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忠臣和良臣的哲理故事作文 忠臣和良臣的哲理故事简短文案

2019-03-10 综合文案 类别:素材 8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忠臣和良臣的哲理故事作文 忠臣和良臣的哲理故事简短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忠臣和良臣的哲理故事作文  忠臣和良臣的哲理故事简短文案

忠臣和良臣的哲理故事作文 忠臣和良臣的哲理故事简短文案:

魏征是唐朝有名的谏臣,因为性格耿直,常常得罪人。
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接到别人的告发,说魏征结党营私、意图不轨。唐太宗便派御史大夫闻彦博前去查办,但闻彦博并没有查出魏征有结党营私,意图不轨的问题。
闻彦博向唐太宗汇报说:“魏征作为一个大臣,行为有一些不检点的地方,在一些细节上不注意避嫌,以致遭到别人的毁谤,这也是应该受到责备的。”
唐太宗便派闻彦博去嘱告魏征,让他以后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
几天后,魏征去见唐太宗,对唐太宗说:“古书上说,要想把一个国家治理好,君臣应该同心协力,共同合作。如果君臣之间不能坦诚相待,为臣的专门在检点自己的行为上下工夫,处处谨小慎微,那么这个国家要想兴盛就很难了。所以,对于您要我检点行为的训示,我实在不敢遵从。”
唐太宗听后,觉得魏征所言很有道理,连忙说:“爱卿言之有理,是朕不对。”
“我有幸能够侍奉陛下,希望陛下不要让我做忠臣,而要让我做良臣。”魏征拜谢说。
“忠臣与良臣有什么区别吗?”唐太宗不解地问。
魏征回答说:“所谓忠臣,虽然给君主提出许多好的建议,忠心耿耿地劝谏君主,但不被君主采纳,到头来,家与国都遭受损失,君主得了不好的名声,而他却得到忠臣的美名;所谓良臣,就是能给君主提出许多好的意见,并被君主采纳,因而身得美名,并能与君主同享荣华富贵。这就是忠臣和良臣的区别。”
唐太宗听后,连声夸赞说:“你说得真是太好了。那么什么是昏君,什么是明君呢?”
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作为一个君主,只有多采纳一些建议,才能耳聪目明,不被奸邪小人所蒙蔽。”
唐太宗点了点头,停了一会儿又说:“昏君总是护着自己的短处,因而就一天比一天昏庸;而明君能经常想到自己的短处,因而就能越来越明智。我愿经常接受你和其他大臣们的谏言,努力做一个明君;而你也要经常大胆地提出意见,努力做一个良臣啊。”
忠臣和良臣的哲理故事

忠臣和良臣的哲理故事作文 忠臣和良臣的哲理故事简短文案:

明朝建立后,太祖朱元璋对那些功臣宿将并不那么放心,采取各种方式测试这些人的忠诚度。
大将郭德成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妹妹又是朱元璋的妃子,可朱元璋对他并不信任。
一天,郭德成奉旨入宫,君臣二人饮酒叙谈,其乐融融。
郭德成不免有了醉意,朱元璋见了便命人拿来两锭黄金塞进他的手里说:“好好拿着,不要告诉别人。”郭德成虽然酒醉,可内心敞亮,无功受禄,觉得事情有些蹊跷,便把金子藏在靴筒里,一摇一晃地出了皇宫。
到了宫门口的时候,郭德成故意借醉跌倒在地,脚上的靴子一下子摔出老远,那两锭金子滚落出来,特别显眼。
把守宫门的侍卫见了,觉得郭德成形迹可疑,马上将其拽住,并派人飞报皇帝。
朱元璋见报,对来人说:“不必多疑,那是朕赐予他的。”
朱元璋不露声色,心中却又暗自得意:郭德成不欺君,是一个忠诚可靠的人。
事后,有人指责郭德成有些过分,做事不厚道。
郭德成回答:“宫廷之内如此严密,若藏金而出,别人岂不说你偷窃?况且,我的妹妹在宫内侍候皇上,我又经常出入皇宫,谁知道皇上是否以此来测试我的忠心呢?”一席话,说得众人皆服。
与其刻意地掩藏不如主动袒露,无缘无故地得到赏赐,就更需要小心谨慎,天上不会掉馅饼。

忠臣和良臣的哲理故事作文 忠臣和良臣的哲理故事简短文案:

一、商鞅立木取信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
解析:“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言而无信则自取灭亡。
话题:“人无信不立”“诚信”“证明”
二、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
季布,汉朝人,他以真诚守信着称于世。时人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意思是说,季布的一句话,比金子还要贵重。后来,季布跟随项羽战败,为刘邦通缉,不少人都出来保护他,使他安全地渡过了难关。最后,季布凭着诚信,还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解析:只有诚信待人者,才能被他人诚信相待。
话题:“诚信与人生”“互助”“诚信的价值”
三、李苦禅烧画
李苦禅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他为人爽直,凡答应给人作画,从不食言。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请他作一幅画,李苦禅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时完成。不久,当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讣告后,面有愧色,即趋作画,画了幅“百莲图”,并郑重其事题上老友的名字,盖上印章,随即携至后院,将画烧毁。事后,对儿子说:“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
解析:真正的画家、艺术家都是些感情真挚而丰富的人。他的不虚伪造作,讲诚信,从不食言,真可谓画品如人品。
话题:“诚信人生”“重诺”
四、经营人心
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城有一点心店主李沙庚,最初,以货真价实赢得顾客满门。但其赚钱后便搀杂使假,对顾客也怠慢起来,生意日渐冷落。一日,书画名家郑板桥来店进餐,李沙庚惊喜万分,恭请题写店名。郑板桥挥毫题定“李沙庚点心店”六字,墨宝苍劲有力,引来众人观看,但还是无人进餐。原来“心”字少写了一点,李沙庚请求补写一点。但郑板桥却说:“没有错啊,你以前生意兴隆,是因为‘心’有了这一点,而今生意清淡,正因为‘心’少了这一点。”李沙庚感悟,才知道经营人生的重要。从此以后,痛改前非,又一次赢得了人心,赢得了市场。
解析:人心是一笔无形资产,是一笔不可忽视的巨大财富。对于企业、商家而言,经营人心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此事亦可看出郑板桥的智慧与幽默。

忠臣和良臣的哲理故事作文 忠臣和良臣的哲理故事简短文案:

启示
第一,忠诚是要有共同的政治基础,忠不等于善,对友的忠诚是以对敌的不忠诚为前提的。
第二,忠诚是要有智慧的,忠不等于愚,把事业做成功的忠才是有意义的。
第三,忠诚是要有代价的,忠不等于获,大忠者往往大苦,大苦才能体现大忠。黄盖和吕布皆有本事,但他们的区别在于政治上是否靠得住:黄盖之所以千古留芳名,在于他忠其所忠;吕布之所以千古留笑柄,在于他奸而无忠。


结语:《忠臣和良臣的哲理故事》怎么写呢?其实习作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素材学习写作知识的过程,同时更是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自然的一种手段。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忠臣和良臣的哲理故事》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忠臣和良臣的哲理故事》作文应该怎么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