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家风家训故事作文 家风家训故事或家庭美德故事文案

2019-03-07 综合文案 类别:议论文 65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家风家训故事作文 家风家训故事或家庭美德故事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家风家训故事作文  家风家训故事或家庭美德故事文案

家风家训故事作文 家风家训故事或家庭美德故事文案:

  我家的家风家训——孝、俭、勤;“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首先是孝,在我的眼里,父母都很孝顺,其次是节俭,“勤”就是勤奋;我们的国家是由千千万万个幸福家庭组成的。
  首先是孝,在我的眼里,父母都很孝顺,每天,爸爸妈妈都要给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打个电话,问问他们在做什么,身体怎么样,叮嘱他们要注意锻炼身体。只要有时间,他们就会回家看看老人,陪着聊天、散步、购物。爸爸妈妈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举动,都在影响着我,我也十分关心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是他们的开心果。
  其次是节俭,小时候,爷爷就常讲:“节俭兴家,浪费可耻。”这个浅显的道理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影响着我的言行:我的铅笔总要用到抓不住为止;书包也是从一年级一直用到现在;至于穿的衣服大多是哥哥姐姐穿过的;过年的压岁钱我从不乱花。我养成了不攀比,不浪费的好习惯,这得益于我严格的家教。
  “勤”就是勤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勤奋的重要性不难理解,在我家勤不仅仅体现在学习上,也体现在生活中。爸爸妈妈工作很努力,妈妈很少看电视,忙完家务,大多时候她总是看些有关教育类的书籍,她总说要与时俱进,不断给自己充电。爸爸爱鼓捣他的电脑,妈妈不会操作时,爸爸轻点鼠标,就把问题解决了;很多时候,爸爸的同事在下班后还会向爸爸请教电脑问题。
  勤奋才能让人上进,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我也爱读书,勤思考,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养成了好习惯。
  我们的国家是由千千万万个幸福家庭组成的,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只有我们每个人认真遵守好自己的家风和家训我们的`祖国才能更加稳定、和谐、繁荣、强大。

家风家训故事作文 家风家训故事或家庭美德故事文案: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家风家训故事作文 家风家训故事或家庭美德故事文案: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家风对一个孩子的行为举止,个人修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后天影响。好的家风形成,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吉鸿昌不忘父训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梁启超教子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丰子恺教子
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司马光教子有方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家风家训故事作文 家风家训故事或家庭美德故事文案:

我家的规矩可不少,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虽然规矩多,但条条规矩都很实用。第一条规矩来源于老爸。老爸学习努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孜孜不倦地预习、复习。学生时代的学习成绩不是全校第一就是全校第二,从未降低到全年级第三及以下的记录。因此爷爷奶奶希望他们的子孙都像老爸一样,于是就立下了勤奋好学这一条家规。第二条家规就是勤俭节约,你一定会问,这条家规来源于谁呢?这条家规来源于我小姑姑,姑姑历来节俭。平时把洗菜、洗衣服用过后的水用来冲厕所,从不浪费一滴。儿时一双破旧的老布鞋上,长满了一个又一个的补丁,破了又补,补好再穿。可不像我们现在破了就不穿了,买新的。姑姑的好品质延续至今,于是家里就用俭以养德来提醒后人。第三条家规来源于……最后一条家规的老大是我,我不时丢三落四,考试粗心,便考得一塌糊涂,长期不爱锻炼,造成体弱……总之有关我的都是家中的禁忌。你应该想问,家规如此严格,那么家风应该很不错吧!我就如实回答你。上一代(也就是爸爸的年代)家风很不错。爷爷一人养六个子女,大家总是没有抱怨,该上课时就上课,兄弟姐妹们从未因食物而起过争吵,都是能公平公正的平分。每人基本都能吃饱,所以老爸那代的家风很好吧!这一代(也就是我)家风不差,但是也称不上很好,老爸有时会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妈妈争吵一下,我成绩下降时当然也会被训。哇哇大哭的声音使邻居都找上门来告上一状,还有……总之每周没有吵一次,爸妈心里就不舒服,家规十一条:不许吵架。而咱们家现在就是不管有没有,结果都这样。家规,家风后隐藏的故事可多了,请期待我的续集吧!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你有了解过《家风家训故事》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风家训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家风家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