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高秉涵作文 高秉涵当选感动中国人物的主要原因是文案

2019-03-15 综合文案 类别:素材 15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高秉涵作文 高秉涵当选感动中国人物的主要原因是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高秉涵作文  高秉涵当选感动中国人物的主要原因是文案

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高秉涵作文 高秉涵当选感动中国人物的主要原因是文案:

高秉涵:执着归乡的台湾老兵
【颁奖词】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
【事迹】人物介绍:台湾律师,老兵。1936年出生于山东菏泽。高秉涵的一生,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和艰辛,同时也见证了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
初登央视演播厅,74岁的高秉涵颤颤巍巍。他说,腿脚还挺利落,只是实在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从后台走到舞台中央,是一段起伏弯曲的布景桥,高秉涵却把这看作黄河、长江,是任何一切能勾连起他对故乡强烈思念的图景。
家是什么?高秉涵说:“家就是这个曾经再怎么努力都回不来的地方,但我从没有放弃过努力!”60多年生活在台湾,镌刻在高秉涵脑海中的却是另一个地名:山东菏泽。他出生在菏泽,在那儿度过了年少时光,菏泽才是他的家乡。高秉涵想家,但也深知,对他这样一个大半生住在海岛上的“外省人”来说,通往家乡的路意味着什么。
高秉涵不愿去回忆离开母亲、离开老家村庄的清晨,可那个清晨总会从记忆中清晰地跳出来。1948年,山东菏泽处于国共两党“拉锯区”,高秉涵的父亲高金锡被枪毙,母亲宋书玉告诉他,“因为你父亲是国民党”。
当国民政府所属军队及地方各级政府开始陆续向长江以南撤退时,宋书玉将曾经参加过“三青团”的儿子送到国民政府在南京设立的“流亡学校”。在儿子高秉涵的印象里,一辈子都在小学教书的母亲几乎没经历过团圆:两个女儿在抗战初期外出求学没了音信,而后丈夫死了,又决定让儿子离开。少年高秉涵用了6个月,穿越6个省份,足足走了2000多里地,挤上了由厦门开往金门的班船。数十年后,他在图书馆翻查史料,发现自己乘坐的,是那年由厦门驶往台湾的最后一班船,日期是1949年10月16日。而半个月前,在遥远的北京,新中国宣布成立。
对所有从各个港口逃至台湾的人来说,回家是最迫切的梦想,可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未能踏上故土与亲人团聚。其中一人,甚至被高秉涵宣判了死刑——1963年,高秉涵从台湾国防管理学院法律系毕业后,被派往金门任审判员,“金门逃兵”是他审理的第一个案子。
那个“金门逃兵”的家就在对岸厦门,他本是渔民,与偏瘫的母亲相依为命,在一次给母亲抓药的路上被强拉入伍到了台湾。碰上天气晴朗时,隔着并不宽阔的海峡,一眼就能看到家乡,他决定利用自己的渔夫本领游回家。他偷偷搞到一个汽车轮胎,趁人不注意时坐轮胎下海,游了整整一夜。天快亮时,他到岸了。海水冲涩了眼睛,他尚未看清便举手大喊:“我是从小金门逃来的,没带武器!”可没想到,他游了一整夜,最终却游回了金门海岸。一星期后,这个因“回家”获罪的“金门逃兵”被处以极刑。高秉涵哭得难以自已,他对这份即使拼掉性命也要回家的心情感同身受。
高秉涵曾想过各种办法联系母亲。1979年,大陆与台湾尚无法通信,他委托美国的同学帮忙寄出第一封家书。他也不知道自己的村子是否仍在,就写了“山东菏泽市西北35里地处高庄”,收信人是母亲“宋书玉”。不长的信中,他写道:“我之所以要艰苦奋斗地活下去,就是为有朝一日能再见到我娘一面,绝不会像两个姐姐一样,在抗日战争爆发时,就生死不明……娘,我会活着回来!”高秉涵不知道,在海峡这头,杳无音信的两个姐姐实际上去了延安,当上了共产党干部,在他踏上逃难路那年才第一次回家。年迈的母亲找回了女儿们,却失去了儿子的音讯。等待终于耗尽了她的全部生命,就在这封信辗转寄达的一年前,宋书玉逝世于吉林辽源……
如今,两岸已经开通直航,回家不再如先前那般艰辛。200多个从菏泽一路历经战火和逃难来到台湾的同乡,组成了“菏泽旅台同乡会”,高秉涵来台时年龄最小,在同乡会里最年轻,被推选为会长。他视每一个同乡为亲人,虽已无法再见母亲,他却尽力帮每一个同乡与亲人团聚。74岁高龄的他,仍坚持每年清明或中秋陪伴想要回家的同乡一起返乡。
“我答应过他们,只要还有一个人要回家,我就陪着他们一起回来。”对每一个希望魂归故里的乡亲,他都会亲手带上骨灰坛,站到菏泽老家的村头,完成骨灰主人生前的愿望。

