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竺可桢严谨治学的故事作文 竺可桢严谨治学的故事简短文案

2019-03-10 综合文案 类别:素材 12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竺可桢严谨治学的故事作文 竺可桢严谨治学的故事简短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竺可桢严谨治学的故事作文  竺可桢严谨治学的故事简短文案

竺可桢严谨治学的故事作文 竺可桢严谨治学的故事简短文案:

竺可桢(1890~1974),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他在气象、物候、地理、自然科学方面都有卓越成就。他一生注重收集中国和世界气候变化资料,对
5000
年来的气候变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撰写了《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的论文,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他的代表作《物候学》既是一部研究物候的专著,也是一本科普读物。竺可桢出生在浙江绍兴东关镇。小名叫阿熊。镇上的私塾先生为他起了个大名叫可桢,意思是应该做一个坚实的柱子、国家的栋梁。小可桢
1
岁半,父亲就教他认字。有一天,父亲外出,走前对竺可桢说:“可桢,今天不教你认字了,放你一天假。”正在母亲怀里吃奶的小可桢,硬要父亲教他认几个字再走。竺可桢
3
岁时,已经认识不少的字,而且会背诵好多唐诗。竺可桢
5
岁进了学堂。学习可用心了,门门功课都是成绩优良。他的哥哥是乡里的秀才,平时经常指导竺可桢写字做文章。有一次,哥哥教他学造句,一直到天亮,鸡叫了他才肯回房睡觉。这么肯学的孩子,还真不多。小竺可桢身体瘦弱矮小,有的同学嘲讽他:“好一个寒酸小矮子,准活不过
20岁……”这几句话刺痛了竺可桢,他发誓要锻炼身体。连夜订了个锻炼计划,每天早晨鸡一叫就起床跑步、做操。他坚持了一段时间,体质明显增强。同学们再也不喊他“小矮子”了。小学毕业后,竺可桢进入上海澄衷学堂。1909
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这个学堂的老师都是英国人,从教材到上课全是英文,不准说中国话。英国老师叫学生,不喊名字,只喊编号,根本不把我们中国人当人看待,竺可桢气愤万分。他深深感到,中国不富强,就会被人欺侮,于是发奋读书,加倍用功,发誓要为中国人争气。1910
年,竺可桢到美国留学,在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农学院学农业。后来,他发现农业跟气象关系密切。1913
年秋,他在农学院毕业后,考上哈佛大学研究院的地学系,攻读气象学。1918
年,竺可桢获得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南京东南大学工作。解放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竺可桢严谨治学的故事作文 竺可桢严谨治学的故事简短文案:

