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蟪蛄不知春秋的历史典故作文 蟪蛄不知春秋出自文案

2019-03-07 综合文案 类别:素材 4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蟪蛄不知春秋的历史典故作文 蟪蛄不知春秋出自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蟪蛄不知春秋的历史典故作文  蟪蛄不知春秋出自文案

蟪蛄不知春秋的历史典故作文 蟪蛄不知春秋出自文案:

典源出处
《庄子·逍遥游》:“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释义用法
朝菌和蟪蛄 (夏蝉) 寿命都很短,朝菌活不到一个月,所以不知有晦 (每月最末一天)朔 (初一),蟪蛄夏生秋死,所以不知有春秋。后以此典表示寿命或人生短暂; 也用以指无知多怪。
用典形式
【蟪蛄】唐·杜牧:“蟪蛄宁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
【蟪蛄流】 宋·苏轼:“俗使蟪蛄流,知有龟鹤年。”
【菌蟪春秋】 清·王夫之:“偏是羁孤臣妾,贪他菌蟪春秋。”
【春秋如蟪蛄】 清·王士禛:“巧偷豪夺历千劫,阅尽春秋如蟪蛄。”
【寒意几蟪蛄】 宋·苏轼:“芳心未饱两蛱蝶,寒意知鸣几蟪蛄。”
【蟪蛄话春秋】 清·丘逢甲:“凤舞鸾歌自酢酬,蟪蛄莫漫话春秋。”
【蟪蛄疑春秋】 宋·王安石:“蜉蝣蔽朝夕,蟪蛄疑春秋。”
【与蟪蛄语春秋】 宋·苏轼:“城市不识江湖幽,如与蟪蛄语春秋。”

蟪蛄不知春秋的历史典故作文 蟪蛄不知春秋出自文案: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季,曹操带领队伍去伐罪张绣,气候热得出奇,烈日似火,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队伍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忧贻误战机,心里非常着急。但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速速度呢?他立即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另有很远的旅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措施。”他知道现在纵然下下令要求队伍加速速度也无济于事。脑子一转,措施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部队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边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好像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调禁不住加速了很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梦想慰藉自己或他人。

蟪蛄不知春秋的历史典故作文 蟪蛄不知春秋出自文案: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山木》和(汉代)韩婴《韩诗外传》。
【释义】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祸害就在后面。
【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吴国与楚国之间争战不断。一年夏天,吴王又命人征集粮草,调兵遣将,准备攻打楚国。他担心大臣们会前来劝谏,便下令:“敢来劝阻攻打楚国者,杀无赦!”
大臣们权衡了吴楚两国的经济与军事实力,认为此时伐楚,不仅没有胜利的把握,还会给别国以可乘之机,绝非明智之举,所以,大臣们都想劝吴王不要一意孤行。但吴王有令在先,谁也不想拿自己的性命去冒险。
吴王的侍从中,有一个胆识超群的年轻人,他知道自己微不足道,进谏必招致杀身之祸,但他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冒死谏阻吴王伐楚。但是直截了当地劝吴王,肯定不会成功,既要进谏,又要保全自身性命,就必须采取迂回曲折的方法。
第二天天刚亮,年轻人就背上弹弓,揣上弹丸,来到吴王经常散心的花园,在树下走来走去,不时地抬头张望,好像在寻找什么。这样一连好几天。有些人很奇怪,就把这件事报告了吴王。吴王也发现了年轻人的举动,有些纳闷,就命人把年轻人召来,问道:“你每天拿着弹弓,待在花园里干什么?”
年轻人回答说:“启禀大王,后花园里有一株大树,树上有一只蝉,它一边喝着露水,一边得意地鸣叫着。它不知道有一只螳螂正跟在它的身后,悄悄举起前爪,准备捕捉它,然后饱餐一顿。螳螂也不知道,有一只黄雀正在它的头上紧紧盯住它,随时准备将它吃掉。可是黄雀哪里想到,我正在树下,拿着弹弓瞄准了它,准备把它杀掉。那蝉、螳螂、黄雀,都是只顾眼前利益,并没有想到祸患就在它们的身后潜伏着。大王,如果人也同它们一样,做事目光短浅,那可就太危险啦!”
吴王听到这里,恍然大悟:“原来他是在借机对我劝谏啊!”吴王细想一下,觉得年轻人的话非常有道理,只顾及眼前利益,恐危及长远。自此,吴王就打消了出兵伐楚的念头。
【成长心语】
不要被眼前的事物、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培养一双可以穿透世事的慧眼,看清本质、看到全局,才能选择一条正确的路。
“不要因为一片树叶,而放弃整个森林”,当我们眼中只看得到一片自以为可以“隐身”的树叶时,那一整片的森林便会从我们的眼前消失,正如在摄影时聚焦一般,焦点永远只有一个。为了一片不值一提的“树叶”,而让自己的人生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实在不是一种明智之举。眼前的东西,很快便会消失,我们唯有将目光放长远,才能在一个较高的高度上,看到全局,洞悉世事。

