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小学作文 > 四年级作文 > 正文

读《芦花棉袄》有感作文 芦花做棉袄的故事文案

2019-03-09 四年级作文 类别:读后感 4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读《芦花棉袄》有感作文 芦花做棉袄的故事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芦花棉袄》有感作文  芦花做棉袄的故事文案

读《芦花棉袄》有感作文 芦花做棉袄的故事文案:

今天我读了一篇故事名叫《芦花棉袄》。故事内容 :从前鲁国有一个叫闵子骞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给他找了个继母,继母一开始对他还好,但是,当她生下自己的两个儿子之后就开始嫌弃闵子骞了。天冷了,继母用棉花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做了一件棉袄,然而却用芦花给闵子骞做棉袄,虽然看起来很厚,但是一点都不御寒,一天,父亲要闵子骞赶车出门,天冷至极,闵子骞几次都把马缰绳弄掉。父亲很是生气,便对他大声斥责,穿的那么厚也怕冷?闵子骞忍气吞声,全身都冻僵了,不由的想起了自己亲生母亲来,便大哭起来。父亲看见他哭了,便大发雷霆,顿时大怒,挥起手中的鞭子朝他打去。芦花做的棉袄被他的父亲一鞭子打下去之后就破了,里面露出了白白的芦花,父亲看见之后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要驱赶继母走。然而闵子骞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父亲便答应了闵子骞的请求。继母感受到了闵子骞的宽厚很感动,从此对闵子骞就跟自己的小孩一样呵护有加。面对偏心的继母,闵子骞这种不考虑自己处境为他人着想的这种宽厚与仁爱感动继母,挽回了即将破碎的家庭。为他人着想,顾全大局的这种精神值得我称颂与学习。

读《芦花棉袄》有感作文 芦花做棉袄的故事文案:

人类历史上,血与火的战争屡屡爆发。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中获得启示。于是,我读了《芦花荡》这篇战争故事。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老爷爷护送大菱和二菱去找部队。途中,大菱被日本鬼子的枪打伤了,老爷爷很伤心,他对这两姐妹深感愧疚。第二天,老爷爷为大菱去找日本鬼子报仇,他打了胜仗。读完这篇文章后,我知道这个老爷爷是一位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过于自尊与自信;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这篇文章在写作上也有许多特点,比如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用上这些写法更加形象的写出了老爷爷对敌人的痛恨。在充满诗请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干瘦的老爷爷,整天自如的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军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爱憎分明,英勇机智,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看看老爷爷,想想我自己,差距太大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只要遇到一点困难,就会退缩,就会想要放弃。有一次,我去爬山。爬到一半,我不耐烦地说:“到了没有啊?那么久。”又走了一会儿,我说:“怎么那么远?不爬了!不爬了!”看了这篇故事后,我感到十分惭愧。有时候,我放学回家,看到一条小狗,虽然很可爱,但我被吓得心惊肉跳,心里一点都不安宁,一直“怦怦”地跳着。但《芦花荡》里的老爷爷面对敌人时很自信,并不怕敌人。而我在面对一条小狗都怕得腿脚直哆嗦。假如我就是故事中的老爷爷,当我面对敌人时我会怎么样呢?是投降,还是鼓起勇气跟敌人对抗。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会毅然决然地跟敌人对抗。我要向老爷爷学习,做一个勇敢、坚强的人。

读《芦花棉袄》有感作文 芦花做棉袄的故事文案:

在战争年代,不管是男女还是老少,都在巧妙地与敌人作斗争。这位不知名的老人,就是没用一刀一枪,让一群日本鬼子蹬腿就去了西天。 他自信。悠闲地撑着船,在夜晚给被敌人严密监视的苇塘里的队伍运送柴米油盐,有时还会带来一两个远方赶来的干部。他对苇塘里负责的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他在密密的炮火中不慌不忙地穿梭,从没有子弹挨过他的一根毫毛。他有柔情。在护送两个漂亮的女孩子去苇塘的时候,话语里灌着快要溢出来的慈爱。他温柔地安慰着紧张的孩子:“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还有大米和鱼吃。”他真心地赞美洗脸的小女孩子:“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啊!” 他自尊心强。带着女孩进苇塘而让大菱挂了花,觉得没脸见人。本来大菱挂花是敌人的子弹,又不是他给打的,他却如此内疚与自责,觉得是自己没有保护好受伤的孩子。 他机智,想到利用鬼子们的贪婪而在船头放一捆清香而智慧的莲蓬,还自己悠悠地吃莲蓬,引诱敌人进埋伏圈。 他勇敢,单独面对众多的鬼子,他灵巧地划着船,一撑篙,让船溜溜地转个圆圈,装着张皇失措,七拐八拐地让鬼子毫无防备地“上勾”。他有仇恨,在大菱负伤时打下包票:“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这个铁骨铮铮的英雄汉,在第二天用行动证实了前一天的诺言! 他自信、他自尊,有柔情,又有仇恨,他机智,还勇敢。他是在炮火中悠闲而自由地飞翔的鱼鹰。

读《芦花棉袄》有感作文 芦花做棉袄的故事文案:

相信大家都知道雨来这个孩子,雨来生活的时期是抗日时期,他家住在晋察冀边区北部的芦花村,至于这个村子为什么叫芦花村,这是因为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的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
雨来是个很会游泳、爬树的孩子,有同学就问了,他难道不喜欢学习吗?当然不是,在那时候的抗日时期,上学是富有家的孩子才可以干的事情,像雨来这样的穷孩子,是没有钱去上学的,但是雨来的爸爸说了,孩子们不上学念书不行,起码要上夜校。于是白天的时候雨来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去干农活,干完农活,到晚上的时候就一起去上夜校。那时候的课本也不像现在,那时候的课本是用土纸油印的,软鼓囊囊的。雨来怕揉坏了,向妈妈要了一块红布,包了个书皮,上面用铅笔歪歪斜斜地写了“雨来”两个字。那时候学的东西也不像现在这样多,每天也就是学一两句话,比如: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有一天,雨来的爸爸妈妈都不在家,雨来从夜校回到家,躺在炕上,背诵当天晚上学会的两句话,可是背了不到一半,他就睡着了。这时门咣啷的响了一下,雨来一骨碌滚下了炕,把书塞在怀里就往外跑,刚要迈门槛,进来一个人,雨来正撞在这个人的怀里,他抬头一看是李大叔,李大叔是区上的交通员,常来雨来家落脚。
还没问李大叔是怎么回事,就听见日本鬼子在屋外呜哩呜哇的叫,李大叔忙把墙角那盛着一半糠皮的缸搬开,雨来愣住了:“咦!这是什么时候挖的洞呢?李大叔跳进洞里,说:“把缸搬回原地方,你就快到别的院里去,对谁也不许说我在这儿。”
雨来刚到堂屋,就发现日本鬼子拿着几把雪亮的刺刀从前门进来,日本鬼子问雨来有没有看见一名中国的游击员?雨来死活也不说。
最后聪明的雨来用计甩掉了日本鬼子,我想,是什么让雨来这么坚持,不让李大叔暴露呢?应该就是雨来在课上学到了那两句话: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结语:《读《芦花棉袄》有感》怎么写呢?其实习作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素材学习写作知识的过程,同时更是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自然的一种手段。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读《芦花棉袄》有感》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读《芦花棉袄》有感》作文应该怎么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