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注释译文作文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翻译文案

2019-03-10 综合文案 类别:其他 35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注释译文作文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翻译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注释译文作文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翻译文案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注释译文作文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翻译文案:

《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1、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这首诗是作者在江宁做官时写的。
3、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4、连江:满江。
5、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6、平明:天亮的时候。
7、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8、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9、孤:独自,孤单一人。
10、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11、一片冰心在玉壶:我的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比喻人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译文
来到镇江,正是一个满江寒雨的夜晚,黎明送别好友,更显得楚山影孤形单。
远在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的情况,就说我心地纯洁,像玉壶中的冰一样。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注释译文作文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翻译文案:

14.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1.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解说]
一夜寒雨过后,诗人在芙蓉楼与友人话别,这时只有晨光映照着远处的山峦。他嘱咐朋友,如果远方的亲友问起我,请把我清廉下直的心意传达给他们。
[赏析]
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注释译文作文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翻译文案: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中芙蓉楼原名西北楼,遗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南京市)丞,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象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据《唐才子传》和《河岳英灵集》载,王昌龄曾因不拘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开元二十七年被贬岭南即是第一次,从岭南归来后,他被任为江宁丞,几年后再次被贬谪到更远的龙标,可见当时他正处于众口交毁的恶劣环境之中。诗人在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葛晓音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注释译文作文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翻译文案:

夜,很凉。冷雨落在江上,“滴答,滴答”。江很大,仿佛与天相连,向远望去,只觉得雨水满天飘洒,整个世界都如同被笼在雨中——一切,都变得冷冰冰,凉滋滋的。
连夜来到吴地,清晨将要有好友离去,我要与他道别。
雨,下了一整夜。天未亮,我就穿好衣服,来到芙蓉楼,好友辛渐已经等候在那了。
走上前,拉起辛渐的手,泪水夺眶而出——辛渐,和我朝夕相处了多少个春秋的好友啊!如今,却要离我远去。曾记否,那在一起喝酒,在一起饮茶作诗的情景;曾记否,那在灯火阑珊处,彼此诉说的真情;曾记否,那共同走过的日子,共同留下的欢笑,共同度过的青春!一夕流年,转瞬,就要逝去了么?
我把头埋进了辛渐的肩膀,不想让他看到我悲伤的面孔,一只大手,缓慢的抚摸着我的背,漾起无限温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要哭了,不管我身在何方,咱们永远都是朋友!永远都是知己!”辛渐抽泣道,此时的他肩膀剧烈抖动着,已经泪湿衣襟,却还安慰着我。
抬起头,看着辛渐的眼睛:“友谊是心灵的结合!不管在哪里,就算是相隔万里,我们的心只要在一起,我们就永远都是朋友。对吧?”
辛渐点头,泪再次滑落,滴在衣服上。
紧搂辛渐,我说道:“辛渐,待你到了洛阳,如果我的亲友向你问起我的情况,请你告诉他们,我不管身在何方,不管面临怎样的处境,我都会面带微笑,用一颗乐观的心来面对。虽然被贬,但我生活的很好,我的心就如那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我会永远保持着冰清玉洁、高洁清廉的心态!”
雨,不知不觉地停了。远方的太阳渐渐吐白。与辛渐拥抱,我知道,这可能是我们最后的拥抱,我知道,此一别,可能是永别!
向辛渐挥手道别,在无限不舍的包围下,辛渐上了马车。一声长啼,马车扬尘而去,我大声喊道:“辛渐,勿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马车离我越来越远,渐渐成为一个小黑点,最后消失于我的视线,远处,只留下一座空寂的楚山与那孤独的残。


结语: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读书我快乐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