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农民的儿子于海河先进事迹(7)作文 文案

2019-03-09 综合文案 类别:素材 1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农民的儿子于海河先进事迹(7)作文 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农民的儿子于海河先进事迹(7)作文  文案

农民的儿子于海河先进事迹(7)作文 文案:

他用任劳任怨、大公无私书写了一个凡人的崇高
20多年来,于海河很少休假,即便在他生命中最疼痛难忍的那几天。2013年10月末,于海河就感到腹部疼痛难忍,豆大的汗珠顺着脸往下淌。园区的同事劝他去医院,他说:“没事。等11月中旬园区完成上级验收,把2014年园区规划做完,我就去医院看看。”
11月4日,两个上级检查组走后,身边同事发现于海河的脸色越发不对劲了,一直用面巾纸擦汗。“没事,就是有点胃疼。我回去休息一会就好了。”
11月5日下午,见大量的止痛药也止不住疼痛了,从没和于海河红过脸的毛淑香急了:“这都什么样了还不去医院,你想咋地啊?材料回来再整不行吗?”
到了医院,医生诊断于海河的阑尾炎可能已经穿孔,必须马上进行手术。当于海河的腹腔被切开的时候,医护人员都惊呆了——腹腔内聚集了大量脓液,散发出阵阵刺鼻的气味……
这疼痛,要什么样的毅力才能忍受?!
可一下手术台,于海河就让园区文书车丽娜马上把要送审的文件送到医院。车丽娜哭着告诉我们:“推开病房门的一刹那,我惊呆了。于主席呼吸微弱、全身发抖,好像麻药劲儿还没过,腹部插着两根导管,里面都是脓液,手上还在输着液……”然而,就是这样,于海河依然用发抖的双手接过材料,一页一页仔细地翻看。看完材料,已是晚上8点多了。
11月6日早上7点,于海河让家人打开电脑,他要再看一遍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申报材料。8点刚过,也就是他改完材料的一小时之后,于海河突然口吐浓液,因腹腔重度感染引发败血症,经抢救无效逝世。
“要知道结果是这样,我们就是抬,也要早点把他抬到医院去!我没照顾好老大哥啊!”园区副主任崔天祥内疚、自责。
县委书记朱海涛说:“是我对不起海河,鞭打快牛,给他安排了太多的工作……”
为于海河守灵三天的七星泡镇永兴村党支部书记邓淑芳痛哭流涕:“海河,有病你咋不早看呢?党也没让你这么挺着啊!”
2013年11月9日,中共宝清县委做出开展向于海河学习活动的决定;12月4日,中共双鸭山市委做出向于海河学习的决定。
2014年1月20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决定追认于海河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
在于海河的QQ空间里,抒怀言志的文章有很多。如:“能在静夜里独对心灵,检讨内心深处的污浊,那就是智者的勇气!……总得让自己快乐,看天上云卷云舒,赏门前花开花落,红尘滚滚,我自泰然不惊,去留无意,任水东流!只走自己的路,前边风景独好!”
他不仅仅是在“每日三省”,更是在抒发自己的志向和追求。他在自己的QQ空间里说,这辈子都要牢固树立“知足、感恩、担当、自律、求是、争先”这六种意识。
苍山不语,自有它的崇高;大地不语,自有它的辽阔;松柏不语,自有它的挺拔;太阳不语,自有它的热烈。
没有豪迈誓言和惊天壮举的于海河是平凡的,但他却用任劳任怨、大公无私书写了一个凡人的崇高。
于海河——不愧为农民的好儿子!

农民的儿子于海河先进事迹(7)作文 文案:

“嗨!学校的房子快散架了,也没钱修,只好停课了。”村支书皱着眉头回答。
“那怎么行啊?!”当过小学校长的于海河顿时急了。到现场一看,学校确实破烂到没法用的程度了。
“得抓紧把学校建起来!”他坚定地对村干部们说。
“那要几十万元呢!哪儿有这笔钱啊?”村干部一脸无奈。
“咋解决自留地回收问题,这些日子我也没想出啥好办法来。现在正好,把自留地收回来重新发包,用发包费建学校!”
“这可太难了。信不?你收地,得有人和你拼命!”
于海河说:“你们带头儿,谁和你们有亲戚关系,就先收谁的。”
他又开始一家一家推心置腹地聊。那几天,于海河的嘴角烂了,嗓子哑了……他的执着令村民感动,大部分村民交出了荒地,只剩下几户坚决不交。
不管咋说,学校必须建。在得到大多数村民的同意后,他带着分地小组在个别村民的谩骂和撕扯中,一边重申政策,一边丈量土地。
第二天一早,一个村民拎着把菜刀闯进门来,“咣”地一声砍在桌子上:“我告诉你,要地不行,要命一条!”
