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时代楷模黄大发先进事迹材料作文 黄大发 时代楷模文案

2019-03-09 综合文案 类别:材料 1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时代楷模黄大发先进事迹材料作文 黄大发 时代楷模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时代楷模黄大发先进事迹材料作文  黄大发 时代楷模文案

时代楷模黄大发先进事迹材料作文 黄大发 时代楷模文案:

黄大发,贵州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部书记,今年82岁。他用了36年的时间只干了一件事:修水渠,最终让全村人喝上了水。
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劳动者。千百年来,这里的人祖祖辈辈喝不上水,全村人喝水只能靠一口枯井。黄大发不信命运的安排,刚一上任村支书,他就立誓修水渠,想把几公里之外野彪村的水引到村里。由于不懂技术,修修补补了十几年,水就是引不进来,草王坝人喝水的梦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被反复拉扯,最终还是破灭了。
第一次修渠失败后,不甘心的黄大发决定学习水利技术。1989年,枫香区水利站迎来了54岁的黄大发。三年的时间,他从零起步、从头开始,掌握了许多修渠的知识,知晓了什么是分流渠、什么是导洪沟,还学会了开凿技术。1995年端午,草王坝人世世代代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终于竣工了。村民们给水渠起了一个亲切的名字,“大发渠”。那一天是草王坝人特别高兴的一天,兴奋的黄大发哭得像个孩子。
黄大发是一名普通劳动者,也是一名农村党员,他用自己的双手带动千百双手,以一颗心换取千百颗心,最终让全村人喝上了水、吃上了白米饭,有了一条光明的路。
苦战36年,这是一位“年份”英雄,而“年份”精神恰恰是劳动者应当具备的精神。在当今有些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有时候连谈论理想都会遭人嘲笑,更别说初心不改地坚持做一件事情。初心不改,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谈何容易?何况是36年的时间。而正是对这四个字的坚持,才让黄大发战胜了困难。
黄大发的背后,是全中国数以亿计的劳动者。他们分布在全国的各个岗位,为生活拼搏,为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勤于劳动、善于创造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品格,也是当代中国续写发展奇迹的动力源泉。以勤奋为内核的劳动精神,也是每个劳动者的精神原色。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弘扬劳动精神,才能为中国的发展汇聚强大的正能量。
“民生在勤,勤而不匮”。多少年沧桑巨变,但劳动精神一直熠熠生辉,以黄大发为代表的一批批“年份英雄”,是劳动者的身边榜样,是劳动精神的最好诠释,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台基。
1.“当代愚公”黄大发先进事迹材料
2.时代楷模黄大发先进事迹材料
3.时代楷模黄大发事迹材料
4.“愚公”黄大发的事迹材料
5.贵州黄大发书记先进事迹材料
6.当代愚公黄大发先进事迹材料
7.学习老支书黄大发事迹材料
8.贵州遵义老支书黄大发事迹材料
9.“年份英雄”黄大发事迹材料
10.黄大发先进事迹材料

时代楷模黄大发先进事迹材料作文 黄大发 时代楷模文案:

