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2016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事迹材料:阿布列林·阿不列孜作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没你我不看文案

2019-03-12 综合文案 类别:材料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2016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事迹材料:阿布列林·阿不列孜作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没你我不看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2016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事迹材料:阿布列林·阿不列孜作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没你我不看文案

2016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事迹材料:阿布列林·阿不列孜作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没你我不看文案:

6月16日,作为哈密地区先进模范赴兰考学习交流团的成员,哈密地区中级人民法院维吾尔族退休法官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将乘上飞往郑州的航班。终于可以再次拜谒心中的精神灯塔——焦陵,阿布列林激动不已。
1968年,17岁的阿布列林和五位同学一起,千里迢迢赶到兰考,拜谒了正在修建中的焦裕禄烈士陵园。如今,有机会再次向先贤致敬,倾诉自己46年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心路历程,阿布列林怎能不心潮澎湃?!
一个强烈的愿望——到焦裕禄工作过的地方看一看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发了穆青等同志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随后,全国各地的党报先后转载了这篇新闻。当时正在哈密一中高二上学的阿布列林,从《新疆日报》维文版读到这篇文章,一口气读完后,又反复阅读,文章中的许多情节他都能背下来了。焦裕禄的奋斗精神和道德情操深深地打动了他。
阿布列林说,“当时,全国流行《焦裕禄,毛主席的好学生》这首歌。在那个年代,‘毛主席的好学生’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也是一个极高的荣誉。我虽然做不了毛主席的好学生,但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焦裕禄的好学生。尽管我在报纸上了解到了焦裕禄的英雄事迹,但我很想看看焦裕禄当年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就像库尔班大叔想见毛主席那样迫切。”
但从哈密到兰考将近5000里的距离,加之当时落后的交通条件,强烈的愿望一时难以变成现实。直到1968年初春,他和玉努斯、卡玛尔罕、吾尔尼沙、热比亚、布苏克等五名高中同学到上海。在返回哈密的途中,他把早已考虑好的到兰考拜谒焦裕禄陵墓的想法告诉了同学们,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1968年2月16日凌晨,在兰考下车后,他们边走边问,找到焦裕禄的陵墓。他们每人拿出1.5元钱,买了一个花篮。面对焦裕禄陵墓,他们郑重地献上花篮,然后一字排开,用维吾尔语唱起《焦裕禄,毛主席的好学生》这首歌,作为对焦裕禄同志的深深缅怀和对英灵的虔诚祭奠。
祭奠完焦裕禄,按照焦裕禄陵墓管理员的指点,他们遇到马车坐马车,碰到拖拉机就坐拖拉机,走遍了大半个兰考县。沿途,他们看到了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修建的一座座水利工程和改造的大片大片的良田;在兰考县最大的风沙口——东坝头乡,他们亲眼目睹了焦裕禄带领农民栽植的一排一排抵御风沙肆虐的泡桐树。看到这些,他们仿佛看到了焦裕禄“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当时,在地里劳动的农民得知他们是从新疆来的,都非常热情地和他们握手。阿布列林问农民们,“焦裕禄是什么样的书记?”农民们回答:“焦裕禄和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兰考人民过上好日子,他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焦裕禄是好书记。”
告别这些淳朴的农民,经人指点,在下午快放学的时候,阿布列林和同学们到兰考中学找到在此就读的焦国庆、焦守云兄妹,在他们兄妹的带领下,阿布列林和同学们来到焦裕禄的家。“只有一间房子,中间用木板隔开分成两间,再糊上厚厚的报纸当墙,屋里冷得像冰窖。”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一个县委书记的家。阿布列林和同学们的心被焦裕禄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深深地震撼了。
在焦家,焦裕禄的妻子徐俊雅听说是新疆来的维吾尔族客人,端出刚蒸好的红薯招待他们,说:“红薯很甜,你们一定要尝尝。”徐俊雅的话语让他们甜在心里。
为了留住这难忘的情景,阿布列林把焦家对面照相馆的师傅请来,在焦家房前,他们六个学生和焦裕禄家人拍下了一张合影照。合影中,有焦裕禄的母亲、妻子和子女。
回到哈密不久,阿布列林就收到了从兰考寄来的照片。自此,这张照片一直被他珍藏着。46年来,由于城市改造、房屋拆迁等原因,阿布列林一共搬过八次家。每一次搬家,他都会仔细地把照片放在相册里。平时,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会拿出照片看一看,想一想焦裕禄,心中就会产生一种力量。
一个不懈的追求——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从兰考回来的第二年,阿布列林响应党的号召,选择到条件比较艰苦的火箭农场四分场当知青。对于刚出校门从未做过农活的阿布列林来说,第一个困难是一天10个小时繁重的体力劳动。而阿布列林则把困难看成是磨炼自己的机遇。当时正值春耕,天不亮,他就扛着坎土曼下地了。第一天平地、打埂子,双手磨出了好几个大水泡,烂了以后疼得钻心。他强忍疼痛,抹上一点红药水接着干。当时他的姐姐从乌鲁木齐到农场看望他,看见他手上的伤口心疼得直掉泪。
初到农场,他要适应高强度的劳动,还要料理自己的生活。当时,他还不会做饭,蒸的馒头硬得像石头,嚼一口,艮牙。为此,他独自抹过眼泪。但想想焦裕禄忍着肝病的折磨带领兰考人民战“三害”,自己这点困难算得了什么?
