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初中历史观课报告作文 初中历史观课报告模板文案

2019-03-10 综合文案 类别:应用文 5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初中历史观课报告作文 初中历史观课报告模板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初中历史观课报告作文  初中历史观课报告模板文案

初中历史观课报告作文 初中历史观课报告模板文案:

目标依据:
1、孙中山是伟大的人物,学生要了解孙中山的一生,掌握孙中山为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对其进行评价。
2、通过孙中山的一生经历以及坚持不懈的革命历程,从中来感受孙中山的坚持不懈、维护共和的革命精神。
3、孙中山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许多名人对其有极高的评价,学生要认识到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目标是否清晰:清晰,明确指出学生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以及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并且在选修中最重要是要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感受历史精神,在目标中也有很好的体现。
是否适合学情:适合。
经过高一学年新课程的浸染,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能够初步理解新课程的内涵。在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比较自觉地运用新课程的学习方法,主动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感悟心得体会,历史的主体是人,众多历史任务中的精英无疑是最吸引人们的历史元素。对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还比较缺乏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能力,而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注重要求学生分析评价历史人物,认识中外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需要学生在掌握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学会历史人物评说的基本方法,并在评说的过程中感知历史人物的品格魅力。而且在本节课教师设计和学生参与中也极好的体现了教学目标。

初中历史观课报告作文 初中历史观课报告模板文案:

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历史课堂教学实践
在历史教学的路上,我们不应是“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的华山旅游,而应是“边走边看”、“经常回头看”。看出点门道,以便持续总结,持续反思,去“伪”存“真”,使我们的历史教学精益求精。
下面通过我对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教学的回顾和反思,与同仁们一起探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历史课堂教学实践。
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同时加深对清政府腐朽、落后挨打的理解,我先后展示了圆明园胜景图、被侵略者破坏后的圆明园遗址图。问:“这两幅图分别反映了清政府怎样的历史现象?”教室里鸦雀无声。我又引导说:“前一幅图是胜景图,后一幅图是残迹图,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学生们的想法还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我把期待的目光聚焦到班里的“历史头号人物”科代表身上,科代表沉默得有点紧张,我感觉有点失望了,只好自问自答,草草收场。
反思这个幕,我的失误,导致了学生该讲时不讲而鸦雀无声。第一,我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提出的问题过于生硬、抽象,初中学生观察两幅图能够直接感受到圆明园的繁荣和圆明园所遭的浩劫,部分学生能得出“清政府腐朽落后挨打”的结论,多数学生不能由表及里去思考问题,设问没有分层,缺乏梯度,学生思维达不到那么高。第二,我凶神恶杀的表情、急躁易怒的个性,扼杀了课堂应该有的民主、自由、和谐的气氛,拉大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好学生不敢说,中低层次的学生不去想。考虑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设问必须创设问题情境。首先,层层设疑,提问要有梯度,怎么分层,分多少层?这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学情综合考虑,因材施教。其次,我们引用的材料要直观、有趣,与课标要求相适合,向学生多方面展示历史事实,创设问题情景巧妙设疑。最后,学习历史是为了理解现在,所以问题的设置也应结合现实,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
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为了贯彻新课标,我决定玩点新把戏,更新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对我的课堂教学形成的类似于“审美疲劳”的“课堂疲劳”。上课开始,我出示了三则材料让学生讨论:
1、清政府为什么要拒绝英、法等国“修约”的要求?
2、英、法为什么要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课前,因为我做了充分的备课和精心的课堂设计,一切都按我上课的思路在实行,当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后。我问:“还有同学有不同的意见吗?”谁知有一位同学说:“我不赞成前面的观点,我认为:清政府不该拒绝英、法等国“修约”的要求,应通过和平谈判阻止战争的发生。”接着,这位同学陈述了理由。这个观点一提出来也使我一惊,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也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新颖”的观点,这时课堂秩序混乱不堪。凭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三寸不烂之舌,我只好即时表扬他的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便草草收场。
对于这堂历史课的讨论,我实行了深入的反思。
第一老师难当书难教。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资料,会了解到各种不同观点的知识,在课堂上他们所提的问题可能会五花八门,当与课堂主题不同的时候,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听其自然,课堂讨论将会持续延伸,浪费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如漠然处之或避而不谈,又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实行引导?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具有很强的临时应变水平,充分发挥个人机智,全面掌控、驾驭课堂进程,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已不再是课堂的主宰,知识的化身,我们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就必须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否则将难以应对学生们课堂上的质疑。《历史课程标准》鼓励教师“要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持续创新,保持住学生兴奋的势头,让学生永远感到新鲜。
第二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消失沙滩上。这节课的讨论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了,新课程的理念在课堂上得到了体现。对学生来说,当学生感觉是“要我学”时,学习便成为一种负担、压力,学生的体验是痛苦的。当学生感觉是“我要学”时,学习便成为一种愉悦的活动,学生在学习中就是幸福的。在这节课上,学生争相表达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思想情感体验。在自由、自主的学习氛围中,在探究发现的活动过程中,学习成为学生思考、质疑、求证的过程,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敢于质疑的精神得到了培养。最后一位学生的发言把老师难住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正是今天教育的归宿。
第三都是表扬惹的“祸”。在这堂历史课讨论中,我对最后一位同学的质疑性的发言给予肯定和表扬,犯了严重的错误。这位同学关于“清政府应接受侵略者的无理要求”的结论,很显然是不准确的。作为八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往往是简单的,片面的。他们还不懂得结合历史史实得出历史结论,才是准确的理解。我对这位同学的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没有实行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这无疑会使学生们在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形成一个错误的理解。表扬是应该的,表扬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但是对学生错误的观点予以否定和纠正必不可少。
三反思我的课堂语言。
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关于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时,我让学生先看课本表格的内容,然后我逐一讲述,一会儿,我发现有一位同学已经睡着了,有两位同学进入了准睡眠状态,为了打破他们的“美梦”,我决定提问,但这个招没有明显的效果,我的课堂“人气指数”仍然不高,一会儿,我发现更多的学生出现了困倦感,我不得不把讲课暂时停下来,严肃地说:“上课不听课,只想打瞌睡,怎么学得好历史?”“听了也白听,反正要开卷”,全班哗然,睡觉的同学也睁开了眼……
想起这个幕,我都无法想象自己当时的表情:尴尬、生气、无奈。表情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反思我课堂语言的单一、沉闷和乏味;反思我理解上的误区,我以为,“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我讲了就算是尽职了。“2009年的春天,比以往时候来得要晚一些”,现在我才恍然大悟:“这种无效教学简直是误人子弟”。历史课怎么讲,讲什么,讲到什么水准是有技巧的。有的放矢地讲、饶有兴趣地讲、富有智慧地讲、充满情感地讲,讲得学生愿意听、听得进、想得明、悟得透才算得上一堂真正的历史课。这要求我们的讲课必须“因材施教”,在考虑课程标准和考纲要求的同时,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选择幽默、风趣、精美的语言,使历史课堂生动活泼有趣,让学生学得开心一点,学得积极一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持续学习,持续积累,提升我们老师的语言表达水平。
总来说之,我们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这样问学生能不能答?我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喜不喜欢?我这样讲学生愿不愿意听?常回首,我们才会发现;常回首,我们才会成长;常回首,效果才会更佳!“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初中历史观课报告作文 初中历史观课报告模板文案: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反思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县推开已有两三年了,在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上,在历史教学的尝试与实践中,我切实感受到我与学生都在不由自主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讲堂到学堂的空间转变;从灌输到探究的教学方法的转变;从接受到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转变。这种变化是是微妙的,更是欣喜的。
一、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教师从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合作者。教师如何更好的成为学生的学习的帮助者和合作者呢?
(一)信任学生,他们就会带给你惊喜
回顾我以往的教学,为什么我会在课堂上当主角?为什么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因为我的不信任。初中的学生,懂什么?提几个问题让他们在书上找找答案回答一下,这就算是以学生为主体了。虽然由教师讲变成了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但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怎样才是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呢?首先就得信任他们,相信他们有能力自主地学习、思考和分析。第一节课,我信任他们,他们回报给我一份惊喜。
在讲第一课《我们的远古祖先》这节课时,我按照以往常规的教学方式很快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有十分钟,干什么呢?书后畅想天在“想象并描述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我想就让学生写篇想象作文吧!现在的学生最不爱写作文,我无法相信他们在这十分钟会写出这样一篇文章,也不相信他们能写出什么来。为了调动他们的热情,我将题目改为“一个北京人的一天”。五分钟过去后,一个学生举手了——“我写完了。”之后不断地有人举手表示完成。到下课时,全班绝大多数完成了作文,而收上来的作品,令我格外惊喜。很多学生的文章新颖、非常富有想象力。这一节课学生们的杰作,令我对他们刮目相看,它也鼓励我再大胆些,放手让学生表现自己。
(二)教师在课堂中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要做好这些角色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教师在课前、课中要做大量工作。
