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一目十行的成语故事作文 文案

2019-03-10 综合文案 类别:素材 8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一目十行的成语故事作文 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目十行的成语故事作文  文案

一目十行的成语故事作文 文案:

导语:一目十行形容看书阅读的速度非常快。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该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欢迎查阅,谢谢。
【汉字书写】:一目十行
【汉语注音】:yī mù shí háng
【成语出处】:唐.姚思廉《梁书.简文帝纪》:“既长,器宇宽弘,未尝见愠喜。方颊豊下,须鬓如画,眄睐则目光烛人。读书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经目必记;篇章辞赋,操笔立成。”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指看书非常快。
【一目十行的意思】:看书时一眼就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阅读的速度非常快。
【一目十行的近义词】:目下十行、十行俱下、五行倶下、一挥而就、不假思索;
【一目十行的反义词】:老牛破车、慢条斯理、蜗行牛步、安步当车;
【一目十行的故事】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的第三个儿子是简文帝萧纲。萧纲天资聪敏,六岁就会写文章,大家都感到不可思议,连他的父亲梁武帝也不相信。有一天他给萧纲出了一个题目,开诚布公地说:“你就坐在我面前写,我亲眼看着,就知道你到底会不会写文章!”萧纲提笔挥写,一会儿工夫便写完了。梁武帝边读边赞不绝口地说:“好啊,语句流畅,辞采甚美,这下子谁还敢不相信我儿的真才实学了。”萧纲长大以后对读书是如痴如醉,而且看得极快。《梁书.简文帝纪》中说萧纲“读书十行倶下”。成语“一目十行’就是由“十行俱下”这一句演变而来的。
【一目十行例句】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四:“那三官双名景隆,字顺卿,年方一十七岁,生得眉清目秀,丰姿俊雅,读书一目十行,举笔即便成文。”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了?”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十八回:“那先生是位老儒,见他一目十行,到口成诵,到十一二岁便把经书念完,大是颖悟,便叫他随了哥哥,听着讲书。”
【一目十行造句】
收到相濡以沫的丈夫的来信,她怀着激动的心情,迫不及待地拆开信,一目十行地看了起来。
他虽然有着学富五车的才智,可以一目十行、且过目不忘,但可惜还是少了一项不可或缺的天赋。

一目十行的成语故事作文 文案:

十行俱下:眼睛一瞥就能看下十行文字。形容读书极快。小编收集了十行俱下的成语故事,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南朝梁武帝的第三个儿子萧纲,从小聪明绝顶,记忆力特别好。他刚满四岁,就被封为晋安王,太傅教他读书识字,他能够过目不忘。到了六岁的时一候,就已经会写文章了。
梁武帝听到这个情况,不太相信,有一次特地派人把萧纲叫到跟前,准备当面试他一试。
梁武帝临时出了一个题目给萧纲。只见他不慌不忙地铺开纸,拿起笔来一挥而就,写成了一篇辞藻优美的骄文。梁武帝看了,不由大加赞赏地说:‘’这孩子,真是我家的东阿王(指三国魏著名文学家曹植,曾封东阿王)啊!”
萧纲年龄稍长,就进一步博览群书。据说他读书的速度非常快,能够十行俱下。没有多久,诸子一百家的书籍儿乎都被他读遍了,写起诗赋文章来,更加得心应手。
萧纲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宣惠将军、丹阳尹。他虽然还是个少年,但已经能够亲自过问和处理郡里的各种事务,在百官中逐渐建立了声望。
公元531年,梁武帝的长子萧统去世,萧纲随即被立为皇太子。从此他就长期住在东宫,和当时著名的文人学士徐痴、庚肩吾等人朝夕相处,吟诗作赋,过着极其富贵优闲的宫廷生活。
萧纲特别喜欢写诗。他说自己从七岁起就有诗癖,长大后从来不感到厌倦。但是由于宫廷狭隘天地和放荡生活的影响,他的诗大多写得内容淫靡,格调低下,被称为“‘宫体诗‘.。流传出去以后,对当时的文风起了很坏的作用。
公元549,军阀侯景起兵作乱,攻破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梁武帝忧愤而死;萧纲被立为简文帝,他在侯景的控制下,度过了两年多的傀儡生活,只能用诗文来抒写内心的痛苦,最后,还是被侯景派人用毒酒杀害了。

