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寓言故事的成语:量体裁衣作文 文案

2019-03-07 综合文案 类别:其他 1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寓言故事的成语:量体裁衣作文 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寓言故事的成语:量体裁衣作文  文案

寓言故事的成语:量体裁衣作文 文案:

南朝齐国官员张融深受齐太祖萧道成的器重和宠爱,说他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一次派人给张融送一件旧衣服,说是自己以前穿的,现叫裁缝根据他的身材改做好了,一定会合身的。张融收到后非常感激齐太祖的知遇之恩。
量体裁衣: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寓言故事的成语:量体裁衣作文 文案:

量体裁衣的本义是按照身材尺寸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出自《墨子·鲁问》:“子观越王之志何若?意越王将听吾言,用我道,则翟将往,量腹面食,度身而衣,自比于群臣,奚能以封为哉?”

南朝齐国官员张融深受齐太祖萧道成的器重和宠爱,说他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一次派人给张融送一件旧衣服,说是自己以前穿的,现叫裁缝根据他的身材改做好了,一定会合身的。张融收到后非常感激齐太祖的知遇之恩。

明朝嘉靖年间,北京城中有位裁缝名气很响,他裁制的衣服,长短肥瘦,无不合体。一次,御史大夫请他去裁制一件朝服。裁缝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问:“请教老爷,您当官当了多少年了?”御史大夫很奇怪:“你量体裁衣就够了,还要问这些干什么?”裁缝回答说:“年青相公初任高职,意高气盛,走路时挺胸凸肚,裁衣要后短前长;做官有了一定年资,意气微平,衣服应前后一般长短;当官年久而将迁退,则内心悒郁不振,走路时低头弯腰,做的衣服就应前短后长。所以,我如果不问明做官的年资,怎么能裁出称心合体的衣服来呢?”
御史大夫认为这个裁缝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仅是按照成衣法量尺寸,定式样,而且善于把握对象的特点,从中悟出\"短长之理\"来。

寓言故事的成语:量体裁衣作文 文案:

“量体裁衣”这句成语是从“称体裁衣”变化而来的。
“称体裁衣”,也叫“相体裁衣”,而现在我们经常用“量体裁衣”。这句成语的含义是:凡事都应该从实际出发,一切都要符合实际。它有时和另一句成语“看菜吃饭”的意思差不多。两句成语,恰好一对。
《考工记·函人》说:“凡为甲(甲,古代士兵穿的战衣),必先为容(容,形状)。”疏:“须称服者形体大小长短而裁制札之广袤(称,相称;广袤,宽和长)”。这是“称体裁衣”一语的来源。
有这样两个故事:
第一则:
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南齐有个官员,名叫张融,饱读诗书,颇有文才。齐太祖萧道成非常器重他。一次,太祖把自己曾穿过的衣服赠给张融。在当时,皇帝把自己的衣服赠人,是一种不同寻常的赏赐,由此可见张融当时得到了皇帝无比的宠爱。当时太祖还亲自写了一道手诏:“今送一通故衣,是吾所着,以令裁减,称卿之体。”(《南齐书》)意思是:“现在送给你一件旧的衣服,本来是我自己穿的,已经叫人改缝过了,适合你的身材了。”
第二则:
清朝著名书法家钱泳所著《履园丛话》中,有一段关于“称体裁衣”的故事。北京城里有个成衣匠,浙江宁波人,其裁缝手艺高超,官吏和富豪都找他给缝制衣服。他每次替人裁衣、量尺寸的时候,不仅仅注意穿衣服人的身材,而且对于人的性情、年龄、相貌特征也都认真观察和了解,甚至连何时中举等等也要细细打听。有人觉得奇怪,便问他:“你打听这些做什么?难道这些跟衣服的尺寸也有关系吗?”他回答说:“当然有关系,光从衣服的长短来说:少年中举的,难免骄傲一些,走路一定挺胸凸肚,这种人的衣服因此要前长后短,穿起来才合身;至于老年中举的,大多意气消沉,弯腰曲背,他们的衣服就要前短后长;胖子的衣服,腰部应该特别的宽,瘦的就不妨窄些;性急的人,衣服宜短,性子慢的,应该长一些。……”
钱泳写完这个故事,评论说:这个成衣匠,他之所以高明,就在于他不仅能按照身材尺寸来裁制衣服,而且善于掌握人的特点,从中体会出一些规律来。

寓言故事的成语:量体裁衣作文 文案:

导语:量体裁衣是指按照身材尺寸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拼音】:liàng tǐ cái yī
【释义】: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出处】:《墨子·鲁问》:“子观越王之志何若?意越王将听吾言,用我道,则翟将往,量腹面食,度身而衣,自比于群臣,奚能以封为哉?”
【成语故事】
唐· 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宋· 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 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鲁班是春秋战国时的 能工巧匠,直到现在,人们还都说,鲁班是木匠的 祖师爷。当时还有一个 工匠,名字叫石,人们叫他匠石,是楚国京城郢都那个地方的人,他的本事据说和鲁班分不出高低。他的本领高到什么程度呢? 庄子在《 徐无鬼》这一篇里讲过一个故事。据说这个匠石有一个好朋友,两个人常常一起配合表演。这个朋友在鼻子尖上,薄薄地涂一层白灰,这匠石手中拿着斧子,瞅准了鼻子尖,\"唰\"这一下子,就用斧子把鼻子尖上白灰一下子给扫掉了,鼻子尖连皮都蹭不到。可见他的本领有多大了。所以后来 柳宗元就说,假如有人\"操斧于班、郢之门\",拿着斧子敢在 鲁班和郢都的匠石面前耍弄,那就有点儿\"强颜\",也就是不要脸了。
有一次,明代诗人 梅之焕来采石矶凭吊李白。 采石矶是民间传说中著名唐代诗人李白晚年游览采石江时,见水中之月,清澈透明,竟探身去捉,便堕江而殁的地方。由于李白在此留下过足迹,因此传说纷起,并留下了不少名胜,如李白墓、 谪仙楼、捉月亭等等。采石矶也因此成了旅游胜地。
这天,梅之焕来到采石矶旁的李白墓,一看却心中大为不满,矶上、墓上,凡墓前可以写字的地方,都被人留有诗句,那些文章狗屁不通,却想冒充风雅的游人,竟在被称为“ 诗仙”的李白的墓上胡诌乱题,那些拙劣诗句的作者,又有什么脸在李白面前 舞文弄墨呢?真是可笑之极!梅之焕心中越想越不是滋味,感慨之余,挥笔题了一首诗:“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最早出现的雏形是柳宗元的“操斧于班、郢之门,斯 强颜耳”。意即在鲁班门前操弄斧子,是厚着脸皮。(郢,是另一位古代的操斧能手)讽刺那些 不自量力,竟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的人。
梅之焕讥讽那些自以为会作诗的游人,是“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句话被后人缩成“班门弄斧”。这样,“班门弄斧”的成语,就流传下来了。
小贴士:谦虚,随时学,学越多,就知道越多,不会有班门弄斧的行为了


结语: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读书我快乐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