1、要精心背课、背学生。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设计每一个环节,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充满生机。要了解学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问题,既要做好可以预测的应对准备,也要想好不可预测的应对方法。
2、关注学生和学生学习过程
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卷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如在学习《三国鼎立》一课时,我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时,就有同学根据平时所看电视剧《三国演义》提出:“诸葛亮那么傻,他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他当皇帝说不定能统一天下。”的问题,虽然不尽科学合理,但课堂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甚至辩论,最终达到“释疑、解惑”的作用。面对学生有别于他人的探究方式,我们要引发学生间的思维碰撞,让学生深入思考,顺利地进入更高的层次的学习。
3、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学起来也就觉得轻松愉悦。历史教师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突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对学生永远都有一种魅力,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设计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小说和艺术》课时,我先播放四大名著电视剧的主题曲片段,创设情境,很多同学也跟着大声唱,乐曲将学生的每一个思维细胞调动起来,我再因势利导,随即提问:你知道这是哪四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对我国的四大名著你又知道哪些呢?学生会很快进入到学习佳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堂课的开始是激发学生学习该堂课兴趣的十分重要的环节。或新颖别致,或诙谐幽默,或富有哲理的导言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始就被吸引,始终以浓厚的兴趣上好该节课。
②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学生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日常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展示枯燥、遥远的历史,如讲辽宋夏金元的关系时,我设计动态示意图形象直观的再现它们之间关系,直观、明了。讲到岳飞抗金时,我播放一首岳飞的《满江红》渲染气氛,讲明长城和北京故宫时,我播放北京故宫历史视频,长城四季风光图片让学生欣赏、感受。生动地再现历史可以代替单纯的说教与复述,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另外教学中我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予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活时,我让学生做河姆渡人干栏式房屋,半坡人的半穴居房屋,讲春秋战国的纷争时,我让学生搜集有关的成语故事进行小组竟赛,讲百家争鸣时,我让学生自编小品,扮成儒家、法家、道家的代表人物结合现实生活进行舌战,这些活动让学生觉得历史课堂不在沉闷,不在缺乏活力。
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实践讲到商鞅变法,我作了如下设问:如果你是秦孝公、旧贵族、老百姓,你分别会对变法抱什么态度?为什么?让学生分角色扮演陈述不同人物的观点。讲张骞出使西域让学生思考:现代史学家剪伯赞这样评价张骞:“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外交家,同时又是一位战将,真可谓中国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也。”你是这样认为吗?请结合本课内容加以阐述。这些问题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发现引向深入。
④注意学科间的结合,尤其是文史不分家,正确运用诗词、俗语、典故、成语等进行教学。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如“卧薪尝胆”、“纸上谈兵”等成语生动再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中的故事。
⑤努力挖掘、充分发挥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例:讲到“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时,学生难于理解汉初统治者实行此政策的实质。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实行休养生息是因为汉初的皇帝好,不是为了剥削人民。为了让学生更易理解汉初统治者暂时减轻对人民负担的用意,我在讲课时举了一个“挤牛奶的启示”的例子来对比说明:同一头奶牛,用两种方法挤牛奶。A法:一次性榨干奶牛最多可得30斤牛奶(奶牛被榨干则死亡);B法:让奶牛吃草养肥,每天只挤5斤,却可连续挤牛奶二十天,共得100斤牛奶。问:哪种方法挤牛奶多?答案显而易见。学生也在趣味性的讲课中很轻易地理解到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质.
二、新课程改中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他们更愿意上历史课了
1、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比如历史文物仿制活动一课要求学生搜集历史文物图片,实物或仿古文物,动手制作仿古文物,可小组合作共同制作,互相探讨,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在《三国历史故事会》一课中,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讲述三国中的故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在欢声笑语中很快上完一堂课。历史探究活动课,是学生们活动的天地,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当得到老师的鼓励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常常是下了课,学生们还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意犹未尽。他们开始成为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2、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转变,学生学得主动了,变得大胆了。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改变过去学生跟着教师转的被动局面,学生学得主动而灵活,由过去的苦学变成乐学。由过去的课堂上不愿发言到抢着发言。我在《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教学中,设计了“假设在东京有一个六人家,夏日晚饭后,他们一般会做些什么呢?”的实践活动,同学们六人小组便讨论开了,确定主题、分配角色,各组同学争先恐后上台表演。有下棋的、看戏的、喝茶的、闲聊的,还有请邻居共享美食的,一时间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高潮。同学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这么大胆主动,这是过去不可想象的。
3、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
没有了“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已从过去的注重老师教,转到了注重学生学。师生互动、学生间的互动成为课堂活动的主旋律。教学中我经常会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习热情高涨,使学习成为充满乐趣的事。在学习《六王毕四海一》一课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制作战国时期七雄拼图,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掌握了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4、建立了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
新的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中师生关系开始变得民主、和谐、平等。在这种关系中,师爱的作用是伟大的。爱是无声的语言,爱是最美的教育。随堂潜入课,润心细无声。教学中我尽量使用鼓励性、发展性、启发性的语言,与学生们平等对话。用真情点击孩子心灵的鼠标,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尊,促进学生产生最佳学习心态,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实现自我调控。如:面对初一学生手忙脚乱不会学习历史的状态时,我引用印度诗人的:“播种一个信念,收获一个行动;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个性格;播种一个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的教育规律诗,与他们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谈心对话,并介绍一些学习历史课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信,使全班学生信心倍增、精神振奋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由此可见,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生命的对话、宽松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和民主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三、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让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系统等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一切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在课改实践中,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往往是上了这一课又要忙着准备下一课的内容,有时为了一个探索性的问题的设计而绞尽脑汗,还总觉得不尽如人意,总觉得自己知识太贫乏,迫切地需要去学习、去充实自己。渴望了解更多课改的知识,渴望指导,渴望交流,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
在历史课程改革过程中,面对新课标、新教材,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很多,怎样设计好每一个教案,每一堂课?怎样处理好教材?设计什么样的探究问题,才能激发学生们积极的情感,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为什么自己的课堂效果不理想,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有对教材的验证及反思是否正确等等,这些都迫切需要大家在一起沟通和交流,让我们一起融入新课程,与新课程共同发展。