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高秉涵作文 高秉涵当选感动中国人物的主要原因是文案:

高秉涵,201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颁奖词: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今天小编就来分享感动中国之高秉涵浓浓乡愁的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海峡隔不断的乡愁
高秉涵1936年出生于山东菏泽市牡丹区吕陵镇高孙庄村,父亲生前参加过国民党,在他幼年便去世了。1948年9月,母亲宋书玉便打发儿子跟着“国军”出逃。少年高秉涵跪在父亲的坟前,磕了3个响头,起身逃走。
高秉涵的小学同桌刘凤春送别时说:“我爸在541团当团长,你就说跟我是同学,可以直接投奔那里。”
高秉涵坐上马车,随着人流转往镇江,在这里,他患了急性肾炎,高烧不退,躺在草堆上等死,是朋友冒死带他渡江求医治疗。
1948年年底,高秉涵转到无锡惠山,被编入鲁南联合中学。
1949年春,高秉涵离开鲁南联中,投奔驻防芜湖的“国军”刘汝明部181师当兵。1949年4月20日,炮声隆隆,火光四起,解放军渡江战役打响了。惊慌之下,一个士兵碰倒了一锅热粥,高秉涵的腿被烫伤,两腿溃烂,伤势严重。他的小腿上至今还留着黑色伤疤,就是因为这个吓人的伤痕,他从来都不敢穿短裤,怕被人看见。后来高秉涵悄悄爬上一辆军车,押车士兵又用枪托将他捣落河中,他大难不死,自己爬上了岸。
1949年10月16日夜晚,高秉涵随部队逃向厦门东南海滩。第二天,又随军到了台湾,流落在台北街头。每天中午,他挨家挨户讨饭,每天晚上,他到偏僻的地方捡垃圾。
当年,逃难路上,高秉涵随身携带的一些东西被幸运地保存下来,有小学毕业证书,有小学排球队的合影,还有小学全班同学的毕业照……
新年到了,14岁的高秉涵思念母亲,禁不住泪如雨下。他独自跑到阿里山山顶,对着祖国大陆方向,呼喊着:“娘——娘啊!”
离开大陆的几十年来,夜深人静,每每想起母亲,高秉涵都要大哭一场。他受尽了人生的苦难,尝尽了世间的磨难。小时候喝过的黄河水,此刻都变成眼泪流出来了……
1952年夏,在朋友的帮助下,高秉涵考入台湾建中夜校。白天打工干活,夜晚读书。高中毕业后,他又考上了台湾国防学院法律系。
1963年10月20日,高秉涵毕业后,成为金门驻军军事法庭的法官,在金门法庭担任审判员。1964年,金门岛上发生一起士兵逃亡案。一天夜里,一士兵携带汽车轮胎渡海,想偷偷穿越金门海峡,回大陆看望母亲,但是没能成功。黎明上岸,以为到了厦门,谁知因迷失方向又游回金门。
按照军事法令,阵前逃兵,杀无赦。最终,逃兵被判处死刑。高秉涵答应逃兵,有朝一日,把他的骨灰带回厦门,还给他的母亲。这桩逃兵案,也深深地刺痛了高秉涵内心。一个想要回家看望母亲的士兵,怎么会有死罪?身为法官的高秉涵陷入沉重的思考。
每次想到家乡,想到自己的母亲,高秉涵都会忍不住痛哭流涕。他两个眼窝因常年流泪而凹陷下去。
