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物理学家名人故事:沈括作文 著名物理学家故事文案

2019-03-11 综合文案 类别:素材 1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物理学家名人故事:沈括作文 著名物理学家故事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物理学家名人故事:沈括作文  著名物理学家故事文案

物理学家名人故事:沈括作文 著名物理学家故事文案:

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他非常博学多才、功绩卓越,不仅精通天文、数学、化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对物理学还有深入考察。他不仅关注了磁学和光学,还研究了声学上的共振现象。沈括深通乐理懂音乐,曾经还写过几十首军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善于举一反三,能够融会贯通,通过音乐现象和原理启发科学研究。
有一天,沈括和朋友们聚在一起喝茶聊天。一位朋友面露神秘得跟大家说:“最近我家里发生了一件怪事,是这样的,我家有一张琵琶,一直放在一间空屋里没人管他。奇怪的是,有一次,我用少数民族的管乐器演奏燕乐“双调”的时候,在无人动琵琶或其他乐器的情况下,屋子里的琵琶弦自己发出声音应和了,但是要是演奏其他曲调就不会有这个现象。我试了好几次,都是如此,这是不是有什么灵异事件或者我那件空屋子有神秘的妖魔鬼怪啊?“众人听罢纷纷议论起来,讨论此人屋子里是否有邪气或者其他问题。这人越发紧张,担心家里是不是遭遇了什么邪事。沈括在旁边一直微笑不语,有个人对沈括说:你博闻强识,见多识广,你来说说怎么回事呗?”沈括听罢面露从容,他劝这位朋友:“其实这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只是极为普通的常理而已。因为不同乐器在二十八调中只要有声音相同,就可能发生应和的声音。你所说的琵琶自己会跟着燕乐“双调”发声就是这种现象,这是个非常普通的道理,跟所谓的神灵或妖魔鬼怪没任何关系,别自己吓唬自己了。”其实沈括说的常理,其实就是弦的共振现象。他接着给这位朋友解释说:弦的共振现象,是声学最妙处,因为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常识,以致于至今也不能奏出最和谐的天籁来,遗憾!”这位朋友听了,大舒一口气,众人也信服了。
沈括的这番议论,并非信口开河。在这个问题上,他曾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同一七弦琴上,有宫、商、角、徵、羽、少宫、少商七条弦,少宫、少商各比宫、商高音阶八度音。他放一个剪好的小纸人放在少宫或少商弦上,当拨动宫弦或商弦时,在少宫、少商弦上的纸人就跳动了起来,但是拨动其它音调不同的弦时,纸人却一动不动。沈括又在不同的琴上进行实验,他把将纸人放置在另一个乐器上,当两者的发声频率出现相同时,弹动琴弦时,放在另一乐器相应声调位置上的纸人,便跳舞般地摆动着。
通过这个实验,沈括充分证明了一个道理:当一个发声体发生振动时,与之频率相同的发声体也会随之振动。沈括称这种现象为“应声”,现代物理学叫“共振”。在西方,共振现象是由伽利略在17世纪首先描述的,沈括比他早了五六百年,虽然伽利略在对共振的分析更深入,但沈括在那么早的时代就对对声学现象作出研究,已经非常难得了。

物理学家名人故事:沈括作文 著名物理学家故事文案:

