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神舟十一航天员陈冬故事作文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与记者见面会文案

2019-03-11 综合文案 类别:素材 1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神舟十一航天员陈冬故事作文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与记者见面会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神舟十一航天员陈冬故事作文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与记者见面会文案

神舟十一航天员陈冬故事作文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与记者见面会文案:

导语:2016年11月18日下午,搭载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的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返回着陆 ,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物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人物简介
陈冬,男,汉族,1978年12月出生于河南洛阳,籍贯河南郑州,中共党员,大学本科,西安交通大学在读工程硕士生[1] ,1997年8月入伍,1999年4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上校军衔。
2016年10月17日-2016年11月18日期间执行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也是陈冬首次参加载人飞行[3-4] 。1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陈冬“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三级航天功勋奖章”。
人物故事
神舟十一航天员陈冬故事:做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把能使的劲都使出来
陈冬,1978年12月出生,河南郑州人,党员,大学本科,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上校军衔。此次入选神舟十一号飞行乘组是他第一次执行航天飞行任务。他是第二批5名男航天员中首位实现飞天梦的人。
机遇来了,你躲都躲不过。面试之后,更加坚定了我为梦想付出努力的决心。
2003年,我25岁,刚分配到飞行部队。有一天飞行归来看直播,杨利伟出征时穿着航天服的身影那么雄壮。当时真是热血澎湃:这才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后来听说他和我一样,飞的都是强击机,心里不由一动:有一天我会不会当航天员?
飞强击机在低空,我一直想飞得高些、再高些,想冲出大气层看看。但我很清楚,当航天员没那么容易,需要机会。但2008年9月27号下午,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英雄在太空挥舞国旗的身影真正触动了我。我就想,我该为此做些准备了。没想到,第二年,我国就开始选拔第二批航天员了。
我总是说:赶上这个时代,是我们这一代的幸运。人生的每一个重大节点都与这个国家大时代脉动同频共振。尤其是这一次,本来以为错过了,但机遇来了,你躲都躲不过。
当时航天员选拔体检的时候,我正带部队在西北参加军事演习,根本赶不回来。当时我觉得太遗憾了。没想到,演习结束回部队后,又接到体检的通知。原来,上面知道演习的消息后,又给了一次机会。当时真是开心极了。
很多战友都非常优秀,但飞行员训练强度大,很多人的颈椎、腰椎都有伤。我身体条件还不错,顺利通过了初试。
