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高考论据:勤奋作文 议论文勤奋的论据文案

2019-03-11 综合文案 类别:议论文 5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高考论据:勤奋作文 议论文勤奋的论据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高考论据:勤奋作文  议论文勤奋的论据文案

高考论据:勤奋作文 议论文勤奋的论据文案: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董必武《题赠〈中学生〉》
笨鸟先飞。
元?关汉卿《陈母教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古今对联集锦?治学联》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

高考论据:勤奋作文 议论文勤奋的论据文案:

才能一旦让赖惰支配,它就一无可为。——[俄]克雷洛夫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英]卡莱尔
科学是到处为家的,不过在任何不播种的地方,决不会得到丰收。——[俄]赫尔岑
勤奋是幸福之母。——[美]富兰克林
勤奋是一种可以吸引一切美好事物的天然磁石。——[英]卡莱尔

高考论据:勤奋作文 议论文勤奋的论据文案:

勤奋
(1)引言
古希腊的米南德说:“勤奋可以赢得一切。”胜利和成功都是伴随着勤历的人。古今中外的无数事例都印证了这条真理。
(2)事实论据
“笔冢”的由来
唐代书法家怀素以草书着称于世,人称“草圣”。他的草书,气势雄浑豪放有“骤雨狂风”之势。
他幼年为僧,寺院附近种值有一万多株芭蕉,每日摘采蕉叶练字。蕉叶用完了就用浅色漆盘和方木板练字,写满字迹后,擦掉再练。久而久之,竟把漆盘和木板磨穿了。寺院的墙壁上,家具上,连僧人做袈裟的布上都写满了字。他每日勤奋刻苦练字,用秃了许多毛笔,堆集起来埋在山下,名曰“笔冢”。
董老的手杖
老革命家董必武喜欢书法,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勤于练字。他晚年的时候到户外活动总是拿着一根手杖。走累了,坐下来休息的时候,就以手杖当笔,在地上练习写字,如果坐得高,干脆把手杖像握笔一样提着,在空中写划。
散步时,以手杖锻炼握笔、运笔的腕力。
由于董老的刻苦勤学,他的书法秀美、挺拔,人称“董体”。
言菊朋学戏
京剧言派创始人言菊朋,是蒙古族人,祖辈几代都是清王朝的武官。他在陆军贵胄学堂念书时就对京剧艺术特别有兴趣。毕业后,他在蒙藏学院某得了个小差事,收入很低,维持六口之家生活过得紧巴巴。可他千方百计要省出钱来去听戏。他特别爱看着名老生谭鑫培演的戏,不管是下瓢泼大雨还是大雪纷飞,他总是脚踏钉鞋,手持雨伞,上戏院买张最便宜的票,潜心观摩谭鑫培的表演。十余年如一日,从不间断,他的足迹踏遍了北京城内各大戏院。
他不但刻苦、细心学习谭鑫培的表演艺术,而且还在学习别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终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京剧界独树一帜,成为言派创始人。
门采尔的“绝症”
阿尔道夫?门采尔是世界着名的素描大师,他从13岁开始学绘画。一生共创作了一万五千多幅速写,七千多张素描。这些数量惊人的作品,都是他辛勤劳动的结晶,他不管走到哪里,绘画工具总是随身带着,在大街小巷,乡村田野,河畔山顶,处处可以看到挥笔作画的身影。有人称他得了“缓画狂热症”,他听了很高兴地说:“希望此病是绝症。”
画蛋
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一位卓越越画家。他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第一堂课老师教他画鸡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几天,老师还是让他继续画鸡蛋,这一下达?奇想不通了,就问老师:“为什么老是让我画鸡蛋?”老师告诉他:鸡蛋虽然痹通,但天下没有绝对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鸡蛋,角度不同,投下的光线不同,比方说,把头抬高一点看,或者把眼睛放低一点看,这个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因此画蛋是基本功。基本功要练到得心应手。“
达?芬奇从此苦练基本功,天天画蛋。一年,二年,三年……他画鸡蛋用的草稿,已经堆得老高了。经过长期的勤奋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成为一代宗师。

