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精选成语故事30篇(3)作文 成语故事大全50篇文案

2019-03-07 综合文案 类别:其他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精选成语故事30篇(3)作文 成语故事大全50篇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精选成语故事30篇(3)作文  成语故事大全50篇文案

精选成语故事30篇(3)作文 成语故事大全50篇文案:

21、狡(jiǎo)兔三窟(kū)
春秋时代,齐国有位叫孟尝君的人,家中豢(huàn)养着许多门客。在这些门客中,有位叫冯谖(xuān)的人,常常一住就是很长一段时间,却什么事都不做。孟尝君虽然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还是热情招待冯谖。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讨债,他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把债券(quàn)全烧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心里充满感激。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热烈的欢迎,孟尝君才知道冯谖的才能。直到这时候,不多话的冯谖才对孟尝君说:“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这样才能在紧急的时候逃过猎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所以你还不能把枕头垫得高高地睡觉,我愿意再为你安排另外两个可以安心的藏身之处。”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他告诉梁惠王说,如果梁惠王能请到孟尝君帮他治理国家,那么梁国一定能够变得更强盛。于是梁惠王派人邀请孟尝君到梁国,准备让他担任治理国家的重要官职。可是,梁国的使者一连来了三次,冯谖都叫孟尝君不要答应。梁国派人请孟尝君去治理梁国的消息传到齐王那里,齐王一急,就赶紧派人请孟尝君回齐国当相国。冯谖要孟尝君向齐王提出希望能够拥有齐国祖传祭器的要求,并且将它们放在薛地,同时兴建一座祠(cí)庙,以确保薛地的安全。祠庙建好后,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于你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垫高枕头,安心地睡大觉了。”成语“狡兔三窟”,意思是狡猾的兔子有三个窟。比喻藏身的地方多。
22、鸡鸣狗盗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qiú)(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了解到,那件狐白裘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便借着月光,钻进贮藏室把狐白裘偷了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孟尝君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踏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成语“鸡鸣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23、道听途说
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非常稀奇,便告诉给艾子。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特别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他见艾子笑了,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长了。”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成语“道听途说”就是从这个故事而来的。这一成语比喻在路上听到没有根据的言论或传闻,再去传给别人。
24、三令五申
