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作文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及解析文案

2019-03-11 综合文案 类别:其他 65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作文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及解析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作文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及解析文案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作文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及解析文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解释下列词句中加粗的字的意思。(2分)
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 诲女知之乎 思而不学则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语句。(4分)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小题3】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下列问题。(2分)
①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 , 。
②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应有老老实实的态度的句子是 , , 。
【小题4】 近几年美国颁布各种法规促使国内安定和平,却插手别国内政,制造矛盾。对此,我们可以用《论语》中的 , 来劝诫美国政府。(1分)
【小题5】请你任意写出两个文中所包含的成语。(1分)
答案
【小题1】(1)通智,聪明的,智慧的(注明为通假字,否则不得分)
(2) 旧的知识。 (3)教导 (4)有害。
【小题2】译文略 (注意 三人 以为已不亦等词的准确翻译)
【小题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小题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5】温故知新 死而后已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作文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及解析文案:

读《论语》,不能不注意儒家对“文与质”关系的论述。
《论语·雍也》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照杨伯峻先生的翻译:“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按照我的理解,“文”,顾名思义,是一个人外在的风度,所谓“文采”;“质”,是一个人内在的本性,所谓“气质”。儒家强调一个人外在风度和内在本性的统一,所谓“文质彬彬”,这是非常合乎儒家“道中庸”思想的。
儒家文质并重,是受到道家批评的。《论语·颜渊》中,引述一个叫棘子成的话,这个人问孔子弟子子贡:“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棘子成的思想就是当时流行的道家思想,也就是“重质轻文”的思想。子贡的回答很聪明,他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子贡进一步强调了儒家“文质一体”的思想,而且通过比喻将“文”的价值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说:“假如把虎豹去皮,那么它们和犬羊就没有区别了。”言外之意,正因为虎豹的斑纹,使它们区别于犬羊。“文”,怎么可以少呢?
但道家不这样看问题。庄子说,“虎豹之文来畋。”那意思是说,正因为虎豹有漂亮的皮毛,所以遭致杀身之祸。假如虎豹没有漂亮的皮毛,猎人们是不会捕杀他们的。庄子由此引申,做人,也不该有漂亮的纹饰。人有了漂亮的纹饰,就让自己从众人中凸显出来了,而这是很危险的。民间不是有“出头的椽子先烂”的说法吗?人最安全的状态,是“泯然众矣”的状态,而要做到“泯然众矣”,去掉外在的“纹饰”是重要的手段。
道家讲“明哲保身”,所以反对“文”。还不止此。《庄子·缮性》中,对儒家“重文”导致人心扰乱的事实做了尖锐的批评,他说:“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应该说,道家对儒家“重文”的批评,还是搔着了痒处的。中国人的确因为“重文”,有走向虚伪的倾向。《红楼梦》说王熙凤“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就是这样。庄子认为“文灭质”,也的确不是危言耸听。社会上的确有那样一套,很吃香。一个人,只要外在给人热情如火、礼数周到的印象,他在社会上就会很吃得开,不管这个人内在本性是否很自私很阴暗。我们中国人在为人处世上很“重文轻质”,这一流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伤害很深,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文化遭受到最猛烈的抨击。但是,我们必须明白,原始儒家,是讲“文质并重”的,我们批判儒家,应该指的是被官方化了的、被歪曲了的儒家,而不应该是原始儒家。
《论语》讲“文质彬彬”,那是非常好的。一个人,只有外在的风度和内在的善良、无私的本性有机结合,才可能接近完美。“文”与“质”如何结合?《论语·卫灵公》给出了答案: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这句话杨伯峻先生译为:“君子对于事业,以合宜为原则,依礼节实行它,用谦逊的言语说出它,用诚实的态度完成它。真个是位君子呀!”
按照我的理解,君子以“义”为质,以“礼、逊、信”为文,从而达到“文质彬彬”的高尚境界。孔子把“义”放在首位,可见在他心目中,“质”还是首要的,然后才是“文”。就像在他心目中,“仁”是首要的,然后才是“礼”。只不过,原始儒家的思想被官方化之后,实在也开始妖魔化,以致最终在社会上演变成了“重文轻质”的东西,走向虚伪,这是很可悲的。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恢复儒家的本来面目,让优秀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
今天的中国人,外在的“文”和内在的“质”都有欠缺。就外在的“文”来说,言行粗鲁,不讲逊让,不讲诚信,不讲公共道德,随地吐痰,随地乱扔东西,不排队,随意损毁公物;就内在的“质”来说,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没有同情心,没有自省意识,不是以“义”为质,而是以“利”为质,怎么对自己有利怎么做。所以,在当代社会,重提儒家的“文质彬彬”,讲求“文质并重”,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所以,弘扬儒家“文质彬彬”的思想非常必要。大家可能会有一种感觉,觉得魏晋时代,道家佛家思想居主流,人们不大会重“文”的,酒鬼刘伶不是奉行裸体主义的吗?那个时代似乎应该以“任诞”为主潮,其实不然。举《世说新语》中的一则很能说明问题:
“王平子、胡毋彦国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裸体者。乐广笑曰:‘名教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
