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有关公而忘私的成语故事作文 公而忘私成语的有关人物文案

2019-03-11 综合文案 类别:素材 8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有关公而忘私的成语故事作文 公而忘私成语的有关人物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有关公而忘私的成语故事作文  公而忘私成语的有关人物文案

有关公而忘私的成语故事作文 公而忘私成语的有关人物文案:

公而忘私:为了公事而不考虑自己的私利。小编收集了公而忘私的成语故事,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拼音]:gōng ér wàng sī
[释义] 为了公事而不考虑自己的私利。
[语出] 汉·班固《汉书·贾谊传》:“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正音] 而;不能读作“ěr”。
[辨形] 公;不能写作“功”。
[近义] 公尔忘私
[反义] 私而忘公 损公肥私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主语、谓语、宾语。
[结构] 联合式。
[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的晋平公要找一位有贤能的人担任南阳县的县令,因此他找来大夫祁黄羊,想请他推荐适合的人选。没想到,他竟不计前嫌推举了自己的仇人解狐。
又有一次晋平公找一位勇敢善战的人担任军中统帅的职位,祁黄羊知道之后,大力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一点都不担心别人的闲言闲语。
不论对方与自己的关系是好是坏,只要是适合的人选,他都会大方推荐,而他推荐的人也都很称职,更是证明了祈黄羊的好眼光。后来孔子听说了,称赞祁黄羊推荐人才完全以一个人的才德为标准,而不管对方是与自己敌对交恶的人,或是有血缘之亲的儿子,的确称得上是公而忘私。
[造句]:
1 诚实、诚心、诚挚、诚恳待人,公正、公平、公道、公而忘私。
2 王村长公而忘私,为人民办好事。
3 我们要学习周总理那种公而忘私的崇高精神。
4 我们要学习焦裕禄那种公而忘私的精神。
5 公而忘私人本道,粉身碎骨心皎洁。日记抄,字字出心头,言行一致。
6 我们要学习雷锋同志那种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7 做个公而忘私的好官吧!
8 “天下为公、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9 在这种崇尚道义的思想哺育下,中华民族形成了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优秀文化传统。
10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北宋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朝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1 他公而忘私、艰苦朴素、卑宫菲食、勤政爱民的精神,既是古代帝王的楷模,也是现代官员的榜样。

有关公而忘私的成语故事作文 公而忘私成语的有关人物文案:

导语:古代的时候品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品行决定人的一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语故事之品行,欢迎大家阅读!
大公无私
【出处】
《汉书·贾谊传》:“为人臣者;主而忘身;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清·龚自珍《龚定庵集·论私》:“且今之大公无私者;有杨;墨之贤耶?”
【释义】
一心为公;没有私心。也指处理事情公平正确;不偏袒任何一方。
【成语故事】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奋不顾身
【出处】
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释义】
奋:振作精神;鼓起干劲。指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成语故事】
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著名大将,很受汉武帝信用,任命他为骑都尉,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长骑射,又懂得兵法,当时很得朝廷信任。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从,无奈投降了匈奴。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是生气,认为李陵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
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说:“ 和李陵一向没什么交情,但见他为人很讲义气,孝顺父母,友爱兵士。他常常想奋不顾身地解救国家的灾难,所以,认为李陵这次在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与数万名敌兵对阵,最后由于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 还认为,他这次投降,并非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是非不分,将他关进了监狱,施行“腐刑”。
以后,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
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实现他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愿望。
从善如流
【出处】
《左传·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
【释义】
从:听从;
善:好的,正确的;
如流:好像流水向下,形容迅速。形容能迅速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
【成语故事】
公元前585年,郑国不敌楚国的进攻,求救于晋国。晋将栾书奉命前去救援,使楚军退兵回国。后栾书又去攻打蔡国,蔡国急忙向楚国求救。楚国只好派公子申和公子成率军救蔡。晋大将赵同和赵括向栾书请战,准备率兵攻打援蔡的楚军。这时,栾书的部下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阻止说,此次与楚军交战,胜了也不光荣,败了则会令人羞耻,于是建议收兵回国。栾书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军中有人对此持异议,认为辅佐栾书的有十一个人,只有知庄子等三人主张收兵,而主战的人占多数,因此应按多数人的想法行事。栾书回答:“正确的意见才能代表多数。知庄子他们是贤人,他们的正确意见便能代表多数人的想法。”于是,他下令退兵回国。过了两年,栾书率兵攻下了蔡国后,又想去攻打楚国。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等人分析了具体情况后,又建议栾书暂时不要攻打楚国,而去攻沈国。栾书又一次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栾书能正确听取部下的意见,时人便称赞栾书以从善如流的意思说:“栾书听从好的、正确的意见,就像流水向下那样,迅速而又自然。”

有关公而忘私的成语故事作文 公而忘私成语的有关人物文案:

过:路过。入:进入。路过家门却不进去。形容恪尽职守,公而忘私。
尧命鲧治水,鲧的治水方法不对,水来土掩,积土阻水,结果失败。鲧因此而被处死。
尧让位给舜以后,舜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接受父亲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的方法。经过整整103年,终于制伏了洪水。
禹为了治水,几次到过家乡,而且曾经3次经过自己家门,还听到孩子正在哇哇地哭,可是都没有时间进去看看。禹说:“时间宝贵,即使是短短的1寸光阴,也要爱惜!”禹3过家门而不入,后来1直被人们所传颂。
他最近忙于公事,与家门相离咫尺,竟过门不入!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下》

有关公而忘私的成语故事作文 公而忘私成语的有关人物文案:

【成语故事】
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对娘家的人封王封侯,排斥异己,诛杀功臣。不久,吕后也死了,她在遗诏中指定内侄吕产为相国,吕禄统领京都禁卫军。吕氏家族掌权,激起一批功臣不满,太尉周勃与丞相陈平密议对策。他们巧使妙计,把吕党要人郦寄争取过来,由他去说服吕禄,把兵权还给周勃。
这时,大将军灌婴联合齐王刘襄等刘家军,回京师欲诛吕氏家族。郦寄与吕禄本是知交,吕禄听了郦寄的话,终于把北军归周勃指挥。前相国曹参的儿子曹窋(zhu)又配合朱虚侯刘章控制了南军,在未央宫杀死了吕产。其余吕氏大官,也都被周勃派人抓获,一一斩首。吕氏势力全被消灭后,周勃、陈平等大臣迎立代王刘恒为帝,就是汉文帝。在诛吕这场斗争中,郦寄也出了力,所以袭父爵为曲周侯,但舆论说他出卖朋友。
《汉书》记载说:“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作者班固认为郦寄不属于“见利忘义”。
成语“见利忘义”,指看到有利可图就忘掉了道义。
【成语解释】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形容人贪财自私。
【成语例子】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见利忘义。
【近 义 词】捉襟见肘 重见天日 踵决肘见 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坐收渔利 自私自利 争权夺利 鹬蚌相持,渔翁得利 鹬蚌持争,渔翁得利
【反 义 词】见利思义、舍生取义、见义勇为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你有了解过《有关公而忘私的成语故事》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公而忘私的成语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有关公而忘私的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