春秋时侯,有一位著名军事家名叫孙武,他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hé)闾(lǘ)。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说也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jǐ)。队伍站好后,孙武命搬出铁钺(yuè)(古时杀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申诫。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孙武见状,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三令五申”,即反复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
25、惊弓之鸟
有一天,更羸(léi)和魏王站在一个高台上,仰头看见有鸟在天空中飞。更羸对魏王说:“请大王看看,我可以只拉弓不发箭而把鸟射下来。”魏王不相信地说:“难道你的射术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平吗?”更羸很自信地说:“可以。”过了一小会儿,一只雁从东方飞来,更羸拿起弓拉了一下空弦,那只雁就一下子栽落到地上。魏王惊叹说:“你射箭的本领居然可以达到这样一种地步!”更羸说:“这是一只受伤的孤雁啊!”魏王说:“先生是怎么知道的呢?”更羸回答说:“它飞得很缓慢,叫声很悲惨。飞得慢,是因为旧伤疼痛;叫得惨,是因为长久失群。由于它的旧伤没有长好而害怕的心情又没有去掉,所以一听见弓弦响,就急忙往高处飞,这就引起伤口破裂,从高空掉下来了。”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受过惊恐见到一点动静就特别害怕的人。
26、呆若木鸡
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shěng)子帮他训鸡。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过了几天,纪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béng)提了。后来人们又把“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引申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27、乐极生悲
战国时期,齐威王不理朝政,经常通宵沉溺在酒色中,很多诸侯趁机侵扰,国家处于危亡之际。大臣们谁也不敢规劝,只是干着急。齐国有个叫淳于髡的人,他说话诙谐善辩,喜欢用隐语、微言讽谏威王的过失。有一次,楚国大规模发兵侵犯齐国,淳于髡(kūn)奉命请来了赵国的精兵来救援,楚军当夜撤回。齐威王非常高兴,设宴庆祝淳于髡请兵有功。宴饮中,齐威王问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说:“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齐威王觉得淳于髡的话很奇怪,就问他:“此话怎讲?”淳于髡回答说:“像今天这样,喝大王赏赐给的酒,旁有执行酒令的执法官,后有御史官,我一边喝酒,心里一边在害怕,所以喝一斗就醉了。”齐威王颇感兴趣地问:“那么喝一石呢?”淳于髡回答说:“假如遇到久别的朋友,边喝酒边谈笑,这样可以喝八斗、一石了。所以说饮酒过分,就会昏乱失礼,行乐到极点就会转化为悲哀,天下的事都是这样。”齐威王知道淳于髡是在委婉规劝他,于是取消了通宵达旦畅饮的恶习。“乐极生悲”这一成语,形容快乐到极点转而发生悲哀的事情。
28、一鸣惊人
战国时期,齐威王继承王位已有三年了,可是他整天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大臣淳(chún)于髡想了个激励齐威王的办法。他说:“大王,臣听说齐国有一只大鸟,三年来不飞也不叫……”他故意停顿一下,试探地问:“大王知道这是一只什么鸟?”齐威王知道淳于髡在暗喻自己,不由得大笑起来。笑过一阵后,他才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那以后,齐威王就到各地去视察。看到称职的大夫,就给予奖励;发现一个破坏生产的大夫,就扔进油锅处死。接着,他又严格整顿军队,打败了入侵的魏国军队。齐威王“一鸣惊人”,使各国君主都感到震惊。成语“一鸣惊人”比喻平时默默无闻,突然干出一番惊人的事业来。
29、三人成虎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后世人引申这故事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