1973年,高秉涵退出军界,成为一名挂牌律师。高秉涵做执业律师,收入不错,他积攒的钱,都捐给了家乡山东菏泽,修公路,建学校,接济贫苦的民众。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1979年,在高秉涵阔别故乡整整31年的时候,他终于写下了第一封家书,地址写上“山东菏泽市西北35里地处高孙庄村,母亲宋书玉收”。信中他写道:“为了能见到娘,我要活下去,娘,等着我,我会活着回来。”这封信由中国台湾转到欧洲,经美国寄到中国大陆,历时3个多月。就在这封信辗转寄达的一年前,母亲宋书玉在吉林辽源去世。自从儿子走后,母亲每天思念他,儿子小时候穿过的棉褂,一直藏在母亲的枕头下,从菏泽一路向北带到辽源,直到去世。
家人告诉高秉涵,母亲常年思念他,直到临终咽气前,母亲都在呼唤着他的名字。这一声声呼唤,撕碎了高秉涵的心,他也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母亲啊!
说起母亲,高秉涵哭得像个孩子,就差一年的时间,没能见到母亲,没能亲眼再见母亲一面,没能给母亲端一杯茶水,尽一分孝心。这让高秉涵留下了终生遗憾。
当时,高秉涵不知道,在海峡这边,两个姐姐去了延安,当上了共产党的干部,年迈的母亲找到了女儿们,却失去了儿子的音讯。无尽的等待最终耗尽了她的生命。
送老兵的骨灰回家
菏泽旅台同乡会成立于1995年,既是一个联谊乡情、关怀照顾乡亲的民间社团,也是一个爱国家、爱民族、反台独、促统一的群体,高秉涵就是它的创始人和现任会长。当年逃亡到台湾的菏泽老兵、老乡大多没有文化,在台湾的生活很艰辛,许多人直到终老都是孑然一身。高秉涵是知名的律师,经济条件好,又有一副热心肠,于是老乡们视他为亲人,有事就向他求助。高秉涵则有求必应,自己的办公室便成了菏泽老乡活动的场所、团聚的“家”。“我到台湾的时候只有13岁,那些比我年长的哥哥姐姐曾经在感情和灵魂上给了我很多慰藉,那种给予是无形的却又非常珍贵,他们是我在台湾的亲人。”
眼看着人已黄昏而归乡的日子却遥遥无期,于是很多老兵、同乡就把回家的希望寄托在年轻的高秉涵身上,嘱咐他:“老弟啊,我是没有希望回去了,你还年轻、有机会,如果我死了,你有朝一日能回家一定要把我的骨灰带回去……”就这样,一个、两个……高秉涵肩负了很多人深情的嘱托。1987年台湾当局通过的《台湾地区民众赴大陆探亲办法》正式实施,禁锢两岸近40年的铁幕就此被打破一角,但许多老兵直到人生谢幕也没能赶上这一天。
高秉涵的家里有个地下室,那里有他父母的塑像和母亲的遗物,还有很多坛生前委托他带回家乡的老兵骨灰。这些骨灰的主人和他一样,都是年少时逃难到台湾,日夜想家却无法返乡,他们生前常说,活着不能衣锦还乡,死了也要魂归故里。可是,帮这些孤苦老兵把骨灰运回老家,却没有多少人能做得到,二三十年来,高秉涵一直坚持带骨灰坛回大陆。山东、河南、安徽、湖南、甘肃,一百多位老兵的骨灰,都由他抱着返回故土。
2012年4月16日下午,山东菏泽某宾馆,73岁的巨野县独山镇魏集村民王学君扑通跪在高秉涵面前,接过她父亲王长海的骨灰坛。“爹,您终于回来啦!”没有菏泽旅台同乡会会长高秉涵不辞劳苦地抱来这个骨灰坛,每年清明节王学君还得在十字路口烧纸钱。如今,父亲魂归故土,终于可以安葬祭奠了。
