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2016年“好干部”罗官章的事迹材料作文 榜样罗官章文案

2019-03-12 综合文案 类别:材料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2016年“好干部”罗官章的事迹材料作文 榜样罗官章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2016年“好干部”罗官章的事迹材料作文  榜样罗官章文案

2016年“好干部”罗官章的事迹材料作文 榜样罗官章文案:

罗官章同志的事迹经新闻媒体宣传后,在全国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同志对其事迹作出了重要批示和高度肯定,罗官章成为宜昌市“两学一做”的典型,上榜今年4月“荆楚楷模,并被中央确定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拟表彰对象,也是宜昌市唯一一名拟表彰对象。
我叫罗官章,今年79岁,我是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我入党60年。
我1958年参加工作,1997年在五峰人大退休回到牛庄,40年的工作经历中,在乡镇工作了30年。组织给予我的太多,而我为组织、为人民做得太少!
我一辈子就认了一个理:只有学习不松劲、思想不滑坡,才能永远跟党走。我亲身见证了新旧两个社会的巨大差别,让我打小就对党怀有朴素的感情。
1956年入党,从那一刻起,我就下定决心,一心向党、以身许党。无论担任什么职务,无论面对什么困难,我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忠诚从未有丝毫改变。退休后,我把学习当成一件天大的事,不仅自己学习,还把书籍和资料提供给附近的党员群众学习。年纪大了,记忆力不好,最新理论、重要观点,我就用本子记下来,已经写满了十几个笔记本。
我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就是拼了这把老骨头,也要为牛庄老百姓脱贫致富出点力。1997年我从县人大退休,可是在我心里一直有个遗憾:那就是自己在牛庄前前后后工作了18年,不少牛庄群众的钱袋子还是空的。我想,党员没有退休之日,我的身体还很好,还可以回去帮群众再做点事情。
退休时,我用四天办完了交接手续,第五天就和老伴一起回到牛庄,与当地群众一道种烟叶、种蔬菜、种药材,一干就是19年。19年里,我流过血、掉过泪,但我从来没有后过悔。
牛庄的药材品质非常好,独活、天麻品质在全国数一数二,特别是牛庄的乌红天麻,质量好、价格高,是群众增收的好门道。可是由于乌红天麻人工种植技术没有过关,只能在山上采挖野生的,不仅数量少,而且破坏野生资源和森林植被。如果能够解决野生天麻家种的技术难题,牛庄老百姓的收入肯定会大幅提高。想好这些,我就约上老战友陈孔焕,一起开始天麻人工授粉和繁殖培育技术的研究试验。一次,我在锯菌材的时候,杂木突然扭滑,拇指和食指一下子被锋利的钢锯锯断了。顿时血流如注,瞬间就染红了半身衣裤,我忍着剧痛从地上爬起来,嘱咐大家继续干活,邻居用摩托车载着我,一路飞奔到医院。从此,失去两根手指,一只手套伴随了我17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3年时间,花费数万元,我们最终攻克了天麻有性繁殖栽培这一难关。完全掌握乌红天麻家种技术后,我们迅速无偿传授给乡亲们,1500多个农户受益,收成最好的一年,有10多个农户天麻收入超过100万元,全乡天麻收入超过8000万元。
流血汗,贴钱财,拼老命,有人问值不值得?我说,我个人赔点钱、流点血算什么,亏了我一个,致富八千人!