30、老马识途
战国时期,齐桓公发兵攻打无终国。齐军胜利返回时,因为不熟悉地形,走进了一个峡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谋的齐国军师管仲对齐桓公说:“老马识途,无终国的马很多是从山戎弄来的,不如挑选几匹无终国的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兴许可以找到出去的路。”齐桓公虽然将信将疑,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就同意试一试。于是管仲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大队人马跟在后头。几匹老马不慌不忙地走着,果然走出了迷谷,回到了原来的路上。大家死里逃生,都佩服管仲足智多谋。从此,“老马识途”也成为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比喻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精选成语故事30篇(3)作文 成语故事大全50篇文案:

守株待兔
从前,宋国有个农夫去地里干活。干累了便坐在树下歇息,他想:下地干活实在太辛苦了。突然一只受伤的兔子跑来,一不小心一头撞在树上,兔子顿时断了气。农夫拾起兔子想:不错,兔子会自己送上门的。农夫放声笑道:“这比耕地省力多了。” 于是他扔撅头再也不工作了,他从早到晚坐在树下等兔子,后来地荒了,人瘦人,也没等到兔子上门,左邻右舍见了他都哈哈大笑。株,树,守株待兔,守着大树等兔子,讽刺死守狭隘经验或妄想不经过主观努力而得到成功。
天衣无缝
从前有个叫的郭翰人,因夏天炎热,就躺在庭院中乘凉。他仰望着夜空,看到繁星满天,月光皎洁,不禁心旷神怡。 忽然,他见天上一朵白云向他飘过来,白云飘近,他一看,却是个白衣女子。郭翰连忙起来向她依拜。那女子对郭翰说:“我是天上的织女。” 织女身上的衣服漂亮极了,郭翰仔细地打量着。看着看着,他发现这衣裳上下没有针线缝织的痕迹。郭翰觉得奇怪,就向织女请教。织女说:“我穿的是天衣,本来就不是用线缝成的。” 郭翰听了,不由得连声赞叹:“真是天衣无缝啊!” 成语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浑然天成,没有破绽。
草木皆兵
两晋末年,西北方建立了五胡十六国,其中前秦的符坚气势最盛。 他率领八十万兵马入侵南方,妄图统治全国。晋武帝派谢玄为先锋都督,带兵八万去阻击。谢玄先以精兵五千挫败符坚手下的良臣大军,接着,他又切断后路,逼迫秦兵渡淮河北逃。这一仗,符坚损失兵将1.5万人。符坚惶惑不安,登上寿阳城楼,察看军情,只见晋军阵式严整,士气高昂,符坚胆战心惊,看到山上草木,以为都是晋兵。最后,谢玄以少胜多,在淝水之战中大败秦军。由于恐惧惊慌而疑神疑鬼,连一草一木都当作士兵,称为草木皆兵。
手不释卷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一次,他点兵三万,用船八十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吕蒙作战勇敢,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 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手不释卷:手里不离开书本,形容读书勤奋。
家喻户晓
梁姑子住在村上一间茅屋里,她身边带着自己的儿子和哥哥的儿子一起生活。平时吃果子她总是捡大的给侄子,儿子见了不高兴,她说:“这是做人的规矩。”一天,她刚出村口,家里茅屋失火烧了起来,儿子和侄子正在家里睡觉,大火弥漫,浓烟滚滚,她一头扑进大火中,浓烟烈火中,她先抢救自己的侄子,可把孩子抱出茅屋一看,竟是自己的儿子。她惊呼道:“岂能户告人晓,让人骂我自私?”为了侄儿,她又冲入火海,最后不幸丧生了。户告人晓:家家传告,人人都知道。后演变成家喻户晓。喻:明白。
价值连城
卞和,春秋时楚国人,他去金山采石,路上捡到一块璞玉,这是没有打磨过的玉石,他拿去送给楚厉王。楚厉王左看右看,是块石头,他十分恼怒。他判卞和犯下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左脚。厉王死后,卞和又将璞玉献给武王,武王也断定是块石头,又把他的右脚砍了。只到文王接位,才识别这是稀世国宝,于是把它称为卞和之璧,或者和氏璧。 战国时,秦王对和氏璧垂涎三尺,他对赵国说愿用十五座城换取和氏璧。形容极有价值的东西称价重连城,或价值连城。
闭门造车