高考论据:勤奋作文 议论文勤奋的论据文案: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材料引用及论点论据(19)勤耕不辍
【论点1】勤奋是通向成功的桥梁。
【相关论据】
1、悬梁刺股:汉代孙敬读书非常勤奋,从早上晨曦微露一直读到皓月东升,中间一刻也不休息。假如看倦了想打盹,就拿一根绳子系在头顶上,绳子另一端挂在屋梁上,这样就无法打瞌睡,让自己始终保持清醒。凭着这股劲,孙敬终于成为当世大学者。战国时苏秦出身寒微,常常被人瞧不起,但他读书非常勤奋,如果昏昏欲睡,就自己拿一把锥子来刺击大腿,血一直流到脚踝。尖锐的疼痛又提醒他继续用力。就这样,苏秦终于学成满腹经纶,挂六国相印,主持合纵抗秦的大计。
2、焚膏继晷: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在自述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膏油,指点灯的油)以继晷(晷:读guǐ,日影,比喻时光),恒兀兀(恒兀兀:勤学不止的样子)以穷年。”他读书学习时,经常是口中不断地吟诵着 六经 ,手中不停地翻阅着各种典籍,从点起油灯一直学到天亮,就这样夜以继日,一年又一年。以后,“焚膏继晷”就成了形容勤奋学习的典故。当人们读到韩愈那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赞叹其雄健奔放、神奇生动而又充满艺术魅力的文辞时,是否会想到他焚膏继晷的日日夜夜呢。
3、王亚南绑身捧读: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王亚南,自幼酷爱读书。1933年,他乘海轮去欧洲,在红海上遇到了风浪,船身颠簸得使人东倒西歪,站不住脚。这时王亚南捧着一本书在读。他大声呼喊船员,让人用绳子把他绑在一根柱子上。船员以为他怕摔倒便照办了,但又觉得这种要求很可笑,离开时不禁好奇地回头一看,却被惊呆了:王亚南已经在绳索固定好身子后聚精会神地读书了。同船的外国人也报来惊异的目光,并赞叹道:“啊!中国青年真不了起。”由于勤奋,他终于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一生翻译出版了41部著作,发表了300多篇学术论文。
4、达·芬奇画蛋: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著名画家达·芬奇,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国基奥为师。老师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10多天。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便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1000个蛋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个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地表现出来,非得下番苦功夫不可。”从此,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5、成功源于勤奋:①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坚持每天清晨三点起床学外语,每天去图书室,沉浸在数学符号的海洋中,有几次,因没听管理员的“闭馆”的叫喊而被反锁在图书馆中,但他毫不介意,仍不倦地回到书堆中。②鲁迅在他的56年生涯中,写了16本杂文集,3本小说,新旧体诗70多首,1本通讯集,2卷日记,还有10卷译著,一生著译近1000万字。
【名言警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天才出于勤奋。(高尔基)
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对联)
5、智慧是勤劳的结晶,成就是劳动的化身。(伏契克)
【论点2】勤能补拙。
【相关论据】
1、勤能补拙: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他天资并不聪明,记忆力也不好。但勤能补拙,他就在“勤”字上下功夫。例如:一本书,别人只需看一、二遍,就可以记住它的内容,但郑板桥不行。于是,他就多读几遍,一些经典的书籍,他还会读上百遍,直到融会贯通,彻底弄懂才肯罢休。他不仅勤于读书,还勤于思考和勤于练习。他常常眼望天空,一动不动地发呆,别人跟他说话,他的回答也常常是答非所问,或前言不对后语,其实他是在专注地思考问题。正由于他勤奋努力,终于成为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
