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乞巧历史典故作文 乞巧历史典故是什么文案

2019-03-10 综合文案 类别:素材 2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乞巧历史典故作文 乞巧历史典故是什么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乞巧历史典故作文  乞巧历史典故是什么文案

乞巧历史典故作文 乞巧历史典故是什么文案:

七夕与乞巧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极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节日产生了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习俗,并远传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那为什么现代这么多人都会认为“七夕”是纪念牛郎和织女爱情故事的“情人节,而不是向织女乞巧的“乞巧节”呢?最大的原因是近年来因受外来文化影响,洋节逐渐流行中国,媒体炒作,七夕节在当代慢慢地演变成“中国情人节”。
“七夕”的由来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七夕别称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乞巧
七夕的重头戏主要在女孩的身上!在传说中,织女的手艺极巧,能织出云彩一般美丽的天衣。为了使自己也能拥有织女一般的巧手,在少女之间,遂发展出了一种“乞巧”的习俗。乞巧用的针就分双眼、五孔、七孔、九孔之多。七夕晚上,手拿丝线,对着月光穿针,看谁先穿过就是“得巧”。另一种丢针卜巧的方法,是在七夕的中午,放一盆水在太阳下爆晒,过了一段时间后,空间中的尘土就会在水面上结成一层薄膜。这时把针丢在水里,有了薄膜的支撑,针会浮在水面上。再看看水中呈现的针影,如果成为云彩、花朵、鸟兽之形,就是得巧。反之,若呈现细如线、粗如槌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
有《乞巧歌》曰:“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姐妹千万年。”
七夕蕴涵的中国爱情文化
牵牛织女的爱情传说是一个永恒的悲剧——“河广尚可越,怨此汉无梁”,“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用西方的语言是“永生的诅咒”。七夕的爱情传说,最初只是一个离散情人凄苦的忌日,为人嗟叹讳言。纵使后世美好心愿的弥补,也难改这个传说天然而来的悲情。牵牛织女临水而立,盈盈相顾,一顾三千年。不过,也许悲剧更能让人懂得珍惜。这个发生在天上人间的久远故事,告诉着几千年的人们关于爱恋、思念和别离;在每年的这个日子里,不论是磐石蒲苇的坚韧夫妻,还是情窦初开的青涩恋人,希望都能一起仰望星空,天河如练,长空如水,我们再口耳相传那三千年的聚散思恋,同时思索,什么是爱情,什么是我们自己的爱情。
爱情是什么?我不知道。我知道我遇到了他。
晒书
夏季特有的炎热阳光,促成了一项七夕的习俗——晒书、晒衣。
现代的科学报告指出,日光中所含的紫外线,的确具有杀菌的效果。历史上关于文人晒书、晒衣的习俗有则有趣的小故事。
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乞巧之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记载最早见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荆楚岁时记》有:“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家人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有:“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乞巧之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乞巧历史典故作文 乞巧历史典故是什么文案: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脚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今年七夕情人节是31号)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因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又称为中国情人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烬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乞巧历史典故作文 乞巧历史典故是什么文案:

养生之道网导读:相传“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荆楚岁时记》),古时妇女每于此日夜间,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乞巧。七月便被称为巧月。……
相传“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荆楚岁时记》),古时妇女每于此日夜间,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乞巧。七月便被称为巧月。《荆楚岁时记》谓:“是夕,人间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所谓鍮石,即黄铜。程大昌《演繁露·黄银》谓:。世有鍮石者,质实为铜而色如黄金,特差淡耳。”以金银等物制针,自然光洁明亮,与弯月的淡淡光亮相辉映,饶有情趣。
周处《风土记》载乞巧事更详,谓:“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织女,言此二星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河中有奕奕正白气,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而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言之,颇有受其祚者。”当然,希图藉拜星以求得福寿,自不可能.然而,却历代相沿成习。唐代诗人林杰在《乞巧》一诗中写道:“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千家万户,夜深不眠,静守中庭,远眺碧空,向月穿针,巴望牛女相会,乞求天孙赐巧,是何等虔诚。而有人则对乞巧一事,不敢深信。兽有《七夕》诗曰:“露盘花水望三星,仿佛虚无为降灵。斜汉没时人不寐,几条蛛网下风庭。”古时所谓三星,有参宿三星,心宿三星,河鼓三星。《诗·唐风·绸缪》:“绸缪束楚,三星在户。”指河鼓三星,即牵牛星、本作中三星,亦指牵牛。人们“露施几筵”,遥望三星,默想着那墨绿色的神秘世界,好似虚无的天界果真能降福寿于人间。“仿佛”一词,恰透露出诗人将信将疑的心理。罗隐《七夕》诗则谓:。月帐星房次第开,两情惟恐曙光催。时人不用穿针待,没得心情送巧来”。谓牛、女二星,难得一年一会,缠绵情话说不尽呢,哪有心情给人间送巧。立意本乎人情事理,更觉活泼多趣。
乞巧之举,在唐代殊为隆重。皇宫中帝王妃嫔,对“乞”可得巧笃信不疑。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乞巧楼》载:“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丝,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同书《蛛丝才巧》又载:“帝与贵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华清宫游宴。时宫女辈陈瓜果酒馔列于庭中,求恩于牵牛、织女星也。又各提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在古代,乞巧多为女子之事,风流天子唐明皇竟然也乐于此道。
宋代的乞巧,在内容上又有所丰富。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七夕》载:“初六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盒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里巷与妓馆,往往列之门首,争以侈靡相尚。”此处明言“焚香列拜”,且增加了儿童作诗、铺陈笔砚诸事,男女老幼皆有此举。“磨喝乐”,来自佛经,为神名。用泥、木、象牙或蜡等塑制,多饰以金珠牙翠,价格昂贵,于七夕供养。后世奉为巧神。杜仁杰《集贤宾·七夕》套曲谓:“把几个摩河罗儿摆起,齐拜礼,端的是塑得来可喜。”赵师侠《鹊桥仙·丁巳七夕》亦称:“摩孩罗荷叶伞儿轻,总排列,双双对对。”人们所礼拜的摩河罗,竟然也“双双对对”,自是取和合团圆之意。
因七夕前后,所需乞巧之物甚多,乞巧市则应运而生。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六引《岁时杂记》:“东京潘楼前有乞巧市,卖乞巧物。自七月初一日为始,车马喧阗。七夕前两三日,车马相次,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其次丽景、保康、阊阖门外,及睦亲、广亲宅前,亦有乞巧市。”儿童皆着新装,竟夸鲜丽,车马盈市,罗绮满街。
据洪迈《容斋三笔》载,北方有以七月初六为七夕的,唐代无此说,很可能出于五代。北宋太平兴国三年七月,朝廷下诏, “七夕嘉辰著于甲令,今之习俗多用六日,非旧制也,宜复用七日。”
至明,则有“七月浮巧针”之俗。沈榜《宛署杂记》载:“七月七日,民间有女家各以碗水暴日下,令女自投小针泛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槌,因以卜女之巧。”故而,王士祯《都门竹枝词》云:“七夕针楼看水痕,家家小妇拜天孙,明朝得巧抛针线,别买宣窑蟋蟀盆。”因乞巧主要是女子所为,故或称之为“巧节会”、“女孩儿节”。
小说中所写乞巧,一般都引用古例。如李昌祺《剪灯余话》卷三《贾云华还魂记》,谓书生魏鹏与娉娉有婚约,“七夕又临,娉请于夫人,于内堂结彩楼乞巧,瓜果陈列。肴羞备陈。夫人谓娉曰:‘久不见汝作诗词,今夕天上佳期,人间良夜,或诗或词,随汝所为。吾当召魏生来,与汝讲论,庶有新益。’娉唯命。于时生至。夫人曰:‘世谓今宵天孙赐巧,小女辈未能免俗,谩设瓜果之筵。亦尝命之赋小诗,以纪佳节,意未知曾就否?’娉即前应口:‘适奉命,缀得七言绝句二首。’遂出诸袖间,墨痕犹湿。…… 娉诗曰:‘梧桐树上月明多,瓜果楼前艳绮罗。不向人间赐人巧,却从天上渡天河。’‘斜亸香云倚翠屏,纱衣先觉露华零。谁云天上无离合?看取牵牛织女星。’鹏和诗曰:‘流云不动鹊飞多,微步香尘满袜罗。若道神仙无配偶,怎教织女渡银河?’,‘娟娟新月照围屏,井上梧桐一叶零。今夕不知何夕也,双星错道是三星。” 天上牛女相会,人间情侣唱和,诚为佳话。而“杭州风俗,每到七月乞巧之夕,将凤仙花捣汁,染成红指甲,就如红玉一般,以此为妙。”(《西湖二集》卷五)这又给乞巧添一趣话。