“咋地,想行凶吗?我也告诉你,如果你把我砍死了,我是因公殉职,你却必须杀人偿命!”一向待人温和的于海河把脸撂了下来。
对方被于海河的凛然无畏给镇住了:“那……那我们种得好好的,凭啥要收回去?”
见对方服软了,于海河的态度也温和下来,他讲完政策讲道理:“谁家没孩子啊,咱农村的孩子要是不上学,就一点儿出路都没有啊。难道你不盼自个儿的孩子将来上大学、有出息吗?”
来人半晌无语,收了菜刀默然离去。
盖新校舍的钱,终于有了着落!
上访就找于海河
七星泡是全县17个乡镇中最大的一个镇,也是全县经济最差、债务最多的一个镇。2001年3月,经过撤乡并镇,拥有1.8万人口的凉水乡被并入七星泡镇。至此,七星泡镇共有28个村40个屯近7万人口。
当时刚上任两个月的七星泡镇党委书记徐顶国大体核算了一下全镇的财务状况——镇政府欠外债2000多万元,各村欠外债8000多万元。别的不说,仅镇里欠一个饭店的“白条”就装了一编织袋。
债务多,矛盾就多,干群关系紧张,镇政府经常被上访的农民围攻。三层的办公楼,很难找到一扇玻璃完整的窗户。因为镇机关干部常常开不出工资,上班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社会治安更是糟糕透顶,每年都会发生多起凶杀案。不到三年换了两任镇长,但工作局面变化不大。
徐顶国的心里就像长了草,找时任县委书记的范凤阳请求换岗:“七星泡的情况太复杂,我的工作压力很大,给我配一个得力的镇长吧!”
范凤阳说:“我知道,你这三年挺不容易。我一定给你选一个最好的镇长!”
不久,徐顶国等来了于海河。上任那天,温和、厚道的于海河笑着说:“徐书记,我不怕麻烦,也不怕累,以后有事你尽管交给我吧。”
当时,七星泡最难缠的问题就是群体性上访,镇政府的走廊里总是挤满了上访的群众。于海河每天一上班,就对上访群众说:“来来来,都到我办公室门口排队,有事进来和我说。找别人,最后也得到我这儿解决。”
于海河耐心地倾听每一个上访人的“诉苦”。从三年五年的旧事到十年八年的老账,他都一件件认真记下来……到了饭口没谈完,就带着上访人去食堂边吃边谈;晚上下班时还没谈完,就加班接着谈,直到上访人满意地离开。碰到没钱回家的,他就自掏腰包给上访者买车票。对那些不方便来镇里的,他就通过电话谈。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即便上访者深更半夜打来电话,他也耐心接听。
有人对于海河的工作方式很不理解:“净是些胡搅蛮缠的农民,你天天把功夫耗在接访上,就不烦?”
“我爹妈都是农民,我就是农民的儿子。有啥烦的?”于海河说得心平气静。
有人说,于海河有一副菩萨心肠,看到他的慈眉善目,气就消了一半;有人说,他的心就像一盆火,再冷的坚冰都能焐化了。
因为镇政府没钱,所以冬天也没暖气。于海河在零下四五度的办公室里,坐着一把冰冷的硬椅子接访,时间长了,生生把腿冻成了脓性关节炎。
深知基层工作难处的人都说,接访是“天下第一难”。来上访的大多是一肚子气,有开口就骂娘的,有拎着棍子揣着刀的。“别人见了上访的都躲,只有海河从来不躲事。他来了,可给我解了围。在我俩的分工上,海河在家接访、坐镇,处理日常事务;我跑外,协调上下关系,争取各方支持。”徐顶国说。
更令徐顶国感动的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于海河将镇财政所和28个村40个屯十几年的乱账,什么三角债、罗圈债,都捋得一清二楚,并制订了详细的还债计划。
出人意料的是,年底收农业税的时候,镇上没有像往年那样怨声载道。过去,七星泡镇的税收进度总是全县排老末,而这年竟破天荒地进入了先进行列。这让徐顶国对于海河的看法从颇有好感变为肃然起敬。
“你说他得下多大功夫?他真是太了不起了!”至今,徐顶国说起于海河的那股认真劲,依然钦佩不已。
2004年年末,七星泡镇各项工作考核从以往的全县末位跃至全县前茅,信访工作更是破天荒地从全县倒数第一升为排名第二。
2006年,徐顶国升任东升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临别时,他搂着于海河的肩膀动情地说:“兄弟,没有你,我在七星泡很难坚持到今天!”