一目十行的成语故事作文 文案:

一目十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表示“泛读”书的成语及解释,欢迎阅读。
一目十行
【解释】: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出自】:《梁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宋·刘克庄《杂记六言五首》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示例】:那三官双名景隆,字顺卿,年方一十七岁,生得眉目清新,丰姿俊雅,读书~,举笔即便成文。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四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蜻蜓点水
【解释】:指蜻蜓在水面飞行时用尾部轻触水面的动作。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
【出自】:唐·杜甫《曲江》诗:“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示例】:下乡只是~式的,还要带白馒头。
◎郭小川《沉重的教训》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浅尝辄止
【解释】:辄:就。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
【示例】:做事情不能浅尝辄止,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成功。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不求甚解
【解释】: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出自】: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示例】:这人小的时候,诸事颟颟顸顸,~。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指人学习不深入
走马观花
【解释】: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出自】: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状语、宾语;含贬义
浮光掠影
【解释】: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出自】:唐·禇亮《临高台》诗:“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
【示例】:学问从实地上用功,议论自然确有根据;若~,中无成见,自然随波逐流,无所适从。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八回
【语法】:联合式;作宾语、状语、定语;含贬义
囫囵吞枣
【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示例】: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朱自清《论诗学门径》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一目十行的成语故事作文 文案:

导语:十行俱下,眼睛一瞥就能看下十行文字。形容读书极快。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成语】:十行俱下
【拼音】:shí háng jù xià
【解释】:眼睛一瞥就能看下十行文字。形容读书极快。
出处】:《南史·梁本纪下》:“读书十行俱下,辞藻艳发,博综群言,善谈玄理。”《梁书·简文曾纪》:“读书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经目必记。
【成语故事】:
南朝梁武帝制衍第三个儿子萧纲,从小聪明伶俐,记亿力很强。他四岁开始识字读书,能够过目不忘;到六岁时,已经会写文章了。梁武帝对萧纲如此好学非常高兴。有一次,特地把他叫到跟前,当面出了一个题目,要他做一篇文章。萧纲略一思付,不慌不忙地提起笔来就写。不到一顿饭的功夫,写成了一篇词句整齐对偶的骄文,擅长文学的梁武帝一看,字的声韵和谐,词藻华丽,不禁赞叹道:“你这孩子呀,真是我们萧家的东阿王!”东阿王是三国时魏国著名的文学家曹植的封号,由此可见梁武帝对萧纲评价之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萧纲读的书越来越多。据说他阅读的能力很强,读书的速度惊人,能够十行同时阅读下去。用这样的速度读书,当然能博览群书,写起诗赋文章来也得心应手。十一岁那年,萧纲被任命为宜惠将军、丹阳尹,开始处理郡里的各种事务。他虽然还是个少年,但因为读的书多,知识广博,因此处理事务有条不紊,颇有见地。二十八岁那年,萧纲因长兄萧统去世面被立为太子。从此,他就长期住在宫内)经常和当时著名的文士徐漓、厦肩君等人一起吟诗作赋,过着优闲的官廷生活。萧纲的文才很好,但长期属于深官,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因此老是以轻靡绪艳的文辞描写上层贵族腐朽的生活,所作的词赋格调低下,当时被称为”宫体。”公元549年,军阀侯景率匆叛军攻破京都建康,梁武帝忧愤而死。萧纲即位,为梁简文帝。过了两年,侯景派人用毒酒害死了他。


结语: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所见过的《一目十行的成语故事》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目十行的成语故事》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一目十行的成语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