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2016感动中国候选人孙家栋谈北斗故事作文 孙家栋 感动中国文案

2019-03-10 综合文案 类别:素材 25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2016感动中国候选人孙家栋谈北斗故事作文 孙家栋 感动中国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2016感动中国候选人孙家栋谈北斗故事作文  孙家栋 感动中国文案

2016感动中国候选人孙家栋谈北斗故事作文 孙家栋 感动中国文案:

——专访“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
“这里头需要有很多技术力量,要靠我们自己。”
本刊记者\/杨时 彭辉
需要用一大段的篇幅,才可能较完整地写下孙家栋的头衔。在学术上,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如果结合当今中国科学领域最炙手可热的名词如“北斗”“嫦娥”,那他是北斗导航卫星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也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如果提及荣誉,他是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1967年成立之初,孙家栋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技术负责人。从此孙家栋开始与卫星结缘,先后担任了中国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在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个航天飞行器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的“卫星之父”。
2010年底的一天,孙家栋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办公室里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评述北斗计划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卫星整体发展状况。
中国新闻周刊:卫星导航功能是如何酝酿出来的?
孙家栋:1957年,苏联第一颗卫星上天。在那个年代,上天很不容易,科学家们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怎么将卫星送上去。至于送上去后干什么,当然也有少数科学家证明研究,但重点还是集中在这个梦想—怎么样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即上天。第一颗卫星上天后,老百姓很激动很兴奋,给科学家的震动也很大。
卫星上天后,科学家们就开始想如何让它为人类服务。卫星有三个方面的用途:信息传递、信息获取和导航。信息传递,比如说电视、通信。因为有了卫星,奥运会才能一夜之间传播到世界各地,才能成为一大笔盈利。
所谓的信息获取,就是气象卫星、资源卫星、天文卫星等等。相当于在卫星上装一个照相机,通过这个方法观测地球或者太阳等其他星星。美国刚刚宣布说发现了离地球最近的黑洞,形成的时间也很短,才30多年。这个发现对科学的推动是非常厉害的,这也就是依靠了卫星的信息获取功能。
再往下发展,科学家们就想,卫星发射上去之后,能不能把卫星当成一个自然星体去观察呢?这就讲到了导航问题。人类航海,一开始就是用北斗星来导航,通过测量北斗星的高度来换算出相应的地球纬度。有了人造卫星之后,能不能用它来导航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因为北斗星离人们很远,角度变化很小。此外,经过人们长期的观察,跟北斗星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可以换算出来的。而人造卫星围绕地球转动很快,观察计算起来很难。所以带着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开始想尽一切办法,动了很多脑筋。
经过大量科学研究之后,科学家们在理论上把这个问题摸索清楚了。一颗卫星传递下来的信号,经过处理以后,与地球的圆面交叉以后,在地面上画个圆环。假设有两颗卫星,就画个圆环,两个圆环一定有两个交叉点,所以当你接到两个卫星的信号的时候,你一定在这两个交叉点的其中一个。假设你能接到三颗卫星的信号,那么第三颗星和这两颗星间又有一个交叉点,你所在那个交叉点一定是三颗星信号的交叉点。就这样,利用天上三四颗卫星传下来的无线信号和地面的关系,经过一些复杂的数学处理以后,就可以做到精确定位。