徐顶国说,这些年每次聚到一起,他都要先敬于海河一杯。开始,于海河不接受:“过去你是我的班长,现在又是县领导,你先敬我,我怎么承受得起啊!”
“我是发自内心地敬重他的品格——无私、大度、厚道、善良、高尚!不是他走了我才这样评价他,他活着时,我在内心就这么认为的。他也看出我是真心实意地尊重他,后来我再先敬他酒,也就不推辞了。喝了之后他就敬我,然后我俩再共同干一杯。逢个年啊节的,两家都要在一起坐坐。每次我俩至少要喝三杯酒。”

农民的儿子于海河先进事迹(7)作文 文案:

在七星泡镇担任镇长、党委书记期间,于海河带头引导农民种植经济效益好的甜菜、烤烟,“金疙瘩”“金叶子”让许多农户走上了富裕之路。
县委书记朱海涛说:“海河为人朴实,但他有超前意识。那么多年前他就在村里试行园区建设,后来又在乡镇、全县推广。他的成长伴随着园区的发展,他的成长也伴随着宝清县农民的增收致富。”
“打赢这次官司多亏了于局长”
2011年,这个县发生一起假种子案,殃及4个乡镇7个村屯的42家农户。农业局接到农民上访投诉后,于海河领着农民去省城找鉴定单位,找主管部门,几次连夜赶往省城联系有关部门实施打假维权。最终,二审判决农民胜诉。朝阳乡灯塔村村民徐长友充满感激地说:“打赢这次官司多亏了于局长,他为我们讨回了经济赔偿,却没喝过我们的一口水啊!”
于海河怀着对农民深厚的感情,维护农民群众合法的切身利益,带领同事们主动出击,这一年仅在“绿剑护农”农资打假专项行动中就查处14起农资违法案,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85万元;查处4起损害农民利益案件,减轻农民经济负担12万元。宝清县被评为全省“减轻农民负担先进县”。
“他是一个视工作为生命的人”
“凌空千里望京津,笑看中华气象新。报效国家平生愿,三农自有后来人!”这是于海河在北京农业干部学院学习结束后写的一首诗。为了实现做好三农工作、报效国家的夙愿,他踏踏实实、全身心地忘我工作。他的女儿于立雪说:“‘工作忙’是爸爸几十年里最常说的三个字,他是一个视工作为生命的人。”
“他拖着一双病腿调走了”
干什么工作都特别执着认真、扎扎实实,是于海河几十年来养成的习惯。在龙头镇担任党委书记时,他到矛盾尖锐、信访突出的柳毛河村深入走访,将农民的诉求分解成28个问题,逐一梳理,通过解决问题谋求发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于海河到七星泡镇担任镇长时,当地的信访量非常大。为了解决在市里、省里挂号的“上访村”三合村的问题,他在这个村住了3个来月,走访了一家又一家,连村干部都不知道本村究竟有多少村民没有耕地,他却了解得清清楚楚。
他曾经连续几十天不间断地天天接待上访人。考虑到上访人的住处大都离镇政府较远,回去晚了赶不上客车,他宁肯中午自己饿着,也要坚守在办公室里继续接访。那些年,镇里的财力非常紧张,取暖条件差,于海河接访时在屋里一坐就是一天,脚都冻麻木了,日久天长坐下了骨关节炎病。转眼间五六年过去了,他走路时还是一瘸一拐的,在椅子上坐时间长了就站不起来。在于海河与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七星泡这个有着6万多人口、一度是“信访重灾区”的大镇,信访案件逐渐地减少了。这个镇永兴村党支部书记邓淑芳说,于海河书记是迈着一双好腿来到七星泡镇的,他却拖着一双病腿调走了。
2009年12月份,夹信子镇夹信子村发生一起信访案件,由于干群之间矛盾尖锐,1400多名村民署名从网上向国家信访总局发送上访信。县委专门召开常委会,只有一个议题:选派时任农业局党委书记的于海河兼任夹信子镇党委书记,首要任务就是解决信访问题。上任后几天时间,全村300多户人家,于海河走访了一多半。他与村民促膝谈心,把自己融入到群众之中,摸清了这个村的情况,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新的村级领导班子选举出来,上访人的怨气也逐渐消了。
这么多年来,于海河解决了一起又一起纠纷,平息了一个又一个矛盾。县委书记朱海涛在全县干部大会上表扬他说,于海河走到哪里,哪里就稳定,哪里的农民就会安心地发展经济。咱们就应该树立这样的典型,全县的干部都要向于海河学习。
“老于的辛劳奔波没有白费劲”
加快发展经济、让百姓早日脱贫致富,这是于海河最大的愿望。20多年来,为了大地的丰收,为了农民的富裕,这个农民的儿子像个拼命三郎般不辞辛苦,无怨无悔地工作着。自打2010年挑上农业局局长这副担子后,于海河心中装的不再只是一乡一镇的农户,而是全县的广大农户了,萦绕在他心头脑际的是全县的三农事业。为了促进农业大发展、快发展,他竭尽全力向国家、省里争取各类农业项目,搞好示范园区建设。
这个县新能源办公室主任杨树林说:“有一次我跟于局长一起到省里争取一个项目,人太多了,排不上号,在走廊里站了两三个小时。好不容易把材料递上去了,工作人员认为不太充分,要求回去补充一下。于局长领着我们连夜乘火车返回佳木斯,没买到卧铺票,坐了一宿硬板,真是遭罪啊!”
