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赵尚志精神的优秀征文作文 赵尚志精神400字文案

2019-03-09 综合文案 类别:其他 15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赵尚志精神的优秀征文作文 赵尚志精神400字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赵尚志精神的优秀征文作文  赵尚志精神400字文案

赵尚志精神的优秀征文作文 赵尚志精神400字文案:

1942年2月,年仅34岁的东北抗日名将赵尚志被日军杀害。随后日军将其尸体分解成两部分,尸身沉入松花江的冰窟窿里,头颅送新京(今长春)请功,而后下落不明。63年来,中日双方一直在苦苦寻找其头骨下落。
4月7日,赵尚志外甥向媒体证实,赵尚志烈士头骨终于找到,而且已经过公安部鉴定。
■遭埋伏牺牲,遗体被身首分离
在抗战时期,赵尚志与杨靖宇齐名,曾任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等职。
1942年2月初,赵尚志在夜袭梧桐河警务所的战斗中,遇埋伏牺牲,年仅34岁。
当年2月18日上午,日军监押赵尚志遗体准备经佳木斯空运送往新京(今长春)领赏。可是在机场,敌人发现尸体有解冻开化迹象,就决定将尸首分离,只将赵尚志的头颅运送到长春,尸身则丢弃在松花江的一个冰窟窿里。
■头颅险遭灭迹,被掩埋般若寺内
1989年冬天,从事战争史研究的日本女学者山崎枝子找到了杀害赵尚志的刽子手东城政雄。东城告诉她,这颗头颅因保存不善,日方曾想将其焚烧灭迹。幸好在当时很有影响的般若寺住持炎虚赶来,经其多方斡旋,最终这颗头颅被掩埋在般若寺内。
然而时隔47年,炎虚早已作古,这颗头骨的具体埋藏地点也就不得而知。
2004年6月1日,沈阳军旅作家姜宝才来长春般若寺拍摄时,从一个正在寺内施工的农民工口中听说,他们头一天竟然挖出了一颗头骨,这颗头骨没有下颚和牙齿,已被寺里改葬在一个山坡上。
次日,姜宝才等一行终于找到了那个山坡,从埋葬地点挖出了那颗头骨。
■头骨鉴定与历史记载吻合
单个埋藏于般若寺、中年男性、左眼下方有伤……这颗头骨的大部分特征都与日军尸检报告和赵尚志传记的记载相吻合。
去年11月29日,这颗头骨被送往公安部进行验证。就在此时,一张赵尚志24岁时在巴彦打游击的照片在内蒙古被发现,并几经辗转来到沈阳。在这张照片上,赵尚志明显比同龄人矮了一头,而且又黑又瘦,像个小孩。赵尚志的家属回忆说,赵当时的身高在1.62米左右。
经北京公安大学的公安部第二研究所对头骨展开鉴定,其结果是:1、系入土50年以上的陈旧性骨骼;2、男性;3、年龄范围31-36岁之间;4、身高160-163厘米之间;5、颅骨左侧的骨质缺损,系死者生前骨骼损伤后的病理改变所致。这一切,都与亲属和战友们的回忆相符。随后,头骨与照片比照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赵尚志三个字,曾让侵华日军闻风丧胆,“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是倭寇发出的无奈而又钦佩的感慨。 被日伪称为最顽固的“反满抗日”分子!
当年东北流传一种说法,叫“南杨北赵”。“南杨”指的是杨靖宇,“北赵”就是赵尚志,他十七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就读黄埔军校第四期,历经艰难困苦,抗日决心毫不动摇,即使最后负伤被俘,依然宁死不屈。
一位专家说,东北很多著名抗日英烈因为地下工作需要,用的都不是原名,惟有赵尚志一直用原来的名字。但很少有人知道,赵尚志也曾用过另外一个名字。据尚志市烈士纪念馆馆长刘莉介绍,赵尚志曾担任1940年创刊的《东北红星壁报》主笔。“向之”的主笔笔名,后来发现的手稿原迹证实,是在“尚志”两字基础上修改而来的。据刘莉馆长介绍,赵尚志除了写过报纸上这些文章诗歌之外,还曾为《白山黑水》这首抗日歌曲写过歌词,并写下两篇关于抗日战争的论文。
印象中,赵尚志应和抗日英雄杨靖宇一样身材高大,气宇轩昂,目前发现的惟一一张赵尚志将军生前的照片,是1932年8月赵尚志担任巴彦抗日游击队政委时与游击队指挥部成员的合影,赵尚志手拿马鞭坐在中间前排,二十四岁的他明显比两边的人矮半头。巴彦游击队失败以后,赵尚志加入抗日义勇军孙朝杨部,后率六人赴珠河创建抗日游击队。到1934年,这支抗日武装不断壮大,达到数千人。后来赵尚志将军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
赵尚志嗓门很大,常常在大会上向战士们讲述抗日救国的道理,描绘鬼子打跑以后国家未来的模样。1942年2月,年仅三十四岁的赵尚志在战斗中,遭到混入部队的日满特务暗算,重伤被俘后血尽而死。随后日寇将其遗体肢解成两部分,身体沉入松花江,头颅送伪满“首都”新京(今长春)请功,而后下落不明;历经六十余载,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东北抗日烈士赵尚志将军的头颅在长春找到了。这位民族英雄的故事将要画上一个句号,但对他的事迹的寻访和传颂却不会停止……