古时候,山里住着一个老头,他上山去砍柴,太阳下山时才回家。第二天,他背着柴去镇上卖。 一路上,他走得满身大汗。突然,一辆独轮车从他身边悠悠驶去,他寻思:这东西好,用上它,省力多了。 他到山里砍来木头。他关上门,独自在家里又锯又刨。 邻居问:“你在干嘛?” 他说:“我在闭门造车。” 老头把造好的新车推到门外,小车立刻飞跑起来。 成语本意是赞扬闭门造车,出门可以合辙。现在却与愿意相反,讽喻这样做不符合实际。
画饼充饥
曹操有个孙子叫曹睿,曹睿是三国时魏国的第二代君王,他手下大臣不少,可是他信任的只有卢毓。一天,曹睿把卢毓召去,他告诉卢毓,朝中有个人要当中书郞,他问卢毓,谁配做这个官。卢毓先不回答,问: “这人选有什么条件?” 曹睿笑笑,他叫待从取来纸和笔。他在纸上画了一支笔。边上的人相觑而望,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曹睿说: “那人选徒有虚名,就像画饼充饥啊!” 有名无实,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称画饼充饥。
呆若木鸡
从前,一个叫纪渻子的,专给齐王专门训练斗架的公鸡。过了十天,齐王问他:“鸡训练好了吗?” 纪渻子答:“没有,它放纵又自负。”又过了十天,齐王再问他,纪渻子答:“没有,它听到一点声音就急躁。”又过了十天,齐王又去问他,纪渻子答:“没有,它盛气凌人。” 又过了十天,齐王又去问他,他说:“差不多了,它不会变化无常了。” 齐王去看他,只见他呆头呆脑的,像只木头鸡。
汗马功劳
古时打仗离不开战马。出征时,战马驼着主人跋山涉水,日行千里。途中它嚼的是草,饮的是水,吃苦耐劳;打仗时它跟随主人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它仰天长嘶,腾起前蹄将敌人踩成肉泥,敌人纷纷溃逃,战马穷追不舍。岔路口敌人设下陷井,战马纵身腾起,犹如天马行空,飞驰而过。它直捣敌人巢穴,配合主人一举歼灭敌人。忽听鸣金收兵,战马跟随主人凯旋而归。战马在鏖战中立下了功劳,这时,它已大汗淋漓。成语汗马功劳现常常比喻为在各行各业中辛辛苦苦立下功劳。
专心致志
孟子说,下棋在技艺中是比较容易的,可是如果不专心不致志地学,也是学不好的。弈秋是古代有名的棋手,有两个人慕名而来,同时拜他为师,弈秋一心想把自己的棋艺传授给他们,讲课特别认真。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地听他讲课,另一个学生表面上也在认真地听课,而实际上思想很不集中,他看到大雁从窗外飞过,联想到要吃天鹅肉。 弈秋讲完课,就叫两人对弈。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就对弈起来。开局不久就见分晓,一个从容不迫地能攻能守,一个手忙脚乱地应付。弈秋一看,两人的棋艺相差悬殊。 他对棋艺差的学生说:“你两人一起听我讲课,他能专心致志,而你呢?心不在焉。”成语专心致志由此而来,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春秋时,吴王执意起兵伐楚,他三令五申:“谁在劝谏,立刻处死。”于是想直言相劝的人只好闭口不言。 这事让宫里一个侍从官的儿子知道了,少年带上弹弓,悄悄溜进宫后花园去打鸟,他接连去了三次,终于让他碰上了吴王。吴王见他满身大汗,笑道:“孩子,你在干什么么?” 少年说:“一只蝉在欢叫,却不知螳螂就在身后。螳螂也十分可悲,没防备身后的黄雀要吃它。” 吴王听后大悟道:“哦,我去伐楚,也要防范后患啊!”于是,他收回伐楚的命令。只图眼前得益,而不顾防范后患,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或“螳螂捕蝉”
杯弓蛇影
晋朝有个叫的乐广的人爱喝酒。一天,他邀请朋友到家里来对斟对饮。忽然,朋友看见酒杯里有条蛇影在游动,他受了惊吓,回去就一病不起,请医服药,都无起色。 乐广跑来看他,问明起病的缘由。他让朋友坐在原处,斟满酒问:“有蛇影吗?” “杯子里还有‘蛇影’!”乐广随手取下墙上的弓。这次, “蛇影”不见了! “杯子里原来是弓影呀!”朋友的病顿时好了! 杯弓蛇影比喻把虚幻当成真实的恐惧心理。
打草惊蛇
古代十国的时候,南唐有个叫王鲁的人,在当涂县当县令。王鲁贪心很重,到处索贿受贿。有一天,一大群老百姓涌进县衙来,王鲁暗暗吃惊,以为百姓们找他算账来了。原来,百姓联名递状,控告他手下的主簿。王鲁接过状纸,只见上面列举了这个主簿很多罪状,百姓们强烈要求王鲁把他的主簿依法严办。这个主簿的罪状几乎与王鲁的所做所为一模一样。他一面看,一面浑身发抖,不知该怎样处理这个案件。王鲁不由自主地在状纸上批道:“汝虽打草,吾已惊蛇。”百姓们怎能知道,他们告发主簿,也使王鲁受到了警告。成语打草惊蛇由“汝虽打草,吾已惊蛇”简化而成,现比喻做事不严密,反使对方有了防备。
惊弓之鸟