我非常非常幸运,竟然是英雄杨利伟面试的我。他那么亲切,问我愿不愿意成为航天员,怎么看到这个职业。我说:要把它当成事业干,不但要干好,还要把全身心投入进来。他对此非常肯定、赞许。那次面试之后,更加坚定了我为梦想付出努力的决心。
做最好的自己,把能使的劲都使出来。
进入航天员大队之后,我先后经历了“神八”“神九”和“神十”的发射,与我一起加入航天员大队的刘洋和王亚平,先后加入了“神九”和“神十”的乘组,飞向太空执行任务。因为“神九”和“神十”男航天员只在第一批航天员里选拔,我只能等待机会。这一等就是6年。

神舟十一航天员陈冬故事作文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与记者见面会文案: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于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成功,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神舟十一号宇航员陈东实现飞天梦的故事,欢迎阅读。
今天,38岁的“新人”陈冬将和老大哥景海鹏一起飞向太空,中国进入太空航天员的名单上又多了一个河南人的名字。
从小到大,陈冬身上的标签有“学生头子”“班长”“爱徒”“学霸”“飞行员”,从立志献身军旅到最终成为一名飞天的航天员,陈冬的经历“称得上传奇”。
昨天下午,洛阳的姚志强接到了一通电话,电话那头说,“等我从太空回来,回老家一定会来看你,这是我们之间的约定。”
51岁的姚志强鼻头一酸,来电人是陈冬,是他带了六年的学生。
从小是学霸和体育达人
中学阶段,陈冬成绩优异,也是体育达人,曾多次获奖。
陈冬于1978年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父亲陈树林是中铝铜业洛阳公司(原洛阳铜加工厂)的退休职工,哥哥比他大4岁,目前在广东当医生。
在陈树林眼里,爱运动、爱学习是陈冬儿时最大的特点。他告诉新京报记者,次子从小就是同学们中间的“学生头子”,厂里的同龄人都愿意找陈冬玩。
“我二儿子从小就让我放心,他上的是我们厂里的子弟学校,一直住在家里,但他的事情我很少操心。”陈树林说,小时候的陈冬最爱打篮球、游泳,做完功课就喜欢搞体育运动。虽然说爱学习、也爱玩,但陈树林从未干预过儿子,甚至鼓励儿子,要有好的身体才有好的未来。
1997年,陈冬从洛阳铜加工厂中学(现在是洛阳市第22中学)毕业,初高中连读。至今姚志强还记得当年选班长的情景,“那时候我不了解刚入学的这帮孩子,就让大家投票选班长,陈冬高票当选,班上有很多他的小学同学,大家都对他非常支持。”
陈冬这个班长,一当就是6年,“他就是我的左膀右臂,我不在班上时,他就代表我,他说的话、做的事,同学们都非常信服。”姚志强说,少年时代的陈冬十分稳重低调,话不多,但是说一不二;是班上的体育达人,学校开运动会时,长跑、短跑、铅球等项目,只要他上场,绝对能拿下名次;他还是学校足球队的主力后卫,高三时代表学校出战洛阳市高中足球联赛,拿下了第三名。不仅如此,陈冬学习成绩也很好,“在全市的数学竞赛上拿过二等奖,分数考上重点大学完全没有问题。”
高考620多分的军校生
曾因视力差了“0.1”,陈冬差点与军校失之交臂。
陈树林的“军人情结”影响陈家两代人,他告诉记者,在他上中学和参加工作后,他曾两次报名参军,但都因为体检问题,没有去成。“我从小跟儿子讲‘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起看三大战役的电影,看《上甘岭》《地道战》,这些经历或多或少也影响到了他。”陈树林说。
没有出乎父亲的意料,上高中的陈冬一次跟父亲说起自己的志愿,高考就要考军校,考不上军校就去当兵。
说起陈冬的高考,陈树林跟新京报记者说起了招生体检时的一个插曲,曾因视力差了“0.1”,陈冬差点与军校失之交臂。
1996年11月,军队院校招收飞行员的工作进行前期体检阶段。“孩子告诉我要体检,我知道招飞的体检是非常严格的,尤其是军队,我也是抱着让他试试的态度。”陈树林说。
当年的第一次体检过关后,第二年3月,陈冬又参加了在郑州举行的第二次体检。两次体检都过关后,陈树林对陈冬当飞行员的事有了很大的期待。1997年6月,他陪儿子到济南参加了第三次体检。
“当时他出来就跟我说,视力可能有点下降。我安慰他,没事,7月就要高考了,高考考好了就行。”陈树林一边安慰儿子,一边自己心里紧张起来。
由于陈冬在学校学习好,又担任学生干部,校领导对陈冬的高考录取也十分关心。当年8月,陈冬以620多分的优异成绩远远超过了一本分数线。招生组来了后,校长和陈冬的父亲见到了长春飞行学院招生的同志。