赵尚志精神的优秀征文作文 赵尚志精神400字文案:

出生于朝阳县的赵尚志烈士,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优秀将领,他智勇杀敌,令敌闻风丧胆,名震四方,被誉为“北国雄狮”。yuwenmi小编整理了抗日英雄赵尚志征文范文,欢迎欣赏与借鉴。
2016年抗日英雄赵尚志征文一:
赵尚志(1908—1942),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第二路军副总指挥。
1908 年10 月26 日出身在辽宁省朝阳县喇嘛沟一个农民家庭,11 岁时,随家人迁往哈尔滨。1925 年考入哈尔滨许公工业学校。不久,五卅爱国运动爆发,赵尚志积极参与到这场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中。同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学校里组织学生会和从事革命活动被开除后,被党组织送到广州黄埔军校,成为该校第五期学员。1926年5 月,经安排退出军校,返回哈尔滨。从1927 年3 月至1931 年底,因从事革命活动两次遭逮捕,前后度过两年零八个月的牢狱时光。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赵尚志在中共满洲省委营郭国言救下出狱。1932 年初,回到哈尔滨,担任满洲省委兵委书记。同年夏,被派往在巴彦活动的东北抗日义勇军江北独立师工作,任参谋长。1932 年11 月,独立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六军江北独立师,任政治部主任。
由于“左”倾政策的影响,独立师在1933 年初被击溃解散。当时满洲省委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赵尚志执行右倾路线的结果,被开除党籍。但赵尚志并没有就此消沉下去,依然坚定地投身于抗日斗争中。1933 年4 月,到宾县孙朝阳领导的义勇军中当了一名马夫。后被提升为参谋长。由于孙朝阳抗日决心的动摇,当年10 月,赵尚志等七人携带一挺机枪和十余支大小枪支脱离孙部, 决定在珠河县委领导下组建党自己的抗日武装。
1933 年10 月,珠河反日游击队成立,赵尚志任队长。在他的领导下,不到三个月时间内连续取得了多次战斗的胜利,部队也发展到七十多人。1934 年初,他又联合了二十多支义勇军和山林队,组建了东北反日联合军,被推为总司令,全军约五百人。同时在侯林乡、黑龙宫等地建立了游击根据地。同年6 月,部队扩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赵尚志任司令。同年9 月,赵尚志率队一举攻克五常堡,震惊了敌人,被当作“北满治安的最大祸患”。10 月,在日军发动的冬季讨伐中,赵尚志带领哈东支队一部二百余人在返回鬼排山宿营地时,遭到五百多日伪军的包围。他临危不惧,指挥部队沉着应战,顺利突出重围。日伪军却损失了一百多人,日军指挥官望月中佐不禁惊呼:“此战必有名将指挥。”
1935 年1 月,哈东支队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赵尚志任军长兼第一师师长。与此同时,中共满洲省委也做出了“恢复赵尚志党籍的决议”。3 月,赵尚志与东北民众军司令谢文东和自卫军支队长李华堂的三支武装联合组成东北反日联合军总指挥部,赵尚志担任总指挥。同年夏,日军发动夏季讨伐,叫嚷着“毁灭赵尚志的根据地”。赵尚志于是率第三军主力向方正、汤原、勃利一带转移。在松花江下游地区开辟新的游击区。10 月,赵部同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汇合。11 月,扩编汤原游击队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并成功策反了汤原金矿警备连。巩固扩大了汤旺河后方根据地。同年冬,又开辟了巴彦、木兰、通河新游击区。赵尚志部经受住了日军的大讨伐,并进一步发展壮大。到次年8 月已有十个师,六千余人。在此期间,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成立,赵尚志被推选为总司令。
