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带有一的成语故事四则作文 带一字的成语故事文案

2019-03-11 综合文案 类别:素材 2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带有一的成语故事四则作文 带一字的成语故事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带有一的成语故事四则作文  带一字的成语故事文案

带有一的成语故事四则作文 带一字的成语故事文案:

一孔之见的故事
【释义】“一孔之见”比喻狭小片面的见解。
【出处】此典出自《申鉴·时事》:“有鸟将来,张罗待之,得鸟者一目也。今为一目之罗,无时得鸟矣。”
这段话意思是说:
鸟儿就要飞来了,一个捕鸟人布下了罗网等待着。
一会儿,鸟儿飞来,当即就被捕获了。捕鸟人把网收起来一看,发现鸟被缚在一只网眼里。于是,他回去制作了一张只有一个孔眼的网,拿到原处张设起来,兴致勃勃地等候着。
但是,他再也没有捕到一只鸟。
一日千里的故事
荆轲为战国末期著名的刺客,卫国人,人称庆卿,后来游历至燕国,人们又称他为荆卿。
荆轲喜欢读书、击剑。在燕国时,和杀狗的高渐离交情甚深。高擅长击筑(读zhu。当时一种击弦乐器),两人每日在街市共饮,喝到酒兴上来的时候,高渐离击着筑,荆轲依调子高歌,他们时而仰天大笑,时而相对而泣,在大厅广众当中,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
荆轲为人深沉好学,燕国的一位著名人士田光很看重他,因为田光深知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辈。
燕国的太子名叫丹,曾在秦国做人质,期间饱受秦王的凌辱,太子丹心怀怨恨,从秦国逃回了燕国。
这时,秦国日益强盛,不断向东扩展势力,出兵攻掠齐、韩、魏、赵乃至南方的楚国,眼看快要打到燕国了。燕国国小力弱,面对秦国的威胁,君臣上下都在担心大祸将至。
燕太子丹更急于报仇雪恨,但苦于力量太弱,找不到对付秦王的有效办法,便请教他的师傅鞠武。
鞠武先讲了当前秦国势不可挡的形势,劝太子丹不要去惹秦国,但太子一再问他还有什么别的良策,鞠武一时也拿不出个好主意。
后来,秦国将军樊於期得罪了秦王,逃至燕国,太子丹收留了他。鞠武力谏太子丹,说这样更会惹怒秦国,并说:“希望太子立即把樊将军送到匈奴人那里去,以免秦国以此为借口找我们的麻烦。我们可以联合各诸侯国及北方的匈奴人,共同对付秦国。”但太子丹既不肯送走樊於期,又觉得鞠武联合各国的计划太遥远,在太子丹一再请求下,鞠武建议跟田光商量一下,于是请来田光与太子见面。
太子让左右的人全都退下后,然后挨近田光,含蓄而神秘地说:“燕秦两国势不两立,请先生考虑这件事……”
田光心中清楚,回答说:“我听说:骏马处于壮盛时期,一日可驰千里;等到它衰老了,一匹劣马也能跑得比它快。(臣闻骐骥盛北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太子您听到的关于我的传闻,那是我年轻时的事了,我现在老了,精力衰竭了!不过,我虽然不能替太子去办国家的大事,但我的好友荆卿却是可以担负重大使命的啊。”言罢,田光答应介绍荆轲来与太子共同商议。
田光把荆轲引荐给了太子丹以后,为了解除太子丹的疑虑(担心田光因知道谋刺秦王的计划而泄密),便自杀而死。
后来荆轲到秦国去谋刺秦王嬴政,但没有成功,荆轲当场壮烈而死。而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感人的故事,则千古流传。
【释义】一日能行千里,原指速度快,现用以形容进步神速。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一毛不拔的故事
墨子,名翟,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反对战争。
差不多与墨子同一时期,有一位叫杨朱的哲学家,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贵生”“重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
有一次,墨子的学生离滑厘问杨朱道:“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干不干?”
“天下人的问题,决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决得了的!”
离滑厘又说:“假使能的话,你愿意吗?”
杨朱默不作答。
当时的另一位大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孟子就此对杨朱和墨子作了评论:“杨子主张的是‘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张‘兼爱’,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板,他也是甘心情愿的。”
一诺千金的故事
秦朝末年,楚地有个人叫季布。他为人真诚,讲究信用,从不食言,对答应了别人的事情,总是千方百计地办到,宁肯自己吃亏也在所不惜。他性情豪爽正直,经常扶危济困,为别人的事情打抱不平,在家乡很有威望。
后来,他跟随项羽参加了推翻秦朝的起义,在战争中屡立战功,成为楚军的重要将领。在以后几年的楚汉战争中,季布一直全心全意地辅佐项羽,率领部队屡屡给汉军以沉重的打击。
最后,项羽兵败自杀。刘邦建立了汉朝,做了皇帝。刘邦每当想起季布对汉军的打击,心中就恨恨不已,于是对季布下了通缉令,决心抓住他,处以死刑。
季布只得化装逃亡。他隐名埋姓,历经艰险,来到山东,在一个姓朱的人家里当了佣工。姓朱的人明知道他就是季布,但因十分敬仰他的为人,早就听说过他的侠义行为,所以仍然收留了他,没有点破他的真实身份。不久,姓朱的入又托汝阴侯夏侯婴向刘邦为季布求情。刘邦听了以后,也理解在楚汉相争的情况下,季布是项羽的部下,对汉军作战是他的本分;季布对项羽能够忠心尽力,立下战功,说明了他的品行端正,是个人才。因此,刘邦不但撤消了通缉令,还任命他为郎中,后来又改任河东太守。
季布有一个老乡叫曹邱生,是个擅长阿谀奉承的人。他得知季布又做了官,就前去拜访,想捞取一些好处。季布一向瞧不起这个老乡的为人,见他走进来,既不让座,也不倒茶,阴沉着脸,准备训斥他一顿。曹邱生早就料到了季布的态度,不等季布开口,他就滔滔不绝地与季布叙旧,并吹捧说:“我们家乡流传着这种说法:得到黄金千两,也不如得到季布的一句承诺。
现在不仅在楚地,就是在你目前为官的梁地,人们对你也是一片赞扬。作为你的同乡,我都感到脸上有光,十分自豪。于是我到处为你扬名,可是没有想到,你对我竟然是这样的态度。”
季布听后,心里感到很舒服,对曹邱生的厌恶之情也顿然消失,还把他当做贵客招待。他离开时,还得到了一笔丰厚的礼物。