由此可见,即使在魏晋时代,人们还是很反感放浪形骸的人,“名教中自有乐地”,应该代表当时社会中很大一部分的观点。所以,就像英国有所谓“Gentleman(绅士)”一样,中国人,也应该恢复“文质彬彬”的传统。中国社会的和谐完美,实在是需要“文质彬彬”的中国人呀!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作文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及解析文案: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犯上者,鲜矣;不犯上,而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每次读到这一节,心里就在想,为什么会是有子的话放在了第二位。孔子活了72岁,说过的话不计其数,谈到孝弟的也多,为什么选择有子说的这一句,如果选择一句孔子的话,不是更容易让人接受吗。其实既然是记录孔子的思想的书,都记录孔子说的话,不就完了嘛,干嘛把孔子的徒弟们都拉出来,你一言,我一语的,唱戏啊。《孔子家书》里孔子说的话,那家伙,长篇大论的,就像《孟子》一样,道理说得透透的,足够编一部论语了,干嘛把这些人放在里面?看看佛教的分歧,天主教的异端,大家都抢班夺权,天下就是这么被搞乱的。
这个问题,自己想了很多答案,没有结果。
不去想它,一时半会看样子是搞不懂了,先这么着吧。
搜索《史记》,调查调查这个有子书里是怎么写的,
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他日,弟子进问曰:“昔夫子当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弟子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夫子曰:‘诗不云乎?“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昨暮月不宿毕乎?’他日,月宿毕,竟不雨。商瞿年长无子,其母为取室。孔子使之齐,瞿母请之。孔子曰:‘无忧,瞿年四十后当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敢问夫子何以知此?”有若默然无以应。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
上百度再看看,输入“有若”。
有说《论语》即为有若的学生编辑而成。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卞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平阴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有子”。
原来如此,有若被打倒了。但还是一个好学生。
从“有子”这个称呼来看,这一节应该是有子的弟子写的,所以才尊称“子”。有若有当第一代教主的机会,可志大才疏,没有搞定,但个人魅力还是有的,说不定还是《论语》杂志社的主编,所以才抢了个第二。
先不管它排名,还是读书要紧。
这一节中的主要意思是孔子学说中的中心思想---仁。
借有子的口,从孝弟引出仁。
孝弟为齐家的关键,而仁是治国平天下的关键。
和第一节紧密相连,上一节说我们孔门弟子的志向是治国,这一节就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方针,行仁政。
而孝弟是仁政这个大纲里面具体而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才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意思是说,我们的施政方针是行仁政。我们的主要思想是仁,为什么呢?因为仁里面包含着孝弟这两样东西。我们认为,在家里为人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的人,而在工作中喜欢对上级不恭敬的,不礼貌的,又坏心思的,不多,这种人,你想让他造反,没有听说过。所以,如果让我们执政,老大们都可以放心,我们绝对不会抢班夺权,造反,那是违背我们的宗旨的。我们还要把我们这种优良的传统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这个不造反运动的团体来。以此来保护老大们的宝座,财富和美女。
这样理解,有人就会说,坏蛋们也有孝顺父母的,也有和兄弟亲如手足的,犯上作乱的可不少啊。这该怎么说呢?
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姑且这么说,《大学》里面教导我们,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这样就好理解了,仁的教育是从家教开始的,为人先孝弟了,然后再学习其他的德行,就可以开始行仁政了。所以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关键是孝弟只是基础,还有其他一系列的技能要掌握,才能够实行仁政。
然后可以顺理成章的引出第三节。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作文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及解析文案:

第一则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第二则
原文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 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 \"
第三则
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
翻译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第四则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翻译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第五则
原文
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翻译
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第六则
原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
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想着像他一样好;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第七则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去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缺点,要及时改正。”
第八则
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翻译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把推行“仁爱”看作自己的责任,不也重大吗?奋斗直到死才停止,不也遥远吗?”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
第九则
原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翻译
孔子说:\"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谢的。\"
第十则
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shù)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翻译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优秀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写《《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