就这样,在农场1年又10个月的时间里,阿布列林的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他学会了打地埂、种瓜、锄草、浇水、割芦苇、割麦、打场等农活的十八般武艺。他踏实肯干,最多时一天割过1亩4分地的麦子,被农场评为夏收积极分子、优秀知识青年。
鉴于在农场的优异表现,1970年,阿布列林被组织推荐到哈密地区农机厂,被分配到翻砂车间当翻砂工。
翻砂工是最耗费体力的一个工种,如果操作不慎,还有被烫伤的危险。
一次,阿布列林和其他三个工友抬铁水浇注模型时,有人不小心被绊了一下,浇注罐一抖动,红通通的铁水溢了出来,溅落在他们身上。这时如果有谁坚持不住一松手,铁水就会倒翻在地,后果不堪设想。值得庆幸的是,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们四个人忍受着疼痛,谁也没有松手。事后,其他人都想方设法离开了翻砂车间,而阿布列林依然干着翻砂工的工作。从一级工到二级工,从生产班长到车间团支部书记,多次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员”,年年都被评为“先进生产者”。
与知青转为工人一样,阿布列林以其在工厂的优异表现,被组织调入哈密县检察院,后又转到哈密市法院工作。
新的工作新的要求,新的岗位新的挑战。努力熟悉法律法规,尽快适应检察工作,成为阿布列林在新的岗位上必须克服的困难。为此,他白天上班,晚上学习《刑法》、《诉讼法》等法律书籍到深夜,以焦裕禄“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精神,阿布列林在较短的时间里熟记了几百条法律条款,掌握了办案所需的专业知识。但阿布列林并没有就此止步,为了更好地做好法律工作,学习成为他毕生的追求:1985年,他考入新疆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获专科学历;56岁时,他又考入中央电视大学法律专业,退休前拿到了法律专业本科文凭。
在检察院和法院工作的30多年里,阿布列林夜以继日地学习,勤勤恳恳地工作,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出色地办理了一个又一个案件,使他从一个一般的检察干部成长为副科长、副院长、检察院党组书记,哈密市法院院长、哈密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副县级审判员。
一种天然的亲情——各族群众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
哈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共有36个民族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生于斯、长于斯的阿布列林,自小受维吾尔族与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休戚与共、和睦相处传统的熏陶,尤其是受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精神的感染,从来都把36个民族的群众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他有许多维吾尔族、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好朋友,还在当知青的时候,他和汉族朋友互相学习对方民族的语言。通过掌握语言这一基本的交流工具,钻研专业知识,为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阿布列林的挚友、一同当知青的任广颖回忆说:“一次我到他的宿舍去,看到他把箱子当桌子,在上面书写汉字,一排排的汉字,已经写了很多页。他对我说,‘你教我汉语,我教你维语。’可贵的是,不管再苦再累,每天晚上他都坚持练习汉字书写和发音,我打心眼里被他的毅力所折服。”
“之后,他依靠新华字典、汉语成语词典等工具书,可以阅读汉文报纸杂志,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翻译的一些作品还登上了《新疆法制报》。”这为他在重要的法律岗位上全心全意维护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创造了条件。
1998年,一个叫张宏奎的汉族民工,在哈密给一个理发店搞装修,活干完了,老板却赖账。张宏奎无奈起诉到哈密市法院,而当时与张宏奎素不相识、在哈密市法院当院长的阿布列林闻听此事亲自过问,很快追回了张宏奎的血汗钱。
从此,一个法院院长与一个民工成了好朋友。张宏奎告诉记者,那时,他们刚来哈密,挣钱很少,两个孩子正在上小学,由于没有当地户口,每年仅借读费就要支出2000元,生活十分拮据。阿布列林了解情况后,帮助给两个孩子办理了哈密市的农村户口,帮助他们家解决了一个很大的困难。对于阿布列林的鼎力帮助,张宏奎反复向记者念叨,“阿院长是个好人!”