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的一个粮商之家,父亲竺嘉祥因受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以读书奔出个好前程。小编收集了竺可桢的名人故事。欢迎阅读。
向学为国,终成“问天”第一人
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的一个粮商之家,父亲竺嘉祥因受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以读书奔出个好前程。而自小秉性温和的竺可桢也不负所望,勤奋刻苦,聪明好学。1910年,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庚子赔款”留学美国的名额。在那个晚清政府软弱无能的年代,“庚款留学”的代价是极大的。为了回报自己的祖国,竺可桢在填报专业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农学,在他看来“中国以农业立国”,学习农学将来可以更好地报效祖国。可令他始料未及的是,美国当时的农业科学并不发达,农业的体制和耕作方式也和中国不一样,而此时修改专业为时已晚。直到他毕业后,竺可桢才转到地理系,选定了一个与农业关系最密切的学科:气象学。
1918年,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完成学业,获得了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归心似箭的他拒绝了美国多所高校的邀请,满心希望地踏上了归国的轮船。他憧憬着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期盼着早日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然而,他在美国留学的这些年,正是中国军阀割据、内战频繁的时期,整个国家在战乱中满目疮痍。
摆在竺可桢眼前的现实是残酷的。当时的中国仅香港和上海徐家汇有两座用于观测气候变化的测候所,却均由外国人控制,竺可桢很痛心,在他看来“夫制气象图,乃一国政府之事,而劳外国教会之代谋亦大可耻也。”而唯一由中国人自己管理的中央观象台却是一片衰败之象。即便这样,中央观象台还将竺可桢这样有着渊博知识的气象学家拒之门外。残酷的现实无情地打击着竺可桢,无奈的他只好选择去大学任教。
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期间,竺可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地学系,在校园内那颗六朝古松下他建立了自己的气象站,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他都和学生一起准时观测,详细记载每个天气要素,毫无疏漏。当时的中国还有一个人也同样认识到了气象的重要性,他就是蔡元培。1927年蔡元培创办中央研究院,便邀请竺可桢筹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担任所长,这也成为落后的中国气象科学一次重要的转机。
竺可桢对筹建气象研究所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经过反复的考察和斟酌,他把研究所定在了南京城中的北极阁。那时的北极阁是一片荒山,竺可桢便带头和同事们坚持年年种树,到抗战前,已种了10万颗树。为把这里建成现代气象研究基地,竺可桢建楼修路,甚至接自来水这样的事,都亲力亲为。今天北极阁内那条黄沙马路,那一砖一瓦,一草一树,无不见证着竺可桢在创建气象研究所的道路上呕心沥血的付出。
1930年元旦,中央气象研究所正式绘制东亚天气图,并发布天气预报和台风预报,这是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土和海域,独立自主预报天气的开端。
竺可桢孩时的故事
小可桢2岁时,父亲便开始教他认字。小可桢似乎也十分了解父亲的厚爱,每次都能按着父亲的要求仔仔细细地练着。有一天,父亲要到外地去办事,临走时对小可桢说:“可桢,今天我有事,不能教你识字了,放你一天假好吗?”小可桢听到这话,赶忙紧紧拉着父亲的衣角,非得让父亲教完字才放行。
小可桢不仅特别喜欢学习,还喜欢动脑筋。他的家乡经常下雨,有时一下就是好几天。有一次,他正在聚精会神地数着从房檐上滴下的雨滴,“1,2,3,4……”突然发现在每一个水滴的落地处,石板上都有一个小坑坑。小可桢马上去问妈妈,石板上为什么会有小坑坑?
妈妈意味深长地告诉儿子:“可桢呀,你问得好,这就叫‘水滴石穿’,你别看一滴水没有什么厉害的,可日久天长,就能把石板滴出一个个小坑来。孩子,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成功。”
小可桢向母亲点了点头,牢牢地记住了母亲的话。从此,“水滴石穿”这一格言成了竺可桢的座右铭.
竺可桢小学毕业时,他的才学在同龄人中是一流的。然而,他的个子却又瘦又小。有一天,在教室的走廊里,迎面走过来几个同学,在经过竺可桢身边的时候,几个人嘻嘻哈哈、挤眉弄眼。
其中一个人大声挖苦道:“这副小身材,一遇台风就要被吹上天。”
另一个接着大声说:“好一个可笑的小矮子,我估计他活不过20岁。”
听到这些话,竺可桢十分气恼,真想走上前去狠狠地回敬他们几句,可转念一想:谁叫自己长了这么一副单薄的身子骨呢。要想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首先就得有一个好身体。
“对,男子汉想到就要做到。”竺可桢连夜制定了一套详细的锻炼身体的计划,还写了六个大字:“言必行,行必果”,贴在最明显的地方,时时地提醒自己。
从那以后,竺可桢便闻鸡起舞,每天天一亮就从床上爬起来,到校园里跑步、舞剑、做操。即使遇到大雨天,也从不间断。
小竺可桢凭着自己的勤奋与好学,凭着自己的意志与精神,在知识的海洋中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鞠躬尽瘁,只为“科技强国梦”
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承担领导全国科学事业规划和发展的重任。年近花甲的竺可桢毫不犹豫地挑起了这副重担,将下半生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到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中。
在他的主持下,短短几年间,中国科学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研究机构由建院初期的16个增到44个,科技人员从219人增到2496人,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竺可桢仍然坚持挤出时间,亲自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资料,以供科学研究所需。为了寻找治理黄河泛滥造成的洪水灾害的办法,竺可桢不远千里,率众沿黄河而上。虽因过度劳累和水土不服而病倒,但他仍坚持考察访问直到最后;为了考察水能、水利地质等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他又乘船由松花江顺流而下,东行西折北至苏联,行程数千里,穿梭在林海、草原、江河间,晓行夜宿,生活非常艰苦,他却毫不介意,感到其乐无穷;为了考察沙漠和海洋,年近古稀的竺可桢曾三次跑到沙漠,了解情况,指导工作,荒凉的腾格里沙漠和河套沙漠都留下他考察的身影。
“生命不息,工作不止。”这是竺可桢对周恩来总理作出的承诺,他也说到做到。1970年后,80多岁高龄、身体状况不佳的竺可桢仍一直忙于他的力作《物候学》的修订工作。《物候学》是竺可桢一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此书一出版,畅销一空。香港《明报》有一篇文章评价说:“本书是历史文献结合科学观察的一部著作,把我国物候学带入了新的纪元。”
1973年春节刚过,竺可桢肺病复发住进医院,在医院里他仍然留心观察着天气的变化,并且记录自己的病态发展。写日记是竺可桢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习惯,现存的竺可桢日记从1936年到1974年,连续38年,1天未断,共计800多万字。直到他去世前一天,还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
1974年2月7日凌晨,当人们还沉醉在梦乡里之时,竺可桢这位杰出的教育家、科学家溘然离世。“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正是对竺可桢一生最好的诠释。他释放了他生命之火的最后一份光亮,然后安祥地睡去了。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为科学教育而献身的一生。他用毕生的精力实践他教育兴国、科学救国的理想,为祖国的教育、科学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竺可桢严谨治学的故事作文 竺可桢严谨治学的故事简短文案:

气象学家竺可桢,十五岁那年从故乡绍兴小学毕业,考进了上海澄衷学堂。
在澄衷学堂,他的才学没有哪个能比得上,可是他的个头和体重,却要比同龄人矮一截,轻十来斤。他的这副单薄瘦弱的身子骨,成了同学们讥讽和嘲笑的目标。一天,在教室的走廊上,迎面走来几个同学。他们中,有的对着竺可桢挤眉弄眼,有的故意大声挖苦:“好一个寒酸的小矮子,准活不过二十岁!”
竺可桢十分气恼,真想针锋相对地回敬几句,但他又一想,谁叫我的身子骨长得这么瘦小呢!再说,一个男子汉也犯不着为一两句恶语,就跟人撕破脸皮争吵起来。
晚上,竺可桢辗转反侧,心潮翻涌:我们祖国灾难深重,人民贫穷病弱,被外国人称为“东亚病夫”。现在自己也被人看不起,被骂作短命的人。既然立志要为拯救祖国出力,那就必须首先战胜自己的病弱身体!
想到这里,竺可桢霍地从床上爬起来,连夜制订了一个锻炼身体的计划,还选了一条“言必行,行必果”的格言,抄贴在宿舍里,作为警钟,随时提醒自己。从那以后,竺可桢每天鸡一啼就起床,到校园里跑步、舞剑、做操……有一天清晨,竺可桢刚一醒来,就听到“轰隆隆”的雷声,从窗户往外一瞧,密密麻麻的雨点下得正紧。今天还要不要按时起床锻炼呢?他刚犹豫了一下,马上又坚定起来:不行,有一回间断,就可能有第二回、第三回……于是,他迅速起床,冒雨跑完了规定的路程。
这样坚持了一个时期,竺可桢的体质明显增强了,再也没请过一堂课的病假。这时候,全班同学,包括过去讥讽他的那些同学,都异口同声称赞他是“智体并重”的模范。

竺可桢严谨治学的故事作文 竺可桢严谨治学的故事简短文案:

尊敬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高二7班的蔡伊宁,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成就更好的自己》。
竺可桢先生被誉为“浙大保姆”,1936年秋季,时任浙大校长的竺可桢在新生入学典礼上向全体新生提出了两个问题:“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今天,我借用竺老先生的这两个问题,提醒大家也问问自己,“第一,我到绿城育华来是做什么的?第二,走出绿城育华以后,我会走向哪里?会成就自己什么样的人生?”
“追求卓越”的信念一直萦绕在我们育华人的心中,每一位育华接班人,也都应该秉承“追求卓越”的信念和毅力。
那么“卓越”是什么?“卓越”是超出一般,是拒绝平庸,是卓尔不凡。我以为,“卓越”是成就更好的自己,是成就自己的幸福人生,成就自己的美好未来;成就自己从而也成就他人,成就社会,成就了整个世界。
人是什么?一个简单到只有一撇一捺的汉字,却寓意深刻。人不仅是直立行走的动物,人更是一种会思考、会思想的存在,“人往高处走”,“山高人为峰”,人是一种向上的存在物,“向上的存在”就是面向自己的明天,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就是诸葛亮所说的“志当存高远”,也就是邓小平所倡导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成就自己,是一个追求卓越的过程。成就自己,“不是最好,而是更好”。所以,追求卓越人生,就是要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打造卓越教育,就要培养“大气、睿智、高雅、从容”的卓越人。
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尺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一个不断接纳的过程,“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一个不断开放是过程,“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青春的世界无限展开,未来的世界充满挑战,也孕育着新的机会。
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尤其当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学习的年龄,“一年之计在于春”,当你走出育华的校园,希望老师所传递于你的学习种子——学习的欲望、学习的精神、学习的习惯、学习的乐趣,还会继续生长,使自己的生命不断变得丰盈、充实,使自己的精神逐渐饱满,心灵日益广大。
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超越自己的老师,也超越育华历史上的前辈先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雏凤新于老凤声”。当然,更重要的,是超越自己。我们相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相信育华的每一个学子,都能够成就最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
很多年之后,你也许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实业家,那么,你能不能再优秀一点?
很多年以后,你或许是一个有名的学者、科学家,那么,你是不是可以更出色一点?
我认为,这就是“卓越”。
同学们,“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学无止境,未来无限;成就自己的卓越人生,当始于今日之足下。
谢谢大家!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竺可桢严谨治学的故事》作文,希望在写《竺可桢严谨治学的故事》上能够帮助到大家,让大家都能写好《竺可桢严谨治学的故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