农业局办公室主任赵泽强的感触更深。那一次他跟于海河去省里争取一个劳动力转移项目,办公室在五楼,于海河一瘸一拐地楼上楼下爬了十多次。他说:“最后,我发现局长怎么没了呢,找来找去,看见他蹲在厕所里满脸是汗,腿疼得站不起来了。我的眼泪顿时禁不住地流了下来。”
农业局党委书记刘汉涛说,老于干工作责任感强,执着而有韧劲。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沉得下去,拖着条病腿不辞辛劳地在农村奔波,苦口婆心地开导农民改变广种薄收的传统耕作习惯,更多地依靠科技力量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增产增收。在这过程中,他对全县的农业状况了然于胸,无论是做哪个项目的前期基础工作都有的放矢,思路清晰,准备充分。项目争取来之后,他从头到尾在现场指导、督促,一丝不苟地严格把关,不许走样。譬如,智能化水稻育秧基地建成后,前来视察的几位省领导都认为宝清县的这个项目做得最好,各地纷纷来人参观。老于的辛劳奔波没有白费劲。宝清县之所以能够争取来这么多惠及三农、造福百姓的项目,农业方面的各项工作位列全国一流、全省靠前、全市排头,国家级先进荣誉就获得了6项,于海河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得忍受多大的疼痛,太坚强了”
长年累月地忘我工作,加之工作环境比较艰苦,于海河的身体付出了代价。他在七星泡镇工作时坐下了骨关节炎病,走起路那个困难哪;到农业局工作后起早贪黑,饭不应时,积劳成疾,胰腺炎加重,发作起来是直不起腰、吃不下饭,甚至是无法入眠、大汗淋漓。然而,他干工作还是那么一股劲儿。

农民的儿子于海河先进事迹(7)作文 文案:

他是黑土地上的焦裕禄
一个好人走了。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声名显赫的伟业,没有一鸣惊人的事迹,他只是怀着一颗对党、对人民的感恩之心,始终把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凭着满腔赤诚和热情,一步一个脚印地埋头实干,把意气风发的美好青春、精力旺盛的充沛壮年都无私地奉献给了宝清县的三农事业。
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他的爱心与坦诚在淳朴的农民心中消融化解了一股股怨气、一个个疙瘩,他的汗水与心血在宝清县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浇灌出了甜美丰硕的果实,他的业绩与功劳一笔一笔地记在了老百姓的心里。
2013年11月6日上午,积劳成疾的于海河因病辞世,年仅51岁。去世前两天,他还在园区安排部署工作;去世前一天,他还在政协主持召开一个会议;去世前一小时,他在病榻上还要求工作人员把要上报的材料拿来,让他再看一遍……
这一天,七星泡镇永兴村党支部书记邓淑芳偶然得知于海河病逝的消息后,坐车直接去了县殡仪馆。她说:“我的眼泪怎么也止不住了,哭了一道。看到海河静静地躺在那里,我哭着说:‘海河,你既是大姐的好领导,又是大姐的好老弟。你谁都对得起,就是没对得起自己。为了工作你什么都不顾,你让大姐好心痛啊!’我在殡仪馆守了3天。我看见朝阳乡、尖山子乡的农民打车来了,龙头镇兰花村的村民也来了,大家都是自发赶来送这位老百姓心目中的好书记、好镇长。”
“他是黑土地上的焦裕禄!”这是县委书记朱海涛对于海河的评价。
“他这辈子呀,净想着农民了!”
于海河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他的妻子毛淑香说:“海河常跟我叨咕:‘我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我小时候就有个想法,等我长大以后能做点儿什么,一定给农民多办实事。无论我在哪个岗位上,都不能忘了农民。否则,对不起生我养我的父母双亲。’他这辈子呀,净想着农民了!”