我一辈子就当了一种人,时刻不忘党员身份,做党的好干部、老百姓的贴心人。职务可以退休,但精神不能退休,党员更不能褪色。回到牛庄,只要群众遇到困难,我总是第一时间帮忙解决,哪怕自己遭受损失。
我们乡里有个天麻种植大户叫朱坤,最高峰年收入超过百万元,建起了菌种厂、盖起了小洋房,成为带动一方的能人。可在最初,朱坤既不懂技术,也没钱投资。我就将自己掌握的技术手把手教给他,还拿出了多年积攒的10万元积蓄支持他扩大规模。我没有收取一分钱的技术转让费和资金利息,但跟他有个君子协定,那就是要给老百姓特别是贫困户免费传授技术、要带动更多的人搞发展、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搞发展。在我的影响下,朱坤也入了党,这么多年,朱坤没有违反这个君子协定,不仅把产业做大了,而且在种过天麻的荒地上栽上了经济林木。
19年前,湖北五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官章在退休第五天就回到了曾经工作的山乡,他放下一句话:“我以前解决了群众的粮袋子,我现在要回去解决群众的钱袋子”。如今,80岁的罗官章兑现了当年的承诺。
在罗官章的个人简历上,最后一行只有几个简单的字:1997年12月至今,退休,务农。
罗官章曾经担任牛庄党委书记13年。尽管他和同事们一任接着一任干,海拔1700多米的牛庄乡仍然是全县最贫困的乡镇。大山深处生长着优质的野生天麻。罗官章退休后的创业梦想,就是想把天麻做成牛庄的产业。但天麻三年才结一次果,没有根,没有叶,不好找。
有一次,在锯菌材时,由于湿滑,罗官章的拇指和食指被瞬间锯掉,血流如注。十天以后,托着包扎着的左手,这个倔老头又走进了深山。
经历三年100多次失败,罗官章终于培育出了一颗天麻种子。第二年,40多平方米的实验田收获了第一批家养天麻,卖出了四万多块钱。罗官章毫无保留地把种植天麻的所有经验都传授了出去。
罗官章家里有8亩地的试验田,19年来,他在这片试验田里亲手种过天麻,种过烟叶,种过白玉春萝卜。每一次实验,他都是为了找出最优秀的高山品种。如今,全乡年产值超过五亿元。
41年间,罗官章一直在五峰县工作,每到一处,开山辟路,发展生产。
1964年,组织上提拔罗官章担任公社党委书记。
每次离开,老百姓都是不舍。
如今,这个“退休、务农”19年的老党员,又看准了发展乡村旅游,琢磨起养山鸡,养羊,种大蒜。我们问罗老,已经80岁了,还要务农到什么时候,他回答:到起不来的时候。
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舍小家,为大家,默默为牛庄乡奉献自己的汗水与智慧。在外界人眼里,罗官章这么做是不值得的,但他们并不知道罗书记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丰富与满足。我觉得罗官章的精神是伟大的,我要争取成为像罗官章这样的人,为群众服务,为人民着想。
五峰牛庄乡被誉为“宜昌西藏”,平均海拔1540米,属偏远高寒山区,是五峰最偏远最贫困的乡。现年79岁的罗官章,1997年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位置上退休,回到了老家牛庄。19年间,他带领农户种药材、蔬菜、烟叶,让千余农户生活变了样:荷包有了票子,脸上有了笑容,高山有了楼房,路上有了小车。“人生光是吃喝、享受,不是人生的价值,要干出一番事业,造福群众,才活得充实有意义。”罗官章说。
19年为牛庄脱掉“穷帽子”
记者来到五峰牛庄乡,在罗官章家中,罗官章正准备去给自家的41只土鸡喂食。一身朴素衣着、黝黑皮肤的罗官章远远看着我们到来十分高兴。他思维清晰,语言不乏带着一丝幽默,粗糙的双手上布满了厚厚的老茧。手上两根残缺的手指,是他试验天麻种植时一次意外带来的,这就是这位从副县级领导岗位上退休的老干部。
常有人问罗官章,退休后,为啥不在县城里舒舒服服地养老,还回来牛庄吃苦受累?罗官章总是笑着回答:“比起在县城里舒服过日子,我有更重要的事情。”
在罗官章心里一直都藏着一件心事,罗官章在牛庄乡当了13年的党委书记,他始终觉得,自己虽然在任上解决了老百姓们的“粮袋子”,却始终没有解决群众的“钱袋子”,外面的人生活越来越好,而牛庄的乡亲们却还仅仅停留在吃饱穿暖。“不让乡亲们荷包里有钱用,我死了也闭不上眼。”罗官章坚定地说。
