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鹌鹑计作文 文案

2019-03-14 综合文案 类别:其他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鹌鹑计作文 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鹌鹑计作文  文案

鹌鹑计作文 文案:

顺治年间,有个叫李若琳的官员,因结党营私被革职,回了老家。没了京城的庇护,李若琳终日胆战心惊,他怕的是什么呢?原来当年,朝廷颁布《剃发诏令》,引发了汉人的激烈抗争,死难者无以计数,而李若琳与此事脱不了干系。
因为担心被百姓寻仇,李若琳在老家建起了高墙大院,雇了一群家丁当护卫,索性终日龟缩在大院里闭门不出,养起了鹌鹑。
说起鹌鹑,个小,不起眼,养起来却很费功夫——野鹌鹑捉来之后,要关在特制的藤条小笼子里,日夜不离地吊在主人的腰带上,主人时不时地把鹌鹑从笼里掏出,轻握在手里,手指头不断地捋顺鹌鹑的羽毛,使其驯服;喂鹌鹑吃过谷粒之后,主人还要用自己的手指沾了唾液,让鹌鹑饮用,助其消食。自然,斗鹌鹑则别有一番乐趣——把一对鹌鹑放在簸箕中,用草棍略一挑逗,鹌鹑便会发怒撕咬,喙来爪往,啄挠扑蹬,斗智斗力,令人叹为观止。
李若琳调教出来的鹌鹑,极是善斗,但天天看自家的几只鹌鹑斗来咬去,李若琳已兴味索然。
距李家大院不远有座灵光寺,每逢庙会,很多村民都聚在寺庙东边的高台上斗鹌鹑,格外热闹。李若琳实在按捺不住,便大着胆子也来凑热闹。他的鹌鹑一上场,特别是那两只报号为“铁公鸡”和“野狼”的鹌鹑,技压群雄,大胜而归。从此,李若琳几乎每逢庙会必去斗鹌鹑,然而,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之后,村民们都对他“敬而远之”,不愿陪他斗鹌鹑了。
转眼又到了庙会。这一次,李若琳别出心裁,要举办斗鹌鹑擂台赛,声称若是谁的鹌鹑战胜了他的“铁公鸡”和“野狼”,就赏一百两银子。李若琳信心满满:重赏之下,就不信没人陪我斗鹌鹑!
一声锣响后,擂台下人潮涌动,不断有人提着鹌鹑笼上台。一见有人上擂台,李家的家丁便会上来搜身,提防有人近前刺杀老爷。
一场又一场战罢,李若琳的那只“铁公鸡”连战连胜,眼看再也没人敢上台。李若琳心中很不过瘾,他往台下一瞧,发现有两个中年汉子你捅捅我,我扯扯你,望着金丝笼里的“铁公鸡”,不时耳语,分明是跃跃欲试。
李若琳将茶壶嘴对那两个汉子一举,激将道:“要斗就上台来斗,娘们似的在台下嘀咕,算什么好汉?”两个汉子顿时涨红了脸,一咬牙就都上了台,先自报姓名,一个叫张大狗,一个叫吴四牛,两人都来自城南大王庄,他们的鹌鹑分别报号叫“狗蛋”和“鱼鹰”。李若琳一听,乐了:到底是没学问的乡下汉子,起的名字都土得掉渣!不过,他不敢大意,命家丁对两人搜身,确定两人身无寸铁,方才命两人近前来。
张大狗是个急性子,一把从鹌鹑笼里掏出了“狗蛋”——一只团头团脑、小短腿的黑色鹌鹑。李若琳一眼看出这“狗蛋”长着黑嘴白胡须,有一身蛮力,若是让“铁公鸡”和它硬拼,恐怕难赢。李若琳将斗得兴起的“铁公鸡”半握在掌中,来回捋它的羽毛,直到“铁公鸡”平静下来,才向簸箕里一撒手。果然,那“狗蛋”一上来便横冲直撞,狂啄乱挠,“铁公鸡”左躲右闪,总算没让它抓破头皮。但接下来,适应了“狗蛋”招数的“铁公鸡”可就不客气了,一招接一招,直杀得“狗蛋”毫无还嘴之力,头缩在脖子里步步后退……乐得李若琳连连叫好。
眼看“狗蛋”要跌出簸箕,张大狗慌忙上前,将其打救上来,塞回自己的鹌鹑笼里。打败的鹌鹑斗败的鸡,他这只鹌鹑算是报废了!
“喂,吴四牛,该你的‘鱼鹰’上场了!”李若琳一努嘴,小厮便冲吴四牛直嚷。吴四牛见同伴落败,勇气大失,捂着腰间的鹌鹑笼子直往后退,结结巴巴道:“铁……铁公鸡太厉害了,俺……俺的鱼鹰就、就算了!”
“玩玩嘛,输赢无所谓。”李若琳哪容他打退堂鼓,委婉劝道,但见吴四牛仍是畏缩不前,他的口气便一下子严厉起来,“你已报过了鹌鹑的名号,岂有不斗之理?若不然,依打擂的规矩,你要丢下二两银子才能走人!”吴四牛脸上流汗了,倒是张大狗同他打气:“牛哥,怕什么!斗就斗,大不了像我的‘狗蛋’一样输掉。二两银子咱可赔不起……”
吴四牛没了退路,只得把他的鹌鹑掏出来丢在簸箕里。看客们围上前一看,不由哄笑起来。只见这“鱼鹰”格外瘦,乱纷纷的羽毛耷拉着,青嘴红胡须。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当下便有人哼起“鹌鹑经”:“能斗不能斗,先要看胡子。黑嘴白胡子,咬死牛犊子;青嘴红胡子,胆小如兔子!”吴四牛听着,脸更红了。