2、刮目相看: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将军叫吕蒙。他从小家贫,依靠姐夫邓当生活,因此除了苦练武功以外,没有读多少书。其后一直过着军旅生活,也没有能认真地读一点书。后来吴王孙权要他认真读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说:“你说你事情多,难道比我还多吗?我还经常读史书、兵书,自己觉得收益很大。”从那以后,吕蒙发愤读书,孜孜不倦。都督鲁肃曾去看望吕蒙,开始时对吕蒙还有轻视之意。经过交谈,发现吕蒙有的方面比自己知道得还多,他高兴地拍着吕蒙说:“我以为你只有武略,想不到你现在这样博学多知,已不是以前的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自当刮目相看嘛。”
3、口吃的演说家: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浑浊,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但是,他毫不气馁,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他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雨雪风霜,坚持五十年如一日,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
4、梅兰芳以勤补拙:年轻时代的梅兰芳学戏,师傅说他生就一双死鱼眼,灰暗,呆滞,不灵活,拒不收留。天资的欠缺没有使梅兰芳灰心,反而使他更加勤奋。他喂鸽子,每天仰望长空,双眼紧随着飞翔的鸽子,穷追不舍;他养金鱼,每天俯视水底,双眼紧随着遨游的金鱼,寻踪觅影。后来,梅兰芳那双眼睛变得如一汪清水,闪闪生辉,脉脉含情,终于成了著名的京剧大师。
5、常受嘲笑的爱迪生: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上小学的时候,他在课堂上沉浸在冥想中,有时甚至在课堂上搞起实验来,还尽提些大人看来都是荒唐可笑的问题。因而受到老师的、同学的嘲笑,受到父亲的呵斥,被称为“智力低下的人”。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就被迫辍学了,但他并不因此而丧失信心;而是以顽强的意志勤奋学习,最后,终于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
【名言警句】
1、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2、我是一个笨掘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梅兰芳)
3、孜孜日求益,犹恐业未博,况我性顽蒙,何不勤修学。(王建)
4、笨鸟先飞早入林。(俗语)
5、勤奋是弥补天分的唯一方法。(佚名)
【论点3】在困境中更要勤奋。
【相关论据】
1、映月读书:南齐时的江泌家境贫穷,白天做鞋为生,晚上才能抽空学习。点不起灯,他就拿书登上屋顶,借着月光读书。白居易有诗云:“是时天无云,山馆有月明,月下读数遍,风前吟一声。”孟郊也曾有“夜贫灯烛绝,明月照吾书”的诗句,说明许多古人都有映月读书的体验。
2、囊萤映雪:囊萤映雪是说晋代的车胤和孙康为了学习,夜晚点不起灯,车胤夏日里就捉萤火虫装在绢袋中照明,而孙康则在冬夜下大雪时,映着雪光读书。后 三字经 中引用了这个典故曰:“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3、凿壁偷光:西汉学者匡衡贫而好学。夜晚无灯,为了能借邻家的烛光读书,他在墙壁上凿了个洞。当地一个大户人家有许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工,但他不要报酬。主人很惊奇,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想得到主人的书,全部读完它。”主人很受感动,就用书作报酬资助他。后来,匡衡成了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
4、长明灯下苦读:元代画家、诗人王冕出身农家,小时候要帮人家放牛,干杂活。有一天,他借到一本早就想看的书,但白天在寺院里干活,一则忙得喘不过气来,二则老和尚也不让他干活时看书,所以他只好在晚上读书。可是没钱买灯油,好学的王冕忽然想到:佛殿里不是有长明灯吗?那里,老和尚晚上是不会去的,极安静,没有干扰。深夜,他来到佛殿,只见长明灯在微风中摇荡,微弱的光照在佛像上,显得阴森可怖;但是强烈的求和欲使他壮大了胆子,爬到佛像的膝上,凑着长明灯读他喜爱的书。他专心致志,很快就忘掉了周围的一切。从此以后,佛殿的长明灯下,天天有个孩子在凝神苦读。
5、欧阳修铺沙识字: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四岁丧父,母亲给别人洗衣服、做针线活来维持一家生活。到了入学年龄,欧阳修家贫不能入塾,只得跟母亲学习。他把细沙倒在院子里当纸,把芦苇杆当笔。欧阳修跟母亲日日学字,接受训蒙教育,过了一段时间,欧阳修就可以阅读一些书籍了。有了自学能力以后,他更加刻苦努力,在22岁时考中了进士,后来成了著名的散文大家。