1936 年秋,日军发动以宾县、木兰、通河、汤原、依兰五县为中心的大讨伐。赵尚志于同年11 月率领五百余人踏上西征之路。12 月,在到达海伦冰趟子后,面对一直尾追不舍的日军讨伐队,赵尚志决定利用有利地形打一场伏击战。部队花了两天时间筑起一道雪砌水浇的交通壕,并在几座木屋内准备好足够的烧火木材。第三天,八百余名日军进入了伏击圈。由于准备充分,又占据了有利地势,虽然冰天雪地,但抗联战士在战斗中可以轮流到木屋里取暖,而日军则趴在冰上射击,不仅冻伤了手脚,且枪油凝固,拉不开枪栓,机枪成了“哑巴”。抗联战士越战越勇。整个战斗,歼灭日军三百余人,缴获一挺机枪和其他大批武器弹药。冰趟子战斗是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作战所取得的重大胜利之一。指挥讨伐的日军中将岩越惊叹:“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
1936 年,北满临时省委成立,赵尚志任省执委主席。
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为了巩固东北基地,调集数万日伪军对抗联疯狂围剿。
同年底,北满临时省委派赵尚志作为省委代表赴苏联与中共中央取得联系。
1938 年1 月,赵尚志刚踏上苏联的国土,就被苏方关押起来审查。4 月下旬,北满临时省委召开第七次常委会,会上赵尚志被当作“左倾关门主义路线之主要负责者”,撤销了他抗联三军军长等一系列职务。
1939 年5 月,赵尚志被苏方释放,并被共产国际任命为东北抗联总司令,他把在苏的东北抗联成员一百多人组织起来,编成一支精干的队伍,于7 月返回东北,投入战斗。
1939 年9 月,由于党内路线斗争的加剧,加之种种矛盾和误会,北满省委做出了永远开除赵尚志党籍的决议。同年底,赵尚志无奈之下再次进苏。尽管饱受打击,他日思夜想的依然是投身抗日疆场,实现他“驱逐日寇海陆空军滚出满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奋斗到底”的誓言。1941 年10 月,赵尚志带领四名抗联战士重又踏上东北的土地。
多年来,日本关东军一直视赵尚志为“心腹大患”,悬赏一万元,收买赵尚志的人头。
1942 年2 月12 日凌晨,赵尚志被混入抗联队伍的日伪特务打成重伤后被俘。他大义凛然地对审讯他的警察说:“你们也是中国人吗? 你们出卖祖国, 犯下了罪行,还不觉可耻吗?我一个人死去,这没有什么。但要知道,抗联是杀不完的……”他痛斥敌人,拒绝医治,受伤8 小时后,壮烈殉国。年仅34 岁。凶残的日军把他的头割下运到长春,他的躯体被扔到冰冷的松花江中。
1982 年6 月8 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的提议,给赵尚志完全平反并恢复党籍。
从1945 年起,中共党组织开始寻找赵尚志将军的遗骨,但一直没有下落。1989年,终于获悉将军的遗首早在1942 年被长春般若寺的炎虚法师从日军手里要下掩埋在寺中。
抗战胜利60 周年前夕,英雄的头颅被找到了。
2016年抗日英雄赵尚志征文二:
1942年,东北的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阶段,东北抗日联军伤亡惨重,最后的部队被迫撤向苏联境内。但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将军不肯走,这个人就是赵尚志。赵尚志给他的战友留下的话是这样的:“我是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死我也要死在东北。”
1942年春节前夕,正在一次行动之中的赵尚志将军被隐藏在他部队里面的日本特务用手枪击伤。他的警卫员姜立新将他背到旁边一个叫做吕家菜园的地方,试图进行抢救。但是因为流血太多,赵尚志将军认为自己已经不能坚持,于是拿出了随身携带的机密文件交给姜立新,命令他立即撤回江北。
仅仅30分钟之后,日军就赶到了吕家菜园,但是被俘的赵尚志将军面对日军毫无惧色。日军在档案中这样记述:“赵尚志至死不失一个大匪首的尊严。”对日军没有一句供词的赵尚志,在8个小时以后离开了?耸馈U陨兄居⒂虏磺??崆烤鸵澹?蹦?4岁。
赵尚志将军是牺牲在东北最冷的季节。而他死后,日军将他的人头砍下,把他的尸体丢进了冰冷的松花江。赵尚志将军的人头被日军送到长春邀功请赏。这时候,一位中国爱国的和尚向日军总司令梅津美治郎提出,要安葬赵尚志将军的遗首。也许是出于对这位了不起的对手的尊重,梅津美治郎同意了,但没有人知道埋在了什么地方。
抗日战争胜利50年之后,终于发现赵尚志将军的遗首被埋葬在了长春的般若寺。1995年的一天,赵尚志的老部下、抗联老战士李敏等人来到了长春的般若寺,并起出了这颗头骨,从长春一直抱到了哈尔滨。赵尚志将军的遗首于2013年被安葬于他的故乡朝阳。
赵尚志生于辽宁,战斗并牺牲于黑龙江,头颅埋藏并发现于吉林。可以说,东北大地,白山黑水,到处都留下了英雄抗日的足迹,赵尚志可以在东三省任何一个省份安葬。然而,最终哪个省、哪座城市有这个礼遇呢……
衷心希望,英雄忠骨能够早日安息!

