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李保国心得体会作文 李保国心得体会1000字文案

2019-03-07 综合文案 类别:其他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李保国心得体会作文 李保国心得体会1000字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李保国心得体会作文  李保国心得体会1000字文案

李保国心得体会作文 李保国心得体会1000字文案:

李保国是时代楷模,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保国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考!
【心得1】李保国心得体会
4月26日至27日,以中组部组织一局副巡视员、办公室主任徐南鹏为组长的中组部调研组来邢专题调研李保国事迹。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田金昌陪同调研。
调研组一行深入内丘县岗底村、临城县河北绿岭果业公司等地,详细了解了李保国30多年来扎根太行山区的事迹。在座谈会上,省林业厅驻村干部、绿岭集团职工、岗底村果农等20余人,回顾了李保国许多鲜为人知的事迹和感人至深的瞬间,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诠释了李保国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徐南鹏指出,李保国的先进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30多年来,李保国扎根太行山区,把自己最好的论文和科研成果写在太行山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成就了绿富美的邢台山区,同时勤劳质朴的邢台人民也成就了李保国不平凡的一生。李保国不仅是一名专家教授、“科技财神”,更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河北省、邢台市要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载体,认真总结、深入挖掘李保国的先进事迹,传承“太行新愚公”精神,凝聚发展正能量。
【心得2】李保国心得体会
4月10日凌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58岁。此时,距离河北省委作出《关于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刚刚过去两个月。
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得知消息,第一时间作出批示,对其不幸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亲人表示亲切慰问。赵克志在批示中说,李保国是时代楷模,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30多年扎根太行山,研究推广农业科技,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去世,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损失。要在全省做好李保国先进事迹的总结和宣传工作,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大力开展向李保国学习的活动。
4月12日,李保国遗体在保定火化。4月11日,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内丘县分别设立分会场,为李保国召开追悼会。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在岗底村追悼会上哽咽着为李保国致悼词:
“我们不能忘记,李老师心系岗底村民,把他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岗底人。我们的粮囤里、腰包里,都渗透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不能忘记,您把自己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了专家,岗底200多名果农成了您。您给了村民‘金刚钻’,使岗底人技术服务800里太行,吃上了科技饭。
“不能忘记,您是大学的教授,在岗底人眼里您是老师,又像邻居,吃百家饭、进百家园,20年和村民摸爬滚打在一起,您已变成了岗底的一个劳力。
“不能忘记,您一生惦记的是岗底人,唯独没有您自己。您走的前5天还在谋划以岗底为核心的50平方公里太行生态大花园、苹果袋、苹果深加工项目。您天天超负荷工作,多少人看到您已体力不支,劝您注意休息,您总是说脱不开,还拼命把额外的责任扛在肩上。”
李保国突发心脏病离世,岗底村的代表第一时间在他的灵前放上5个最大最红的“富岗”苹果。他们告诉《中国绿色时报》记者,这是李教授带领他们按照128道工序种出来的一级果。
在临城县的绿岭山庄,年届76岁的王大娘在4月12日凌晨早早起床,用长满老茧的双手掰开薄皮核桃,取出其中的“分心木”,用火在门前核桃树下点燃。老人说:“李老师教会俺们全村人种核桃,让俺们富了,我这白发人送黑发人,舍不得呀。老辈人说分心木可以安神,让李老师好好安息吧。他对得起俺们太行老区的农民,俺们没有照顾好他。”