蟪蛄不知春秋的历史典故作文 蟪蛄不知春秋出自文案:

20.抱柱信
出自《庄子·盗跖》
屋生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相约于河桥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涨潮时都没有来,而尾生则宁愿抱梁柱而死都不愿失约。尾生忠于爱情,信守约誓,但头脑僵化,不知变故,故抱柱而死。
后以此为坚守信约的典故,特别多用于男女间的爱情信誓方面。
21.表里山河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春秋时,晋楚决战之前,晋文公的谋臣,他也是晋文公的舅舅子犯劝文公参加决战,他认为即使仗打败了,凭太行山和黄河之险,也可固守无虞。原话为:“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指晋国外黄河而内太行山,地理形势使国防极为稳固),必无害也。”
后世常用“表里山河”说明地理国防之固。
而元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者,意踟蹰。中的“山河表里”即用此事,一方面说明潼关形势的险要;另一方面反衬诗人一路所见秦汉宫阙的破败,百姓处于战乱之际的无边苦难。
22.甘拜下风
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在秦晋韩原之战中,晋军大败,晋惠公被秦兵所俘获,晋大夫头发蓬乱下垂的拔帐随行。秦穆公劝说道,:“二三子何其担忧也!寡人准备请晋君去我秦国,岂敢太过分呢(这是表面上安慰晋国大夫等人的放话)?”晋大夫于是三拜稽首道:“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
实际上晋大夫这番话,是与秦穆公约誓,希望他说了话要算数。“下风”的意思就是你的诺言不仅天地共鉴,我们在下这些做臣子的也都听见了,希望你不要食言。
“拜下风”原是谦恭卑怯的举止,后逐渐又演化成“甘拜下风”的成语,用为甘居下列的自谦词。
23.背城借一
出自《左传·成公二年》:公元前五八九年,晋、鲁、卫三国的联军击败齐军后,齐顷公派大臣宾媚人(即国佐,曾主持齐国之政)带上贿赂去见晋军主帅却克,当晋方提出屈辱齐国的苛刻条件(必以萧同叔子就是齐侯之母为人质,并且将齐国境内田间的垄亩变成东西走向,这样道路、水渠都将成为东西方向,以便晋军的行动)时,宾媚人本着维护齐国尊严,坚决地加以拒绝,并准备决一死战(原话中为背城借一)。鲁、卫两军主将,都劝告却克与齐停战求和,晋终于放弃了继续进攻的主张,签订了盟约,齐国得以转危为安。
后来以“背城借一”表示誓与敌人决一死战。
24.班荆道故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时,楚国伍子胥的祖父伍举与蔡水师子朝(文公之子,公子朝)的儿子公孙归生是好朋友。伍举娶与王子牟(即申公),王子牟因犯罪逃亡后,楚人皆言:“王子牟逃亡实为伍举护送之。”于是伍举也因受牵连而逃奔到郑国,然后准备到晋国去。恰在这时,公孙归生也将要去晋国,二人在郑国郊国相遇。他们“班荆(扯草铺地)相与食(坐在上面,一面吃东西),而言复故(一面攀谈返回楚国的事情)。
后以“班荆道故”指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话旧情。
25.苌弘化碧
出自《庄子外物》苌弘是春秋时周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的大夫。刘氏与晋范氏世代通婚姻,在晋卿内讧中(所指为公元前490年即周敬王三十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苌弘曾帮助过范氏,晋卿赵鞅为此声讨他,晋君怪怨周敬王,周敬王便把苌弘杀死。苌弘死于蜀(今四川),蜀人感之,以柜盛放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及精诚之至也。
当然化碧之说为后人的演义。后来常以“苌弘化碧”来比喻忠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为国献身,忠烈精神长存。
像明末著名将领袁崇焕就有死后,鲜血化碧一说。
26、悬梁刺股
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游说秦王,上书上次,秦王没有采纳他的主张,他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好。他伤感之余,刻苦自励,夜以继日的努力攻读。夜里读书至困欲睡时,就用锥子刺扎大腿,以便清醒起来,继续学习。这种勤苦自强的精神,历来被人称颂,成为旧时劝学的典型事例。后世常以“刺股”用为勤苦读书、奋发自强的典故。