又开战了,果然“鱼鹰”一个劲地躲避,被“铁公鸡”追咬得团团转。众人笑个不停,李若琳却一口茶水噙在嘴里咽不下去,怔住了:这“鱼鹰”飞得高,跳得远,挨啄后不出声叫疼,难得!只怕情况有变。说时迟,那时快,就见“鱼鹰”突然一个急跳猛拐,回头一口啄在“铁公鸡”的头皮上,没等“铁公鸡”反应过来,“鱼鹰”又来了,接着又是两下。“铁公鸡”吃疼不过,身子一歪翻出了簸箕。全场大惊,瞬间鸦雀无声!
还是李若琳最先回过神来,干笑一声道:“‘铁公鸡’一连斗赢了十几场,早已是强弩之末,该它败了。不过,老夫还有‘野狼’呢!”一旁的小厮闻言,连忙放出了“野狼”。这“野狼”乍一看毛色、个头同“鱼鹰”差不离,只是骨架大些,还不时扭着脖子回头看——相书上说这是“狼顾之相”。“野狼”早就憋坏了,一肚子怨气没处撒,见了“鱼鹰”,不等撩拨便上前咬斗,吴四牛却一把把“鱼鹰”从簸箕里抓了起来。李若琳以为吴四牛要临阵脱逃,正要发脾气,却听吴四牛慢条斯理地说道:“待我给‘鱼鹰’喂喂食!”说着从食袋里掏出一撮米粒塞在“鱼鹰”的嘴里。李若琳细一瞧,只见吴四牛喂食“鱼鹰”的居然是熟谷米!须知鹌鹑都是吃生谷米的。见李若琳一脸诧异,吴四牛笑着解释道:“我这‘鱼鹰’只喜欢吃熟谷米,它吃了熟谷米斗起来格外凶!”
吴四牛撒手之后,吃饱了的“鱼鹰”抖着翅膀精神了许多,虽仍是被“野狼”追着啄,但它跳闪腾挪,干净麻利,“野狼”丝毫也占不了便宜。不一会儿,“野狼”累了,眼神也变得很迷茫。吴四牛突然大喝一声:“鱼鹰,回身!”“鱼鹰”应声而跃,鸣叫一声腾空而起,在空中一个华丽转身,张开了细长的尖喙直啄“野狼”的眼睑。“野狼”猝不及防,被啄个正着,血立马就出来了。一下、两下、三下……在“鱼鹰”暴风雨似的啄击下,“野狼”终于一动不动地瘫倒在簸箕一角,而“鱼鹰”则沿着簸箕口飞奔,啾啾而鸣,恰似打了大胜仗的将军。
这时,李若琳不顾一切扑上前,一把把“鱼鹰”抓在手里,口里还高叫道:“好个‘野狼’,果然不负我的期望!”他分明是耍赖要霸占“鱼鹰”!吴四牛一愣,嗫嚅道:“老、老爷,您弄错了,这是我的……‘鱼鹰’。”“怎么成了你的‘鱼鹰’?你的‘鱼鹰’有记号吗?”李若琳眯起眼睛,反诘道。吴四牛摇了摇头。李若琳呵呵一笑:“我的‘野狼’可是有记号的,腿上套着个玉扳指。你看清楚了——”说着,一捋“鱼鹰”的腿,果然上面套着一枚绿玉扳指。吴四牛目瞪口呆:这姓李的大老爷戏法变得好快啊!李若琳又说道:“你的‘鱼鹰’斗死了,看你也挺不容易的,你就把那一百两银子全拿走吧,回去多买几亩地……”
吴四牛还要争执,一旁的张大狗回过神来,对他一番耳语。毕竟近在咫尺,张大狗的悄悄话让李若琳也听了个清清楚楚,只听张大狗说道:“合算呢,一只鹌鹑换来几十亩地!再说了,穷不与富斗,咱斗不起啊!”吴四牛苦笑一下,拿着银子走了……
用一百两银子换回一只鹌鹑,李若琳太得意了——像“鱼鹰”这样禁得起叼啄又善战的鹌鹑可谓千载难寻。另外,他心中还有个小九九:当今朝廷的大红人吴三桂也极喜欢斗鹌鹑,若是把“鱼鹰”献给吴三桂,自己也许能东山再起!
李若琳为“鱼鹰”换了个大点的金丝笼子,另起了个文雅的名号,叫“飞鸢”。他打算把“飞鸢”再喂肥些,品相更好看点,就可以去献给吴三桂了。只是在喂食“飞鸢”吃熟谷米时有点小麻烦,熟谷米黏糊糊的粘手,而且让“飞鸢”饮唾液时,“飞鸢”的尖嘴常常把自己的手指头啄出血来。
半个月后,身体一向强健的李若琳突然病倒,先是腹痛腿软,很快便口吐黑血,昏迷在床。他儿子急忙请来个老郎中,老郎中一诊脉,连连摇头,说李老爷中的是蛇毒,已经无药可救了!
李若琳的儿子惊呆了:老爹从未被蛇咬过,怎么会中蛇毒呢?老郎中也大惑不解。这时,挂在房檐上的“飞鸢”饿得“唧唧”直叫,老郎中抬头一看,突然拍腿大悟:“原来李老爷所中之毒,来自这只鹌鹑,不,这是一只山鹑!”【星火作文网】
见李若琳的儿子迷茫不已,老郎中细细解释起来:在城外禹王山的悬崖峭壁间,生活着一种轻盈如燕、勇猛善斗的鸟类,与平原地区的鹌鹑习性大不相同,极喜食山中铁头五步毒蛇的蛇卵和幼蛇,因此被人称为山鹑。山鹑极难被人捕获,而喂养山鹑更是危险至极——蛇毒在山鹑嗉囊内越积越多,其毒性已不亚于铁头五步蛇。喂食熟谷米则会促使山鹑反刍,嗉囊中毒素尽出。让山鹑饮唾液时,山鹑尖尖的嘴一旦啄破主人的手指,这等于被毒蛇咬了一口呀!
李若琳的儿子大惊:说到底,老爹还是着了那两个乡下人欲擒故纵的道儿,被他们用一只小小的山鹑给暗害了!李若琳当天夜里就死了,他儿子忙向县衙门报案。官府即派人去城南大王庄捉拿张大狗和吴四牛,可大王庄只有姓王的,并无张姓、吴姓之人,此案不了了之……