如村代表、王大娘一般,太行山区的农民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缅怀给他们带来财富的“太行财神李保国”。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作为河北农业大学“太行精神”坚定的执行者,留校任教的李保国蹲点太行山,扎根太行山,一干就是30年。
30年来,他扎根太行山区,所有的论文都是出自太行的一手材料,探索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区脱贫新模式。他创新了太行山板栗、苹果、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多个全国知名品牌,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
30年来,他主要以太行山区的10多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据点,累计培训农民9万余人次,示范推广种植面积1080万亩。他独创128道苹果生产管理工序,让村民像工人生产标准件一样生产苹果。他指导“富岗”苹果连锁基地发展到11个县(市),带动7万多农民走上致富路。
在今天的太行山区,提起“李保国”3个字,万千果农人人点赞。李保国的电话被农民们写在墙上、记在心里,技术不懂随时说,家长里短啥都讲,甚至有的农民家里娶媳妇都要让李教授给“掌掌眼”。
记者在20年间曾几十次采访李保国。从他2000年在临城荒山上开山破土、掏石换土垫鸡粪,到他把这里的薄皮核桃卖到每公斤128元;从他动员赞皇县鲍家滩的农民给樱桃疏花疏果,到他指导这里的农民把樱桃园改成采摘园,亩收入过万元;也曾陪同他到内丘的岗底村,拍过他教导农民进行苹果树下管理的照片,也看到他让农民砍掉苹果树上的背生枝和农民吵起来的场面。2011年,《中国绿色时报》曾以半个版的篇幅以《财神教授走遍太行》为题对李保国的事迹进行重点报道。
李保国的认真、肯干、实干,在太行山区处处有名,得到了各方的认可。追求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各级党委、政府官员认可他,得到实惠的农民认可他,学到真本事的学生认可他。就如同河北农业大学校长、李保国的同学王志刚所言:“单是山区土质治理,保国同志和他的团队就整整研究了十几年。他起早贪黑,白天跑遍山上的沟沟坎坎,晚上挑灯夜读、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使前南峪从荒山秃岭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李保国长得像农民、穿着像农民,以农民为友、做事考虑的是农民利益,始终把服务农民、服务农业、服务企业作为公益事业来做,不但不从企业、农户处拿钱,不占一点股份,而且很多时候,下乡往返的路费、请专家前来培训的费用,他都是自掏腰包。
在听到李保国去世的消息时,太行山区的许多农民都痛哭失声。在他们心中,李保国早已是他们的亲人。
李保国的夫人郭素萍说,“老李该得到的都得到了,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荣誉,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得到了太行山区人民亲人般的关怀,他虽然失去了生命,我希望他的笑留在太行山上。”
【心得3】李保国心得体会
走进李保国教授的家,屋里布置得整洁干净,绿植葱郁,仿佛一切如旧。
“他太忙了。”坐在屋里,一幕幕场景仿佛重现在郭素萍眼前,三十多年的共同生活、工作,没有人比郭素萍更了解李保国是个什么样的人。
郭素萍和李保国是大学同学,从1981年结婚起,他们一起生活了35年。“他这辈子最爱的就是治山,最高兴的就是看着山里的百姓在他的帮助下富起来。为了治山他不求名不求利,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罪都能受,顾不得自己的身体,也顾不上照顾家,一生和时间赛跑,只想做得更多。 ”郭素萍对我们说。
她陪李保国走遍了河北的山山水水。因为常年奔波,生活没有规律,再加上高强度的工作,李保国先后患上了重度糖尿病和重度疲劳性冠心病。平日里,李保国开车往返奔波,郭素萍就坐在副驾驶的位置,替他接电话,打电话,到基地,把药准备好,看着他吃下去。
“我阻拦不了他继续拼命,只能跟在他的身边照顾他。出门我一般都带够一周的药量,有时候事儿连成串儿,超过一周了,就得回保定取,然后坐火车再赶回去。”回忆往事,郭素萍悲痛万分。
“在家多休息吧,别这么拼命了。”周边的人也纷纷劝李保国。郭素萍也劝,总是催他上医院,可他却说:“人活着时要有事干,没事干,不就精神空虚吗?你不知道我在底下跑着有多享受。”
夺走李保国生命的心脏病,是在2007年确诊的。心脏造影显示,他75%的血管狭窄,心脏支架都做不了,因为根本就没有能放支架的地方,只能做搭桥。“一般医生宣布结果的时候是不让患者本人在场,为的是不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但是我们家不一样,我特意叫着他一起听,就是希望医生能帮我劝住他,把节奏慢下来,稍微休息一下。”郭素萍说。
“不听话”的李保国那股子犟劲,常常让郭素萍十分无奈。“有一次在辛集辅导后,他突发心梗,医生挂了个‘绝对卧床休息’的牌子在他的床头。可是医生一出去,他就把那牌子翻过去了,住了没几天院,就坚持出院,依旧像原来一样工作。”这之后,学校领导也给郭素萍“下了死命令”,“保国走到哪,你必须跟到哪,他身边时刻不能离开人!”