赵尚志精神的优秀征文作文 赵尚志精神400字文案:

赵尚志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在抗联10年里,曾多次被开除党籍,当他死的时候,身背的结论是永远开除党籍,他的性格,个人经历,当时严酷的斗争形势,以及与北满党内其他领导人对斗争策略认识上的差异,还有与王明领导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与苏联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等等,决定了他悲剧的一生。
先谈谈赵尚志生命的最后时光。1941年10月的一天,曾经叱咤风云的北满抗联总司令只带领4个人,越过冰封的黑龙江进入黑龙江鹤立县。这4个人是原三军一师团长姜立新,战士张凤岐,赵海涛,韩有。这也是苏军为培训抗联部队成立的北野营里少有的几个不愿意和赵决裂的人。
几个人的小部队,进山没多久就被日本坐探发现。原来日本人一直没有忘记他,在中苏北部边境遍布日本便衣,仅在鹤立县山林里长期潜伏的特务就达三百多人。在转移途中,与伪鹤立县警察大队遭遇,战斗中赵海涛,韩有负伤,赵决定让张凤岐护送二人回苏联,自己和姜立新,新发展的战士王永孝在原地坚持下来。
鹤立县兴山镇警察署特务主任东城政雄和警署署长田井久二郎在多次抓捕赵仍未得手的情况下决定继续派遣特务进山。这次他们派遣一个叫刘德山的汉奸特务,并允诺事成之后给予重赏,42年1月的一天,刘德山终于找到了赵尚志三人。他的出现立即引起了赵尚志的怀疑,并判断此人很可能是特务,在平常,依着赵的性格就是一枪了事。可恰巧刘德山和姜立新认识,这样被勉强留了下来。日本人在等了刘德山一个多月之后仍然没有刘的消息,又派了一个叫张青玉的特务进了山,几天以后他找到了这支小部队。此时刘德山在为这支小队伍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的情况下已经骗取了赵的信任。在他的介绍下,张青玉也被吸收进来。二人一起向赵尚志建议攻打梧桐河警察署,在经过权衡利弊之后,赵尚志同意了。
2月12日凌晨3时,几个人摸进距离距离警察署一公里左右的一个菜园子里。张青玉提出要去警察署附近看看情况,在得到同意后他一口气跑到警署,向特务主任东城政雄和警备队长穴则武夫报告说赵尚志来了,就这样两个日酋带领大队日伪军向菜园子包围过来。这时,赵尚志敏锐的感觉到情况有变,让刘德山带路离开。刘一见赵尚志要走,慌张起来,接口要解手,蹲在路边,放赵和战士王永孝走在自己前面。赵正在前行,背后突然两声抢响,第一枪从左肋打入,从右腹打出;另一枪击中了王永孝。赵尚志知道受骗,身子摇晃了一下,嘴里骂了一句。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此时的他迅速掏出手枪在即将倒下的一刻连开两枪,一枪击中刘德山的胸部,一枪击中头部,这个认罪作父的日本特务还没来得及得到赏钱就一命呜呼了。