担任过20多年乡镇主要领导的于海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实心实意地帮助农民排忧解难,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只要是农民的事儿,就是我的事儿”
七星泡镇永兴村永丰屯的路不好走,一到雨天更是泥泞不堪,农民得背着孩子去上学。于海河得知后,经多方协调,将两公里的泥水路整修好了,解决了村里孩子上学难的问题。修路时,他拖着病腿,在现场跟着干。
这个镇福兴村70多岁的老会计王文全说:“于书记的妻子没工作,在县城里开了一个小旅店和一个小吃铺,他跟我说:‘老王啊,我知道你们村困难,没有经费。你到县里办事儿就上我家那儿吃住,不要钱。只要是农民的事儿,就是我的事儿,就等于帮我做工作了。’你看这人多高尚。俺们村有个呆傻残疾人,家里特别困难。有一次我领他去镇里找民政助理,没找到。碰见于书记了,他问我干啥来了。我把情况一说,他掏出200块钱说:‘这是我的工资钱,你领他回去先解决一下燃眉之急。’我非常感动,于海河真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啊!”
三合村村委会主任孟凡君说,不少村干部到县城办事时都住过于海河家的小旅店,他就住过多次,没交过一分钱。
他们说,无论是村里的事儿还是村民的事儿,只要去找于海河,他没有一次推脱,都是尽心尽力地帮助解决。于海河调到农委和农业局之后,也是这样热心地给农民办事。他把解决农民的烦心事儿当成了自己的责任。
2012年秋涝,朝阳乡绿鑫水稻合作社农民收获的粮食水分大,卖不出去又没有地方储存,于海河帮助联系找好粮库和晾晒场,使400多吨粮食避免了损失。一位农民感慨地说:“于局长帮了我们的大忙,这就相当于救了我们农民的命啊!”为了帮助绿鑫水稻合作社继续规模经营、连片种植,他又帮他们申请到了育秧大棚、催芽车间项目,实现了科技化催芽。
“我得让他们心里暖和点儿”
于海河善待每一个农民,没有一点架子。即使是对上访人也是以诚相见,以礼相待。
七星泡镇三合村有个村民听说于海河去世了,叹着气跟村主任孟凡君说:“白瞎了,于书记真是个好人。我去上访时,他领我到食堂吃饭,还给我买过车票呢。”
青原镇有个农民由于跟村里发生土地纠纷问题,连续多年到处上访。她找过于海河几次后,态度不那么强硬了。农业局党委副书记刘希民说:“我就听她说过:‘于局长这个人好,没骗过我,跟我说话从来没大声过,和和气气的。以后我要再出去上访,如果不事先跟于局长打个招呼,我就不够人了。’”
“这人行,跟我们不打官腔、不整虚的!大年初七能到农户家里了解情况,一住就是好几天,看得出他心里有老百姓。”龙头镇柳毛河村村民于学涛五年前跟于海河打过交道。当时,他们村有数百名村民由于林业资源权属问题集体去县里上访。于海河任镇党委书记没几天,就深入到这个村走访群众了解情况……
2012年于海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在接待农民上访时,常常换位思考——我的父母也是农民,假若他们有了委屈去上访,遭到了推诿、慢待,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即使我满足不了上访人的诉求,我也得让他们心里暖和点儿。”
“这笔账我没法还了”
自从当上了乡镇领导,于海河就殚精竭虑地为农民致富操劳。他在龙头乡担任常务副乡长期间,兼任种子站站长,跑断腿磨破嘴地推广优良大豆品种“153”,推行经济作物红小豆实施园区经营。刚开始时,农民不认。于海河采取各种措施,带领同事们创办了种子基地,还举办培训班,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让不少农户秋后抱回了“金砖”。
这个镇兰花村农民高天平说:“我是个调皮捣蛋的人,于海河劝我种植红小豆时,我说那得有成本,是有风险的,弄不好赔钱了,损失算谁的呀?于海河从兜里掏出800元钱给我说:‘这个成本我先垫付,万一损失了算我的。’秋后获得了好收成,我去还钱时,他说啥也不要。唉,这笔账我没法还了。我更感觉欠于书记一笔良心账啊!”