27、操刀伤锦
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时,郑国大夫子皮想让自己的一个小臣尹何,担任私有领地的邑大夫的官职。因为郑子产是他晚年举荐而执政的,可能认为提拔尹何,子产不会反对。郑子产主张“学而后入政”,这样才不致把事情办坏,才是用人稳妥的办法;如果“以政学者”,那就是拿“政”去开玩笑,这是对“政”的不负责任,这将给“政”造成危害。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子产以“未能操刀而使割,美锦不使人学制”作比,阐明不可本末倒置。以今天的眼光看,学而后作虽无可厚非,但干中求学,干也是学,也是不能偏的。后人“操刀”“伤锦”合二为一,用来比喻才薄力单,难以预胜任。
28、楚幕有乌
出自《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伐郑,郑国得到其他诸侯国家的援救,迫使楚军连夜撤退。楚军为了防止郑军及诸侯国援军的援救,军队于夜间悄悄撤走,却留下了空空的营幕作为掩护。军幕空虚,所以乌鸦才栖止在上面,郑国人由此判断出楚军营内的虚实,才停止了向桐丘奔逃。后来用这个典故,常指败退或军事力量的空虚。
29、丁公凿井
出自《吕氏春秋·察传》:春秋战国时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因为家中无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觉得这样一来,洗涤和取水就不需要专用一个人了,说是等于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有人听到这话后就把它传讹了,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后来就以此比喻以讹传讹,或主观主义凭空解释,把事情搞得颠倒悖谬。
30、大义灭亲
这个故事就比较有名了,在《东周列国志》上也有记载,不过我要讲的则是出自《左传·隐公四年》: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心,去求计于自己的父亲。石蜡因之而设计,借陈桓公的帮助,乘他们到陈国之机,逮捕了州吁和石厚。卫国派人到濮杀死了州吁,石蜡派家臣到陈杀死了石厚。《左传》因此称赞道:“君子曰:'石蜡,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同与,就是一同处死的意思)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大义灭亲”原指为君臣大义而灭父子私情,后用以泛指炎维护正义而不徇私情。
31、东施效颦
出自《庄子·天运》:说越国有一个绝色美女名叫西施。她长得非常漂亮,无论怎样打扮,一举一动都是美丽动人的。西施有个心口疼的毛病,犯病的时候,总是用手按着胸口,皱紧眉头。有一天,她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突然,胸口疼痛起来,疼得紧皱眉头,便不知不觉地用手按着胸口处,咧着嘴似笑非笑的。正巧,迎面走来一位叫东施的丑姑娘。东施看见西施皱着眉头,用手接着胸口在笑,觉得样子十分好看。于是,就照样模仿起来。东施本来没有胸口疼的毛病,却也用手按住胸口咧嘴笑,把眉头也照样紧皱起来,自以为这样就美丽了。村民们看到她一反常态的样子,莫名其妙的多看了她两眼,丑姑娘东施却以为人家喜欢上她了,于是她更加紧皱眉头咧开大嘴强笑,这一下,把别人都给吓跑了。后以“东施效颦”来比喻“丑拙”盲目机械地效仿“美巧”,结果适得其反,闹出笑柄。李白就有: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
32、盗憎主人
出自《左传·成公十五年》:春秋时,晋伯宗(晋大夫孙伯纠之子)为人正直,在朝常直言不讳,妻子常劝他说:“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好直言,必及于难。”后来伯宗果然因为结怨过多而被杀。“盗憎主人”是说盗贼憎恨被他盗窃、抢劫的主人,后来就比喻坏人怨恨正直的人,无道恨有道,恶恨善,丑恨美,坏人恨好人。


结语: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蟪蛄不知春秋的历史典故》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蟪蛄不知春秋的历史典故》,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蟪蛄不知春秋的历史典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