赵尚志精神的优秀征文作文 赵尚志精神400字文案:

誓与日寇拼到底,勇救民众于水深。牢记血泪“九一八”,永远怀念赵将军。 赵尚志三个字,曾让侵华日军闻风丧胆,“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是倭寇发出的无奈而又钦佩的感慨。 被日伪称为最顽固的“反满抗日”分子!
当年东北流传一种说法,叫“南杨北赵”。“南杨”指的是杨靖宇,“北赵”就是赵尚志,他十七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就读黄埔军校第四期,历经艰难困苦,抗日决心毫不动摇,即使最后负伤被俘,依然宁死不屈。
一位专家说,东北很多著名抗日英烈因为地下工作需要,用的都不是原名,惟有赵尚志一直用原来的名字。但很少有人知道,赵尚志也曾用过另外一个名字。据尚志市烈士纪念馆馆长刘莉介绍,赵尚志曾担任1940年创刊的《东北红星壁报》主笔。“向之”的主笔笔名,后来发现的手稿原迹证实,是在“尚志”两字基础上修改而来的。据刘莉馆长介绍,赵尚志除了写过报纸上这些文章诗歌之外,还曾为《白山黑水》这首抗日歌曲写过歌词,并写下两篇关于抗日战争的论文。
印象中,赵尚志应和抗日英雄杨靖宇一样身材高大,气宇轩昂,目前发现的惟一一张赵尚志将军生前的照片,是1932年8月赵尚志担任巴彦抗日游击队政委时与游击队指挥部成员的合影,赵尚志手拿马鞭坐在中间前排,二十四岁的他明显比两边的人矮半头。巴彦游击队失败以后,赵尚志加入抗日义勇军孙朝杨部,后率六人赴珠河创建抗日游击队。到1934年,这支抗日武装不断壮大,达到数千人。后来赵尚志将军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
赵尚志嗓门很大,常常在大会上向战士们讲述抗日救国的道理,描绘鬼子打跑以后国家未来的模样。1942年2月,年仅三十四岁的赵尚志在战斗中,遭到混入部队的日满特务暗算,重伤被俘后血尽而死。随后日寇将其遗体肢解成两部分,身体沉入松花江,头颅送伪满“首都”新京(今长春)请功,而后下落不明;历经六十余载,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东北抗日烈士赵尚志将军的头颅在长春找到了。这位民族英雄的故事将要画上一个句号,但对他的事迹的寻访和传颂却不会停止……


结语: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赵尚志精神的优秀征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赵尚志精神的优秀征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赵尚志精神的优秀征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