鹌鹑计作文 文案:

【拼音】kōng chéng jì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
【出处】‘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
【解释】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
【用法】作宾语;指欺骗对手
【押韵词】鸿都买第、深沟高壁、乌衣子弟、引人胜地、回天无力、四海皆兄弟、轻身徇义、抅奇抉异、铺胸纳地、存而不议、......
【邂逅语】诸葛亮弹琴退司马
【成语例句】
◎ 奇怪的是镇里唱了空城计,不是双休日,办公室楼上楼下都空空如也。
最早的空城计: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种方法去讨好,文夫人却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建立功业,显显自己的能耐,以此讨得文夫人的欢心。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浩浩荡荡,攻打郑国。楚国大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  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一死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这几种主张都难解国之危。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会出兵相助。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作了安徘。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旋旗甲士。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族旗照旧飘扬。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族旗招展,不信已经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急忙撤兵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战例。

鹌鹑计作文 文案:

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此计成功的例子,如张守圭守瓜州等。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
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
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鹌鹑计作文 文案:

三国典故之空城计
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错用马谡,失去街亭后,只有2500军士驻守在西城县。
忽然,哨兵飞马来报:”司马懿引大军15万,往西城蜂拥而来!”
这时,诸葛亮身边无一员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众官员听得这个消息,个个大惊失色。诸葛亮登上城头,果然尘土冲天,魏军分路往西城县杀来。诸葛亮当即传令道:”将旌旗全部隐藏起来,军士们各守卫在城上巡哨的岗棚,如有随便出入城门及高声讲话的,杀!大开四个城门,每个城门用20个军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魏兵到时,不可乱动,我自有计谋对付。”
传令下去后,诸葛亮披鹤氅,戴纶巾,引两个少年携带一张琴,来到城头上,凭栏而坐,焚香操琴演奏。
魏兵的前哨急忙将这个情况报告司马懿。司马懿立刻命令军队停止前进,自己飞马向前观望。果然见诸葛亮在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弹琴,左面一个少年,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少年,手执麈尾。城门内外,仅有二十余名百姓,低头打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怀疑城中有重兵,连忙指挥部队撤退。
他的儿子司马昭说:”莫非诸葛亮没有多少兵力,故意这样的?父亲为什么要退兵呢?”
司马懿板着脸说:”诸葛亮平时一向十分谨慎,从不冒险。今天大开城门,必定有重兵埋伏。我们若是冲进去,一定中计。你们懂得什么?还不快退!”
诸葛亮见魏军远去,哈哈大笑起来。
众官员问他说:”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今统率15万精兵来到这里,见了丞相,慌忙撤退,这是什么原因呢?
诸葛亮说:”他料定我平生谨慎,从不冒险,见我们这样镇定,怀疑有重兵埋伏,所以退去。我并非在冒险,只因为不得不这样啊!”
大家敬佩地说:”丞相的计谋,鬼神也不能预料啊。如果我们来指挥,必定会弃城而走了。”
诸葛亮说:”我们只有2500人,如果弃城而走,必定走不远,不是很快就会被敌人追上吗?”
三国典故之空城计


结语: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读书我快乐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