战国时代,魏国武将更羸是个神射手。一天,他陪着魏王出游,只见几只鸟在天空飞过。更羸说:“我只要拉响空的弓,不发箭,就能把鸟儿从天空摔下来。” 魏王半信半疑,说:“射箭的技术可以达到这种地步吗?” 过了一会儿,有只大雁从东方飞过来,更羸就拉满弓,用力扣动弓弦,弦声直冲天空,那只大雁真的从空中落下来。魏王又惊又喜说:“啊,奇怪,空弓虚箭怎么能射下雁来?”更羸说:“不是说我的本领高,而是这只大雁有毛病。”魏王不解地问:“你怎么知道它有毛病?” “因为这是一只孤雁,飞得慢,叫声又凄惨,显然受过惊吓。所以一听到弓弦声就下得摔了下来。” 成语“惊弓之鸟”比喻受过惊吓,遇到一点情况就特别胆怯的人。
水滴石穿
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当时,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乖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象。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乖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那个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认是从府军中偷来的。张乖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 张乖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乖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成语“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盲人摸象
皇宫里养着一头大象,国王常常到花园里来玩耍。有一次,国王请来几位盲人,国王说:“你们摸一摸,猜猜它是什么东西?” 第一个盲人摸摸象牙说:“它是大萝卜!” “不对!”第二个盲人摸到象耳朵,说,“是个大簸箕。”第三个盲人摸着尾巴说:“不是簸箕,是绳子。” 第四个盲人摸摸象肚子说:“是堵墙!” 第五个盲人摸着象腿说:“明明是柱子。” 五个盲人争辩不休,都说自己讲得对,国王和大臣看了哈哈大笑。 比喻不了解全局,以偏概全,称盲人摸象。
悬梁刺股
汉朝有个书生叫孙敬,他勤勉好学,读书非常用功。晚上他在灯下夜读,他十分的疲倦,不由自主的打起了瞌睡。他抱怨自己没有珍惜时间,于是他用绳子系着头发,另一头拴到梁上,一打瞌睡,立刻扯痛头发惊醒过来,这就是悬梁。战国时苏秦为了做官,便涉足书海,他如饥似渴,日夜攻读。晚上他手里拿着一只锥子在灯下读书,瞌睡上来,他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提醒自己,这就是刺股。两个故事合称悬梁刺股,比喻刻苦好学的精神。
画龙点睛
梁朝时有个著名画师名叫张僧繇。有一次他在金陵安乐寺画龙,当地人听说他在画龙,都赶来观看。他画了四条栩栩如生的龙,观众突然发现,这四条龙都没有画上眼睛。大家抑制不住好奇心,问他怎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张僧繇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大家不相信,一定要他给龙画上眼睛。张僧繇推辞不了,只得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刹时,电闪雷鸣,点上眼睛的两条龙离开墙壁飞走了。等大家定下神来一看,地上只剩下两条没有点上眼睛的龙了。 成语画龙点睛现比喻说话写文章在关键处点明主题,使全文格外传神。
孟母三迁
战国时代,孟子小时候的家靠近墓地,学会了许多祭奠动作。“不能让孩子在这个地方住下去。”于是孟家就搬到城镇里去住。新的家就在集市边上,孟子就模仿商人做买卖,你吹牛,我夸口,把商人的模样学得维妙维肖。 “这里也不行,还得搬家。”不久,孟母把家迁到书塾附件,书塾里来来往往的人都很有礼貌,孟子都学会了。他和小伙伴们玩时又遵守秩序又讲究礼貌。 “嗯,这才是我的孩子最适合居住的地方。”后来,孟子成为一位大圣人。 孟母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生活环境而三次搬家。成语孟母三迁由此而来。
囫囵吞枣
古时候有个自作聪明的人。有天,他上街闲逛,走过集市,看到几个卖水果的担子。卖梨的老头对他说:“我的梨益齿而损脾。” 他想,这不难,便买了一只梨,他咬了一口又一口,嚼碎了,把梨渣吐掉。他说:“这样不是对齿有益,对脾无害了吗?” 一个壮汉对他说:“我的枣益脾而损齿。” 他拍拍胸脯:“这好办。”他买了枣,嚼也不嚼,直接吞到肚子里。 旁人笑道:“你这样囫囵吞枣不是办法啊!” 后来比喻学习上不求甚解,不求消化吸收称为囫囵吞枣。
南辕北辙
