚子:幼小的孩子。
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磬:一种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
玻璃:天然玉石,不是现在的玻璃
3译文:清晨,小孩子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做银钲敲。敲出来的响声像玉磬一样清脆,穿过树林传得很远,忽然听见冰碎了,发出了像水玉落地破碎的声音。
4主题:《稚子弄冰》写小孩子在冬天的一场嬉戏。全诗清新明快,画面有声有色,富有情趣,稚子的喜乐与失望浮现在眼前,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孩子的天真烂漫。
5重点:
前两句:“脱”字用的好.作者用”脱”这个字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小孩子取冰的动作,表现出了小孩子天真可爱与氦气活泼的天性.
后两句:“忽”字极为准确地写出了冰块碎落的猝不及防,让人更容易想象出当时小孩子瞬间由喜笑颜开到失望无比的神态变化。
写法特色::全诗描绘了稚子弄冰的画面,通过写“晨起脱冰—穿线作钲—敲冰—冰碎”这一过程,表现了稚子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特点。诗歌既从视觉方面刻画了稚子的动作,如“脱、穿、敲”,又从听觉方面描写了敲击冰块发出的如玉磬般清脆的响声,以及冰块像水玉落地玻碎的声音,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画面富有情趣。
C《村晚》【宋】雷震
1断句: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2字词:
陂:池岸
衔:口里含着,文中指落日挂在山腰像被山含住。
漪:水中的波纹
归去:回家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腔:曲调。
信口:随口
3译文:池塘里长满了水草,池水几乎漫上了堤岸,山衔着落日,他们的倒影浸在寒冷的水中。回家的牧童悠闲地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地吹着不成调的曲子。
4主题:《村晚》描绘了乡村傍晚恬静优美、富有生活情趣的景色,勾勒出一副牧童晚归图,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流露出诗人对乡村自然风光的热爱和赞美,对闲适自由、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5重点:
前两句(写景):两个“满”字写出了这个季节生机勃勃的特点,“衔”和“浸”字写出了落日西山时,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美景,给人一种画面十分优雅美丽之感。
后两句(写人):描写了一副牧童悠闲地横坐在牛背上,手握短笛随意吹奏的画面,刻画了一个天真可爱、纯朴自然的牧童形象。
D课外:描写童年生活的古诗
1《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所见》[明]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二《祖父的院子》选自《呼兰河传》作者萧红
A理解词语:
明晃晃:光亮闪烁。
闪烁:光亮摇摆不定,忽明忽暗。
马马虎虎:形容做事草率、敷衍、随便、不细心。
承认:表示肯定,同意,认同
存心:怀着某种念头。本文指怀着要追上的念头。
光芒:向四面放射的强烈光线。
随意:任凭自己的意思。
阴凉:太阳照不到而凉爽。
B反义词:
新鲜-糜烂漂亮-丑陋承认-否认黑暗-明亮随意-拘束马马虎虎-认认真真
C近义词
闪烁-闪耀瞎闹-胡闹存心-故意愿意-乐意
D主题:本文通过对祖父的园子的介绍,以及描述作者跟随祖父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地玩耍的美好感受,表现了作者儿时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幸福、自由、快乐的心情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E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3)对园子的初步描绘:写园子里的昆虫和树。(各色昆虫-新鲜漂亮,园中之树-富有活力)
第二部分(4-14)难忘的园中往事:写“我”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水,以及自己自由自在地玩耍。(跟着祖父: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水。自由游戏:摘黄瓜吃、追逐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玩)——快乐
第三部分(15-16)园子里的一切:写不只是“我”,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自在的。(太阳下的园子:健康、漂亮。植物动物:自由有灵性)
第四部分(17-19)园中快乐入梦:写“我”在园子里玩累了便快乐地入梦。以地为床、草帽遮脸
F重点:
1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园中时的哪些情景?“我“在祖父的园子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1)跟随祖父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水。(2)摘黄瓜吃、追逐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玩。(3)沐浴阳光,感受花鸟虫果的自由。(4)用草帽遮住脸睡觉。
园子是“我”的童年乐园,在那里“我”感到自由、快乐。
2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祖父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我”是一个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孩子,有一颗自由的心。
祖父是一位勤劳、慈爱、幽默、宽容的老人。
3为什么说是“祖父”的园子?