1997年12月,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岗位上退休的罗官章,回到了老家牛庄。经过实地考察,罗官章意识到乌天麻是这里最出名的中药材,但野生产量极低,如果能通过人工培育增加产量,一定能为乡亲们带来增收。牛庄适宜天麻生长,但村民不懂天麻种植技术,想靠天麻致富,需要规模种植。在此之前,罗官章与同样退休回家的儿时的朋友陈孔焕,尝试过种植党参、独活、贝母等药材,却都收益不大,于是他将名贵中药材天麻作为人工栽培的突破点。而天麻,作为名贵中药材,人工栽培的难点在有性繁殖。他跑遍牛庄的山沟沟找天麻,又自费1万多元前往陕西、四川学技术。“任何事情都要通过实践、经过无数次失败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只要实地干,肯定能出大成果。”罗官章一直坚信着。
2001年,付出的汗水终于有了回报,罗官章成功攻克乌红天麻有性繁殖技术。杂交后的天麻产量比乌天麻高出两倍。现在,天麻也成了牛庄经济支柱。许多跟着罗官章种植天麻的农户腰包都鼓了起来。
农户的利益就是我的利益
在农户眼中,罗官章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当地百姓流传着一句话“有困难,找罗官章就对了”。牛庄里的人受过罗官章帮助的不计其数。“老百姓有困难找我,是看得起我。”罗官章说。
在攻克乌天麻有性繁殖后,罗官章主动找到村里的贫困户吴林德进行帮扶,吴林德也成为乌天麻首位试种者。
当时的吴林德家庭条件十分困难,“那时,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更别提种什么天麻了,同时也担心自己什么都不懂,投了钱也是打水漂。”当时的吴林德还有所顾虑。
经过多次上门,罗官章终于了解了吴林德的真实想法。为了消除吴林德种植天麻的顾虑,罗官章采取合作帮扶的方式,风险自己承担,赚钱了对半分。
皇天不负苦心人,当年天麻就产出1600多斤,净赚8万多元,吴林德一家一年实现脱贫。看到吴林德的成功,当地1500多贫困户纷纷效仿,第二年,该村实现天麻产值100多万元。当地天麻年产值一度超过3亿元,牛庄在我国天麻市场名噪一时。
早在天麻产业发展起来之前,罗官章还带领农户种起了“白玉春”萝卜,当年就是大丰收,但9月收购之时由于外出必经之路垮塌,大量萝卜积压无法外运。罗官章一边给群众做安抚工作,一边想尽一切办法将萝卜运出去。通过努力最终乡亲们的萝卜绝大部分成功外运,而罗官章自家8万多斤萝卜却全部烂在家里。不仅如此,罗官章还自掏腰包15000多元赔偿亏损农户的种子、地膜和肥料钱。
罗官章的妻子李传春时常抱怨罗官章做“怄气事”。罗官章却始终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里,遇到困难,要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前头。
带领百姓致富路上继续前行
在罗官章眼中,时代在进步,人的思想也得跟着进步。罗官章每天都会花上几个小时来阅读新闻与农业书籍,每次看到好的内容他都会摘抄在笔记本上,十几个年头过去了,罗官章攒下了大小十几个写满自己心得体会的笔记本。他不仅自己学,还会让乡亲们到自己家里来阅读书籍,边看边学边分享交流。
“咱现在把牛庄的天麻品牌打响了,但是不能仅限于此,得发展更大的产业,下一步,我想让村里的种植大户聚到一起把天麻产品的深加工产业给做起来,把天麻加工成天麻饮片、天麻酒、天麻粉等养生品,这样百姓就能有更多的收入。”罗官章说。
罗官章心里有把算盘,天麻每年的收成有好有坏,农户每年的收入都不稳定,怎么才能让百姓把自己的天麻都卖上个好价钱呢?“电商”这个词在罗官章眼中并不陌生,“能不能试试通过网上销售的方式把牛庄的天麻卖出去?”罗官章试着把新的理念传递给乡亲父老。
吴晓峰是罗官章徒弟吴书平的儿子,刚参加完贵州2016年第四届全国天麻会议的他,还没回家就跑到罗官章家,把最新的应用技术、电商模式仔仔细细地讲给罗官章听。罗官章看着一本本吴晓峰带回来的天麻养殖资料以及天麻样本说:“我得抓紧时间学习,把这些道道讲给农户们听,肯定对天麻种植有很大帮助。”
“如果我能活到90岁,100岁,我得继续把技术传下去,到我做不动了,就不做了。”罗官章说。
