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憩息在针尖上的蝴蝶-读《庄子·齐物论》有感作文 禅说庄子齐物论文案

2019-03-10 综合文案 类别:其他 2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憩息在针尖上的蝴蝶-读《庄子·齐物论》有感作文 禅说庄子齐物论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憩息在针尖上的蝴蝶-读《庄子·齐物论》有感作文  禅说庄子齐物论文案

憩息在针尖上的蝴蝶-读《庄子·齐物论》有感作文 禅说庄子齐物论文案:

周庄是一只针尖上的蝴蝶,他有与世抗争的尖锐,也有“举世混浊,惟我独清”桀骜纯净。你说他在憩息,你说他在逃避,不,他其实在思考,他的双足站立在针尖之上,正小心翼翼的展开双翅。我不敢定论他是否在某些方面比秦初诸子更有造诣,但我却能真切地感受到他身上的一抹清越不拘,像是他说他懂得鱼的快乐,不然,他懂得的其实是自由之乐。自由本是不存在的,自由意识以及所谓的灵魂不过是人自身的慰藉之词,像是远古时代“天圆地方”这类阴阳学说的出现,只能证明人总是需要信仰的。庄周也深知这一点,但更多的时候他选择缄口不言。西方著名哲学家笛卡尔也有阐述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人是通过意识来感知世界,世界万物都是间接被感知的,因此外部世界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虚假的。换句话说,意识是人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器官就是大脑。意识,就像一个信息系统的主程序,它能接受肢体或器官的感觉信息,并进行处理。主程序,就是意识,也就是灵魂。接受感觉信息,就是感觉;对感觉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就是思维。也就是说本质上不存在灵魂,也不存在自由意识,都是人体内外部作用的必然结果。但若是庄周早已看得如此清明,为何他还要如此乐观地去追求自由的本质呢?或许正是因为他看得过分清明,他也才可以持着一种“有待”的悲观态度去追求一种“无待”的人生。即便在他最具自由精神的《逍遥游》中也不难看出庄子认为生的痛苦卑微,但极具浪漫主义精神的他并不为此沉沦,他是逆流的游鱼,立志要在感性的生活中超越悲剧的人生,把握自身的本真,追求着自由的理想境界。庄子是这么说的,自然也是这么做的。楚威王派遣两位大夫问他愿不愿意接管境内的国事,他却持杆不顾,望着清澈的濮水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两位大夫的身上似乎还遗留了些正常人的心智,便答“宁生而曳尾涂中。”“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曰。庄子素而不俗,他清洁笃定,摒弃了荣华富贵,一心想像一个山野间的凡夫俗子一般,与禽鸟为乐,思考人生。因此,他比其他文人更为贫穷,甚时以编草鞋为生,也是因为贫穷,使他更为珍惜生活中每一个美丽而卑微的细节,使他悟出了生命的短暂脆弱,却又是无限延伸般的伟岸。在看《齐物论》时我又不觉要发问:生命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活着呢?这个问题从每个人的角度来看也许都会得到不同的答案,但如果要从人体形式上来看待的话,我们很可能会得到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前面有说到,所谓人的意识和思维不过是大脑提供给人的感觉,而我们的感觉,却大部分来自于我们的各个器官及肢体,矛盾的是,你的视觉认为水、玻璃、空气等是不存在的,但你的触觉却会传达给你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那么,根据逆向思维,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我们所认为存在的东西其实并不存在呢?比如海市蜃楼,幻听、幻觉,还有医学证明的幻肢痛,是否都可以证明人其实并不存在?而生命不过是幻觉呢?庄子在他的《齐物论》中写到“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其实人生如梦,现实与梦境不过代表了真实与虚假两种境界,如果某一天你的梦境可以带给你比现实更真实的触感时,你便可认定梦境便是现实,但现实并非如此,现实中你需要食物,你需要摄取营养,因此你得以生存,而梦境却不会让你的为传达给你诸如此类的信息。只是人生不过一场大梦,当你可以切实的感知到这一切时,梦境与现实其实早已模糊了界限。至于人为什么而活,或许《齐物论》中“庄周梦蝶”这个典故或许可以给你一些启示。无论是人或是蝴蝶,都不过是生命的一种体现形式,根据守恒定律,生命中的某些力量是不会消失的。在庄周看来,他们不过都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很多时候我们不过是持久存在的一种物质,我们在生命的各站停靠中选择或被选择了一种身体形态,而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拓宽我们生命的厚度,让她绽放出最大的光彩。只是身体的形式不存在高低贵贱,那么是否有幸与不幸之分?在清人张潮的《幽梦影》中评价“庄周梦蝶”道,“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的确,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无需纷扰,轻舒的羽翼是他所向往的自由;但若是蝴蝶变成了庄周,那是否不幸,应该由蝴蝶说了算。无论如何,庄周用一个个并不轻省却浪漫唯美的意象点开了生与死的沉重主题,生是否死的对立面,我还无从而知。我只能用我幼稚的笔触和心智阐述我对《齐物论》的点点感悟。