“看了我儿子的高考成绩,招生的同志说,我们从没看到报考我们学校高考这么高分的学生。”陈树林说,招生的同志找到了最后一次体检的报告。由于体检由两位医生签字,视力检查表上一位医生的结论是1.0,另一位医生的结论是0.9,最终为了保险起见,给陈冬的体检报告的结论为:视力0.9,这与合格的体检视力标准差了0.1。
“招生的同志看了我儿子的高考成绩,说肯定是高考复习强度大影响了视力,这也是暂时的。最后没有因为这0.1的差距将陈冬拒之门外。”陈树林说。
军校期间只回家两次
陈冬师弟介绍,当年陈冬的各项成绩都非常优秀,而且为人谦逊真诚,十分为同学们着想。
陈冬的航天之路,是从蓝天开始的。坐落于长春东南湖大路的空军航空大学,也就是曾经的长春飞行学院,1997年,陈冬以优异成绩考入这里。
昨天,听说陈冬成为了神十一飞行乘组航天员,同样从空军航空大学走出来的飞行员们热血沸腾。陈冬的一位师弟告诉新京报记者,陈冬从飞行学员到飞行员,如今又成为航天员,穿过蓝天,飞向更宽广的宇宙,他的经历称得上传奇,“母校的英模榜,又多了一位航天英雄。”
“成为飞行员已是万里挑一,而成为航天员,何止是万里挑一。”一名同样毕业于空军航空大学的飞行员说,大学时代的他们,他们需要完成近百门课程,不仅要学习高数、物理、大学英语、军事理论等基础课程,还要经历各种各样的体能训练,“为了训练平衡能力,每个人都要学轮滑,完成3000米才算及格;为保证跳伞落地,还要练习蛙泳,要连续游400米才达到优秀。”
包括陈冬在内,飞行学员们在成为飞行员之前,都经历了超乎寻常的磨练,力量和体能训练是日常必备。“引体向上、臂屈伸,都要连做20个以上;跑步也是每天必须,1万米的奔跑都是家常便饭。”这位飞行员说,为了训练抗眩晕能力,飞行学员们还要经常练习旋梯和固定滚轮,在大学期间必须完成两次800米高空跳伞,以及心理对战、野外生存等多种训练。
“体能、航理、飞行,要成为飞行员,这三项缺一不可,飞行学员的淘汰率能达到七成以上。”陈冬的一名师弟说,他了解到,师兄陈冬当年的各项成绩都非常优秀,而且为人谦逊真诚,十分为同学们着想,“他不仅体能训练拔尖,而且理论知识也相当扎实,当年是一名‘学霸’。”他说,师兄陈冬以骄人的成绩毕业,顺利成为了飞行员。
上军校期间,陈冬只回过两次家。一次是大一的暑假,一次是二年级的春节。后来因为学院的规定,没有回家。陈树林告诉记者,他经常与儿子通信,问儿子钱够不够花,每次儿子的回信都是让父母放心,自己很好,没有什么别的需要。
隔绝训练老师登报寻人
大学毕业后经常封闭训练,与班主任失联,老师登报寻找爱徒。
陈冬考取飞行员,也和姚志强当年的鼓励密切相关。高二时,班上有一名往届复读生被选中成为飞行学员,这更加激励了原本就有飞行梦的一些同学,其中就包括陈冬。姚志强了解陈冬的心思与梦想,就鼓励他,想考上飞行员,在注重学习成绩的同时,就要加强身体素质。
高考时,陈冬被长春飞行学院录取,进入大学后,虽然训练严格、学习紧张,而且当时通讯并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但陈冬仍然不忘时常问候姚志强,放假回家时,还会和同学们一起去看望老师。
但是,陈冬在大学毕业成为飞行员之后,因为经常封闭训练,电话也换了,姚志强和他逐渐失去了联络。2012年时,思念爱徒的姚志强在洛阳晚报上登了一篇文章,寻找陈冬。“后来我得知,那正是他选拔航天员的时候,他用6年的时间与外界隔绝,投入训练。”
当陈冬的名字出现在神十一飞行乘组之中时,姚志强眼眶温热,他因荣耀而激动,“中学时代,我当了他6年的班主任,他当了我6年的班长,今天他成为飞向太空的航天英雄,我真的很为他自豪。”
陈树林告诉记者,在儿子准备出征的阶段,他一直在北京照顾孙子,10月13日刚刚从北京回到老家洛阳。多年来,陈冬的学习、训练让他对儿子非常放心,希望儿子能圆满完成这次任务。
更多热门文章:

神舟十一航天员陈冬故事作文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与记者见面会文案:

神舟十一号飞船按计划今日7时30分发射。升空后,两名属马的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将进入天宫二号,开启中国航天员迄今最长的太空驻留。对于景海鹏,我们是熟悉的,可是对于陈冬,我们就可能了解得不是那么多了。下面是小编收集的2017中考作文素材:“神十一”航天员陈冬的故事,快来看看吧!