乞巧历史典故作文 乞巧历史典故是什么文案:

七夕节,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 乞巧“。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有关七夕的历史典故,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农历七月七日夜晚,俗称“七夕”,相传是天上的牛郎和织女一年一度天河相会的日子。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开始于汉代。因此,七夕节的形成也在汉代,当时就有“穿七孔针”、“以瓜果祭牵牛织女”、“登楼曝衣”的习俗。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牛郎织女的故事已经从恋爱进而结婚、分离,到每年只能相会一天。传说逐渐完整,由于情节感人,因此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只是每个地方流传的情节略有不同。
以下是在台湾流传的故事: 古时候,天上的主宰玉皇大帝的第七位公主叫做织女,花容月貌,手艺高明,天天为天宫织锦。有一美男神叫做牛郎,由于勤于牧牛耕种,因此玉帝就把织女许配给他。但是没想到两人却因为爱情缱绻而渐渐废驰了工作,玉帝非常担忧,就命令喜鹊(现为吉祥的象征)转告二人,每隔七天才允许二人相聚一次,其余日子都要工作。但是这只喜鹊粗心大意,竟把命令传错了,说是每天都可以相聚一次,因此二人还是过着恩爱的生活,终于把每天的工作废驰了。玉帝听到这个消息,十分生气,就下令二人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聚一次,并用发簪在空中划了一道境界,把二人隔离。这道境界就是天上的银河。同时,为处罚喜鹊的失职,命令喜鹊在每年的七月七日晚上,要集合同类,在银河上搭起一座长桥,好让牛郎与织女过桥相聚。每当二人相聚之时,互相倾诉一年来的思慕之情,不断地淌着伤心的眼泪。因此,每年七月七日的晚上,空中常常会下着毛毛细雨。
另外七夕也是“注生娘娘”及“七娘妈”的诞辰。“注生娘娘”陈靖姑,又称“临水夫人”,是福建蒲田县临水人。她之所以被人们奉祀为生育之神,是因为相传她曾救了很多的产妇。据说:宋代蒲城有个叫徐清叟的人,他的媳妇怀胎十七个月,还没有生产,有一天,一个妇人自称姓陈专医生产专程来拜访他,吩咐他准备一间房间,房内的地板挖一个洞,把孕妇移到楼上,并且命令仆人拿着棍子在楼下看守。不久孕妇就生下一条大蛇,仆人看见立刻就把它打死,孕妇才得以平安。徐清叟很高兴要送珠宝表示感谢,但是陈姓妇人却不接受,只要求一条手帕就离开了。多年以后,徐清叟调任福州,在一座陈夫人庙里面,发现了这条手帕,于是他就奏请朝廷,封赠神号。据说,福州的注生娘娘庙,有配祀三十六婆姐,也就是璘王所赐的三十六个宫女,本省祀奉注生娘娘,只配祀十二婆姐,是略数的。


结语: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乞巧历史典故》作文的经历,对《乞巧历史典故》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乞巧历史典故》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乞巧历史典故》,希望对大家写《乞巧历史典故》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