初中历史观课报告作文 初中历史观课报告模板文案:

每天要上那么多的课程,要说最喜欢的莫过于历史课了。
正如有人说的“读史知兴亡,悟史明得失。”虽然说现在不能很好地体会这句话,但是相信以后会深有体会的。
历史又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历史。虽然没有全部学过,但是目前来说最能给人带来震撼的莫过于中国古代史了。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又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年。谈起古代的中国,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这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啊。
古代的中国有许许多多杰出的创造,单单四大发明已经闻名全世界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让人自豪的地方,比如我国四大国粹。
第一个便是中国武术,中国武术又称中国功夫,提起中国功夫,很多人会想到武当派,峨嵋派;想到太极拳,醉拳、螳螂拳等等,甚至会想到把中国功夫传播到全世界的李小龙,他的截拳道真是了不起,既威力无穷又让人过足眼瘾。
其次便是我国的中医了,这中医的伟大之处便是通过内调使人恢复健康,我国历史上的名医更是多如牛毛,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望、闻、切、问,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还有三国时候的华佗,他的五禽戏虽然没有很好的保留下来却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麻沸散的发明更是影响至今;再有明代著名中医药学家李时珍,他编写的《本草纲目》不仅详细,完整,还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中医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再次是京剧,京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所以说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在我们伟大的艺术家梅兰芳的努力下,我国的京剧已经走向了全世界,并且获得了一致认可与喜爱。
最后要说的就是我国的书法了。我国的书法简直就是艺术上的创作,有的美观大方,有的奔放潇洒,有的雄浑壮阔,一些有名的作品更是有市无价,一字难求啊,而一些书法家,比如王羲之、欧阳询等都是耳熟能详,甚至是家喻户晓。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的文化可谓博大精深,那些璀璨的文化让世界为之惊叹,在这里也就不再多说了。
总之,一门古代历史可谓让人荡气回肠,学着学着不由得让人振奋不已。我爱历史,尢爱中国古代历史。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初中历史观课报告》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初中历史观课报告》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历史观课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在写《初中历史观课报告》上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