“当班长,让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从小在工厂里长大的陈冬,在子弟学校里从来都是“孩子王”。那时候调皮爱惹事的陈冬,没想到有一天会成为一名“性格沉静、稳重,责任心强”的航天员。
就像景海鹏的梦想点燃需要一个契机一样,陈冬人生的转变也在等待着一个适当的时刻。
这一刻,在陈冬三年级的时候来了。只不过来得“特别的糟”——他惹事了,用他的话说,“特别不靠谱”。
那天,学校给全校老师发点菜,菜全堆在小操场上。放学后,陈冬领着一帮小伙伴在菜堆上又打又闹,把菜踩得稀巴烂。
“这下闯祸了!”陈冬越想越害怕。但让他意外的是,班主任杨老师并没有批评他,而是温和地对他说,“老师知道你是无意的,但这样一来老师吃的菜就都没有了,以后干什么一定要多为别人想一想。”最终,杨老师把所有的责任都承担了下来。
“从那以后,我一心想好好表现,让老师高兴。” 一心好好表现的陈冬很快被选为班长。此后,初中、高中……他一直是班长。这么多年,陈冬无比感激杨老师。他从老师身上感受到的那份宽容和担当,不断给予他成长的力量。
1997年,陈冬以优异成绩被长春飞行学院录取。在这里,他将逐渐适应另一个角色对他的塑造。
那是新训时,一次因为被子没叠好,班长直接把他的被子给扔了。一开始陈冬比较抵触,认为被子叠成豆腐块实在没有必要。直到教导员告诉他:叠被子实际上是一种军人意志和作风的锤炼和养成。
“当班长,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在军校,我懂得了什么叫军人的责任。”随着时间的延伸,他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从飞行学员到飞行员,从飞行员到航天员……
“就想飞得高点、再高点,飞出大气层”
多少年过去了,夜空中的那个亮点仍不时在陈冬的梦中闪烁。
上初中的一天,他和几个伙伴躺在地上看夜空的时候,发现有一个会动的亮点。他就好奇地问哥哥:“那是流星吗?”。
“卫星!”哥哥告诉他。好奇的陈冬专门跑到图书馆,找来有关卫星和太空的书来看。
这是陈冬与太空第一次有意识的对视,也是太空第一次闯进他的世界。
从此,这位出生在河南洛阳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曾经想当一名老师的少年,开始把目光更多地投向蓝天。
梦想的种子总是在不经意间发芽,一旦条件合适,便不可阻挡地茁壮成长。高考时,长春飞行学院成为他唯一填写的志愿。直到今天,回想起当年那个招考宣传片仍心潮澎湃:飞行员穿着飞行服、带着头盔、驾驶着战机,从跑道上呼啸升空,离开地面,越来越小,越来越高,在天际间遨游……
转眼,军校毕业,当飞行员、当中队长、大队长……他的生活就像那个宣传片一样,他一度以为“此生只能和蓝天为伴了”。直到有一天,他的目光被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天的身影牢牢吸引,他的眼神被火箭的尾焰点亮,25岁的陈冬似乎再次触摸到了太空的气息。
当时陈冬飞的是强击机,主要在低空飞行。“我就想飞得高点、再高点,飞出大气层,去那里看看什么样。”这样的心情随着“神六”“神七”的陆续飞天,变得越来越强烈
当得知所有航天员都在飞行员中选拔,杨利伟和他一样飞的也是强击机的时候,他一下子听到了梦想的心跳:“自己会不会能赶上也挑一次?”
机会说来就来。2009年第二批航天员选拔开始了!真不巧,时任大队长的陈冬带着大队在西北执行演习,本来可以试一下的机会就这么无情地从指缝中溜走了。正在他懊恼之际,演习归来的他再次接到参加体检的命令。
陈冬顺利进入面试,让他意想不到的是,面试他的考官竟是他崇拜的英雄杨利伟。“一个多小时的谈话,我更加坚定了当航天员的梦想。”说起这一幕,陈冬至今津津乐道。
两次飞天的景海鹏同样是陈冬的偶像。他说:“被自己的偶像带进这个队伍,然后和偶像一起出征太空,还能什么比这更幸运、更幸福的吗?”