战国时,魏国出兵伐赵。消息传开,正在外国出使的季梁也听到了。消息传开,他立即调转马头赶回魏国都城,他进宫谒见安厘王,安厘王问:“你进宫有何事?” 季梁道:“我是给您讲故事来的。” 前不久有个人赶着马车到楚国去,季梁碰到他说:“你走错了,到楚国去应该往南走。” “没关系,我的马快。”那个人还是往北走。方向弄错了,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于是季梁对安厘王说:“您仗势欺赵,不是也错了吗?” 安厘王立即撤回出兵的命令。 比喻违背常理,往往事与愿违,称南辕北辙。
塞翁失马
长城的城墙根下,住着一位老翁,别人都喜欢叫他塞上老翁。塞翁饲养了一群壮马,一天,一匹马走失了,邻居都来宽慰他,他笑着说:“这兴许是一件好事。”第二天,走失的马回来了,身后还领着一匹新马。邻居都来祝贺,他说:“马回来了,不一定好。” 果然,他的儿子骑马,跌断了腿,邻居又来安慰他,塞翁道:“也许,这是一件好事。” 打仗了,村里的年青人都被强征入伍,离开家乡,只有跛脚儿子留在家里跟塞翁做伴。成语塞翁失马,比喻坏事不一定坏,有时反而可以变为好事。
叶公好龙
叶公,春秋时楚国人,他原名沈储梁,父亲分封于叶。后来他继承父业,自称叶公。叶公生平最爱龙,他吃饭用的碗筷都画着龙,睡觉用的床和被褥也镂刻和描绘许多龙,连门窗梁柱都雕着张牙舞爪的龙,他还常给邻居讲龙的故事。大家问他: “你见过龙吗?” 他说:“当然见过。” 天上的龙听说叶公爱龙,心诚一睹,便下凡相见。不料叶公一见天龙,吓得抱头鼠窜。比喻言行不一,称叶公好龙。
拔苗助长
春秋时,宋国有个农夫在田里插上秧苗后,天天去看长势。他总觉得秧苗长得太慢,可又想不出促使秧苗生长的办法。忽然他欢叫起来:“啊!我何不把它拔高一些。” 于是,他把每株秧苗都拔高一节。他站在烈日下欣赏着长高了的秧苗,心里很得意:“嘿嘿,这下我算是天下最聪明的人啦。”他又在田边走了一圈儿才回家去。 他见妻子已经烧好了晚饭,心里更加高兴。他说: “今天,我帮秧苗长高了一点儿,人可累坏了。” 他的儿子听了,马上跑到稻田边儿去看。他儿子一看,田里的秧苗都已枯死了。 成语拔苗助长告诉人们: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误了大事。
杞人忧天
古代有个小国叫杞国。杞国有个人性格非常脆弱,大风吹落树叶,他十分担忧,一只鸟从天上掉下来,他十分害怕。他逢人就说:“这头上的天会不会掉下来?”别人都不理会。他寻思:“这些人都疯了。”他成天躲在家里不出门,怕天掉下砸到头上。后来有人告诉他天是不会往下掉的,他这才稍稍放下心,从家里出来走走,但不敢走远。 晚上他看见一颗星星从天上陨落,他又忧心忡忡:“有星星从天上掉下来,该如何是好啊?” 形容不必要的忧虑,称为杞人忧天。
亡羊补牢
战国时,楚襄王是个昏庸的国君。秦国时时觊觎楚国土地,妄图占为己有。楚襄王却不闻不问,成天吃喝玩乐。大夫庄辛直言进谏,劝他多加提防。楚襄王非但不听,还训斥庄辛是“老胡涂”。庄辛无可奈何,只好离开到了赵国。 不久秦国果然发兵强占了楚国许多城镇。这时,楚襄王才省悟庄辛当初的话是对的。他立刻把庄辛请回国。 他虚心请教庄辛:“现在这种局面怎么办?” 庄辛道:“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亡:丢失。牢:关牲囗的圈。 “亡羊补牢”比喻出了差错,设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
卧薪尝胆
春秋时,毗监的吴越两国交战不息。吴王夫差越即位,发兵攻越,结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只得俯首称臣,到吴国去服待夫差。 夫差叫他勾践和他的大臣范蠡去喂马。夫差出行,勾践为他驾车御马,夫差生病,勾践为他端水喂饭。勾践忍辱负重八个春秋,才回到越国。他立志发奋图强,报仇雪恨。他派文种治理国事,让范蠡操练军队,他睡柴草,尝苦胆,不到十年越国强盛起来,一举打败吴国。比喻发奋自强、报仇雪恨称卧薪尝胆。
望梅止渴
汉献帝时,曹操当了丞相。曹操骜傲专权,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一天他来到菜园看刘备种菜。他望见枝头上的青梅,得意地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回他带士兵征讨张秀,路上翻山越岭,士兵累得汗流浃背,大家嘴巴又干又渴,坐在地上不走了。眼前一片沙土,没有河没有井,曹操寻思,这样下去岂不误了大事。他灵机一动,说前面有一片梅林,梅子该熟了。士兵听了,垂涎三尺。翻身站起来纷纷朝前赶路。比喻而虚妄而不能实现的愿望,称为望梅止渴
刻舟求剑