憩息在针尖上的蝴蝶-读《庄子·齐物论》有感作文 禅说庄子齐物论文案:

暗夜舞者
——读《庄子》有感
庞宇
星河清泠,万籁都寂。
点一盏浅暖权当秉烛,濯一双素手勉为虔诚。香炉里,匝匝细灰烧出蓝烟一缕,丝丝相扣冉冉直上,唯有纸张薄软的翻阅声无心叨扰。在轻弥而散的雾气中,或野马,或尘埃,渐渐从朦胧中虚实相生出那一方庞大而精致的世界。
读《庄子》亦是读庄子。庄子之\"道\"看世间千万,一花一物皆不能描述出庄子的姿态,一春一夏都不能体现出庄子的人生。
初浅阅读之时,便已沉沉迷失,目欲南北冥湖的广阔无垠,艳羡鲲鱼鹏鸟的自由无束,无奈蜩与学鸠志得意满,垂叹朝菌蟪蛄的晨露昙花,然而此之一生彼之须臾,亦有上古大椿八千年玉树不老,花果交替岁岁繁荣。在此天地中,世物欣然自得,人皆千百姿态。既有宋荣子不因世上荣辱烦忧动摇心志,反而观照内心界限自知。楚狂接舆发出来世不带往世不追之哲言。亦有姑射神人冰肌玉骨吸风饮露翩若惊鸿,悠然泠然御驶飞龙乘云游空。南郭子綦心不动故形都泯故以听天籁。更有尧为治天下以星火之光自谦让位,许由借越俎代庖之例深明大义。
而庄子,手执狼圭蟹爪,隐身于这方被他工笔皴擦出的青碧山水,浅读的人只见到\"青山\"的玄理与妩媚,只有反复研读他的人,才能看到庄子那一梦惊鸿、化蝶蹁跹,亦复如是。
庄子,是个歌舞者。
遥想烟波浩淼,水雾迷离,庄子衣袂翻飞若蝶,歌声清越似玉,无人可知,他歌叹的却是亡妻的归魄,若言歌既是喜,那么庄子喟然鼓盆可有悲伤从中而来?面对惠施的质问,庄子认为生是时机,死是顺化,妻子已偃然化为云雨泥土,星辰阳光,在四季的轮回变换中获得安宁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因这主张,使外在的生死变化,皆不会扰乱他内心的宁静。故天地并生,万物合一,方达心斋坐忘的境界。
世人皆说其才足可经邦,其能足可纬国,其辩可以气死回生,其说可以惊天动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一千个读《庄子》的人,却从中找到了一千个自己。
执政者品鉴他的无为而治,庄子认为,刻意治国实为\"欺德侵道、涉海凿河\".百姓知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而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庄子的棱角与锋芒,在历史的洪流中不削一分,他将治国理念封于三剑之中,剑锋利有所指,剑势荡气回肠。三剑示君,言明君臣民之间关系息息相扣脉脉相连,从而阻止了赵国君主昏庸无道的行为。而此三剑劈岁月斩时空,放于当今大国政局相竞经文相争的局面,仍有很多可借鉴的地方。
归隐者向往他的怡然自得, 庄子崇尚自由而不受官品金玉之聘。纵身为漆园傲吏仍厌恶仕途,追求安之若素清静无为,主张修身养性,退去官职隐居著书,面对世间总是看的通透闲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这往往是欲隐者向往而追不得的思行境界。
情深者痴迷他的相濡以沫,水流干涸之时,命在须臾之际,两尾小鱼尚能以沫相濡相掬以湿,若以人相比,在逆旅困境中会是一种如何的互持携行。每一个知晓情爱滋味的人或许都会因此而感动,而庄子的情感观却已上升至\"相忘于江湖\"的另一境界,与如今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社会现状相比,庄子的所谓向往,更多的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宽广胸襟。能相守亦能放手,不沉湎于情深也不执念于缘浅,既是爱的决然也是爱的坦然。
情深者痴迷他的相濡以沫,水流干涸之时,命在须臾之际,两尾小鱼尚能以沫相濡相掬以湿,若以人相比,在逆旅困境中会是一种如何的互持携行。每一个知晓情爱滋味的人或许都会因此而感动,而庄子的情感观却已上升至\"相忘于江湖\"的另一境界,与如今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社会现状相比,庄子的所谓向往,更多的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宽广胸襟。能相守亦能放手,不沉湎于情深也不执念于缘浅,既是爱的决然也是爱的坦然。
凡俗者信奉他的言语精辟,庄子向来擅长从小事小物中引出哲思玄理,《养生主》中,一言庖丁解牛,深谙熟能生巧的普遍规律。《秋水》点透了目光短浅井底之蛙的人点滴自满方寸自乐,而不知天有所高海有所阔。《人间世》则说出大多人知进不退螳臂当车,缺乏衡量自身能力的认知。读庄子,宏观上可以思以律兼济教化天下间错误的认知。微观处,可从言从行自省思量人之个体的心盲眼污。人食五谷难以脱俗,唯读庄子,暂求涤净些许。