对法院干警,阿布列林同样是当作自己的亲人,从工作上、生活上关怀备至。阿布列林是1998年从哈密市检察院党组书记调任哈密市法院院长的,在院长位置上干了5年。说起阿布列林在法院工作时的情况,尤其是着重民族团结的一件件往事,哈密市法院退休法官杨丁益仍历历在目、倍感亲切。
杨丁益告诉记者,法院共有6个民族的干警,无论是哪个民族的干警,他都一视同仁,只要有困难,他都要想办法帮助解决。每年法院组织联欢会,既有汉族的文艺节目,也有维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舞蹈。
阿布列林把每一位干警当作自己的亲人,干警们也都把他当作自己的弟兄。他的父亲病了,法院不同民族的干警都前去看望,也让他充分感受到各民族之间互帮互爱、和睦相处的那份亲情和感动。
一个不变的操守——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检察院和法院是国家的政法机关,是握有一定权力的部门,作为哈密市检察院副检察长、哈密市法院院长的阿布列林,一直以焦裕禄同志“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为榜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确保法律的公平公正。
1988年,阿布列林的父亲想在老宅基地上建房子。但阿布列林的工资不高,为了满足父亲的愿望,他采取收购从旧房子上拆下的木料、钢筋的办法,筹集建筑材料。这时有人提醒他,张张嘴就会有人送的。阿布列林知道,这对一个从事检察工作的领导来说,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阿布列林不为所动,因为清清白白做人是他给自己定下的做人原则。
盖房子时,缺少椽子。一个盗窃犯的父亲找上门说,“把我儿子放了,你家的椽子我包了。”阿布列林听到这话黑着脸对他说,“我是国家干部,绝不能用手中的权力徇私枉法。”那人碰了一个硬钉子,灰溜溜地走了。
阿布列林采取有钱就盖,没钱就停的办法。这座房子从筹集建筑材料到盖好整整用了八年。
在现实社会中,要坚守好自己做人的原则,往往要受到物质和亲情等多方面的考验,阿布列林也不例外。1990年初,阿布列林表姐的儿子因涉嫌盗窃团伙案被拘留。案件移送检察院的当天,表姐哭天喊地找上门,要阿布列林救救他的儿子。亲情和法律同时摆在了阿布列林的面前。但阿布列林深知,法不容情。他对表姐说:“姐,找我没用。不管谁犯法,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不能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谋私利。”最后,阿布列林表姐的儿子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两年零六个月。
俗话说,无欲则刚。由于在办案中挣脱了私利的羁绊,阿布列林就具备了把每一个案子都办成铁案的底气,他以“焦裕禄凡事探求就里的求实作风”,认真对待每一个案件。
2009年1月,阿布列林审理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木沙·买买提涉嫌分裂国家一案。为了办好这个案件,阿布列林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翻越天山到伊吾县了解案情,并审问被告人,最终审理查明被告人构成分裂国家罪的犯罪事实,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12年。
2010年3月,哈密地区中级法院根据自治区高院的安排,承办了一批“7·5”案件,当时,阿布列林因腰间盘突出严重正在地区医院住院。考虑到审判案件的质量,中院领导希望阿布列林把好维汉两种文字裁判文书的质量关。阿布列林不顾病痛,提前出院,认真把关,确保了文书质量。
正是发扬焦裕禄凡事探求就里的求是作风,阿布列林在检察院和法院30多年里,无论是独立办案,还是当领导决定依法批捕、起诉的案件,准确率100℅。
阿布列林是在党的培养和教育下,在焦裕禄精神引领下成长起来的一名少数民族干部。46年来,无论在岗还是退休,他始终坚持践行焦裕禄精神。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如果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像阿布列林老人一样学榜样、当榜样,都能向焦裕禄同志看齐,何愁群众不与我们心连心,何愁我们党的执政之基不牢。

2016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事迹材料:阿布列林·阿不列孜作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没你我不看文案:

家住哈密市惠康园社区的低保户梁英,这几天的心情就像过山车。本来想给从四川到哈密的亲戚介绍工作,却没想答应录用的工地老板却变卦了。此时难堪和尴尬的梁英想到了社区法律义务宣讲员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在社区法律大讲堂上讲的法律知识。通过与工地老板反复交涉,最终老板同意拿出600元钱作为补偿,梁英的亲戚踏上返乡列车。