类似的场景,太多太多了。每个老兵的骨灰被带回家乡后,他们的后人都会给高秉涵磕头跪谢。“我不需要他们磕头,不需要感谢,我就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承诺,把这些老哥哥们带回他们的家乡。”在台湾退辅会的名册上,一百多个老兵名字后的联络人是由高秉涵签字的。
护送老兵的骨灰回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个骨灰盒都重达十公斤。“我每次都是亲手捧着他们的,这样才安心,有时候在路上会在心里默默和他们说话。”多年来护送骨灰回乡经历中令高秉涵记忆最深刻的是1997年护送定陶县籍已故同乡的那一次:家在台北的高秉涵先乘飞机到花莲,转乘汽车至山区军人公墓,办理完领取骨灰手续时已是黄昏,且风雨骤起,暴雨冲毁了通往花莲道路上的桥梁,高秉涵只得抱着骨灰坛和守墓的老人在一个小亭子里躲了一夜,直到第二天当地的救援机构得知消息后,才派出直升机前往营救。
故乡的滋味
“老家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出生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有人总盼着归乡,有人常急着离乡。归乡是去寻找自己的老家,离乡是为子女创造另一个故乡。我的故乡不是河北省房山县的周口店,也不是山西省洪洞县的老鸹窝。我在异乡漂泊中另起了新家园,而漂泊前的家,就是我的故乡。所以我的故乡在山东菏泽。”这是高秉涵写在自己《天涯感悟》一书开篇的话。游子是树,故乡是土,泥土是落叶的归宿,故乡则是游子生命的源头、情感的皈依。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典礼上,他说:“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当乡愁无限蔓延,心头的思念便难以化解,就像颁奖词里说道的:“这海峡好浅,好浅,深不过我的遗憾。”
早在1981年,高秉涵有一位叫卞永兰的学姐在移民阿根廷后回乡探亲,返程途中专程绕道台湾,给台湾的同乡带了一大箱家乡的土特产和菏泽泥土。“第二天上午,菏泽旅台的乡亲一百多人都聚到了一起,大家先是听卞大姐动情的‘乡情报告’,然后开始分发珍贵的礼物。大家一致推举我来公平分配:一家一个烧饼,3个耿饼,山楂和红枣各五粒,一调羹泥土。”因为分配有功,所以高秉涵被大家恩准多分一勺泥土。“泥土何其多,唯独故乡贵。”高秉涵把一半土珍藏在了自己在银行的保险箱里,另一半则分七次掺在茶水中喝了,“那是家乡的味道,甜的。可不是咕咚一声咽下去,含在嘴里半天才舍得咽下去。”而分得的耿饼和烧饼直到放得发霉了也没舍得吃。
“1984年,我冒险前往香港,在那里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姨妈和姐弟,一见面就抱头痛哭,那几天我们生怕耽误了相聚的分分秒秒,倾诉相思之苦啊。我今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没能亲眼再见妈妈一面,未能给她端杯茶一尽儿子的孝道。”高秉涵哽咽地说道。