因为“我”的自由快乐源于领“我”到园子的慈爱的祖父,所以称园子是“祖父”的园子。作者之所以怀念这个园子,是因为这个园子里有祖父的疼爱,有快乐的童年。
三《月是故乡明》作者:季羡林
A反义词
澄澈-浑浊不可胜数-寥寥无几恍然大悟-百思不解
B近义词
孤单-孤独陪衬-衬托不可胜数-不可计数澄澈-清澈旖旎-绮丽巍峨-雄伟
C主题:本文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怀念与眷恋。
D层次:
第一部分(1):写每个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第二部分((2-6):写“我”年近耄耋,仍然怀念故乡的月亮。
第三部分(7):篇末点题——月是故乡明。
E重点:
1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抒发了哪些感受?
往事: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
感受:在作者的故乡,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坑边的月景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他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通过对故乡往事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之情。
经历:①作者离乡背井,在世界各地见到过许多美妙绝伦的月亮,但念念不忘的还是故乡的小月亮。②作者居住的朗润园景色优美、环境优雅,是赏月的胜地,但作者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平凡的小月亮。
感受:无论是在莱蒙湖上、非洲大沙漠中、大海中,还是在高山上,都看到过美妙绝伦的月亮,甚至作者居住的朗润园这样的赏月胜地见到的奇景,都无法撼动故乡的小月亮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足见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怀念,对故乡的怀念。
2为什么说“月是故乡明”?
在故乡的月夜,“我”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月亮成为“我”童年生活的一部分,无可替代。月亮在何处都是同一个月亮,甚至他乡的月亮景致比故乡的月亮景致会更好。只是,人不仅用眼睛看月亮,还会带着情感去体味月亮,所以会感觉“月是故乡明”。
F关于思乡的诗句
1《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3《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最新部编版语文课文目录作文 最新部编版语文课文目录表文案:

第一单元单元目标
本单元以“花鸟”为主题,包含《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4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习作:我的心爱之物”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所选的4篇课文通过描述不同的事物,寄寓了不同的情感。教学时以读为主,边读边理解,感受并积累具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和句子。“口语交际”教学要关注“讨论”和“汇报”,培养听众意识。习作是围绕自己的心爱之物,写写它的样子,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会成为心爱之物等,写出自己对这一事物独有的感受。“语文园地”可以通过朗读、比较、背诵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学习描写事物的方法,积累古诗词。
内容课时内容概括教学目标白鹭2文章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精巧,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1.会认24个生字,读准“便、待”2个多音字,会写29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能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4.能写出自己对一种事物的情感或感受。落花生2本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表达了作者对不图虚名、默默奉献品格的赞美。桂花雨2作者主要回忆了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摇花时下的“桂花雨”,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珍珠鸟1文章记叙了珍珠鸟在作者的悉心照料下,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互相信任、和谐美好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口语交际1制定班级公约1.通过讨论交流,认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2.运用已有经验制定班级公约,并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习作2我的心爱之物1.能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活动,多角度地观察自己的心爱之物,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2.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围绕心爱之物,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入字里行间。语文园地2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1.交流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所抒发的感情或引发的思考。2.体会部分语句在描写事物方法上的相似之处;学习联系语境理解一词多义的方法。3.正确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感受诗人借蝉自喻的写法。
教学内容1白鹭课时数:2教学目标1.会认“鹭、嫌”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等10个生字及“精巧、配合、身段”等15个词语。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抄写喜欢的段落。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个句子的意思。4.感受文中描绘的画面,并学会用精简的语言概括画面。5.了解作者通过写具体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方法。教学重点1.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个句子的意思。2.感受文中描绘的画面,并学会用精简的语言概括画面。教学难点了解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并学会表达。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鹭、嫌”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等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培养识字、写字的能力。(重点)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3.赏读第1~5自然段,体会白鹭的“精巧”美。(难点)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说说对这句名言的理解。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你从这两句诗中发现美了吗?