就这样,郭素萍更是形影不离地陪伴着李保国。可就是这个大家认为的“需要绝对卧床休养”的人,只要是到了基地,见了农民,竟一刻也停不下来。“爬沟过坎,大步流星,讲课做示范,精神百倍,一点儿也不像病人!有时我劝他慢一点,他总说,不行,这个点讲完了,下一个点还等着呢。”郭素萍回忆。
上山的时候,李保国生龙活虎,可是回到家,却连上四楼的力气都没有,从李保国家到儿子家,总共不到五百米的距离,李保国也会开车,“因为太累了”,郭素萍说。
从去年冬天开始,李保国的身体状况在变差,饭量越来越小,不吃荤腥,人也消瘦得厉害。“现在想想,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不是不知道这病的危险性,就是因为知道,他才更拼命,他怕时间不够。”

李保国心得体会作文 李保国心得体会1000字文案:

李保国30多年如一日,用科技帮助太行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下面是关于李保国的事迹材料,供大家参考。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因积劳成疾近日突发心脏病与世长辞。他去世的消息传开后,保定、邢台、石家庄等多个地方举行了追悼会,上万群众自发地“送他最后一程”。
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第一时间作出批示,称他为“时代楷模”,随后中共河北省委又决定追授他为“优秀共产党员”,号召开展向他学习的活动。
一位大学教授的去世,为何感动了这么多人?是什么引发了全社会的“共振”?又是什么让群众对他的离世感到扼腕痛惜?
异常忙碌的春天
直到去世前,李保国教授一直在忙工作。
“这段时间我们特别忙,好多地方都打电话来,请他去指导帮助乡亲脱贫扶贫。”李保国教授的妻子、同在河北农大工作的郭素萍老师说,“今年是小年,没有年三十,我们都不知道,结果饺子都没准备好,年夜饭都是在亲家家里吃的。”
郭素萍与李保国教授,在外人眼中是特别恩爱的一对,夫唱妇随一起从事扶贫事业。郭素萍说,“除了特别忙碌的时候分开跑之外,我们基本上都是一起外出,一起回来。”
河北农大林业学院原党委书记周怀军说,他是看着李保国成长起来的,“他媳妇还是我们这些老师给把关的呢,当时我们就觉得郭素萍老师能够成为保国的贤内助。”
“按说我们两个都是高校教师,每年应该都有寒暑假、节假日,但是感觉几乎没休息过。保国就记着周几有课,有课他就回学校,没课他就在外边跑。”郭素萍说,“他这个人脾气比较倔,他要干什么就得干什么。他认准的事,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地干下去。别人说什么也没用。”
正是有了郭老师这样的贤内助,李保国教授才得以全身心的扑在太行山扶贫事业上。从1981年至今,30多年的时间里,他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他的身影几乎遍布整个太行山脉……35年来,李保国在太行山区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
“他是农民的儿子,看不了山区农民过苦日子,他想用自己学到的这点知识,为山区农民做点事,为社会做点事。”郭素萍说,要干事、干成事是李保国教授一生最大的动力。
郭素萍说,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忙工作。4月9日,他在石家庄连续参加了多场会议。直到当天傍晚,李保国教授才又一次迎着朦胧的夜色踏上归途……
“土”出了名的教授
不但是为扶贫事业奔波出了名, 李保国的“土”也是出了名的。
第一次见李保国,平山葫芦峪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涛都懵了。刘海涛回忆说,当时邀请李保国教授来指导工作,结果车上走下两个人,一看全都土了吧唧的,“我当时想到底哪个才是教授呢?”