但这又有另外一个问题:卫星围绕着地球在动,你怎么样保证随时随地都能看见四颗星呢?所以,光有四颗星是不够的,得围绕地球多打星。这样算来算去,得围绕地球做一个网,这个网里有24颗卫星。
这个理论是美国人先提出来的。美国的GPS卫星导航系统围绕地球发射24颗卫星,就可以保证在人类活动的大部分地区,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同时看到四颗星,可以满足导航定位的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美国GPS开始发展的时候,你就有所接触了吗?
孙家栋:那个时候,中国刚刚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邓小平到美国访问,就向美国总统提出来采购两个大项目,一个是通讯卫星,一个是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后来,我第一次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到美国去采购通讯卫星。代表团里还有中国科学院和广播电视部的同志。我们在美国停留40多天,和美国航天局的人接触,给我印象特别深。当时,GPS刚开始起步,他们给我们讲,GPS是要提供全球性服务的。事实上,GPS系统也是一步一步不断在调整和改进。一开始,GPS的目的性很强,就是为军事服务,但是办成了以后,美国人就渐渐发现民用领域的作用特别大。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的卫星发展过程有什么特点?导航卫星又是如何起步的?
孙家栋: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号上天以后,我感觉国家对于航天事业的指导方针是非常明确的,可以归纳为四个字,就是发展“急用”和“实用”项目。当时,提出来先发展“尖兵”,也就是监控卫星。后来就开始研制返回式卫星。前者是信息传递,后者就是信息获取。在这个基础上,就开始搞通讯卫星,因为部队需要通讯。通讯卫星没上天以前,通讯就靠铁路边上的一排电线杆子。到了80年代初,就开始搞气象卫星。
80年代中期,有科学家开始反复探讨卫星导航问题,我印象最深的,是以陈芳允为代表提出的双星定位理论。结合我们国家的特点,经济实力的情况,以及在国际上的地位,科学家们在一块反复研究这个问题。得出的第一个意见是,我们国家在那个年代暂时还没有建设全球性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需求。其次,要结合国家的经济实力,得有个长远的规划。根据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如果要搞一个全球性的卫星系统,经济上难以承受。第三,那个时候的技术水平也难以保障,如果搞全球的导航定位,技术上需要克服很多困难。
但是,我们也认为,当时国家虽然没有全球性的需要,但从长远考虑,今后建立全球性的导航定位系统,对于本国经济发展一定是需要的。
中国新闻周刊:北斗系统现在开始推广民用,在应用方面,北斗系统面临什么挑战?
孙家栋:我们要给使用者树立信心,比如航天段的保证,不能说今天发六颗星,明天就坏三颗,那么谁还买你这个终端机?另外,地面管理等等也都是一套很复杂的系统,要对用户负责,出现问题要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与服务。此外,不能对军用和民用区别看待。在和平时期,民用其实更重要。
总之,一定要让用户觉得方便可靠。GPS在市场上有如此大的份额,你不可能把他都挤出去。我的想法是,我们要加强和美国GPS的联系,尽量做到互操作,同时不影响我们系统的独立自主。也就是说,让我们的用户机既可以接受GPS的信号,又能接受北斗的信号,两个信号可以同时综合使用,提高精度。如果GPS搞“小动作”,可以把它关闭掉,我们自己的北斗可以独立工作。这种芯片要靠我们自己开发,别人是不可能给你开发的。所以,这里头需要有很多技术力量,要靠我们自己。不过,我想,要开发个芯片也不是什么难事。
我们使用的所有终端设备,要特别强调国产化。假如到了2020年,北斗的产值是四五千个亿,而其中有三千个亿是买外国的零部件回来装的,中国的附加值就一千个亿——咱们千万别干这个事。在这个问题上,国家要下决心。
关于北斗系统的应用,我感觉当前形势还是很好的,各级领导都开始认识到民用领域的重要性。我感觉再有个两三年时间,北斗系统基本组成一个区域网,到那个时候,北斗的应用会达到一个高潮。
更多热门文章:

2016感动中国候选人孙家栋谈北斗故事作文 孙家栋 感动中国文案:

2016《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名单已经揭晓,这10个人分别是: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孙家栋、三进火海舍己救人的王锋、在大山深处教书育人36年的支月英、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国扎根农村的秦玥飞、训练中壮烈牺牲的舰载机飞行员张超、在平凡岗位上创造非凡业绩的电焊工李万军、让众多患者挺直脊梁的好医生梁益建、红丝带学校创办人郭小平、量子通信的领跑者潘建伟、焦裕禄式的好干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此外,“感动中国”还向中国女排特别致敬。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自2002年起,《感动中国》每年从社会各行各业推选出十位人物,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感动中国》秉承过去14年的传统不变,广泛吸纳观众意见,通过多种投票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评选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和群体。
更多相关观后感推荐:
1.201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典礼观后感
2.感动中国2016年度十大人物事迹观后感
3.感动中国颁奖2017观后感
4.2017年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5.201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6.2017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7.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的观后感
8.2017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汇总
9.2017年中央频道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视频
10.2017年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2016感动中国候选人孙家栋谈北斗故事作文 孙家栋 感动中国文案:

运载火箭和卫星总体技术专家。原籍辽宁复县,生于辽宁盖县。1958年毕业于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设计专业。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研究员、高级科技顾问。1929年生,男,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8年孙家栋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
1951年被空军选派到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设计维修及管理。
1958年毕业,获得全苏斯大林金质奖章。回国后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从事导弹原创工作。
1960年孙家栋担任型号总体主任设计师。
1967年参加领导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以及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71年任总体设计师的“实践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1975年任总体设计师的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1980年获七机部劳动模范称号,1984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2年孙家栋任航天部总工程师。
1984年,作为总设计师领导中国第一颗同步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发射成功。
1985年任航天部副部长。
1986年任中国第二代卫星“东方红三号”,“风云二号”、中巴合作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总设计师。
1989年担任中国火箭进入国际市场谈判代表团团长,参加中美两国政府间的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协议谈判。
1988年孙家栋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2年当选中科院院士,1996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曾任东方红一号、实践一号、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作为东方红二号、三号试验通信卫星、资源一号卫星、北斗一号导航卫星、中星22号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制定卫星总体方案,现担任绕月工程总设计师,并任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环境一号卫星和鑫诺二号大容量通信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
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3年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2009年2月受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聘请出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名誉校长。
在中国的航天史上,孙家栋是中国第一枚导弹总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的传奇人生与中国航天发展中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孙家栋是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2009年4月15日0时16分,孙家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参加指挥的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发射任务又一次获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100个航天飞行器,这之中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在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奇迹般地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孙家栋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孙家栋曾经动情地说:“搞了一辈子航天,航天已经像我的‘爱好’一样,这辈子都不会离开了。”

2016感动中国候选人孙家栋谈北斗故事作文 孙家栋 感动中国文案:

卫星导航系统是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我国目前已经发射成功了的北斗导航卫星22颗。
3月30日凌晨4时1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22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这是2016年春节后中国航天的首次发射。
这颗星属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卫星入轨并完成在轨测试后,与其它在轨卫星共同提供服务,将进一步增强北斗导航定位系统星座稳健性,强化系统服务能力,为系统服务从区域向全球拓展奠定坚实基础。
长征三号甲火箭是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本次发射任务是长征系列火箭第225次发射,是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的第73次发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发射次数已占中国运载火箭所有发射次数的近三分之一。
长征三号甲与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三型火箭共同构成了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该系列火箭目前包揽了我国所有高轨道航天器发射任务,主要用于执行北斗导航工程、通信卫星、国际商业卫星等发射任务。
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率高达98%,是长征火箭家族中的“金牌火箭”,也是中国航天高强密度发射的“主力火箭”。2015年曾创下中国航天单一型号火箭年发射次数9次的“最多”纪录和发射周期17天一发箭的“最快”纪录。
据悉,“十三五”期间,长三甲系列火箭仍将保持每年10次左右的发射频率,并有望在此期间迎来百次发射,成为长征火箭家族里第一个单一系列发射次数过百的火箭。
中国火箭的“百次”跨越
2007年,中国长征火箭家族完成第一个百次发射。
2010年,担当“主力军”的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完成百次发射。
“十三五”期间,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将有望实现单一系列火箭的百次发射。
2024年前后,在所有飞行过的十余种火箭中,长三甲系列火箭中的长三乙火箭将有望完成单发火箭的百次发射。
相关阅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2012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正式版1.0正式公布,北斗导航业务正式对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2013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一周年新闻发布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召开,正式发布了《北斗系统公开服务性能规范(1.0版)》和《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2.0版)》两个系统文件。
2014年11月23日,国际海事组织海上安全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认可的航行安全通函,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成为全球无线电导航系统的组成部分,取得面向海事应用的国际合法地位。
中国的卫星导航系统已获得国际海事组织的认可。


结语: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2016感动中国候选人孙家栋谈北斗故事》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写《2016感动中国候选人孙家栋谈北斗故事》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2016感动中国候选人孙家栋谈北斗故事》优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2016感动中国候选人孙家栋谈北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