现在,罗官章的日常生活起居基本上围着鸡、羊转。他每天依然坚持学习,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劳作、试验,为牛庄乡的困难乡亲脱贫致富找到更多、更好的路径,让百姓在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顺。
更多热门文章:

2016年“好干部”罗官章的事迹材料作文 榜样罗官章文案:

回乡扶贫19年“巡山传艺”富村庄79岁的退休干部罗官章,拥有60年党龄,曾在湖北宜昌五峰县海拔1700多米的牛庄乡当了13年“一把手”。1997年,他从五峰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位置上退休返乡。返乡19年来,他苦苦探寻产业扶贫“拔穷根”的路子,带领和指导1500多个农户种烟叶、药材、蔬菜,累计为当地增收5.1亿元。当地人感叹,大家的荷包能鼓起来,罗官章有大半的功劳。2016年6月,罗官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国人喜欢牛,也特别喜欢这三股“牛劲”:踏踏实实,像老黄牛;开拓进取,像拓荒牛;忠厚待人,像孺子牛。在牛庄乡义务扶贫的“好干部”罗官章,就有这样的令人钦佩的“牛劲”。
踏踏实实,像老黄牛。牛在拉犁的时候,非常卖劲,四只蹄子深扎泥土,头部深埋,身子使劲往前冲,拖住犁子完成艰苦劳作。罗官章扶贫,也有这种踏实劲。退休后本可在县城安度晚年,他却一头扎进偏僻穷困的牛庄乡,和农民一起吃住,不辞劳苦,无怨无悔,一干就是19年,用忠诚、知识和实干引领当地1500多个农户变观念、学技术、调结构、闯市场,甚至因为搞天麻试验,被电锯锯掉了两根手指。正是有了这种脚踏实地的精神,他终于为当地农民摸索到了致富路径。据统计,返乡19年来,他带领和指导1500多个农户种烟叶、药材、蔬菜等,累计增收5.1亿元。
开拓进取,像拓荒牛。深圳市委大院门前,有一尊拓荒牛雕像,象征力耕不息、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搞精致脱贫也要有这种拓荒牛精神:不迷信历史经验,不相信既定结论,更相信开拓进取有新路。罗官章不相信本地没有致富优势,关键在于自己没有挖掘到;不相信本地群众无法脱贫,关键在于如何找到好技术。他为此投入了很大精力。比如他亲自搞天麻有性繁殖栽培试验,第一年失败,第二年失败,第三年终于成功了。在他的带领下,牛庄乡终于形成烟叶、药材、蔬菜三个支柱产业。他为牛庄乡闯出一条产业扶贫“拔穷根”的新路。

2016年“好干部”罗官章的事迹材料作文 榜样罗官章文案:

当地百姓流传着一句话“有困难,找罗官章就对了”。牛庄里的人受过罗官章帮助的不计其数。“老百姓有困难找我,是看得起我。”罗官章说。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先进事迹吧。
五峰牛庄乡被誉为“宜昌西藏”,平均海拔1540米,属偏远高寒山区,是五峰最偏远最贫困的乡。现年79岁的罗官章,1997年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位置上退休,回到了老家牛庄。19年间,他带领农户种药材、蔬菜、烟叶,让千余农户生活变了样:荷包有了票子,脸上有了笑容,高山有了楼房,路上有了小车。“人生光是吃喝、享受,不是人生的价值,要干出一番事业,造福群众,才活得充实有意义。”罗官章说。
19年为牛庄脱掉“穷帽子”
记者来到五峰牛庄乡,在罗官章家中,罗官章正准备去给自家的41只土鸡喂食。一身朴素衣着、黝黑皮肤的罗官章远远看着我们到来十分高兴。他思维清晰,语言不乏带着一丝幽默,粗糙的双手上布满了厚厚的老茧。手上两根残缺的手指,是他试验天麻种植时一次意外带来的,这就是这位从副县级领导岗位上退休的老干部。
常有人问罗官章,退休后,为啥不在县城里舒舒服服地养老,还回来牛庄吃苦受累?罗官章总是笑着回答:“比起在县城里舒服过日子,我有更重要的事情。”
在罗官章心里一直都藏着一件心事,罗官章在牛庄乡当了13年的党委书记,他始终觉得,自己虽然在任上解决了老百姓们的“粮袋子”,却始终没有解决群众的“钱袋子”,外面的人生活越来越好,而牛庄的乡亲们却还仅仅停留在吃饱穿暖。“不让乡亲们荷包里有钱用,我死了也闭不上眼。”罗官章坚定地说。