感到惊讶的不止刘海涛一个,太行山区许多百姓都曾调侃,“他比我们农民还像农民”。“稀疏的头发打着卷儿,皱巴巴的裤腿沾满泥土。”曾是媒体描绘李保国教授的一个标准画像。
对于自己的“土”,李保国教授曾有另一番解读:“跟农民说话就得通俗易懂,满嘴是术语,谁还听你的?”
今年春节前本网在邢台采访时,曾亲身体验了李保国教授的“土”话教学。他说,“‘去掉直立条,不留扇子面’。像这棵树,凡是往上长、往起抬的枝,超过40厘米一概不要。现在不舍得剪,以后就会长成大锅盖,影响采光……”李保国用他通俗易懂的语言赢得当地农民们频频点头。
“用农民的语言和他们交谈,传播新技术”是李保国帮助山区群众脱贫的一大心得。不光“土”,在山区百姓眼里,李保国教授还是个“杠头”。
刚到内丘县岗底村发展苹果产业的时候,李保国曾指导乡亲们对果树进行修剪,不过对于这种做法,村民们都不理解。村民王群书说,“以前种树都是自然成长,不修剪、不疏果。论筐卖一筐值不了几个钱,也就十块八块的。李老师来了以后让我们疏果,我们不疏果他就盯着我们。我们正愁花、愁果呢!他说你自己忙不过来,你雇人也得给我疏果。”
“李保国脾气比较硬,常说‘必须听我的’‘我的技术必须落到实处’,只要是对的,他就坚持。”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其实‘杠头’没什么不好,‘杠头’是为了让技术落到实处,最后产生效益,结果就是带动了山区百姓脱贫致富。”
多年来,李保国教授共开展培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经他培训的许多果农,如今都成了四里八村的技术把式。对此,他曾自豪地说,“这辈子最过瘾的就是干了两件事,一是把我变成了农民,二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了‘我’。”
科技扶贫的领路人
李保国把课堂摆在山间地头,为农民送上用得上、真管用的技术,让科技真正成为农民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财神”。
那么实用技术又从哪里来?李保国教授曾说,“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说:“为了追求科学的真理,李保国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为了观测数据,他常年蹲在田间地头,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
事实也是如此。为了研发无公害苹果栽培新技术,在岗底村,李保国先后带领几十名学生,白天钻果园查看情况,晚上用黑光灯观测虫情、研究解决方案,前后用了9年时间,问题才最终得以解决。据介绍,李保国主持或参与的28项课题都是源于生产实际,推广的36项技术都是实用技术。
李保国教授在科研领域的成功不仅是为了探索科学技术,更是为了推广农业技术标准化、开发山区产业和培育名牌商标,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科技带来的成果。从1981年至今,35年的时间里,李保国先后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带动10余万农民脱贫致富。
事实上,他的成就远不止这些!在致力于帮助山区脱贫,农民致富的同时,李保国始终没有忘记作为一个教师的责任,不论离学校多远,他都会按时赶回来上课,从不耽误学生的学业。
就在去世的前两天,4月8日—9日,他还在石家庄北方大厦主持了2014 -2015年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3个项目的验收会。
河北农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顾玉红是李保国教授的开门弟子。她说,这些年李保国教授亲自带出的硕士、博士就有67人,这无疑为今后的扶贫攻坚又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一位大学教授的去世,为何引发上万群众自发地送别?是什么让群众对他的离世感到扼腕痛惜?同样,他的离世,为何会引发省委书记的关注?想要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必须走进他的生活贴身观察才能发现。
随着媒体的持续报道,李保国——这个扎根太行山35年,带领10万群众战山斗地,脱贫致富的鲜活人物被挖掘了出来。
他那种“看不了山区群众过苦日子,想用自己的所学干点事”的朴素情怀,也许就是他备受喜爱的最初动因。“想干、会干、能干,把科学技术传授给百姓,带着大家一起干”则是他引得万千群众喜爱的根本原因。
35年来,李保国一头扎进太行山,带领群众把荒山变成金山,让许多在贫瘠山沟里“刨食”的农民因他而一甩“穷帽”。这样的教授怎能不让广大群众深深眷恋?这样的成就怎能不被百姓深深铭记?