在七星泡镇担任镇长、党委书记期间,于海河带头引导农民种植经济效益好的甜菜、烤烟,“金疙瘩”“金叶子”让许多农户走上了富裕之路。
县委书记朱海涛说:“海河为人朴实,但他有超前意识。那么多年前他就在村里试行园区建设,后来又在乡镇、全县推广。他的成长伴随着园区的发展,他的成长也伴随着宝清县农民的增收致富。”
“打赢这次官司多亏了于局长”
2011年,这个县发生一起假种子案,殃及4个乡镇7个村屯的42家农户。农业局接到农民上访投诉后,于海河领着农民去省城找鉴定单位,找主管部门,几次连夜赶往省城联系有关部门实施打假维权。最终,二审判决农民胜诉。朝阳乡灯塔村村民徐长友充满感激地说:“打赢这次官司多亏了于局长,他为我们讨回了经济赔偿,却没喝过我们的一口水啊!”
于海河怀着对农民深厚的感情,维护农民群众合法的切身利益,带领同事们主动出击,这一年仅在“绿剑护农”农资打假专项行动中就查处14起农资违法案,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85万元;查处4起损害农民利益案件,减轻农民经济负担12万元。宝清县被评为全省“减轻农民负担先进县”。
“他是一个视工作为生命的人”
“凌空千里望京津,笑看中华气象新。报效国家平生愿,三农自有后来人!”这是于海河在北京农业干部学院学习结束后写的一首诗。为了实现做好三农工作、报效国家的夙愿,他踏踏实实、全身心地忘我工作。他的女儿于立雪说:“‘工作忙’是爸爸几十年里最常说的三个字,他是一个视工作为生命的人。”
“他拖着一双病腿调走了”
干什么工作都特别执着认真、扎扎实实,是于海河几十年来养成的习惯。在龙头镇担任党委书记时,他到矛盾尖锐、信访突出的柳毛河村深入走访,将农民的诉求分解成28个问题,逐一梳理,通过解决问题谋求发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于海河到七星泡镇担任镇长时,当地的信访量非常大。为了解决在市里、省里挂号的“上访村”三合村的问题,他在这个村住了3个来月,走访了一家又一家,连村干部都不知道本村究竟有多少村民没有耕地,他却了解得清清楚楚。
他曾经连续几十天不间断地天天接待上访人。考虑到上访人的住处大都离镇政府较远,回去晚了赶不上客车,他宁肯中午自己饿着,也要坚守在办公室里继续接访。那些年,镇里的财力非常紧张,取暖条件差,于海河接访时在屋里一坐就是一天,脚都冻麻木了,日久天长坐下了骨关节炎病。转眼间五六年过去了,他走路时还是一瘸一拐的,在椅子上坐时间长了就站不起来。在于海河与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七星泡这个有着6万多人口、一度是“信访重灾区”的大镇,信访案件逐渐地减少了。这个镇永兴村党支部书记邓淑芳说,于海河书记是迈着一双好腿来到七星泡镇的,他却拖着一双病腿调走了。
2009年12月份,夹信子镇夹信子村发生一起信访案件,由于干群之间矛盾尖锐,1400多名村民署名从网上向国家信访总局发送上访信。县委专门召开常委会,只有一个议题:选派时任农业局党委书记的于海河兼任夹信子镇党委书记,首要任务就是解决信访问题。上任后几天时间,全村300多户人家,于海河走访了一多半。他与村民促膝谈心,把自己融入到群众之中,摸清了这个村的情况,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新的村级领导班子选举出来,上访人的怨气也逐渐消了。
这么多年来,于海河解决了一起又一起纠纷,平息了一个又一个矛盾。县委书记朱海涛在全县干部大会上表扬他说,于海河走到哪里,哪里就稳定,哪里的农民就会安心地发展经济。咱们就应该树立这样的典型,全县的干部都要向于海河学习。
“老于的辛劳奔波没有白费劲”
加快发展经济、让百姓早日脱贫致富,这是于海河最大的愿望。20多年来,为了大地的丰收,为了农民的富裕,这个农民的儿子像个拼命三郎般不辞辛苦,无怨无悔地工作着。自打2010年挑上农业局局长这副担子后,于海河心中装的不再只是一乡一镇的农户,而是全县的广大农户了,萦绕在他心头脑际的是全县的三农事业。为了促进农业大发展、快发展,他竭尽全力向国家、省里争取各类农业项目,搞好示范园区建设。
这个县新能源办公室主任杨树林说:“有一次我跟于局长一起到省里争取一个项目,人太多了,排不上号,在走廊里站了两三个小时。好不容易把材料递上去了,工作人员认为不太充分,要求回去补充一下。于局长领着我们连夜乘火车返回佳木斯,没买到卧铺票,坐了一宿硬板,真是遭罪啊!”