“不到发射前一秒,就不会停止准备”
整整用了6年时间,陈冬才站在飞天的起跑线上。
这6年,也是陈冬在他朋友圈“失踪”的6年。
2012年,远在洛阳的高中班主任姚志强思念爱徒陈冬心切,在洛阳晚报以《姚老师“想念你”》为题登报寻找陈冬。至今,那则思念浓烈的文章扔挂在互联网上。
姚志强老师哪里知道,为了实现飞天梦想,陈冬正在航天城全身心地投入训练,整整6年,几乎把自己和外界隔绝。
6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这是一段长跑,又是一段短跑,你不仅需要耐力,还需要爆发力。”陈冬直言,他又回到了高强度的学习时代。
回到教室,把扔了十几年的课本重新拾起来——对于陈冬来说,那是一段“异常难熬”的日子。面对天文、航天技术、空间惯性坐标等新知识,陈冬的头直发懵。“刚开始坐在教室的时候,根本坐不住,我就抹点清凉油,到后面站一会,让自己别犯困。”他说。
所幸,学习是他的长处,恰好他又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钻劲。两年时光,“有了入定状态”的陈冬再次找到学霸的感觉——他顺利通过8大类58个专业课程的所有考试。
“他的入选是一个必然。”在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的眼里,陈冬各方面都很优秀,各方面都很全面,没有明显短板。从初选到定选,陈冬在同批航天员中成绩都是第一。他的融会贯通能力有时候让教员吃惊,他对完美的追求连景海鹏都赞叹不已。
全力以赴,厚积薄发。备战“神十一”的日日夜夜里,他和景海鹏共计完成了3000多个学时训练。
此次出征,挑战空前。他们不仅要当好“驾驶员”,还要当好“科学家”“工程师”甚至是“医生”“生物学家”“农民”,不仅要去做各种实验,还要种菜。“不到发射前一秒,就不会停止准备。”陈冬说。
此刻,少年时代仰望过的太空,正张开怀抱等待着陈冬。这个一心想飞得更高的航天员,即将抵达那片神秘之地。
出征前,这位偶尔给孩子讲《铁臂阿童木》故事的父亲,对喜欢看星空的双胞胎儿子说:“爸爸出趟远门,你们有时间就看看夜空,去找找比较亮的星星,说不定爸爸在那里,然后给爸爸打声招呼。”

神舟十一航天员陈冬故事作文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与记者见面会文案: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太空跑步诀窍要仰起头
12月7日,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北京航天城航天员公寓与媒体见面。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7日上午在北京航天城航天员公寓公开亮相。
“今天,我们向祖国和全国人民交答卷来了。飞赴太空前,我们曾庄严承诺,请祖国放心,请全国人民放心。如今,我们实现了承诺。”指令长景海鹏说。
这是11月18日返回地球后,两位航天员首次接受媒体采访。面对记者,他们讲述了33天太空飞行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景海鹏:一次真正享受和体会失重的飞行任务
景海鹏是我国唯一一位三度飞天的航天员。他说,由于工程技术上的不断提高,这次飞行提供了更加舒适完善的工作生活环境。与自己曾执行过的神舟七号、神舟九号飞行任务相比,这是“一次真正享受和体会失重的飞行任务”。
景海鹏说,以前看不到新闻联播和体育节目,吃饭也只是为了保证营养。而这次飞行,不仅能看到各种电视节目,还能享受到各种美食。“一边吃饭一边听音乐看电视,让我们的身心状态非常好。”
因为前两次任务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景海鹏还有很多美景没来得及拍。这次他在保证工作之余,专门抽出时间来欣赏和拍摄舷窗外的地球美景。
在飞船上升段时,景海鹏看到了太空与地球之间形成的一道漂亮的天地线,“已经四年没有欣赏到这么美的景色了,当时心情很舒服。”景海鹏说,他用余光看到陈冬正专注于应付失重,为了给陈冬释压,他就问出了那句全国人民都听到的“爽不爽”。
陈冬:我也希望能在太空过生日
对于第一次执行任务的陈冬来说,难忘的经历实在太多了。第一天太空漂移、第一次种菜、第一次养蚕宝宝、第一次在太空中看祖国壮丽山河、看日出日落……
特别是第一次真正的失重感觉,陈冬记忆犹新。
“不知道怎么用劲,只要稍微一使劲,就容易过。”他说,刚开始,每走一步都需要找束缚器,后来慢慢适应了失重环境,移动就不再依赖束缚器了。“我也开始享受失重,还自创了很多姿势,比如翻跟头、转圈等。”