有一次,楚国人出门去走访朋友,临走时才记起要佩戴宝剑。他蹒蹒跚跚的走到渡口,他登上渡船,江上风急浪高,渡船上下颠簸,客人前后摇晃,一个趔趄,把剑掉进江里了。船上的人大惊失色,楚国人却不动声色,大家叫他赶快去寻剑,楚国人却说不用急。他在船上刻上记号,说:“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 船靠岸了,他才不慌不忙地跳下水,可是摸来摸去,始终找不到那把剑。比喻办事刻板,不能随着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做法,叫刻舟求剑。

精选成语故事30篇(3)作文 成语故事大全50篇文案:

成语故事12:举一反三
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成语故事13:多多益善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子有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善。”
释义“益”,更加,“善”,好。形容越多越好。
故事:刘邦称帝后,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不久,刘邦接到密告,说韩信接纳了项羽的旧部钟离昧,准备谋反。于是,他采用谋士陈平的计策,假称自己准备巡游云梦泽,要诸侯前往陈地相会。韩信知道后,杀了钟离昧来到陈地见刘邦,刘邦便下令将韩信逮捕。押回洛阳。回到洛阳后,刘邦知道韩信并没谋反的事,又想起他过去的战功,便把他贬为淮阴侯。韩信心中十分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刘邦知道韩信的心思,有一天把韩信召进宫中闲谈,要他评论一下朝中各个将领的才能,韩信一一说了。当然,那些人都不在韩信的眼中。刘邦听了,便笑着问他:“依你看来,像我能带多少人马?”“陛下能带十万。”韩信回答。刘邦又问:“那你呢?”“对我来说,当然越多越好!”刘邦笑着说:“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逮住呢?”韩信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忙掩饰说:“陛下虽然带兵不多,但有驾驭将领的能力啊!”刘邦见韩信降为淮阴侯后仍这么狂妄,心中很不高兴。
后来,刘邦再次出征,刘邦的妻子吕氏终于设计杀害了韩信。
成语故事14:以身试法
出处《汉书,王尊传》
太守以今日至府,愿诸君卿勉力正身以率下。……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释义表示明知法律禁止,还亲身去做犯法的事。
故事西汉时,高阳出了一位廉洁奉公的官员,叫王尊。王尊从小死去父亲,由他的伯父抚养长大。伯父家里比较贫穷,王尊每天要赶羊群到野外去放牧。这孩子最爱读书,放牧时总要带些书阅读。渐渐地,他对书上提到的那些秉公执法的官吏十分崇敬,希望自己将来也成为这样的人物。一天他向伯父央求,为他在郡的监狱里谋一份差使。这时王尊才十三岁,伯父听后惊讶他说:“你还是个孩子啊,又不懂刑律,怎么能到监狱去做事呢?”玉尊说:“孩儿已从书中见到过很多。以后再跟狱长多学学,不就行了吗?”伯父经不住王尊一再央求,便备了礼托人找狱长说情。狱长便把王尊当听差在身旁使唤。王尊当了几年听差,经常接触到刑狱方面的事务,长进很快。一次他随狱长去太守府办事,被太守看中,便把他留在府中做文书方面的事。
又过了几年,王尊辞去职务,攻读孺家经典,之后再被任用。由于他执法严正,逐步提升,当上了县令,后来又升为安定郡大守。当时,安定郡官场非常混乱,一些官员利用权势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王尊一到那里,立即整顿吏治,并晓示属县所有官吏忠于职守,以身作则,为下属作出榜样。法律无情,不要用自己的身体去尝试一下法律。郡里有个属官心狠手辣,搜刮大量民脂民膏,民愤极大,告示贴出后不见改悔,于是王尊把他捉拿归案。这贪官入狱后,没几天就一病身亡。接着,王尊又惩办了一批罪行严重而又没有悔改的豪强。这样一来,安定郡开始太平起来。
成语故事15:鸟尽弓藏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蠡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己留点余地呢?” 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
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 文种此时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属镂”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鸟尽弓藏的含义:飞鸟射尽,打鸟的弹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成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