德行者欣赏他的逍遥自在,庄子主张安时而处顺,重视内在德行的修养,德行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力量。想有御风而行的技能,需有游刃有余的积累。想有令人踌躇满志的结果,就要有分庭抗礼的能力。德行如同君子身畔的挚友,不在于亦步亦趋招揽,而是需要待人淡如菊,待情淡如水的积淀心境。
先哲者慨叹他顿悟生死的通彻,在庄子看来,生在于气,死否于形。生可以循环于四季日月山川云海里,死可以寄存在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躯体中,生命固然是短暂的,而在庄子的眼中,对于生死知而不惧坦然相赴,才会在十丈红尘中活出一个逍遥自得不枉此行的自己。
每一个读庄子的人,似乎明了,似乎又不明。
悟不透庄子,飘逸倜傥脱俗风流的文笔思想下,却有着言不尽意不竭层层令人抽丝剥茧的探寻之处。读《庄子》必要深究之。
读不懂庄子,若不曾立于藐姑射之山端则不会有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若不曾出入六合,游乎九州,就不会超越有限所存进入形上之道,就不会拥有自足的人格世界。读《庄子》必要实践之。
品不清庄子,庄子正邪分辨且讲规范,所谓盗亦有道,智圣勇义仁。世事混浊自有清律,所谓冥冥之中,独见晓焉。读《庄子》必要思辩之。
而庄子,只是个歌舞者。
恰若塘池丛生的菡萏,随风起舞临湖照镜,盛放中隐着一股亭亭净植的孤傲,而不是骄傲,虽是贫穷而不是潦倒,纵然孑立而不惧茕茕。他困苦到难以果腹,不得不去向监河侯借粮。这是生活的穷困。但是在这样促襟见肘的情况下,他以\"索我于鲍鱼之肆乎!\"来讥讽那个不济人所难的河监,这体现出庄子精神上的富足,性情中的坦率。然而除去贫穷,还是有孤寂的,孤寂社会中的知己难觅,孤寂乱世的世态炎凉。孤寂到只能以山河做墨、风骨为笔、心境成毫,涤散了政心,成型于哲理,在历史的回旋中,在亘古的声响下,在那一段静穆的时光里把思想倾注笔尖,借物比人以古喻今,写出一篇篇不朽的绝作。
庄子,在暗夜中独舞。
他虽然谈及\"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在当时时政的黑暗,恰恰如茧般束缚了他的蝶翼。孔孟强大的儒家\"有为\"的光环万耀下,他以道家的薄力之刃解构了孔孟所谓的仁义,蔑视一切打着正义幌子的伪善。他让我们明白信奉并不是盲目的跟从,而是在黑暗之中寻找到一束辩证的光亮,启发出自身对真理的追求,从而照亮后人必经的道路。
纵使他身处黑暗,因这光亮,使他看人看事看的通净透彻,心较比干多一窍的玲珑。他的内心苍老却希望童稚。他知道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教导去规定,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他知\"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他知名与利,均属凶器,轻之身败名裂,重之两两相残。而他只愿沉寂在逍遥游览中,玄幻美妙的想象中,醉生梦死。
若说孔孟属写实主义,那庄子便是抽象艺术。让人知晓此中有真意,但欲辨却已忘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若说孔孟是曹衣出水,那庄子便是吴带当风。飘逸灵动下尽是风骨奇绝。
若说孔孟是一位良师,那庄子便是一位挚友。与庄子对话,纵有荒诞总有奇妙,但若问到言谈所获,则是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庄子属狂草图,棱角逍遥,锋芒内敛,虽是游云千朵,却不失法度。一点一画一言一行皆有规矩。
庄子属烟雨画,层层叠叠的群山后,仍然有缥缈的风岚雾霭。行不尽的山与水,下一村的柳与花。
庄子属暖玉,远望柔和,近触沁心。携《庄子》于身畔,静可律思想,动可观言行。
庄子属冰泉,泠泠之下必是醍醐灌顶,湍湍之中自有百转千回。
读《庄子》浅不得,不虔诚则轻浮。无法顿悟其中浩瀚如海的哲理。
读《庄子》深不得,至深则追甚解。过度考究那些经典则算是亵渎。
读《庄子》,恰若在枯烦的人生中寻觅到练实醴泉,梦回那个年代,感受诸子百家中的独树一帜。
读《庄子》,恰若暗夜中点亮的盘香的星点,任由烟气袅袅飞散,如同庄子在夜空独舞。
读《庄子》,可以在重回经典的路途中看到庄子行走在历史的洪流中,一顾倾城。
作者简介
庞宇 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研究生