谁见过白鹭?指名说说。二、初读课文。1.出示自读要求:(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2)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2.检查自读效果。(1)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交流识记方法。齐读生字词。(2)小组合作读课文,相互检查读书情况,相互纠正读音,读顺句子。(3)交流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三、走近白鹭,感悟“精巧”美。过渡: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述,走近白鹭,看看白鹭这种常见的鸟在郭沫若先生的眼里,为什么是一首“精巧的诗”。(板书:精巧的诗)1.读课文第1~5自然段,体会白鹭的精巧。2.集体交流,引导感悟。3.小结:是呀,难怪作者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四、布置作业。1.认清生字的字形,相互提醒易错的部分,如:“宜”字下面是“且”,不要多写一横。描红、临写生字。注意生字的笔顺规则:嫌、匣。2.抄写词语,熟读课文。
教学内容1白鹭课时数:2【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给第6~8自然段描绘的三幅画面起个名字;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句话的意思。(重点)2.学习作者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难点)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谈话导入。白鹭真是一首“精巧的诗”啊!古往今来,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朗读课文第6~8自然段,也许大家能从白鹭这首精巧的诗中找到优美的、富有诗意的画面,并给这三幅优美的画面分别起一个好听的名字。二、朗读课文,感悟白鹭的韵味美。1.师范读课文第6~8自然段。(配轻柔的音乐)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2.指名交流:此刻,你仿佛看到了白鹭生活的哪些画面呢?3.哪个画面深深地吸引了你呢?4.指名学生集体交流,相机使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师生共读共悟。三、感受白鹭的整体美。1.展示白鹭生活场景的三组图片,配乐朗读,让学生静静地欣赏。2.质疑:此时此刻,你觉得白鹭美吗?它美中还有哪些不足吗?3.指名交流,体会白鹭本身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4.小结: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5.齐读第11自然段。四、赏读全文,体会表达方法。1.赏读全文,尽情享受白鹭无尽的美,感受作者借助白鹭抒发感情的写法。2.指名说说读完了全文后的感受。3.师总结: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我们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同学们人人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捕捉,去挖掘生活中像白鹭这样如诗如歌如画的美!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抄写你喜欢的自然段。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2落花生课时数:2教学目标1.会认“亩、吩、榨”等5个生字,读准“便”这个多音字,会写“亩、播、浇”等9个生字,正确读写“播种、浇水、吩咐”等7个词语。2.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4.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的特点,并联想到身边的人,试着写一段话。重点通过听读、观察图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认识生字。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哦,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读准轻声词、多音字,理解生词。(重点)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尝试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质疑、解疑。(难点)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猜谜:青藤藤,开黄花,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上结果不开花。(植物)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和花生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落花生)同学们通过预习课文,知道了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3.老师解题。为什么把花生叫作落花生呢?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1.回顾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半亩播种浇水吩咐茅亭榨油爱慕矮小重点正音:播种(bō)榨油(zhà)矮小(ǎi)2.理解词语的含义: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1)读句子。重点突出“好几样”“吩咐”“茅亭”这三个词语。(2)考查“茅亭”“吩咐”“食品”等词语的读音、含义。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再读课文,提出问题:这篇文章围绕着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呢?2.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3.师小结:这篇文章围绕着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些事情,那你们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什么呢?为什么?4.种花生、收花生要几个月,可作者只用了一段话,却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写父亲和“我们”一起谈论花生,哪一部分是详写,哪一部分是略写?四、学习“种花生”“收花生”的部分。1.提出问题:你们都能读懂什么?有什么问题?谁来读一读?(指名读)2.学生谈收获。3.指导朗读。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看你们能体会出什么。这样一片荒地,又是在“我们”姐弟几个孩子的侍弄之下,没过几个月竟然收获了花生。这多么让人兴奋呐!五、布置作业: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抄写词语,摘抄父亲介绍花生好处的语句。