黄大发系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民主村民组农民。从1958年起,黄大发先后担任草王坝大队大队长、支部书记、民主村支部书记等,在村干部任上45年,牢记宗旨,全心为民,克已奉公,苦干实干。为改变山村贫困面貌殚心竭力,凭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先后两次带领群众在令人望而生畏的悬崖峭壁上修凿水渠,面对失败不气馁,主动需求科学方法,历经数十年,终获成功。艰苦卓绝引来一泓清泉,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发生改变,农业生产得以改良,群众生活明显改善。
山高石头多
出门就爬坡
一年四季包沙饭
过年才有米汤喝
这是一首多年前,流传于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村民组的顺口溜,真实反映着当地村民当时的生活状况。
当年,村口有一口“井”,全村人畜饮水全靠它。说是“井”,其实流出来的是“望天水”。山顶的雨水渗入山体,再从山脚的石头缝一点点渗出,汇在一尺见方的洼地。村民用石板把这金贵的水源围砌保护起来。“接满一挑水往往需要等上一个多小时,为了吃水,全村男女老少不分昼夜守在‘井’口排队挑水。”这是草王坝村民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
草王坝四面环山,距集镇30多公里。由于缺水,既无法种植稻田,也不能发展畜牧养殖,村民们终年以包谷和红苕替代主食,80%的农户靠吃救济粮艰难度日。不通公路,不通电,生存环境恶劣。村里的姑娘早早的外嫁他乡,村里娶不上媳妇的单身汉越来越多。
1961年,黄大发第一次带领村民修渠引水。然而,群众投工2万余人次,耗资18万余元,修了近10年的水利工程,因缺乏建材和技术,宣告失败。
1991年,经过半年时间的勘察、测绘,重新科学规划了水渠线路。经历过失败的村民,信心不足,却谁也不相信能修通水渠。黄大发多次召开群众会,耐心说服。他说“我黄大发这一辈子就和这高高的灵宝山卯上了,想吃上白米饭,就跟我上。”
全村300余村民响应了黄大发号召。当地政府在资金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拨付了6万元现金外加38万斤玉米。修渠工程于1992年底再次启动。
不通车,水泥、石粉等建材就靠人背马驼运上工地;没有施工机械,就用钢钎铁锤一点一点凿;为防止渗漏,就用预制板一块块嵌砌渠底,再抹上水泥……
凭着惊人的勇气和毅力,黄大发带领乡亲,硬是靠着风钻、钢钎、铁锤等简单的工具,三年的时间,硬生生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一条长7200米的水渠。
有了水,黄大发又带领群众进行“坡改梯”,建学校、修乡村小路。昔日荒坡变良田。草王坝的乡亲
直至今日,这条水渠仍是当地生产生活的重要设施,人们牢记黄大发的伟大功绩,亲切的把这条水渠叫做“大发渠”。
81岁高龄的黄大发,仍然发挥着余热。他时常行走在大发渠上巡渠、护渠。2015年,一场大雨过后,滑坡的山体阻塞了水渠。平正乡政府拨付1万元,请群众参与修缮。年迈的黄大发不顾乡亲劝阻,再次出发,带领群众,仅用三天就完成了水渠疏通和修补。
1.时代楷模黄大发事迹材料
2.“愚公”黄大发的事迹材料
3.贵州黄大发书记先进事迹材料
4.当代愚公黄大发先进事迹材料
5.学习老支书黄大发事迹材料
6.贵州遵义老支书黄大发事迹材料
7.“年份英雄”黄大发事迹材料
8.黄大发先进事迹材料

时代楷模黄大发先进事迹材料作文 黄大发 时代楷模文案:

1995年端午节,当汩汩清水从沟渠一泻而下时,草王坝全村老少向自家的旱地飞奔而去,欣喜地看着祖祖辈辈刨食的旱地变成稻田。从此,草王坝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滴水贵如油的历史。
白米饭可真香啊!这年春节,草王坝家家户户把平日舍不得吃的新米煮上一大锅“敞开干”,村民徐开伦一口气吃了五大碗。
可捧着白米饭的黄大发再次落泪了,他哭得十分伤心,“这香喷喷的白米饭,我的女儿和孙子永远吃不到了……”
黄大发的二女儿黄彬彩是在1994年离开人世的,时年22岁,风华正茂。
那年修渠正到要紧处,黄大发一头埋进深山。女儿黄彬彩突然病倒了,游医检查后说是肾炎。“她全身都肿了起来,躺在床上高烧不退,嘴里一直喊痛。”黄大发的妻子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女儿当时叫痛的模样,每每谈起,眼泪都止不住地掉。
说到底还是因为穷,没钱去医院,只能吃草药。采的草药吃了90多天,女孩最终还是没能撑住。“那天日头还没到中天,就听见有人在山脚远远地喊。”声音传上来,是女儿黄彬彩没了,黄大发两眼一黑,差点从悬崖上栽下去。
黄彬彩的坟在通垭湾的山上,山顶可以俯看到凤凰山,凤凰山的背后住着黄彬彩的恋人,两家早已把婚事定在了渠通之日。女孩坟前植了一株当地叫“羊舌条”的灌木,春天油菜花开的时候它也随风飘扬起白色的小花,素净淡雅。
令人悲痛的是,仅仅几个月后,黄大发13岁的大孙子突发脑膜炎,病来得急,等全家人从工地上赶回家,孩子已没了气。白发人送黑发人,原本老两口的棺材,留给了可怜的女儿和孙子。
36年修渠引水,黄大发带领的施工队伍没有一个人丢掉性命,可他家里的两位亲人却离开了人间。
有水了,重要的是如何发展。
水通之后,黄大发带领村民开展“坡改梯”。“我们村耕地少,要想真正富起来,就要搞‘坡改梯’。”农闲拼命干,农忙抽空干,草王坝村的稻田从240亩增至720亩。昔日的荒山秃岭上,10万株温州蜜桔、李子已经开始有收益,家家户户的猪、羊、牛、马、鸡、鸭也大大增加……
通渠的那一年,草王坝也通了电,不少人家里买了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通电那天,村民们通宵开着灯,一直唱啊跳啊,高兴得睡不着觉;紧接着又修了通村路,通路那天,大人领着小孩在路上跑来跑去,蹦跶着不想停下来;再往后,村里的小学新址落成,建砖木结构“品”字形的小青瓦校舍三幢,如今已有学生50多人……
黄大发从支书位置退下来至今已有十来年,可他并没有闲着。张家院子坐坐,李家院子摆摆龙门阵,大道理讲,小道理谈。他的心始终系着村子,想让草王坝这个穷窝窝早点富起来。
“种蔬果效益高,但一开始群众观念难转变,以往温饱有余才搞点果木,我就带头栽上了柚子。”在他和村“两委”的努力下,村民正逐步改变传统的种植结构,全村现有核桃5200多亩、柚子650亩、海椒2000亩,牛羊养殖大户超过30户。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转角楼、雕花窗、白粉墙……去年底,草王坝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6500元。
“不怕山高石头多,苦干就能把贫脱,打岩引水造梯田,穷村变成金银窝。”如今的草王坝,虽然还没有整体脱贫,但村民的荷包日渐鼓了起来,幸福的歌声从草王坝人心头飞出。

时代楷模黄大发先进事迹材料作文 黄大发 时代楷模文案:

不可否认的是,“大发渠”是黄大发精神的一座不朽丰碑。尽管36年前的凿渠号角已湮没在历史深处,但前辈们锄头、钢钎、铁锤的交响,仍在草王坝儿女心中回响;前辈们期盼脱贫致富的眼神,依然在历史的深处凝视,成为大家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
毛泽东主席曾说过:不能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非常朴实的一句话,告诉了我们实干和方向的辩证关系。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书黄大发将一个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富裕幸福的新农村,正是发扬了“低头拉车”和“抬头看路”的精神。
弘扬“低头拉车”精神。“低头拉车”需要埋头苦干,草王坝村的巨大变化,全村群众的幸福,无疑都是黄大发带领村民埋头苦干的结果。向绝壁开战、修村路、架电线、“坡改梯”、建学校,无论鸡鸣上山干、头顶烈日干,还是披星戴月干,无不是弯大腰、流大汗的苦干结晶。在黄大发同志的身上,始终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低头拉车精神,苦干加实干,有效提高了凿渠的战斗力。
弘扬“抬头看路”精神。“抬头看路”需要明确方向,发展需要找准正确的方向,找准目标才是成功的关键!黄大发同志不忘初心,听党话、跟党走,真学、真信、真用,将之转化为强村富民的具体实践。面对恶劣的生活条件,他没有怨天怨地,而是眼睛“向上看”、“往前看”、“回头看”,在苦干实干的基础上巧干。在第一次凿渠失败后,他主动学水利知识,讲科学,对分流渠、导洪沟的专业内容也有系统了解,有了正确的方向指引,“大发渠”成功修成,解决了当地千百年来靠天吃水的历史。
“低头拉车”是精神,“抬头看路”明方向,此乃“大发渠”精神的精髓。新常态下,发展需要发挥埋头苦干的精神,但是形势纷繁复杂,光有埋头苦干的干劲,可能会迷失正确的方向,往往会事倍功半。因此,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各地的党员干部不妨多学习“大发渠”精神,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做到“低头拉车”,同时别忘了“抬头看路”。


结语: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读书我快乐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