憩息在针尖上的蝴蝶-读《庄子·齐物论》有感作文 禅说庄子齐物论文案: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看见一只蝴蝶正在挣扎着破茧而出,他于心不忍,拿剪刀帮蝴蝶剪开那个茧子,但弄巧成拙,那只蝴蝶出来后,无法展开双翼,只能在地上蠕动。
看到这个故事,我感慨良多:蝴蝶没有经历破茧而出时的痛苦,就无法磨砺出坚强而有力的翅膀,就无法成为遨游蓝天的精灵。由此,我领悟到,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巨大财富。它可以磨砺人,锻炼人,成就人,催人奋进,鼓舞斗志。
痛苦能不能成为人生的财富,取决于人们面对痛苦时的态度,只有痛定思痛,知耻后勇,才能砥砺前行,重获新生。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韩信年轻的时候,经常被人嘲笑,还遭受了胯下之辱,内心十分痛苦,但他没有因此而萎靡不振,反而奋发图强,苦心钻研兵法,留下了不朽的战绩,终于成为西汉开国功臣。西汉司马迁遭受宫刑后痛不欲生,但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牢记太史公使命,写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恢弘巨著——《史记》。被誉为当代保尔的张海迪从小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自学成才,成为中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哲学博士。事实证明,痛苦来临时只有坚强应对,才能剧烈成长。咬牙坚持之后,你才能闻到生命的芬芳。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经历波折,遭受痛苦。“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我们只有勇敢面对,积极应对,才能把痛苦转化为人生的财富。

憩息在针尖上的蝴蝶-读《庄子·齐物论》有感作文 禅说庄子齐物论文案:

忙碌的生活中,太多的条规约束了人们的生活,使我们如线上木偶一般,一成不变,最终导致身心俱疲却碌碌无为。
动物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坐在窗前奋笔疾书,一只色彩斑斓,翅翼修长的蝴蝶从敞开了一半的窗口飞了进来,在我身边悠然飞舞。约摸半个多时辰后,不知是蝴蝶厌烦了房间的局限性,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它开始朝着窗口有光亮的方向飞去。可是,蝴蝶一次次地撞在另一边没有打开的窗口的玻璃上。它似乎有些慌张了,更加努力地朝着同一个方向飞。出口就在旁边,可蝴蝶却坚信隔着玻璃的光明就是它的出口,恐怕也是天性使然。
这个无形的牢笼就这样束缚了它,它所做的只能是徒劳无功地做着无谓的尝试,直至筋疲力尽。
泰国被誉为“万象之邦”,当地的训象人在表演的时候,都只是用绳将大象拴在竹竿上,许多人觉得很难理解,小小的竹竿如何能拴住力大无比的大象?其实很简单,在大象还很小的时候,就一直被拴在大树上,小象虽拼尽全力却仍然无力逃脱。最后,小象终于放弃了努力,并形成一种观念:绳子是无法挣脱的。如今小象虽然长大了,却再也没有做任何尝试。
法国科学家约翰·法伯进行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试验。他在一个花盆的边缘摆放了一些毛毛虫,让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圈,以此同时在离花盆几英寸以外的地方放了一些它们最爱吃的松针。由于毛毛虫天生就有跟随者的习性,因此它们一只跟着一只,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绕着花盆一圈圈爬行。这群毛毛虫就这样一小时、一天、两天地兜着圈子,连续几天后,终于精疲力竭饥饿而死。
人类也有同样的做法,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心理定式现象,以其相反的则是创造性思维。“敝帚自珍”只能导致“故步自封”,打破常规,敢于创新,不要惧怕失败,对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都至关重要,不创新,就永远落后。
法伯在自己的试验总结里写的话,也是我最后要说的:在那么多毛毛虫中,哪怕只有一只与众不同,它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憩息在针尖上的蝴蝶-读《庄子·齐物论》有感》作文,希望在写《憩息在针尖上的蝴蝶-读《庄子·齐物论》有感》上能够帮助到大家,让大家都能写好《憩息在针尖上的蝴蝶-读《庄子·齐物论》有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