1997年12月,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岗位上退休的罗官章,回到了老家牛庄。经过实地考察,罗官章意识到乌天麻是这里最出名的中药材,但野生产量极低,如果能通过人工培育增加产量,一定能为乡亲们带来增收。牛庄适宜天麻生长,但村民不懂天麻种植技术,想靠天麻致富,需要规模种植。在此之前,罗官章与同样退休回家的儿时的朋友陈孔焕,尝试过种植党参、独活、贝母等药材,却都收益不大,于是他将名贵中药材天麻作为人工栽培的突破点。而天麻,作为名贵中药材,人工栽培的难点在有性繁殖。他跑遍牛庄的山沟沟找天麻,又自费1万多元前往陕西、四川学技术。“任何事情都要通过实践、经过无数次失败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只要实地干,肯定能出大成果。”罗官章一直坚信着。
2001年,付出的汗水终于有了回报,罗官章成功攻克乌红天麻有性繁殖技术。杂交后的天麻产量比乌天麻高出两倍。现在,天麻也成了牛庄经济支柱。许多跟着罗官章种植天麻的农户腰包都鼓了起来。
农户的利益就是我的利益
在农户眼中,罗官章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当地百姓流传着一句话“有困难,找罗官章就对了”。牛庄里的人受过罗官章帮助的不计其数。“老百姓有困难找我,是看得起我。”罗官章说。
在攻克乌天麻有性繁殖后,罗官章主动找到村里的贫困户吴林德进行帮扶,吴林德也成为乌天麻首位试种者。
当时的吴林德家庭条件十分困难,“那时,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更别提种什么天麻了,同时也担心自己什么都不懂,投了钱也是打水漂。”当时的吴林德还有所顾虑。
经过多次上门,罗官章终于了解了吴林德的真实想法。为了消除吴林德种植天麻的顾虑,罗官章采取合作帮扶的方式,风险自己承担,赚钱了对半分。
皇天不负苦心人,当年天麻就产出1600多斤,净赚8万多元,吴林德一家一年实现脱贫。看到吴林德的成功,当地1500多贫困户纷纷效仿,第二年,该村实现天麻产值100多万元。当地天麻年产值一度超过3亿元,牛庄在我国天麻市场名噪一时。
早在天麻产业发展起来之前,罗官章还带领农户种起了“白玉春”萝卜,当年就是大丰收,但9月收购之时由于外出必经之路垮塌,大量萝卜积压无法外运。罗官章一边给群众做安抚工作,一边想尽一切办法将萝卜运出去。通过努力最终乡亲们的萝卜绝大部分成功外运,而罗官章自家8万多斤萝卜却全部烂在家里。不仅如此,罗官章还自掏腰包15000多元赔偿亏损农户的种子、地膜和肥料钱。
罗官章的妻子李传春时常抱怨罗官章做“怄气事”。罗官章却始终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里,遇到困难,要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前头。
带领百姓致富路上继续前行
在罗官章眼中,时代在进步,人的思想也得跟着进步。罗官章每天都会花上几个小时来阅读新闻与农业书籍,每次看到好的内容他都会摘抄在笔记本上,十几个年头过去了,罗官章攒下了大小十几个写满自己心得体会的笔记本。他不仅自己学,还会让乡亲们到自己家里来阅读书籍,边看边学边分享交流。
“咱现在把牛庄的天麻品牌打响了,但是不能仅限于此,得发展更大的产业,下一步,我想让村里的种植大户聚到一起把天麻产品的深加工产业给做起来,把天麻加工成天麻饮片、天麻酒、天麻粉等养生品,这样百姓就能有更多的收入。”罗官章说。
罗官章心里有把算盘,天麻每年的收成有好有坏,农户每年的收入都不稳定,怎么才能让百姓把自己的天麻都卖上个好价钱呢?“电商”这个词在罗官章眼中并不陌生,“能不能试试通过网上销售的方式把牛庄的天麻卖出去?”罗官章试着把新的理念传递给乡亲父老。
吴晓峰是罗官章徒弟吴书平的儿子,刚参加完贵州2016年第四届全国天麻会议的他,还没回家就跑到罗官章家,把最新的应用技术、电商模式仔仔细细地讲给罗官章听。罗官章看着一本本吴晓峰带回来的天麻养殖资料以及天麻样本说:“我得抓紧时间学习,把这些道道讲给农户们听,肯定对天麻种植有很大帮助。”
“如果我能活到90岁,100岁,我得继续把技术传下去,到我做不动了,就不做了。”罗官章说。
现在,罗官章的日常生活起居基本上围着鸡、羊转。他每天依然坚持学习,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劳作、试验,为牛庄乡的困难乡亲脱贫致富找到更多、更好的路径,让百姓在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顺。
