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中考语文知识点:词语解释作文 初中语文词语解释文案

2019-03-07 综合文案 类别:其他 4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中考语文知识点:词语解释作文 初中语文词语解释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中考语文知识点:词语解释作文  初中语文词语解释文案

中考语文知识点:词语解释作文 初中语文词语解释文案:

1.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和待遇。心里难过。
2.粼粼:形容波光。
3.狼籍:乱七八糟的样子。
4.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5.赋闲:失业在家。
6.颓唐:衰颓败落。
7.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8.情郁于中:感情聚积因心里不得发泄。
9.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10.确凿:确实。
11.轻捷:轻快。
12.鉴赏:鉴别,欣赏。
13.人迹罕至:少有人来。罕,希少。
14.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
15.诧异:惊奇。
16.朗润:明朗润泽。
17.酝酿:各种气息在空气中象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18.卖弄:炫耀。
19.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20.舒活:舒展,活动。
21.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22.绯红:鲜红。绯,红色。
23.皎洁:月亮明亮洁白。
24.兀自:径直。
25.死不瞑目:形容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26.精致:精巧细致。
27.不屑:轻视认为不值得。
28.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29.矜持:拘谨,拘束。
30. 凝重:庄重,不轻挑

中考语文知识点:词语解释作文 初中语文词语解释文案: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下面为大家分享了中考语文易错的文学常识,欢迎阅读!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21、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三、中国文学之最:
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
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
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
四、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27、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A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B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员。
C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D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正式科举考试,时间每年一次,地点府(州)县,应试者儒生、童生,获取功名秀才
乡试,时间三年一次(秋),地点省城,应试者秀才,获取功名(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时间三年一次(春),地点礼部(京城),应试者举人,获取功名(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时间会试后同年4月,地点宫殿,应试者贡士,获取功名(进士)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类: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连登三甲(三元及第):解元——会元——状元古代科举考试。
五、诗句与人: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
已知天下三分鼎,犹竭人谋就出师。——诸葛亮
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李白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欧阳修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
世上苍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
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文天祥
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汩罗江上万古悲风。——屈原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范仲淹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李清照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毛泽东称朱自清:“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
列宁赞高尔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
芭蕾舞的化身:乌兰诺娃。
关汉卿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中考语文知识点:词语解释作文 初中语文词语解释文案:

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1.但微颔之(《卖油翁》)“颔”转化为动词“点头”。
2.每至晴初霜旦(《三峡》)“霜”转化为动词“下霜”。
3.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转化为动词“用蹄子踢”。
4.妇抚儿乳(《口技》)“乳”转化为动词“喂乳”。
5.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名”转化为动词“说出”。
6.其夫呓语(《口技》)“呓语”转化为动词“说梦话”。
7.会宾客大宴(《口技》)“宴”由名词“宴席”转化为动词“宴请”。
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满井游记》)“泉”“茗”“罍”“歌”“红装”“蹇”等分别转化为动词“汲泉”“喝茶”“端酒杯”“唱歌”“穿着艳装”“骑驴”。
9.人恒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转化为动词“犯过失”。
10.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转化为动词“保佑”。
11.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鼓”转化为动词“击鼓”。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隧”转化为动词“打洞”。
1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公输》)“寇”转化为动词“入侵”。
14.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腊”转化为动词“风干”,这里译为“把……晾干”。
15.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毒”转化为动词“怨恨”。
16.黄梅时节家家雨(《约客》)“雨”转化为动词“下雨”。
1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缊袍敝衣”是“穿缊袍敝衣”的意思。
18.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腰”转化为动词“腰佩”。
(二)名词作状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是“天天”。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船”是“用船”的意思。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西”是“向西”的意思。
4.下见小溪(《小石潭记》)“下”是“向下”的意思。
5.斗折蛇行(《小石潭记》)“斗”“蛇”是“像北斗星”“像蛇”的意思。
6.犬牙差互(《小石潭记》)“犬牙”是“像狗的牙齿一样”。
7.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山”是“沿着山路”的意思。
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翼”是“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
9.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是“用箕畚”的意思。
10.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南”“北”是“向南”“向北”的意思。
(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互用
1.攘除奸凶(《出师表》)“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凶之人”。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亲”“远”,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
3.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实”,形容词作名词,“贤良诚实的人”。
4.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奔”,动词转化为名词,“飞奔的马”。
5.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入”,动词转化为名词,“产出”“收入”。
6.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故”“新”,形容词转化为名词,“旧知识”“新收获”。
(四)意动用法
1.父异之(《伤仲永》)“异”是“以之为异”。
2.邑人奇之(《伤仲永》)“奇”是“以之为奇”。
3.父利其然也(《伤仲永》)“利”是“以其利”,译为“认为那样有利可图”。
4.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美”是“以我美”。
5.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是“以之为异”。
6.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耻”是“以……为耻辱”。
(五)使动用法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乱”“劳”是“使耳乱”“使形劳”。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苦”“劳”“饿”“空乏”等都是使动用法。
3.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生”,“使之生”。
4.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息”,“使心息”。
5.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迷”,“使人眼迷”。
人教版七—九年级词类活用一览作者:孙开仁加入日期:10-04-25
七年级(上)
1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A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B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4楼五架,窗扉皆洞开。(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七年级(下)
5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惊异。
6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同上)(形容词作意动词):认为……奇特、非凡。
7父利其然也。(同上)(名词作意动词)把……看作有利。
8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同上)(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9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10会宾客大宴。(《口技》)(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11不能名其一处也。(同上)(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12其一犬坐于前。(《狼》)(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狗一样。
13一狼洞其中。(同上)(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
1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同上)(名词活用为状语):从隧道。
八年级(上)
1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桃花源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异或认为……奇怪。
1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17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同上)(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18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同上)(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此处指居室的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
19无丝竹之乱耳。(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20无案牍之劳形。(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2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核舟记》(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22石青糁之。(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
23石青糁之。(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即涂染。
24卧右膝。(同上)(使动用法):使……卧,平放。
25诎右臂支船。(同上)(使动用法):使……屈,弯曲。
26而竖其左膝。(同上)(形容词用作使动):使……竖,竖起。
27居右者椎髻仰面。(同上)(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28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第一个“亲”意动用法):以……为亲。
29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同上)(第一个“子”意动用法):以……为子。
30故外户而不闭。(同上)(名词用作状语):从外面。
31虽乘奔吁御风不以疾也。(《三峡》)(动词用作名词):善跑的马。
3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
33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34每至晴初霜旦。(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35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观潮》)(形容词用作动词):高过。
36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37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同上)(动词用作名词):景象。
38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同上)(动词用作名词):马。
39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树立,举。
40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41与余舟一芥。(同上)(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亲的微小。
八年级(下)
4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
43急湍甚至箭,猛浪若奔。(同上)(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4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A指(争着往)高外;B指(争着往)远处。
4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传》)(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46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47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使……乐。
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
48一食或尽粟一石。(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
49策之不以其道。(同上)(名词用作动词):鞭策(用鞭子打),驱使。
50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上)(数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51食之不能尽其材。(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52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名词用作动词):挂在腰间(腰间挂着)
53余则袍敝衣处其间。(同上)(名词用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54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动手。
55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笔。
56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57如鸣环,心乐之。(同上)(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8日光下流澈,影布石上。(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下。
59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
60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6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A使……凄凉;B使……寒泠。
6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形容词用作状语):A在……之前;B在……之后。
63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守”,名词,太守,官名。这里是动词,即“做……太守”。
64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6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66泉而茗者。(《满井游记》)(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
67泉而茗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而歌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端着酒杯。
68红装而蹇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69作则飞砂走砾。(同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
70作则飞砂走砾。(同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走。
九年级(上)
7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名词作动词):下大雨。
72置人所罾鱼腹中。(同上)(名词作动词):用鱼网捕。
7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同上)(名词作动词):(用)笼(罩着)。
74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75将军身被坚执锐。(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A坚固的铁甲。B锐得的武器。
76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同上)(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77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狐狸嗥叫的凄厉声音。
78天下苦秦久矣。(同上)(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79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同上)(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或以……为怪。
80忿恚尉,令辱之。(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81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唐睢不辱使命》)(名词用作动词):白色丝织物,指丧服。这里是“穿丧服‘的意思。
82(专诸、聂政、要离)与臣而将四矣。(同上)(数词用作动词):这里是“成为四个人“的意思。
8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隆中对》)(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地)
84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同上)(名词作动词):A用箪盛;B用壶装。
85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同上)(形容词用作状语):A对外;B对内。
86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A(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87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同上)(名词用作动词):长庄稼(长草木)
88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
89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和……亲近。
90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和……疏远。
91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92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敌人。
93肉食者鄙,又何间焉(名词活用作动词,参与)
94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95公将鼓之(鼓,名词做动词,击鼓)
96朝服衣冠(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9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98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99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100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101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102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痛苦)
103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104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105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
106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动词用作名词,国内)
107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108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
109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
110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连)
111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向着,对着)

中考语文知识点:词语解释作文 初中语文词语解释文案:

一、古今异义。
1.短兵相接:兵———古义:兵器;今义:战士。
2.破涕为笑:涕———古义:泪;今义:鼻涕。
3.走马观花: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4.赴汤蹈火:汤———古义:开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水。
5.身体力行:身体———古义:亲身经验;今义:人体。
6.形容枯槁:形容———古义:身体和面容;今义:描述。
7.大家闺秀:大家———古义:富贵人家:今义:所有的人。
8.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的总称。
二、通假字。
1.被发文身被通披
2.厉兵袜马厉通砺
3.一暴十寒暴通曝
4.拨乱反正反通返
5.厝火积薪厝通措
6.一唱百和唱通倡
三、虚词用法。
1.“之”的用法。(1)无稽之谈:助词,的。(2)等闲视之:代词,它。(3)之死靡它:动词,到。(4)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助词,无意义。(5)不此之图: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以”的用法。(1)以貌取人:介词,凭。(2)拭目以待:连词,而。(3)自以为是:动词,认为。(4)物以类聚:介词,按照。(5)以理服人:介词,用。(6)以辞害意:介词,因为。
3.“而”的用法。(1)向隅而泣:连词,表承接。(2)侃侃而谈:助词,地。(3)鼎足而立:连词,表修饰。(4)乐而忘返:连词,表原因。(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连词,如果,表假设。(6)博而不精:连词,却,表转折。(7)述而不作:连词,表并列。
四、文言固定结构。
1为我所用:为……所,表被动。
2.其奈我何:奈……何,对……怎么样。
3.不知所措:处置的办法。
4.所向披靡:(力量)达到的地方。


结语: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中考语文知识点:词语解释》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考语文知识点:词语解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中考语文知识点:词语解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