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评价李保国教授时说,他是扎根山区、脱贫攻坚的时代楷模。是情系百姓、技术扶贫的先进典型,是知识分子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优秀代表。他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30多年扎根太行山,研究推广农业科技事业,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去世,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损失。
35年来,他总是奔波在路上。35年来,李保国用矢志不渝拔穷根的奋斗精神,因地制宜搞科研的执着精神,一丝不苟传技术的杠头精神,树立起了“太行新愚公”的经典形象,为科技扶贫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太行山区,是中国最为贫困、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也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人口能如期共同进入全面小康,太行山这座山躲不开、绕不过。
正如赵克志书记所说的那样,在齐心协力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当下,需要更多像李保国这样的先进模范,到农村去,到山区去,到农民中去,用科技和知识的力量,帮助他们拔除“穷根子”、甩掉“穷帽子”,通过科技扶贫来帮助山区百姓脱贫致富。

李保国心得体会作文 李保国心得体会1000字文案:


李保国真的走了。
在他去世后的第二天一早,他的手机还不断地响着,不知情的老乡还向他咨询果树种植技术。他的电脑里还有没写完的论文,他的办公桌上,还有他没完成的农业项目规划和正在修改的学生论文,还有他那雄心勃勃的关于打造和整合邢台太行山区林果产业“航空母舰”的平台……
壮志未酬啊!还有那么多人没有过上幸福生活,还有求于他……
一连数日,我奔波于李保国生前所工作和生活的山山岭岭,沟沟坎坎,感受着他无处不在的气息。
站在临城县绿岭公司一望无际满目青翠欲滴的薄皮核桃林里,徜徉在内丘县岗底村一条条沟壑上正扬花飘香的苹果园里,穿行在邢台县前南峪村美丽如画的经济生态沟里,伫立在南和贾宋乡“中国树莓谷”幼苗培植基地里,我一遍遍感动着、感叹着、感慨着李保国的令人惊讶的丰功伟绩。随便找个村民或者员工打问李保国的事儿,他们都会站下来激动地滔滔不绝向我诉说。李保国所及之处似乎都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他的事迹风一样漫山遍野流传,遍布在林果成长和开花结果的所有细节之中……
我第一次见李保国是2006年初秋,在临城县城东北丘陵上号称“狐子沟”的一个荒山开发项目工地,在名曰“绿岭公司”的驻地。走到路边挂满青果的核桃林旁,负责人指着一个穿着破旧体恤衫、绾着裤腿、穿一双胶鞋的中年汉子,对我介绍说:“这是李保国,李教授,保定河北农大的,帮我们弄薄皮核桃。”
李保国个子不高,也就一米六几的样子,瘦瘦的,皮肤黝黑,胡子拉碴,笑容很憨厚,看起来和蔼可亲。按农民们的话说:“看着很土,不是个讲究人,啥也吃,啥也干,腰里总别着钢锯和一把大剪刀,问啥教啥,一点没有架子,不像个大教授,普通得跟俺们村里人一个样儿。”
当时,我在临城县挂职副县长,县政府每周的县长办公会都要研究在全县乡村推广种植薄皮核桃的事宜,政府每年拿出一部分经费对种植的农户进行补贴,目的是最终发展到全县种植薄皮核桃达到10万亩。之所以推广、号召、要求,还要补贴鼓励,原因是大家对种植薄皮核桃认识不足。
那时候,李保国没有名,薄皮核桃也没有名。
后来,李保国和薄皮核桃都越来越有名了。
如今20年过去了,这里的薄皮核桃已经发展到22万亩,比原计划翻了一番。