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名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可是为人却不怎么样。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历史典故:沈括厚黑学,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按照《宋史》的评语,沈括是多领域劈腿的章鱼型人才,头衔很多:地理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化学家、医学家、天文学家、军事家、外交家……这些“家”加起来大概有1万平方米。将身家上亿的沈括定义为“墙头草”,不是基于他在这些领域的成就,而是概述了他在政治站队时的表现。
站队始于熙宁年间,或者说从“王安石变法”开始。
沈括是为王安石摇旗呐喊的骨干。沈王两家世交,此外,还有点亲戚关系: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娶了谢绛的女儿,而谢绛的母亲是沈括的大姨。按这层关系,比沈括大10岁的王安石,要叫沈括表叔。在王安石的变法运动中,作为花名册排名第十五的干将沈括,为新法擂鼓助威奋力疾呼。
王安石当然投桃报李。熙宁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的推荐下,沈括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奉命前往浙东、浙西监督视察水利。回来后,他在朝廷盛赞新法:“你问我支不支持新法?我坚决支持!我就明确跟你讲这一点……”由此成功制造了一个舆论优势,还有一个大新闻——这个新闻稍后呈上。
沈括为鼓吹王安石的新法声嘶力竭,这让王安石很受用,很飘飘然。正在陶醉的王安石没有料到蜜里调油的关系马上逆转,八竿子的亲戚拆了竿子,狠狠地给了王安石一闷棍。打棍的原因很简单,王安石失势了。熙宁九年,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沈括马上以三司使的身份向宰相吴充上书,历数新法的种种弊端,大猩猩似的举两手赞成朝廷废掉王安石:“你问我支不支持废除新法?我坚决支持!我就明确跟你讲这一点……”
沈括这次无情无义、首鼠两端的站队行径,同僚先是诧异,继而不齿。皇上也看不过眼了:“你呀,立场转变得比谁都快……”皇上不高兴,“始恶括之为人”,沈括马上被贬,“贬括知宣州”。这次被贬影响了沈括一生的仕途,此后一蹶不振。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润州。在润州,他再一次展示了自己的无耻。这一次的对象,是苏轼。
前面所说的新闻,发生在熙宁六年沈括巡视的途中,他遇见了苏轼。王铚的《元佑补录》中记载了这次会面。苏轼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尽管与沈括政见不同,但他对事不对人,在杭州与沈括诗酒唱和,热情亲切地谈笑风生。而就是这场酒局,给苏轼带来了一场几乎灭顶的无妄之灾。酒过三巡,沈括看到一句苏诗——“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暗中收录,后向皇上告密说:皇上是天上龙,苏却要到九泉下去找,实在不臣。此后,又有人搜罗了一批证据,随即引发了“乌台诗案”。
构陷苏轼的沈括的无耻之处在于,当他闲废润州时,竟又遇到了苏轼。厚黑学专家沈括的心理素质和脸皮厚度,杠杠的,他竟又和从前一样与苏轼热情亲切地谈笑风生:“我帮你搞了个大新闻,把你批判了一番。”
平心而论,沈括的学问还是不错的,23岁就中了进士,但人品确实不敢恭维。

物理学家名人故事:沈括作文 著名物理学家故事文案: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先生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先生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先生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先生写出了梦溪笔谈。

物理学家名人故事:沈括作文 著名物理学家故事文案:

本文相关检索:为了一本旧书,名人故事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从小热爱科学。他十五岁的时候,听说宋朝沈括的《梦溪笔谈》科学价值颇高,一心想找来读一读。可那时候兴的是四书五经,像《梦溪笔谈》一类科学著作,则被列为宣传奇伎淫器的禁书。因此,宋应星跑了许多书铺,都是扫兴而归。
有一天,宋应星从一家书铺怏怏走出,一不留神把一位挑柴壮汉的担子碰了一下,柴捆儿一晃悠,放在上面的一个馃子落到了地上。他连忙赔礼道歉,并弯下腰来帮壮汉拾馃子。然而,就在这一瞬间,他无意发现包馃子的废纸上有一行字:《梦溪笔谈》。他又惊又喜,双手捧着废纸激动地问道:“大叔,这馃子是从哪儿买的?”“在河边渡口一位老人那儿。”壮汉好奇地看着宋应星回答。话音刚落,只见宋应星先是恭敬地鞠了一躬,接着撒腿就跑,一眨眼工夫,就没影了。
宋应星一口气跑了四五里路,终于找到了卖馃子的老汉。老汉听说他要买包馃子的废纸,就把它全拿了出来。宋应星接过来一看,发现书只有一半,连忙问另一半在哪儿。老汉告诉他,这本旧书是他清早路过南村纸浆店时向店老板讨的。宋应星听了,马上又跑到南村纸浆店。可那半本书已被泡进水池里了。宋应星急得又是打拱,又是作揖,并掏出所有的钱,外加一件披衣作为酬金,要求老板帮忙。老板深受感动,就发动工匠寻找打捞,终于从满池旧书中捞出了那后半本《梦溪笔谈》。
所属栏目:名人故事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你有了解过《物理学家名人故事:沈括》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理学家名人故事:沈括》,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物理学家名人故事:沈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