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陶渊明赏析作文 陶渊明鉴赏文案

2019-03-15 综合文案 类别:诗歌 15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陶渊明赏析作文 陶渊明鉴赏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陶渊明赏析作文  陶渊明鉴赏文案

陶渊明赏析作文 陶渊明鉴赏文案: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赏析
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运”所带来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

陶渊明赏析作文 陶渊明鉴赏文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是陶渊明留下的不朽诗篇。陶渊明是南朝有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和散文大都在歌颂自然,讽刺社会。他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隔离与冷漠的态度,令所有人都印象深刻。对我来说陶渊明不仅仅是一名文学家、诗人,更是一位有骨气、有胆量、有豪情的伟大人物,他嫉恶如仇,厌恶黑暗的官场,不屑与那时代官场之人同流合污,只求回归自然,洁身自好。我对他的印象最为深刻。陶渊明生于败落的官宦世家,他从小有豪情壮志,立志为国奉献。但身居官场后,他看见那里面肮脏污秽、残暴不公。社会的腐朽令他悲愤不已,可他无能为力,他厌恶官场的黑暗,愤然辞官,隐居田园。便有了妇孺皆知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田园生活贫苦而清淡,但陶渊明乐在其中,正如诗仙李白所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陶渊明便在这清贫自在的田园生活中度过了余生。陶渊明,离我很远,却又似乎是一个老朋友,我熟悉而又陌生,《桃花源记》使我认识了他,知道他内心所向往的生活;《归田园居》使我了解他,他不羁的性格,对官场阴暗的厌恶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不为五斗米折腰》我看到了他的高傲,遗世独立,正如他毕生所爱的菊花,像个不与世俗争奇斗艳的隐者。陶渊明的品质如此高洁,但他的一生是那么不遂人愿。家道中落、国家腐败,年少壮志的他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心中悲伤愤怒,却又无可奈何,只能独自生活在自己的“桃花源”里,带着疲惫的身体和充实的灵魂,以及淡泊名利的心走过无数春秋。陶渊明的心愿固然美好,但他所向往的“桃花源”终究不可能实现。一味的逃避世界,逃避事实,而不去改变只会落得“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悲惨境地,但陶渊明不屈权贵、淡泊名利的优秀品德值得后人传颂。

 陶渊明,你正如一朵盛开的菊花,不似牡丹富贵,不似梅花高傲,也不似桃花绚烂,你平静、淡然,犹如为天边的启明星,永远闪烁着光辉!


陶渊明赏析作文 陶渊明鉴赏文案:

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陶渊明赏析作文 陶渊明鉴赏文案:

归隐尘世的一双醉眼让我领悟到:生命的意义不在美丽的言辞中,不在空洞的追求里,而在于实实在在的谋求自己的生存,追求生命的价值。——题记请原谅我闯入你的桃花源。我来了,掠过每一间房屋,走过每一寸土地,却独不见你。你悄然隐没,却处处留下痕迹,于是,我闭上眼睛,渴望撞见你。你说:质性自然,本爱山丘。于是你辞职归隐,抛离尘杂,返归自然。他们都说,你在逃避,说你假借本性之名逃离世俗,沉溺于酒醉弥香,世外桃源。可我不信,你不是真的想隐,不是真的想醉。不愿身着淤泥的你,只是将不能实现的夙愿寄于自然。你依着山水,浸着酒意,心存感伤地怀古,貌似神往地展望。时间有太多的不如意,无法改变,无法释怀,你也一直在挣扎着。醉中遗万物,归隐弃浊世,可你放不下许多东西。你所追求的,是半隐半醉的状态。半隐,你可以脱离污浊的世俗,虽贫苦却安乐;半醉,可以夹杂着朦胧去看世界,不清晰却胜似清晰。你曾在入仕与归隐的矛盾中徘徊,回思索该不该何去何从。会对寄予你希望的人而抱歉。然而,你醉了,醉眼看不到很远的地方,也不能顾及全盘,所以,这种迷茫反到叫你领悟了。为什么一定要考虑那么久远?既悟以往之不谏,知来着而追方未晚。你说:托身己得所,千载不相违。于是,你来到了这一片桃花源。或许每个人都会在追求梦想的途中得到什么,失去什么,不关乎别人的事情,更谈不上公平与否,这只是我们生活中的自然规律罢了。此时,这些你想到了。于是你不望娥眉,不羡飞鹤。彼时,还剩下的些须酒意尽消于风中了,你觉得从未有过的轻松,携幼入室,有酒盈樽,自酌自乐,反得易安。天下之大,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我们是不能接受的。我们只是平凡之人,没有必要刨根问底,没有必要揽过所有的是非。你把所有沉重的痛楚和难掩的喜悦统统交付于自然,美酒。换取一分静谧,只图个云淡风清。换取一双醉眼,只图个洒脱自得……归园田居,不是自甘堕落,不是得过且过,而是堂而皇之地闯入剪不断理还乱的迷局,一把抓回自己那颗纯质的心,守侯。一双醉眼,望穿尘世浮华;一颗醉心,感受那源于自然的纯、静、美。我懂了,你的隐居,你的醉眼。我走了,离开这世外桃源,离开了你。鼻间留有酒香,心中存着叹息。哪次我再次到来,必将带一双醉眼与你对望,就如同此刻,在悠扬的诵和声中,我回眸,淡淡的微笑的味道,这微笑,路过那风,路过那水,路过这人间。清风徐徐吹过,放眼望去,那巨浪跌宕起伏,发出白色的强光,宛若你那归隐尘世的醉眼,那样迷人,又那么不可思议。


结语: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所见过的《陶渊明赏析》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明赏析》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陶渊明赏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