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高秉涵作文 高秉涵当选感动中国人物的主要原因是文案:

“不曾长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高秉涵
在中央电视台评选的“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评选名单里,高秉涵是唯一一位来自中国台湾的候选人。评选人物介绍里这样说:高秉涵,台湾律师,老兵,1936年出生于山东菏泽。
1949年,当时只有13岁的高秉涵流落台湾,从此离开了自己生长的故土和深爱的母亲。13岁的孩子在战乱年代只身一人的逃亡之路可谓九死一生:在瓜洲,一场急性肾炎让高秉涵和死神擦肩而过;在安徽,他亲眼目睹了自己一度搭乘的军用卡车坠落谷底;在闽南,一位仁慈的奶奶在屠刀下挽救了他的性命
几十年来,他每每想念母亲和家乡,都会嚎啕大哭,或者深夜啜泣。后来他考取了法官。十年法官生涯之后他辞掉职务,建立自己的工作室,成了台湾著名的律师。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在两岸开放之后,奔波于内地和台湾之间,将百余位孤苦老兵的骨灰送回家乡,完成着他们的未完成的夙愿
“不曾深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高秉涵的这句感慨,被曾经采访过他的央视记者柴静引为博客标题,也被很多网友借用为签名档,人们的高秉涵悲辛经历深感同情,也对其伟大义举更为感佩。
“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推选委员会给予他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
其实,如今已年逾七旬的高秉涵老人完全可以不做这份工作,他完全可以与家人团聚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可是他却仍然坚持奋斗在一个岗位上,这是什么?我认为,这便是“责任”的最好解释。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就像我们:作为学生,要好好学习;作为孩子,要懂得孝敬父母、长辈;作为公民,要爱护身边的环境。。。。。。可是,有时的我,虽然知道这件事有自己必须肩负的使命,可是却还是不能完完全全地做好。
一次,我意外地发现家里的水仙花死了,几片原本绿油油的叶子早已变成枯萎的黄色,耷拉下来;小小的白色花苞渐渐萎缩;水仙花浸着的自来水也呈现出一种淡淡的铁锈色。我不禁对此景象感到惋惜——这株水仙花是我自己亲自切割再放入水中的,但之后就对它不闻不问,一直是爸爸在帮忙换水、养护。记得那时我还在心中独自信誓旦旦地保证:要让它开出美丽的花朵。但事后,我无法用其他的一切理由来掩盖我的不负责任。
而就在将它扔入垃圾桶的那一瞬间,我似乎猛然意识到:我对养育的水仙花不负责任,才一手造就了今天这样的结果、局面;那如果将水仙花换做是人生呢?——后果将会是不堪设想的。
责任,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做好自己该做的”——所以,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做到了这一点,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高秉涵作文 高秉涵当选感动中国人物的主要原因是文案:

《陈斌强:用行动注解孝德的好儿子》
陈斌强,38岁,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
陈斌强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
一天,陈斌强的姐姐在无意中提到,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儿子住在一起。陈斌强回忆起多年来妈妈对自己的付出,他决定再困难也不会丢下妈妈。
那时,陈斌强的儿子不到两岁,妻子建议他把妈妈送到养老院去,他说:“一个连儿子都不认识的老人,送到养老院,被欺负了怎么办?”为了照顾妈妈,他硬是把儿子提前一年送进幼儿园。
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开始同事们都不太理解,说:“这样带在身边照顾,一两天倒可以,一年两年怎么吃的消?”可陈斌强做到了,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
照顾母亲的生活异常辛苦。陈斌强一天到晚连轴转:晚上9时,服侍母亲睡下;凌晨1时,准时起床抱母亲上厕所;清晨5时,闹钟响起,他要赶在师生之前起床,将母亲房间打扫干净,处理好母亲的大小便;早上7时喂过母亲吃饭后,开始学校一天的工作。
尽管生活上的事儿很多,可是陈斌强的教学任务却一点也没落下,他教着两个班语文,负责教初一学生广播体操,总管学校体艺2+1活动。他总说:“我是跑着走的。”


结语: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所见过的《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高秉涵》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高秉涵》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高秉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