带有一的成语故事四则作文 带一字的成语故事文案: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鲁庄公亲自率领军队前往应战,双方摆开阵势,准备大战一场。鲁国的一位叫曹刿的将军率部队与齐国交战。当时,作战以擂鼓作为进攻号令,当齐军擂第一遍鼓时,曹刿按兵不动,齐军擂第二遍鼓时,曹刿还是没下令,齐军第三次准备进攻,都不见鲁军应战,士气大减,十分疲惫,情绪顿时低落下去,认为鲁军不会再打了,大家纷纷坐下来歇息,队伍也开始松散下来。这时,曹刿当机立断,对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随着雨点般的战鼓声响起,早就摩拳擦掌的鲁军将士奋勇出击,齐军还没有来得及防备,顿时丢盔弃甲,四处溃逃。战斗胜利后,鲁庄公问曹刿:“刚才为什么要等齐军擂了三次进军的鼓后,才出军?”曹刿说:“打仗,最重要的靠勇气。擂第一遍鼓时,士气最旺;第二次击鼓时,士兵的勇气已经减退;擂第三次鼓时,士兵的勇气已经没了。这时我军再擂鼓进攻,用士气旺盛的军队去进攻松懈疲乏的军队,那当然能取胜啦!”
【成语】: 一鼓作气
【拼音】: yī gǔ zuò qì
【解释】: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一鼓作气意思是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会衰弱,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竭尽了。后多喻趁锐气旺盛之时一举成事或鼓足干劲,一往直前。意思是作战是靠士兵的勇气的。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带有一的成语故事四则作文 带一字的成语故事文案:

楚庄王名叫熊侣,公元前614年他的父亲楚穆王死去,他继位为王。即位三年,他从来没有向国内发布过任何命令,日日夜夜寻欢作乐,并且还下了一道诏令:“有敢进谏者格杀勿论。”有个叫伍举的大臣入宫进谏,看到这个楚庄王左搂右抱着姬妾们,正在看女乐歌舞。伍举说:“希望向您进献一个隐语。”接着说:“有一只鸟落在土山上,三年不飞也不鸣,这是一只什么鸟呢?”楚庄王说:“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你下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过了几个月,楚庄王不但没有改过,反而更加淫逸放纵。一个叫苏从的大夫就进宫去劝谏。楚庄王说:“你没有听到我的诏令吗?”苏从说:“舍身而使君王您贤明,这是我的夙愿。”楚庄王于是就停止淫逸作乐,开始处理政务。他杀了几百个罪人,擢升了几百个有功劳的官员,任用伍举和苏从管理政务,得到了举国上下的拥护。
此后的楚庄王都有那些作为呢?
在伍举、苏从规劝他的那一年,楚国灭亡了庸国。即位第六年,楚国讨伐宋国,得到了五百辆战车。八年(前606),楚国讨伐陆浑戎,到达洛,在周都的郊外阅兵。这是不尊重周王室的表现。更有甚者,这个楚庄王竟然向前来劳军的王孙满询问周鼎的轻重!这就是“问鼎”一词的出处。十三年,楚国灭亡了舒国。十六年,楚国以平定“夏氏之乱”为名讨伐陈国,虽然没有将陈国划归到楚国的版图之中,实际上已经把陈国变成了一个附属国,等于拥有了这个国家。十七年,楚国用兵包围三个月攻下郑国,郑国签订了盟约,成为了楚国的同盟从属国。郑国本来是晋国的盟国,晋国不甘心被楚国夺取,前来救援,和楚国大战,结果楚国大胜。二十年,楚国包围了宋国,宋国也和楚国签订了盟约。
楚庄王在位二十三年,于公元前591年去世。
一鸣惊人成语故事

带有一的成语故事四则作文 带一字的成语故事文案:

唐代开元年问,有一道士吕翁,得了神仙之术。
一次,吕翁到邯郸去,途中在一旅店休息时,碰到一位名叫卢生的年轻人。
卢生穿着短衣,骑着一条青色小驹,正准备下田千活。恰好他也来这个旅店中歇息一下,于是与吕翁坐在一条席上,二人攀谈起来。
两人谈得很畅快。愁眉苦脸的卢生看着自己贫寒的装束,长叹一口气说:
“我生不逢时,所以如此穷途潦倒!”
吕翁道:“看你的样子,没有病痛,谈笑适意,怎么是穷途潦倒呢?”
卢生说:“我这只是凑合着活着,苟且偷生而已,哪里谈得上适意?''
吕翁问:“那你以为什么才是适意的呢?”
卢生答:“有志者生在世上,应当建功立业,担任将相,美食酒色,享之不尽,且家族昌盛,这才箕是适意。而我,虽然有了一肚子学问,曾经以为功名利禄定能得到,但现已近中年,却还只能在家中种田,这还不算是穷途潦倒吗?”
卢生说完,越发神情倦怠,昏昏欲睡。
这时,旅店的主人正在煮黄粱(小米)饭。
吕翁见状,便从自己的行囊中取出一只青瓷枕头,递给卢生,对他说:
“你枕我这瓷枕,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
卢生接过枕头,枕着,入睡了......
在梦中,卢生娶了大族姓崔的女儿。那崔氏女不仅美艳无比,而且资财巨厚。一年后,卢生又中了进士,在官场中一帆风顺,步步高升,直做到卿相高官。家中良田美宅、好马佳人不计其数,子孙都与名门望族婚配。如此五十余年,卢生夙愿尽偿,享尽了荣华官蛊。后来,终于渐渐年老力衰,生病而死。
这时,卢生懒懒地伸展了一下身子,醒来了。举目一看,发现自己仍然睡在小旅店里,吕翁仍坐在身边,店主人的黄粱饭还没有煮熟呢!
卢生恍然大悟,明白了人生富贵荣华如同一梦的道理。他叩头拜谢了吕翁。
后来,“一枕黄粱”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人生荣华富贵虚幻若梦,或借指梦想破灭,欲望成空。
唐.沈既济《枕中记》


结语: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所见过的《带有一的成语故事四则》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带有一的成语故事四则》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带有一的成语故事四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