在李保国的直接引领下,这个1.5万亩的荒山岗从一开始不知道种点什么到如今变成了“摇钱树”“花果山”。实现了一年栽树、二年结果、五年丰产,盛果期的核桃亩产达到了230公斤以上,每亩效益超过8000元。绿岭公司的苗木、核桃、深加工等一系列产业年收入近两亿元左右。全县形成132个村庄的“百里核桃产业带”。
这里是李保国的科学实验基地,是他和学生的论文素材大数据库。在这里,李保国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成功选育出中国最好的核桃品种——绿岭核桃;所推行的“绿岭薄皮核桃矮化密植栽培技术”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尹伟伦教授认定为国内首创;在这里,他成立了“河北农大产、学、研人才培训基地”,先后有万余人在这里培训和实习;在这里,拥有全国最大的薄皮核桃培育基地,经常有外省市的人来这里参观学习;在这里,国家林业局已经连续举办了2届“中国核桃节”……
李保国教授的“科技扶贫”,是直接对准村民的“精准扶贫”,使得致富发家过上好日子的农民越来越多了,他给大家带来的幸福越来越多了。
2016年2月初起,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新闻媒体,分别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集中报道了李保国教授30多年如一日、用科技帮助太行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
然而,在李保国成了典型“火”起来的节奏上,他却悄无声息地走了,未曾留下只言片语,像他热爱的太行山一样沉默无言地矗立着。
“不留浮名身后知”。
是的,李保国扎根山区帮助村民们致富,是为了纯粹的帮助别人,不是为了自己出名让别人记得他。30多年来,李保国都是义务为乡村服务,从没拿过群众一针一线。他规划、扶植、策划了那么多名牌林果产品,有的公司效益如日中天,但他从没向企业要过一分钱。当他功成名就、党和政府将要褒奖他的功德、给予他各种荣誉称号、新闻媒体宣扬他的事迹的时候,他却戛然而止,不情愿去享受那些“浮名”般的荣誉和光环。他愿意累在为老百姓的幸福上,不愿意累在名利上。
这就是只会“承包别人幸福”,而自己从不会享受幸福的李保国;这就是义务行走在太行山深处为穷苦农民脱贫致富的志愿者,而不是衣冠楚楚、四处奔走讲学还讨价还价索要讲课费的李保国。再有几年,李保国就要退休了,生前,他曾经这样说起自己未来的生活:“到那时,我和老伴儿一起找个山村住下,愿意做成太行山上的一棵树,把根永远扎在这里。”
李保国没有能成为太行山上一棵树,他的思想境界,他的精神意志,他的艰苦奋斗,他的创新观念,他的励志故事,已经成为一座让我们崇敬的大山,巍峨,壮观,绚烂,风采卓然,解读不尽,他是用生命染绿了荒山野岭。
巍巍太行是一座英雄之山,那上面凝聚着我们民族的魂魄和气节。在战争年代,为了生存和尊严,不乏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勇士,他们将自己的英名铭刻在了大山之上,让我们永志怀念。今天,在和平年代,同样是为了生存和尊严,还有幸福和美好,也有人能挺身而出,敢于发出“你的幸福我包了”的呐喊并践行诺言!李保国无疑是其中之一。他不仅仅是知识分子的楷模,更是中华儿女的杰出代表。他将像往昔的战斗英雄一样,犹如太行山那样恒久、高大、不朽,与日月同辉。

李保国心得体会作文 李保国心得体会1000字文案:

六、论希腊内讧与战争
这里柏拉图说明了国家内部不能发生内讧,在对外上则要有战争的实力和准备,这样才能守卫好我们的国家,才能排除一切外忧内患,使理想国家得以生存和发展。
卫国者使国家的每一个公民幸福,柏拉图写到:“守卫者是要求他们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守卫者,以确保整个国家公民的幸福,而不是为谋求一个特殊阶级或特殊阶层的幸福。”从中可以看出柏拉图的一个信念:为了我们的理想国,每一个人应该恪守本职,为国效力。而且为了保卫好国家,应该用勇敢的精神来激励或影响下一代人,同时,那些勇敢的英雄还应该得到下一代的敬仰。倘有人在战场上牺牲就应该为其设烈士墓,以供后人瞻仰,这样也就能够保证公民会为国家而尽自己的本职,推而广之,每个行业都这样,那希腊就会强大,也就不怕战争的到来,希腊的一切生活才会有保障,希腊才会强盛。