【名言警句】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识勤字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不劳苦,无所得。(富兰克林)
3、应知学向难,在乎点滴勤。(陈毅)
4、修炼多从苦处来。(袁枚)
5、天将与之,必先苦之;天将毁之,必先累之。(刘向)
【论点4】勤奋也要讲究方法。
【相关论据】
1、朱熹的读书法:朱熹认为:读书要细心体会,切不可粗心。未见道理时,正好像被几重东西包裹在里面,没办法看到,须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他读书的方法是:初读时,把有体会的地方用红笔抹出;再读时,又把有体会的地方用青笔抹出;以后又用黄笔抹出,三四番后,又用黑笔抹出,目的是“渐渐向里寻到精深处”。
2、卢梭的读书法:法国思想家卢梭把自己的读书过程总结为三个步骤:储存——比较——批判。第一是储存,即抱着临文而敬的态度,“完全接受”书中的观点,不提自己的意见,主要是积累系统的知识。第二是比较,通常利用旅途中或读书后的休息时间,办事后的闲暇时间,认真回想和比较从书中学到的知识,用理智的天平仔细衡量各种书的不同论点。第三是批判,就是经过调查研究和独立思考,找出并批判书中的谬误,只吸收书中的精华。经过这样三个步骤,卢梭既全面掌握每本书的思想,又能给予正确的评价,这就使他获取知识有主动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3、杨公骥的读书法:杨公骥在读书治学过程中摸索出了一种独特的读书方法。他从不死板地按照预定的计划读书,而是在阅读时发现疑难问题后便马上跟踪下去。其情形往往是,从一点疑难出发,继之以跟踪求索,进而转相扩延,最后跳槽越界——由这一学科转到另一学科。他上中学时,史学界正在争论中国历史的发展阶段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杨氏对此很感兴趣,阅读了许多文章。但由于自己历史知识贫乏,越读问题越多。于是,他就跟踪学习,阅读了 古代社会 等大量书籍,终于解开了自己的疑问。对此学习方法,杨氏保持了一生。
4、马克思的读书法:马克思一生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而精深。他虽然记忆力惊人,对读过的书能记得异常深刻准确,但他读书时总要作笔记。为写作 资本论 ,马克思研究了1500多种书籍,光笔记就写了100多本。马克思的笔记不少是自己制作的。通常的做法是将一叠白纸一折为二,然后居中间缝上一道线。在原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间和地点,编上笔记的序号,有的还加上标题。笔记记得密密麻麻,旁边留出的空白处有用铅笔、钢笔作的粗细实线、虚线,“X”、“+”等各种记号。为了查阅方便,马克思还对许多笔记编制了目录和内容提要,然后放到特定的地方,需要时不用翻找,随手就能抽出来。同时马克思还在书上直接作笔记。
5、克鲁普斯卡娅的读书法:列宁夫人、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在读书时,总是遵循着“读书四步骤”的原则:第一,明了并掌握所读的材料。她每读一本书,都认真阅读,以求吃透观点,把握内容,熟悉材料目标。第二,认真思考。对书中的思想内容、观点材料进行反复的思考推敲,绝不敷衍了事,一看而过。第三,做必要的摘录,不动笔墨不读书。第四,总结从这本书中学会了哪些新东西:是否得到了新知识,是否学会了新的观察方法、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是否激起了某种特殊的情绪和愿望。
【名言警句】
1、放弃独立思考,是一切不幸的核心。(罗曼·罗兰)
2、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陆九洲)
3、多观察、多经历、多研究。是学习中的三大栋梁。(迪斯列里)
4、什么也不问的人什么也学不到。(戈森)
5、读书要玩味。(程颢)
【论点5】我们要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
【相关论据】