生活在新疆哈密的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是一位普通的维吾尔族大叔,他也曾是一位肩扛正义的铁案法官。如今,他入选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
办案近千件 件件是铁案
退休前的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在哈密市司法系统是个闻名遐迩的铁案法官。工作31年的他,办理过近千件案件,把依法办案,准确定性,当作天职。他办过的案件件是有罪判决(铁案);他审判的案件,没发生过一次改判、重审、再审,全部维持原判(铁案)。
2005年,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审理了一起杀人案件。而被告与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相熟。被告人的亲朋好友发动各种关系,找到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希望他在审判中能够网开一面。
可是,不管谁来,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只有一句话:保住他的命,没有任何可能。“按照法律规定,被告理应被判处死刑。我帮不了你们的忙。”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斩钉截铁地说。
把依法办案当作践行焦裕禄精神的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公正执法,为百姓伸张正义,而在一些不法之徒眼里,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的公正执法,让他们受到法律的惩处,他们怀恨在心,以各种形式报复他。
“在暗处扔黑砖,趁无人砸玻璃的事经常发生,当然也发生过你死我活的面对面较量。”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回忆,1996年5月的一天下午,阿布列林·阿不列孜一家正在家里准备晚饭,忽然“阿布列林你给我出来,你说我犯流氓罪,给我判了8年,我终于回来了,我今天就是来找你算账的!”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见到8年前他审判的一个罪犯手持斧头,嚎叫着让阿布列林出来。见此阵势,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赶紧把家人安顿好,到大门口迎击歹徒,而妻子则翻墙出去报警。
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在大门口和歹徒紧张对峙了大约十来分钟,检察院的警车到了,歹徒落荒而逃。
面对这些,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很坦然。“我根本不会怕他们,我是按照法律规定来办案。”
在“焦裕禄精神”中激励前行
在31年的时间里,把接手的近千件案件件件办成铁案?因为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心中有个偶像——焦裕禄。像焦裕禄那样做人做事,做焦裕禄的好学生,是他一生的追求。
1966年2月,正在读高一的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在学校的阅报栏里看到《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读完后他被深深地震撼,回到家,他向父亲说起了焦裕禄的事迹,父亲告诉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焦裕禄是个好书记,是所有党员干部的榜样,应该像他那样做人。从此之后,焦裕禄成了他心中仰慕的英雄,顶礼膜拜的偶像。像焦裕禄那样做人做事在他的心中萌发。
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说,“当时全国流行《焦裕禄,毛主席的好学生》这首歌。在那个年代,‘毛主席的好学生’是个了不起的称号,也是一个极高的荣誉。我虽然做不了毛主席的好学生,但可以努力做焦裕禄的好学生。”
把焦裕禄视为偶像的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在2年后,专程到了焦裕禄曾经工作的地方——兰考。
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说:“在兰考,我亲眼目睹了当年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治盐碱、战风沙、防风口、驱内涝给兰考带来的变化。最重要的是我还找到了焦裕禄的家,和焦裕禄的家人照了合影。”
兰考之行后,阿布列林·阿不列孜一步一个脚印,当过知青、当过工人,年年被评为劳动模范或先进工作者。到检察院工作后,他总是在努力的研读努力研读、背诵法律条文,熟悉办案程序。短短2个月时间,他就被任命为助理检察员。
凡是公家钱 一分不能占
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的记事本里,有这样两张收据:2000年5月31日,父亲生病使用单位车辆,交费150元;2001年8月10日,父亲去世使用单位车辆,交费100元。
