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2015有关元宵节的历史故事:破镜重圆作文 有关元宵节的历史典故文案

2019-03-12 综合文案 类别:素材 65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2015有关元宵节的历史故事:破镜重圆作文 有关元宵节的历史典故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2015有关元宵节的历史故事:破镜重圆作文  有关元宵节的历史典故文案

2015有关元宵节的历史故事:破镜重圆作文 有关元宵节的历史典故文案:

南陈后主陈叔宝有一个才貌双全的妹妹乐昌公主,嫁给太子舍人徐德言为妻。其时隋军压境,南陈的灭亡已是不可避免。徐德言担心故国灭亡后夫妻离散,便与乐昌公主商定,打破一面铜镜,各拿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街市,以获得对方的消息。不久,陈果为隋所灭。由于为建立隋朝江山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杨素破陈有功,隋文帝就乱点鸳鸯,将乐昌公主送进杨素中,赐为杨素小妾。杨素对乐昌公很是宠爱,还为其专门营造了宅院。然而乐昌公主却终日郁郁寡欢,默无一语。
好容易盼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度尽劫波的徐德言匆匆赶到街市,果然看见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而且价钱昂贵,令人不敢问津。徐德言一看半片铜镜,忙按老者要的价给了钱,又立即把老者领到自己的住处。徐德言泪流满面地向老者讲述了破镜的故事,并拿出自己珍藏的另一半铜镜……卖镜老人深为之感动,他答应徐德言,一定要在他们之间传递消息。徐德言于是题诗一首: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诗毕,徐德言千恩万谢,托老人带给乐昌公主。
乐昌公主看到丈夫题诗,不禁悲从中来,终日水米不进。杨素再三盘问,才知道了其中情由,也深深地被打动了,顿生成人之美之心。他立即派人将徐德言召入府中,让他夫妻二人团聚回归故里。于是便就有了破镜重圆的典故,一直流传至今。宋朝有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淮阴时,有一年元宵节,门客中有人摘唐诗诗句作门灯联牶“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镶挂壁灯联、门灯联,活跃了元宵佳节的气氛。

2015有关元宵节的历史故事:破镜重圆作文 有关元宵节的历史典故文案:

导语:其实元宵节还是有很多典故的,下面是小编精选的元宵节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东方朔助元宵姑娘亲人相见
吃元宵的习俗来源于这样一个传说:下雪日,汉武帝宠臣东方朔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时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经问询得知,此女叫元宵,腊尽春来时节,想到一直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后深感同情,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不久,东方朔出宫在街上摆了个占卜摊。结果每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
问到解灾的办法,东方朔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使者焚烧长安,此事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老百姓便赶紧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闻讯大惊,连忙请来东方朔。东方朔假意一想,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十五晚上让宫女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全城挂灯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便可以瞒过玉帝了。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立刻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正月十五日晚上,元宵家人进城观灯。一家人终于团聚。长安城一夜平安无事。汉武帝便下令每年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全城挂灯放烟火。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袁世凯禁说“元宵”
袁世凯做了大总统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烦恼。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凯就给手下的人下了个命令,以后不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王安石对灯联交好运
元宵节灯联让北宋名臣王安石交好运的故事传诵极广。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招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一副巧合对联,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

2015有关元宵节的历史故事:破镜重圆作文 有关元宵节的历史典故文案:

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离婚后重新团聚,下面是破镜重圆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破镜重圆pò jìng chóng yuán
【成语解释】:比喻夫妻失散或离婚后重新团聚。
【成语出自】:宋·李致远《碧牡丹》:“破镜重圆,分钗合钿,重寻绣户珠箔。”
【成语简拼】:pjcy
【成语字数】:4个字
【感情色彩】:破镜重圆是褒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破镜重圆从古有,何须疑虑反生愁?(元·施君美《幽闺记·推就红丝》)
【近义词】:和好如初、言归于好
【反义词】:覆水难收、一去不返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成语故事】南北朝时期,陈国公主乐昌美丽且有才华。她与丈夫徐德言感情深厚。但当时,隋朝正入侵陈国,陈国即将被灭亡。乐昌公主和徐德言都预感到他们的国家将被入侵者占领,他们也会被迫离开王宫,背井离乡。战乱中,他们可能失去联系。于是,他们将一枚象征夫妻的铜镜一劈两半,夫妻二人各藏半边。相约在第二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将各自的半片铜镜拿到集市去卖。期盼能重逢,并将两面镜子合而为一。
不久他们的预感就成为了现实。战乱中,公主与丈夫失散了,并被送到隋朝一位很有权势的大臣杨素家中,成了他的小妾。在第二年的元宵节上,徐德言带着他的半边铜镜来到集市上,渴望能遇见他的妻子。碰巧,有一名仆人正在卖半面的铜镜。徐德言马上认出了这面镜子。他向那名仆人打听妻子的下落。当他得知妻子的痛苦遭遇后,他不禁泪流满面。他在妻子的那半面铜镜上题了首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那个仆人把题了诗的铜镜带回来,交给了乐昌公主。一连几天,她都终日以泪洗面,因为她知道丈夫还活着而且想念她,但他们却无法再相见了。
杨素终于发现了这件事。他也被两人的真情所打动,觉得自己也不可能赢得乐昌的爱。于是,他派人找来了徐德言,让他们夫妻团圆了。
“破镜重圆”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形容夫妻分开后,又高兴的团圆。

2015有关元宵节的历史故事:破镜重圆作文 有关元宵节的历史典故文案:

据《古今人物通考》记载,有一次,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村庄里迷路了,肚中又饥又渴,就向一户农家敲门寻些吃的。开门的是位老婆婆,她家里很穷,没啥食材,只有一些糯米粉和黑芝麻,就用糯米粉裹黑芝麻团成圆球,在汤里煮熟给乾隆爷吃。乾隆皇帝吃了大加赞赏,问这是啥好吃的呀?老婆婆看这东西在汤里团团圆圆的,就顺口说这是“汤圆”。第二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在宫里想念汤圆的味道,就让御厨依样做出来。后来“汤圆”的做法从宫中流向民间,成了元宵节的一道不可缺少的招牌小吃。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宋代元宵除了“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的狂欢外,还有官员派发利是、君王与百姓同赏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狱机构会利用灯饰、图像演绎狱户故事或陈列狱具等。元宵节在宋代发展成最热闹的世俗狂欢节,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汤圆是应时必备的节日食品,当然不可无诗。宋代人也写了一些咏汤圆的诗。南宋女诗人朱淑真就有一首《圆子》诗:“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纵有风流无处说,已输汤饼试何郎。”所谓“鸡头肉”者,形容其嫩也。唐玄宗李隆基就曾赞叹杨贵妃之乳为“新剥鸡头肉”。
南宋文学家周必大也有一首《元宵煮浮圆子》诗:“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归味,灶婢诧新功。星烂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清代浙派代表诗人符曾的《上元竹枝词》就是一首咏元宵的诗词:“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据说,清末民初还流传袁世凯和元宵的故事。说的是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烦恼。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凯就给手下的人下了个命令,以后不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除了赏花灯、猜灯谜,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元宵节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你有了解过《2015有关元宵节的历史故事:破镜重圆》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15有关元宵节的历史故事:破镜重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2015有关元宵节的历史故事:破镜重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