1、司马光的警枕: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有一个特别的习惯,睡觉总要枕一个特殊的木枕头。为了挤时间读书,他自己设计做了一个圆枕头。这枕头的妙处就在于人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动,人自然也就会惊醒。司马光称之为“警枕”。以后司马光睡觉总枕这个枕头。而“警枕”也从未失过职,过一会儿,准会把他“叫”起来继续研读。如此不分昼夜的攻读苦研,使司马光成为一个博学的人,这为他日后的编撰 资治通鉴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孔子“韦编三绝”:孔子从小就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随着多年的游学奔波,他的习惯并没有改变,学习反而愈加勤奋。晚年,他得到一部用当时已不多见的古文字写成的 易经 ,他认真仔细地读了一遍又一遍。从基本上掌握书的内容,直到对书的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最后他完全领会了其中的真谛。以后,孔子又多次认真地读它,以至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都磨断过多次。这就是成语“韦编三绝”的来历。
3、顾炎武的马背书馆: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学者。他一生勤奋读书,后人说他“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不管是在行军或避乱中,他总是用两匹骡子驮着满满的书箱,书籍足有一个小书馆那么多。每逢到了关口要塞,就进行调查访问,如发现同平时所学的有不一致的地方,就认真记录下来,回到茶房旅店,打开书来检查核对。旅店主人怕多耗灯油,连续催他休息,他说:“我多付油资就是了。”有时行进在平原大道上,他就骑在马背上诵读古书,默背考证注释。从此,人们就用“马背书馆”来赞扬顾炎武的苦学精神。
4、“不叫一日闲过”:著名画家齐白石年逾90,每天仍作画5幅。他说:“不叫一日闲过。”他把这句话写出来,挂在墙上以自勉。一次,他过生日。由于他是一代宗师,学生朋友很多,从早到晚,客人络绎不绝。白石老人笑吟吟地送往迎来,等到送走最后一批客人,已是深夜了。年老的人,精力是差了,他便睡了。第二天他一早爬起来,顾不上吃早饭就走进画室,摊纸挥毫,一张又一张地画着。他家里人劝他:“你吃饭呀。”“别急。”画完5张后,才用饭,饭后他继续作画。家里人怕他累坏了,说:“您不是已画了5张吗?怎么还要画呢?”“昨日生日,客人多,没作画。”齐白石解释,“今天多画几张,以补昨日的‘闲过’呀。”说完,他又认真地画起来了。
5、黎锦熙近80年天天写:黎锦熙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他在一生的工作和学习中,养成了勤于动笔的好习惯。拿写日记来说,他从12岁时开始,一直记到89岁临终前夕,近80年,从未间断,积数十本之多。这些日记已成为近、现代的珍贵史料,反映了几十年来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发展,记载了他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黎先生录写卡片的数量也很惊人,单为编纂大辞典就收集整理了300多万张卡片。他一生的著述,已出版的就有400余种,涉及语言、训诂、文字、教育、目录、历史、文学、地理、哲学、佛学等方面。十年浩劫期间,他受到迫害,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也写了近30种学术论著。他说自己的一生是:“‘任重’能背,‘道远’不退,快快儿地慢慢走,不睡!”
【名言警句】
1、君子之学也,岂可一日而息乎?(欧阳修)
2、一日不书,百事荒老。( 魏书 )
3、学海无涯勤是岸,云程有路志为梯。(对联)
4、勤奋是幸福之母。(富兰克林)
5、好学不肯倦者,必成天才。(林肯)
【材料选用指导】
论证“勤耕不辍”这一论题,要扣住“勤”字而选用事实论据。有关勤奋的事例可谓俯拾即是,像“悬梁刺股”、“焚膏继晷”、“映月读书”、“囊萤映雪”、“凿壁偷光”,这些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津津乐道,用它们作为事实论据的材料,既有代表性,又有说服力。有关勤奋的名言警句也比比皆是,像“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天才出于勤奋”、“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等,这些句子都能激发人的学习热情,具有很大的警策作用,用来证明“勤耕不辍”这一论题都十分恰切。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高考论据:勤奋》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高考论据:勤奋》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论据:勤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在写《高考论据:勤奋》上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