农业局办公室主任赵泽强的感触更深。那一次他跟于海河去省里争取一个劳动力转移项目,办公室在五楼,于海河一瘸一拐地楼上楼下爬了十多次。他说:“最后,我发现局长怎么没了呢,找来找去,看见他蹲在厕所里满脸是汗,腿疼得站不起来了。我的眼泪顿时禁不住地流了下来。”
农业局党委书记刘汉涛说,老于干工作责任感强,执着而有韧劲。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沉得下去,拖着条病腿不辞辛劳地在农村奔波,苦口婆心地开导农民改变广种薄收的传统耕作习惯,更多地依靠科技力量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增产增收。在这过程中,他对全县的农业状况了然于胸,无论是做哪个项目的前期基础工作都有的放矢,思路清晰,准备充分。项目争取来之后,他从头到尾在现场指导、督促,一丝不苟地严格把关,不许走样。譬如,智能化水稻育秧基地建成后,前来视察的几位省领导都认为宝清县的这个项目做得最好,各地纷纷来人参观。老于的辛劳奔波没有白费劲。宝清县之所以能够争取来这么多惠及三农、造福百姓的项目,农业方面的各项工作位列全国一流、全省靠前、全市排头,国家级先进荣誉就获得了6项,于海河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得忍受多大的疼痛,太坚强了”
长年累月地忘我工作,加之工作环境比较艰苦,于海河的身体付出了代价。他在七星泡镇工作时坐下了骨关节炎病,走起路那个困难哪;到农业局工作后起早贪黑,饭不应时,积劳成疾,胰腺炎加重,发作起来是直不起腰、吃不下饭,甚至是无法入眠、大汗淋漓。然而,他干工作还是那么一股劲儿。
前年,于海河的爱人毛淑香硬拉着丈夫去省城一家骨科医院看腿病,医生诊断他的骨关节膜都磨没了,又得知他是自己上下楼梯,摇着头说:“不可思议,不可思议。”
妻子哭了,他安慰说:“等忙完这段儿,我一定好好治疗。”然而,“这一段”,一拖就是两年多。这其间,失去了骨关节膜,走路时腿骨摩擦的疼痛,于海河是怎样忍受的啊!
2012年,当上县政协副主席兼任农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后,于海河依然总是有干不完的工作,大半时间都在园区操劳。这个园区是他担任农业局局长期间一手筹建起来的,倾注着他的多少汗水和心血啊。时任省委书记的吉炳轩来检查园区建设时,给予了高度评价。现任省委书记王宪魁也对园区建设予以充分肯定,他说宝清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抓得实、抓得细、抓得好,你们一定要把它建设成全省排头、全国一流的园区,成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标杆。领导的鼓励与鞭策,更加增强了于海河抓好农业园区建设的信心和劲头。
于海河发病那几天,刚好赶上园区多项工作的年终检查验收。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在园区,与大家一起查缺补漏,做实各项工作。
大把的止痛药也掩盖不了于海河的病情。妻子问他怎么了,他说我在园区抬东西时抻着了,不要紧。妻子要陪他上医院,他一再说:“这都是我一手操办的工作,不能没干完就给撂下。没事儿,我能挺住。等忙完了这段儿,我一定去看医生。”
11月5日下午2点,妻子毛淑香强行将疼痛难忍的丈夫送到了县医院。当于海河被推进手术室打开腹腔时,里面积聚了大量的脓液,发出了刺鼻的气味。医生含泪说,腹腔感染肯定是好几天了,这得忍受多大的疼痛,太坚强了!
“对父母是孝子,对国家更是忠臣”
出身于农民家庭的于海河,始终不忘本,在工作上高标准,在生活上却是低要求。无欲则刚,他俭朴清廉,不牟私利。
“他这辈子从来没挑过吃没挑过穿”
于海河的妻子毛淑香说:“海河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跟过去比,咱家现在太幸福了’。他这辈子从来没挑过吃没挑过穿,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的剩饭,他都舍不得糟践。”
他的同事都说于海河不像个领导干部,穿戴普普通通,经常一瘸一拐、满面风尘地背个大包出入在田间地头、村屯小道,是典型的“农民”形象。即使出公差跑项目,他也坚持吃住简单,从不讲排场,尽量节省开支。
农业局副局长朱辉说:“我俩以前都是乡镇中心校校长,相识20多年了,我从来没见他穿过什么名牌,也没见他打过麻将、跳过舞。如果说他有业余爱好的话,大概就是看书。”
“开再好的车,农民骂娘也丢脸”
无论是在乡镇还是在农业局工作,为人低调的于海河从来不讲排场。
于海河的女儿于清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爸一点儿都不摆谱,他在七星泡镇当镇长、书记时,回县城里办事儿还骑着摩托车满街跑呢。”于海河自己解释说,当时他们家已经安置在县城,家里有台摩托车。县城本来不很大,上哪儿办事骑着摩托车都很方便。七星泡镇财力紧张,连取暖煤都省着用,能省就省点。再说,乡镇的小车司机一年到头都得不到休息,何必折腾他们陪着自己呢?