教学内容2落花生课时数:2【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领悟父亲是想通过谈论花生,希望“我们”做一个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重点)2.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质疑、解疑,从而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难点)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回顾“种花生、收花生”,导入新课。1.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2.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一家是如何边吃花生边谈花生,继而又如何谈论到了人生的吧!二、品读研析“吃花生、议花生”。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15自然段,想一想:这部分课文讲了几层意思?2.这两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3.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三部分,读的时候画出父亲议论花生好处的话,读完后小组之间可以讨论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一)体会第一层意思。1.全班交流,教师引导。体会第一层意思,重点理解父亲的话。(1)父亲说的这段话中提到了哪几种事物?(2)这段话中父亲认为是谁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3)父亲把花生和谁进行了比较?谁更可贵?2.分析父亲的话,学生议答。(二)体会第二层意思。过渡: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那么父亲仅仅就是在说花生吗?1.课件出示父亲的话。齐读。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2.孩子们明白父亲的话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的?3.请大家读一下“我”说的话。其中:“体面”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只讲体面”?什么是“有用的人”?4.同学们想想: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谁来说一说?”(三)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三、总结全文,学习写作方法。四、小练笔。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3桂花雨课时数:2教学目标1.会认“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箩”等10个生字,理解“婆婆、糕饼”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3.品读重点句子,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体会句子中蕴含的感情。4.学习并运用结合重点语句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5.想象课文中描写摇桂花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重点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和“桂花雨”中,感悟语言的韵味,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所表达的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初识“桂花雨”,品读“桂花雨”的香。(难点)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课文。1.(由“雨”这个词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雨?(板书:雨)我们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它?(课件出示相关的词语)2.点出课题。(补全课题,生齐读)3.质疑: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课件出示初读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检查预习:分类出示生字、词语,开火车读、指名读。不懂兰花箩筐婆婆糕饼沉浸纠缠茶叶捡起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4.学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5.读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结合文中的一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呢?6.指导学生朗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三、精读感悟。1.初识“桂花雨”。(1)“桂花雨”是什么意思?文中是怎么说的?(生齐读)(2)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桂花雨”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词句并写上批注。(3)小组讨论,合作交流。(4)集体汇报:这是一场______的桂花雨。(请用上一个词概括说一说。)2.品读“桂花雨”之“香”。这是一场香喷喷的桂花雨,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交流,触摸文字的温度。(1)桂花盛开的时候……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2)桂花摇落以后……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3)摇哇摇……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教学内容3桂花雨课时数:2【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想象课文中描写“摇花乐”的情景,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重点)2.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难点)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精读感悟。1.品读“桂花雨”之“乐”。(1)过渡:上节课我们品读了“桂花雨”的香,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这场奇特的桂花雨。这还是一场快乐无比的桂花雨,(师板书:乐)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请圈画出来,说说你的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2)现在终于可以摇桂花了,所以“我”可乐了。我们也快来和作者一起摇桂花吧。(出示“摇桂花”的动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为什么说是“好香的雨”?引导读出“我”心中的快乐。(3)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一下“我”现在的心情?你还知道哪些表示快乐的词?(生说,师出示课件)2.品味“桂花雨”之“思念”。(1)这场“桂花雨”又引起了作者怎样的情思?请默读最后两个自然段。(2)全班交流,指导朗读。(3)品读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①指名读。把这句话改成反问句。(这里的桂花再香,怎么比得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呢?)②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③想象说话。④从这里,你感受到了母亲怎样的情怀?带着这种思乡之情再读母亲的话。二、回归整体,积累拓展。1.默读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要以《桂花雨》为题。2.老师配乐朗诵《乡愁》。3.交流关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4珍珠鸟课时数:1教学目标1.会认“蔓、幽”等11个生字,读准“待”这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内容,理清作者与珍珠鸟逐渐熟悉、亲近的变化过程。