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这样告诉记者:“焦裕禄说过,‘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化’,这是我的座右铭。”
1988年,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年迈的父亲想在生前把老宅地上的房子建起来。这对于当时月工资只有120元的阿布列林来说非常困难。为了把父亲的愿望变成现实,他一点一点进行。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说:“有人也对我说,张张嘴就会有人送,但我觉得清清白白做人,吃饭才吃得香,睡觉才睡得踏实。”
阿布列林·阿不列孜不仅自己廉洁自律,对亲属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的妹妹吾尔也提曾经和哥哥公事。“哥哥来我们法院当院长,我心里很欣喜,但渐渐发现,哥哥除对我要求比别人更加严格外,并没有给我任何额外的照顾。”
1999年法院从普通干警中提拔干部,提拔的名单却没有无论是从资历或是能力都符合条件的吾尔也提,吾尔也提满腹委屈地找到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质问。
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语重心长地说:“正因为你是我的亲妹妹,所以提拔你不合适。”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离开市法院的第二年,吾尔也提被提拔为行政庭副庭长。
如今,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的客厅里,仍然挂着当年和焦裕禄家人的合影。“这张合影就象征着焦裕禄精神,它时时提醒我、激励我,像焦裕禄那样做人做事”,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说。
更多相关观后感推荐:
1.感动中国2016年度颁奖晚会观后感【荐】
2.2017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3.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4.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新】
5.2017感动中国观后感精选
6.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7.2016“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8.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9.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10.201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2016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事迹材料:阿布列林·阿不列孜作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没你我不看文案:

201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阿布列林.阿布列孜颁奖词及事迹介绍:澄清有片心
阿布列林?阿布列孜,新疆哈密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退休干部。1968年阿布列林曾访问焦裕禄故居,这次行程影响他一生。工作46年来他勤勤恳恳,坚持依法办案,维护民族团结,努力做焦裕禄式好干部,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一等功。
阿布列林.阿布列孜颁奖词:在细碎的时光中守望使命,以奋斗的精神拥抱生活。执法无私,立身有责;恪尽职守,勤勉为公。在这片土地上,红柳凝聚水土,你滋润心灵。
阿布列林.阿布列孜事迹介绍:阿布列林.阿布列孜,男,维吾尔族,新疆哈密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退休干部。1968年,阿布列林曾经在途径河南时访问兰考焦裕禄故居。这次兰考之行影响了他一生。工作46年来,阿布列林不管是当农民、当工人、当检察官,不管在什么岗位,都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工作,像一颗螺丝钉,拧到哪儿都不会松扣,他坚持依法公正廉洁办案,维护民族团结,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曾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一等功。

2016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事迹材料:阿布列林·阿不列孜作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没你我不看文案:

三位亲人献出生命,灯塔依然亮着
全国最佳灯塔工、全国劳动模范……故事的主人公叶中央是叶氏家族的第三代灯塔工,很多人可能都听过他的名字。75岁的叶中央头发花白,回忆起灯塔工的生活,叶老一下子变得健谈起来。
1883年,白节山灯塔建成,渔民叶来荣成为中国第一代灯塔工。1944年,叶中央4岁。他和父亲叶阿岳一起生活在鱼腥脑灯塔上,那时候父亲已经是一名灯塔工。有一次刮台风,一艘补给船要进港避雨,父亲一头扎进狂风暴雨中去帮忙,结果一个海浪扑来,船被打翻,父亲被卷入大海。
掩埋黑发人,祖父带着孙儿上了白节山,祖孙俩守着灯塔相依为命。叶中央在祖父熏陶下,爱上了灯塔。19岁那年,他成为一名新中国的灯塔工。
1971年春节前夕,几名灯塔工打点行装准备回家过年,叶中央却自告奋勇留下来,写信让妻子带着两个女儿到灯塔来过年,没想到等来的竟是噩耗。途中,小船不幸翻沉,除大女儿被人救起,年仅29岁的妻子和5岁的小女儿双双遇难。叶中央的妻女离世后,他本可以要求组织将他调离守塔一线,但最后叶中央只说“给我换一座塔吧”。这一回,他去了爷爷曾经守过的白节岛。
叶静虎是叶中央唯一的儿子。他本可以当一个合格称职的拖车司机。1982年,他接了父亲的班,成了白节山灯塔的一名灯塔工。
孙子叶超群是个“90后”。2013年4月,大专毕业的他在爷爷和父亲的支持下,登上了位于宁波镇海口的七里屿灯塔。
惊心动魄的一夜
冒着12级台风,爬上塔顶排除故障
“做我们这一行,经常会碰上海难,生离死别见得多了。”小时候,叶中央就跟着爷爷在白节山灯塔值班,最早听到的一次海难就是“太平轮”沉没。
“刚好是农历除夕的前一天,听爷爷说海上有一艘大船沉没了,就在驶离吴淞口不久,在灯塔能听到此起彼伏的哭喊声,但越来越微弱,声音很快就被淹没了。一早看到,海面上泛着油光。”叶中央说,后来得知这就是让世人震惊的“太平轮”沉没事件。
他曾在舟山群岛最北端的花鸟灯塔守了3年,那里被称为“远东第一灯塔”。“以前根本没有网络,有没有台风,只能靠听收音机。对灯塔工来说,碰上险风恶浪是常有的事,我们早就习惯了。”叶中央和记者回忆起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有一年夏天,白节海峡遭逢12级台风,我们在灯塔值班。一阵电闪雷鸣过后,灯塔电器被击坏。灯塔失明,船舶随时都有触礁的危险。我冲入暗夜,匍匐着爬向塔顶。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让灯塔亮起来。最后,故障顺利排除。别看从值班室到灯塔只有100米的距离,但我足足爬了半小时。我们会在值班室和灯塔之间拴一根“安全绳”,抓着绳子爬行,稍有疏忽可能就被狂风吹落海里。
“看得多了,就越觉得灯塔是不可或缺的。在茫茫大海里,灯塔就是希望,就是家的方向。”叶中央说得很平静。
无边无际的孤独
一上灯塔就是11个月,只有海风只见海水
叶超群,这个家族最年轻的守塔一员,仍在镇海坚守着传自父辈的这份灯塔情怀,“我刚踏上灯塔的时候,就倍感亲切,可能骨子里头就和灯塔有一种不解之缘吧。加上我性格比较内向,喜欢安静的地方。爷爷提议的时候,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新一代的灯塔工,生活不再像原来那样艰苦,电视机、电脑已经普及。但白天看海浪,晚上看星光,孤独如影随形。刚到七里屿灯塔的那段日子,叶超群却有些不适应,“不知道怎么打发时间。整个岛上,走上一圈只要五六分钟。除了熟悉的几张面孔,只能听大海的声音。很难想象,爷爷一辈子呆在灯塔是怎么熬过来的。”
记者注意到,叶超群用了一个字眼——熬。没错,那个年代的灯塔工要艰苦得多。那时候,他们的生活所需主要依靠补给船,每月一趟。如果碰上台风天,补给船来不了,他们只有挨饿的份。“有一次刮台风,补给船到不了。当时岛上只剩一个冬瓜,五个大男人就着一个大冬瓜,吃了整整一个多星期。”叶中央说,遇到紧急情况需要与外界联系,只能点烟,“有一次我发高烧,连着烧了三天,到后来整个人昏迷了。他们就在岛上放三把火求救,我算躲过一劫。”
然而,最难熬的还是无边无际的孤独。灯塔工要在孤岛上连续工作11个月才有20来天的休息,这11个月时间里,只有海风,只见海水,“唯一能解闷的就是抽烟,那时候烟瘾很大,一天要抽三包,现在落下了病根。”
更多热门文章:


结语:《2016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事迹材料: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怎么写呢?其实习作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素材学习写作知识的过程,同时更是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自然的一种手段。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2016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事迹材料:阿布列林·阿不列孜》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2016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事迹材料:阿布列林·阿不列孜》作文应该怎么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