农业局与农委合并后,工作千头万绪,离不开三农,离不开下基层。县领导体谅他们的辛劳,将一辆车奖励给农业局用。这台车性能好、马力大,坐在里面也舒服。可谁也没想到,这台许多人都希望得到的好车,于海河开了不到20天,不用了。为啥?他说:“这车太费油了。咱们农业局花一分钱都靠财政,我哪能一个人享用这么好的车呢。”
他又开上了他自己家的那辆二手“捷达”。一个同事说:“你开这台‘破捷达子’,你丢脸不说,也给咱们局、咱们县丢脸哪。”于海河说:“什么叫丢脸?开再好的车,农民骂娘也丢脸;车再不好,老百姓称赞咱脸上就有光!”
“家人和亲属没有一个人沾上他‘当官’的光”
虽然于海河家里并不是很富有,但他的妻子自谋职业,卖过蔬菜、水果,开过多年的小旅店、小吃铺,多多少少攒下几个钱。他的两个女儿都参加工作了,也不用家里钱了。用于海河自己的话说:“我还有工资。再说,工作干好了,年年都有一些奖金,钱够花了。跟过去的生活比,现在我是太知足了!钱有多少算多啊?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于海河走上领导岗位后,且不算当副职的年头,任乡镇和农业局一把手就有10年时间了,凭着手中的权力或者社会交往,给妻子安排个有退休金的工作,大概不是很难。可是,他没给安排。农业局大大小小的开发建设项目不少,没有一项是他亲属干的。他的妻子说,女儿于立雪是经过公开招聘考试录用的;他那一直居住在乡村的一奶同胞的5个兄弟、15个侄子侄女,还有岳父岳母那边的亲属,家人和亲属没有一个人沾上他“当官”的光。
其实,于海河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特别孝顺父母。有一年,母亲生病。他把母亲接到身边。尽管那条病腿针扎火燎般疼痛,他竟然能够背着母亲在医院里楼上楼下地化验、确诊,回家时从住宅小区大门口一直把母亲背上了四楼。他自己都感到神奇。母亲住院时,他给母亲接大小便,温热水给母亲擦身。病友们和医护人员夸奖他,他的老母亲自豪地说:“我这个儿子啊,对父母是孝子,对国家更是忠臣。”
是的,大孝之人,常常有着对事业的大爱之情。他把对父母的一片孝心,化作了为更多的农民排忧解难、谋求福祉的动力,让这个人性中的美好善念迸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感动了更多的人。
母亲去世时,七星泡镇的干部、群众竟无一人知晓。当3天后司机来接于海河时,望着一脸痛苦疲惫的他,只说了句“镇长啊……”,就再也说不下去了。
“我不能为了一己私利,坑害了农民的利益”
农业局工会主席关增国说,2011年在处理那起假种子案时,厂家来人找到于局长,拿出厚厚的一沓钱要送给他,希望他把这件事给“平乎”了。于海河板起面孔,严肃地拒绝了。他说:“这绝对不行,我不能为了一己私利,坑害了农民的利益。”
于海河自己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拒贿是二三十年前在富山乡中心校当校长的时候,有人想要承包学校开办的煤矿,送给他几块金砖和金戒指什么的。他又惊讶又有些恐惧,赶紧对那人说:“我还年轻,你可别害我,快出去,快出去!”
第一次在钱财上没当俘虏没湿鞋,以后遇到这类事就有了主心骨,有了定力。
他对有些送礼的,即使当时无法拒绝,过后无论如何也要想方设法退回去。
有一次,一个建设项目需要他同意,承包商送给他10万元“活动费”,拍着胸脯说保证不会让别人知道。于海河斩钉截铁地拒绝了。过了一段时间,老百姓因为征地问题上访,上级派人进行认真调查。于海河既感到庆幸又有点后怕,这要是当时心眼一偏偏,收了那笔钱,不就毁了自己吗?
他自己不收礼,也一再提醒下属别在钱财上栽跟头。
带着对工作的深深热爱、带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带着对家乡人民的浓浓深情……于海河走了。这位党的好干部、农民的好儿子,将党和人民的事业融入到了自己的生命之中,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为民、务实、清廉的人生真谛。


结语: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农民的儿子于海河先进事迹(7)》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民的儿子于海河先进事迹(7)》,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农民的儿子于海河先进事迹(7)》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