3.明白作者赢得珍珠鸟信赖的原因,感受作者与珍珠鸟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4.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含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图片引入,揭示课题。1.导语:(课件出示珍珠鸟的图片)同学们,作家冯骥才先生曾饲养过三只珍珠鸟,在与小鸟相伴的日子里,他感触颇深,写下了《珍珠鸟》这篇文章。(教师板书,并带领学生齐读课题:珍珠鸟)2.从大作家与珍珠鸟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呢?二、整体感知,引出人与鸟的话题。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2.学生交流,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发言并和学生一起对发言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升、引导、小结。3.是啊,多么惹人喜爱的珍珠鸟啊!所以,当朋友送“我”这对珍珠鸟时,“我”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三、理解品味,体会鸟对人的信赖。1.这种怕人的鸟,怎么会变得不怕人?“我”是怎样逐渐赢得珍珠鸟信赖的?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仔细体会。2.学生交流,教师梳理归纳为三件事。3.请一位同学在音乐声中朗读第12自然段。四、总结升华,体会信赖的含义。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2.“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仅存在于人与动物之间,更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在你的生活中,你有这样的体验吗?学生交流。3.总结升华:信赖,就是尊重、理解、宽容。五、布置作业:搜集整理有关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的感人故事,与同学分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课时数:1教学目标1.通过讨论、交流认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2.善于发现日常活动中不守规则的现象,并从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进行交流。3.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及想法。4.运用已有的经验,制定班级公约,并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教学重点善于发现日常活动中不守规则的现象,并从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进行交流。教学难点学生清晰、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养成自觉遵守班级公约的习惯。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情景导入,揭示话题。1.师:同学们,班级是我们温暖的家,我们都是集体的一员,集体的目标靠我们共同来实现,集体的荣誉靠我们共同来维护。我们该怎样争创优秀班集体呢?2.指名学生交流。3.师小结:现在我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看看有哪些影响我们班级形象的事例。每人最少列举两件,各组组长做好记录,并把本组的讨论内容汇总一下,等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1.学生小组合作,自由交流。教师巡视指导。2.班内集体交流。3.师过渡:怎样让全班同学都引起重视,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呢?这就需要我们一起制定一个“班级公约”。既然是班级公约,当然对班级中的所有人都具有约束力,每个人都应该遵守,这当然也包括我和其他老师。4.指名学生说说怎样制定班级公约。5.师归纳小结。三、小组合作,讨论内容。1.师: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我们的“班级公约”该制定哪些内容,涉及哪些方面。2.各小组合作讨论,组长记录并整理。3.小组代表发言,相互补充。班长记录并整理。4.整理:根据各小组的发言整理成学习、纪律、卫生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四、活动总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习作:我的心爱之物课时数:2教学目标1.能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活动,多角度观察自己的心爱之物。2.学习本单元课文写法,围绕心爱之物写出物品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3.写出心爱之物的来历,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入字里行间。教学重点有目的进行观察活动,多角度观察,并能够采用合适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观察所得。教学难点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围绕心爱之物,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入字里行间。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自己心爱之物的相关照片或实物。2.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活动,多角度反复观察自己的心爱之物,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重点)2.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围绕心爱之物,写出心爱之物的来历和特点,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入字里行间。(难点)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小玩具、新衣服等,想一想: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师相机板书:我的心爱之物)2.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心爱的东西是什么。(确定写作对象)二、开展“我的心爱之物”观察活动。请根据下面的提示,自己观察或和小组内的同学合作观察,小组内交流,得出观察结果。活动内容:观察自己的心爱之物选择观察对象:请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一种自己喜欢而且便于观察的东西,我的选择是______。观察角度指导:可以先观察它的外形,看看每个部分的特点,再想想“我”是怎么得到这个东西的。观察方法:学习运用《白鹭》《珍珠鸟》等课文中的观察方法,要注意反复观察,根据物品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观察角度,观察时注意展开想象和联想,这样可以让自己的观察所得更丰富。记录观察所得:可以以表格、作文片段等方式记录自己的观察所得。活动交流准备理自己的观察记录,思考如果和别人交流自己的观察所得,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内容值得交流,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向别人介绍。查阅的相关资料
三、交流观察活动,感受心爱之物的可爱。
1.展示某小组对心爱之物的观察结果。
2.交流观察心爱之物的体会和收获。
四、阅读例文,片段练习,学习细腻生动的描写。
1.自主阅读教材,从学习写作的角度思考,你有哪些收获?