坚守
1997年12月20日,寒意料峭。刚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位置上退休的罗官章,悄悄回到牛庄村的老房子。第二天一早,罗官章就去爬山了。从屋前的招风岩,到屋后的庙湾岭,他每天早出晚归,尽往山里钻。左邻右舍笑着议论说:“罗老在城里呆久了,回乡来锻炼身体享清福。”虽然心中藏着个“大秘密”,他却是笑而不语。1977年前,人们记忆犹新:“电灯不亮,广播不响,公路不通,牛庄就像‘无人区’”。时任书记的罗官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心干干看,自己修建金山水电站。
说干就干。没有公路,罗官章就与50余名村民亲自拖着半吨重的变压器和设备材料在大山里行进,一身雨,一身泥。“拉旱船,叫一个号子,板子和机械一起往下面嗦一下”。如今,金山电站已发展成一个拥有三级电站,装机容量1.3万千瓦,年纳税70万元的综合型电站。罗官章,回来了。“在任上的那些年,我们解决了乡亲们的‘粮袋子’,始终没有解决乡亲们的‘钱袋子’。老百姓吃饱了,荷包是瘪的”。多年来,罗官章始终对乡亲们有种“亏欠”感。正如他所说,“不让乡亲们的荷包里有钱,死了也闭不上眼”。家在他对面的村民朱坤最有发言权,“从罗老回乡起,他就没闲过,不是在种什么,就是在养什么。”朱坤是跟着罗官章发家致富的,村里的百万元户,县里的“拔尖人才”。
九里坪村农民杨绪超三兄弟,原先住的是茅草屋,轮着穿一双破球鞋。1999年初,罗官章登门动员他们种天麻,帮助贷款3000元,并免费提供部分菌种和技术指导。当年,三兄弟净赚1万多元,将茅草房换成7间砖瓦房。8年后,杨绪超又建新房,还买了电视、冰柜、太阳能热水器等,日子过的蒸蒸日上。
罗官章就像一个烧不尽的“火种”,点燃了乡亲们“挖穷根”的激情。19年间,跟着罗官章种烟叶、药材、蔬菜的1500多个农户,累计增收5.1亿元。牛庄乡原副乡长李思达感叹:“老百姓的荷包能鼓起来,罗老有大半的功劳。”
执着
在罗官章家里,面积最大、布置最好的是书房。近2000册书籍,十几种报刊。这里,应是宜昌海拔最高的农村书屋。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罗老奉行一生。
1998年春节刚过,积雪未化。老罗和老陈怀揣15000元,远赴陕西、山西学习天麻种植技术。
这个老陈,正是罗官章的儿时朋友,从陕西地质调查队退休回乡的工程师陈孔焕。天麻,作为名贵中药材,人工栽培难在突破有性繁殖关。“既然退休了,就别折腾了。何况技术难度大,搞不好,你这把老骨头会赔在大山里。”陈孔焕好心劝他。那晚,围着火炉,罗官章和陈孔焕谈到深夜。
面对掌握致富的“金钥匙”,罗官章取经途中四处碰壁。“别处能繁殖成功,牛庄也能行。”罗官章和陈孔焕一股“牛脾气”爆发,决定在自家搞天麻有性繁殖试验。
第一年,失败。第二年,再失败。第三年,成功。2000年5月,终于在冰冻期长达4个月的高山上,成功繁殖了天麻的第一粒种子。此时,试验已进行100多次,观察记录写了整整三大本。
与此付出的,还有罗官章的两个手指。“锯掉的两个手指头落进一大堆锯末,找了半天没找到。”谈起这事,罗官章的老伴李传春眼圈红了,“如果住在县城,就不会这把年纪还弄丢了手指头。”
如今,牛庄乡天麻种植面积从19年前的220平方米发展到去年的1.68万多平方米,共增收1.8亿元。靠山吃山,还得以山养山。几十年从政经历让罗官章痛切地感到,前些年急于脱贫,对山林砍伐过度,欠下了不少“生态债”,绿色发展,产业转型迫在眉睫。“这个老头子,为督促我们栽树,脾气犟得很。”和朱坤一样,一到年底,特别是开春,牛庄的天麻种植大户们,都会被罗官章逼着多栽树。近五年来,该乡累计补植林木10万株,完成植树造林、通道绿化、退耕还林近万亩。圆梦
党员干部带头干,勇于担责做示范,这是罗官章坚持了几十年的产业扶贫“诀窍”。
2000年,罗官章在产业扶贫路上,遭遇最大的一次失败。
当年8月底的一天,罗官章的小院里突然变成了蔬菜市场。几十户农民把卖不出去的萝卜拖到他家,要他包销。