精选成语故事30篇(3)作文 成语故事大全50篇文案:

掩耳盗铃: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二】
卧薪尝胆:吴王阖闾打败楚国,成了南方霸主。吴国跟附近的越国(都城在今浙江绍兴)素来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吴王趁越国刚刚遭到丧事,就发兵打越国。吴越两国在槜李(今浙江嘉兴西南,槜音zuì)地方,发生一场大战。
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上了年纪,回到吴国,就咽了气。
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阖闾临死时对夫差说:\"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夫差记住这个嘱咐,叫人经常提醒他。他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
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他叫伍子胥和另一个大臣伯嚭(音pǐ)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过了两年,吴王夫差亲自率领大军去打越国。越国有两个很能干的大夫,一个叫文种,一个叫范蠡(音lí)。范蠡对勾践说:\"吴国练兵快三年了。这回决心报仇,来势凶猛。咱们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们作战。\"
勾践不同意,也发大军去跟吴国人拼个死活。两国的军队在大湖一带打上了。越军果然大败。越王勾践带了五千个残兵败将逃到会稽,被吴军围困起来。勾践弄得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他跟范蠡说:\"懊悔没有听你的话,弄到这步田地。现在该怎么办?\"
范蠡说:\"咱们赶快去求和吧。\"勾践派文种到吴王营里去求和。文种在夫差面前把勾践愿意投降的意思说了一遍。吴王夫差想同意,可是伍子胥坚决反对。
文种回去后,打听到吴国的伯嚭是个贪财好色的小人,就把一批美女和珍宝,私下送给伯嚭,请伯嚭在夫差面前讲好话。经过伯嚭在夫差面前一番劝说,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答应了越国的求和,但是要勾践亲自到吴国去。
文种回去向勾践报告了。勾践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自己带着夫人和范蠡到吴国去。勾践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们夫妇俩住在阖闾的大坟旁边一间石屋里,叫勾践给他喂马。范蠡跟着做奴仆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就给他拉马,这样过了两年,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就放勾践回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自己问:\"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这就是后来人传诵的\"卧薪尝胆\"。
【故事三】
铁杵磨针: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读后: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同学,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结语: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精选成语故事30篇(3)》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精选成语故事30篇(3)》,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精选成语故事30篇(3)》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