2.交流。
3.片段练习。
4.交流评改:让学生读老师已经选取写得细腻、生动的片段或句子,组织调动学生进行评价,激发学生也动笔写几处这样的描写。
教学内容习作:我的心爱之物课时数:2【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充分展开联想把“物”写活,运用恰当的比喻、夸张和想象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生动、传神。(重点)2.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修改自己的习作,在修改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难点)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文笔互动,习作实践。1.浏览课文《白鹭》《珍珠鸟》,想一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对心爱之物进行观察的,段与段之间是怎样有序衔接的。把自己的观察所得写下来。2.根据自己观察记录的内容,构思:写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按照什么顺序,分几个自然段来写,取个什么题目?(小组、同桌商量)3.学生习作,教师巡视。先及时帮扶偏弱的学生尽快打开思路,进入习作。再去发现学生写作过程中的闪光点,点评鼓励。二、展示作品,评改提高。1.学生自读自改。读自己的习作给自己听,把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修改过来。2.赏评佳作。(请作者上台朗读,大家共赏)3.再次自己修改或与同桌交换修改作文,共同提高。针对你刚才的收获,你想从哪个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静下心来,默读修改。三、课外延伸,享受成功。1.誊抄后参加最佳习作评选,体验成功的快乐。2.在班级内举办习作展览,出一期习作专栏“我的心爱之物”,贴上习作和图片,和同学分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语文园地一课时数:2教学目标1.交流本单元课文中借助事物所抒发的感情或引发的思考。2.体会本单元课文部分语句在描写事物方法上的相似之处;学习联系语境理解一词多义的方法。3.正确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学习作者借蝉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教学重点体会本单元课文中部分语句在描写事物方法上的相似之处;学习联系语境理解一词多义的方法。教学难点朗读并背诵古诗,学习作者借蝉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教学准备1.学生复习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和部分语句;诵读古诗。2.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交流本单元课文中借助事物所抒发的感情或引发的思考。2.体会本单元课文部分语句在描写事物方法上的相似之处。(重难点)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交流平台。1.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描写事物的,或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回顾一下,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事物?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思考?2.小组交流复习效果。3.全班交流。4.师小结:我们在描写事物时,要把感情寄托在对事物的爱憎之中,要借事物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这种借助具体事物来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就是借物抒情。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关键是找准事物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事物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二、词句段运用。1.指名读句子:①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②(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③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2.体会这三组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的相似之处。3.教师小结。4.小练习。
教学内容语文园地一课时数:2【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联系语言环境理解一词多义的方法。(重点)2.朗读背诵古诗,学习作者借蝉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难点)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词句段运用。1.比较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小组内互相交流。明确意思。3.根据要求用“温和”写句子。(1)温和(形容气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温和(形容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学生回答。5.师小结:一字多义、一词多义是汉字语言的一大特点。在小学阶段,只要学生了解这一特点,并能在理解词语基本义的基础上,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6.小练习。二、日积月累。(一)激情导入。同学们,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了,可我们总忘不了那聒噪的蝉鸣。(课件播放有蝉的叫声的音频,引起联想)大家可知道,我们对蝉声有一种说法,说它叫的是“胡子胡子挂起”。什么意思呢?玉米成熟前要长一些像胡须一样的东西,俗称“挂胡子”,它寄托着农民伯伯想要玉米大丰收的愿望。其实,这种寄意于蝉的做法在古代文人的创作中也极具声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初唐诗人虞世南的《蝉》。(板书诗题及作者)(二)作者简介。(三)整体感知,诵读鉴赏。1.自主朗读,熟悉内容。(1)教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对难认字进行正音。(2)学生自读三分钟,教师巡查指导。(3)学生齐读,教师指出不足之处。2.感受形象,理解诗意。3.突出重难点,理解写法。4.学生齐背古诗《蝉》。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结语: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读书我快乐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