内讧问题旨在说明:希腊人必须团结起来,齐心协力抵抗野蛮人入侵,自己的同胞不应相互争斗,“希腊人不应当巴西拉人当作自己的奴隶,并把这个积极愿望成为希腊人的各城邦之间共同遵守得法则。”这是柏拉图构建的希腊民族在关系上的合理规则,他认为希腊人与希腊人之间的事属于民族内部的事,是内部,就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对付外族的入侵,这样外族也就不容易入侵希腊了,那么,不管什么是希腊人总会协调。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回顾一下中国近代史,在近代中国受列强入侵,内有各种势力间的斗争,正是按柏拉图所说:内讧没有了,外族的入侵就不容易了,国共合作就是消除了内讧,即便这是暂时的,但我们的确是推翻了小日本的入侵;说到当代,内讧又起,台独、疆独、藏独势力兴盛一时,一霎间,国家又面临了内讧,只有中华民族内部消除内讧,一个强大的中国才会崛起。
七、从寡头到无政府的政体形势
震撼,绝对的,这一章节让我明白了很多,因为我也发现自己有些无政府主义的倾向,通过这一章,我的观点也潜默化得改变了。
柏拉图首先说明了寡头政体的弊病,很形象的把寡头政体下的人形容为“叫花子”。进而通过对金钱追求例子来展开辩论,最终确定为:那些吝啬无比的、只想攥钱而不花钱的人,和国家的寡头政体相类似,寡头政体应该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专政政体,在这种体制下,只有这个寡头会拥有的愈来愈多,他的任何方面都没有限制,从而对国家产生危害,于是我们必须消除寡头政体,并找到一种适当的体制取而代之,那么,我们应该用何种政治体制呢?
于是,人们转向了无政府主义,冰过上了他们的自由生活,那真的自由了吗?言论也好、行为也好、都可以随心所欲了吗?这样的日子不是很美好?于是每个人随心所欲的过上自己锁认为的美好生活,自由成为这个国家的总称,他包括了一切制度,于是一切就将混乱,本来的罪犯会成为可爱的代名词……柏拉图对这些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从表面上看是很迷人的,很快乐的,很自由得,殊不知因此也充满了变化和混乱。因此可以说这是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它无法区分人的平等与不平等。由此可见,这种制度虽然有宽容精神,但缺乏建设理想国家得原则,这种状态是人类社会的倒退,因此,寡头政体和无政府主义都不是我们的追求。
对中国而言,我们得政治文明还不够高,我国自古皆专制,偶有民主,却终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那在今天中国政治面临了一个大的变革瓶颈,我们的政体是人民民主专政,今天的西方民主已是今非昔比,中国只有在原有的框架下积极探索,最为主要的还是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中国一点会追寻到适合我们自己的政体,同时,也希望我国政治文明能够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


结语: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李保国心得体会》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保国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李保国心得体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