任务期间,陈冬5岁的双胞胎儿子曾与他视频通话一次。“我在上面给他们表演翻跟头,他们在下面高兴得不得了。”陈冬问孩子想要什么,孩子说想要星星。一时答应下来,回到地面才知道,两个儿子已经在幼儿园承诺给这个小朋友5颗、那个小朋友3颗,给老师月亮。“当时我就发愁了。”陈冬说,“幸好后来想到我这次在太空拍了很多星星的照片,特别亮,可以把这些照片作为礼物送给他们。”
陈冬坦承,第一次飞天之旅,也留下一些遗憾。“时间有点短,看到祖国的机会并不多,感觉还没过瘾。”他说,以后执行任务的时间会更长,航天员会有更多时间去体会失重,去欣赏美丽的祖国。“说不定以后,我还能再次进入太空,还能像景师兄那样过一个有意义的太空生日。”
太空跑步的诀窍:仰起头
33天的太空之旅,航天员参与的在轨试验和实验有38项之多。每一项,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
跑台束缚系统技术验证就是其中一项。太空跑台不比地面的跑步机,需要航天员在太空中验证。景海鹏说,第一次,别说跑,走都走不成样。那天晚上,景海鹏对陈冬说:“如果不成功,咱们回去可没法向科研人员交待。”
第二次,景海鹏和陈冬开始相互观察,寻找技巧,慢慢地可以走上几步了,但远远没有达到能跑起来的要求。这让他俩压力更大了。
第三次刚开始,景海鹏还是没办法跑起来。“可以理解,不能原谅。”有些无奈的景海鹏一边继续努力走着,一边仰着头对陈冬说。
就在这一仰头的瞬间,景海鹏突然感觉到自己能跑起来了。突如其来的感觉,让他明白了通过头部可以调整重心。“速度越大,头需要往后仰的角度越大。”
慢慢地,他走了起来,然后加快跑了起来,最终验证成功了。到了后半段,他和陈冬甚至可以双臂展开、抱着头、背着手,变换各种姿势地走或者跑。
“第四次,我们完全可以像在地面上使用跑步机一样,非常轻松自如地跑起来。”景海鹏说。
景海鹏爱喝醋,陈冬喜好零食
“红烩排骨,香芋蹄筋,什锦蔬菜……”说起为这次太空之行准备的美食,景海鹏如数家珍,“不仅能吃饱、能吃好,还能点菜。”
景海鹏说,五天不重样的菜谱,让他想吃什么,就点什么。其中雪菜兔肉就是他的最爱。
考虑到景海鹏是山西人,营养专家这次还特意为他带了醋。景海鹏笑着说:“都说山西人喜欢吃醋,错了,是喜欢喝醋。”
比景海鹏小一轮的陈冬,虽然说自己和景海鹏口味差不多,但其实更像个小孩,因为他偏向于即食食品——“太空零食”。
麻辣花生、蟹黄蚕豆、巧克力等,都是陈冬喜欢吃的。“因为这些东西是在我们工作之余,随手都可以拿来吃的,你丢给我一颗,我扔给你一粒,嘴一张就可以吃到了。”陈冬说。
50岁的景海鹏也喜欢吃麻辣花生。但是,这种零食并不是每天都有,陈冬就悄悄攒下自己配餐里的几包麻辣花生,留给了他敬重的景师兄。
陈冬表现满分,景海鹏严格认真
“陈冬表现太棒了,如果满分100分,我给他硬邦邦的100分。”景海鹏说,陈冬把地面上教员所教的东西,都运用到天上去,没有出现一点失误。
让景海鹏欣赏的,不仅仅是陈冬在工作中的表现。景海鹏透露:“比如,我在蹬自行车时,他一定是帮我把肩带处理好,卡好自行车鞋,然后自己才去干其他事。”
陈冬觉得,自己能和景海鹏组成乘组,非常幸运,心里很踏实。
陈冬说,任务期间,景海鹏在方方面面都非常照顾自己这个新手。“从一进舱,就告诉我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平时也经常嘱咐我多吃点、多休息。”
让陈冬感动的是,运动时,景海鹏看到他流汗了,总会递上毛巾,甚至会把加热好的水递到他嘴边。
工作中,景海鹏又是严格认真的,一次做不好,就继续做,直到拿到满意的数据才行。
“我们上来是工作的,不是休息的,一定要把任务做到最好。”陈冬说,他会一直记得景海鹏在太空中对他说过的这句话。
更多热门文章:
1.2017感动中国候选人王定国与工农红军西路军的故事
2.2017感动中国候选人大学生村官秦玥飞的故事
3.2017感动中国候选人郭小平临汾红丝带学校的故事
4.2017感动中国候选人田惠萍儿童孤独症机构创办的故事
5.2017感动中国候选人歼15飞行员张超牺牲的故事
6.2017感动中国候选人王锋三入火海救人不幸病逝的故事
7.2017感动中国候选人潘建伟“量子通信京沪干线”的故事
8.2017感动中国候选人宁波守塔人一家五代守塔百年的故事


结语: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所见过的《神舟十一航天员陈冬故事》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神舟十一航天员陈冬故事》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神舟十一航天员陈冬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