原来,罗官章引进反季节蔬菜品种白玉春萝卜,在牛庄村116个农户推广种植了196亩。在9月份收购时,外出必经之路采花乡蓼叶池路段垮塌,大量萝卜滞留家中。一天召开五次会议,想尽一切办法联系老板外运,罗官章一刻也没有停。“老百姓的卖了,安心了,我的不要紧”,最终罗老自家的8万斤萝卜全部烂在了田里。村民李宽全种的9.6亩没有卖完,罗官章自掏腰包,拿出15500元,赔偿种子、地膜和肥料。
虽然“栽了跟头赔了钱”,但罗官章坚定地认为,搞活特殊产业,才是脱贫的“造血机”,高山蔬菜非搞不可。
第二年,他吸取经验教训,组织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与大批发市场签订销售合同。白玉春萝卜种植面积超过8000亩,先后建设了23个冷库,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
牛庄人至今津津乐道的,还有罗官章领导的“白色革命”。在全乡发展地膜包谷5000多亩,单产提高100多公斤,大大解决了百姓粮食紧缺问题。
19年来,罗官章带领村民先后试种过香菌、白肋烟、中药材、蔬菜、魔芋、百合等品种,还尝试养猪、养羊、养鸡和特种养殖,最终形成了烟叶、药材、蔬菜三个支柱产业。2015,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08元,比20年前增长了近106倍。
更多热门文章:
1.2016年新闻人物罗官章先进事迹材料
2.罗官章同志的先进事迹材料
3.2016年学习罗官章同志的材料范文
4.2016年榜样的力量罗官章事迹材料
5.2016年五峰80岁退休干部罗官章事迹材料
6.2016年“好干部”罗官章的事迹材料
7.2016年罗官章典型事迹材料
8.2016年退休县官罗官章的事迹材料

2016年“好干部”罗官章的事迹材料作文 榜样罗官章文案:

1997年12月20日,寒意料峭。刚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位置上退休的罗官章,悄悄回到牛庄村的老房子。
第二天一早,罗官章就去爬山了。从屋前的招风岩,到屋后的庙湾岭,他每天早出晚归,尽往山里钻。左邻右舍笑着议论说:“罗老在城里呆久了,回乡来锻炼身体享清福。”虽然心中藏着个“大秘密”,他却是笑而不语。
1977年前,人们记忆犹新:“电灯不亮,广播不响,公路不通,牛庄就像‘无人区’”。
时任书记的罗官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心干干看,自己修建金山水电站。说干就干。没有公路,罗官章就与50余名村民亲自拖着半吨重的变压器和设备材料在大山里行进,一身雨,一身泥。“拉旱船,叫一个号子,板子和机械一起往下面嗦一下”。如今,金山电站已发展成一个拥有三级电站,装机容量1.3万千瓦,年纳税70万元的综合型电站。
罗官章,回来了。
“在任上的那些年,我们解决了乡亲们的‘粮袋子’,始终没有解决乡亲们的‘钱袋子’。老百姓吃饱了,荷包是瘪的”。多年来,罗官章始终对乡亲们有种“亏欠”感。正如他所说,“不让乡亲们的荷包里有钱,死了也闭不上眼”。
家在他对面的村民朱坤最有发言权,“从罗老回乡起,他就没闲过,不是在种什么,就是在养什么。”朱坤是跟着罗官章发家致富的,村里的百万元户,县里的“拔尖人才”。
九里坪村农民杨绪超三兄弟,原先住的是茅草屋,轮着穿一双破球鞋。1999年初,罗官章登门动员他们种天麻,帮助贷款3000元,并免费提供部分菌种和技术指导。当年,三兄弟净赚1万多元,将茅草房换成7间砖瓦房。8年后,杨绪超又建新房,还买了电视、冰柜、太阳能热水器等,日子过的蒸蒸日上。
罗官章就像一个烧不尽的“火种”,点燃了乡亲们“挖穷根”的激情。19年间,跟着罗官章种烟叶、药材、蔬菜的1500多个农户,累计增收5.1亿元。牛庄乡原副乡长李思达感叹:“老百姓的荷包能鼓起来,罗老有大半的功劳。”


结语: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2016年“好干部”罗官章的事迹材料》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6年“好干部”罗官章的事迹材料》,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2016年“好干部”罗官章的事迹材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