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环境保护论文范文作文 环境保护论文范文800字文案

2019-03-09 综合文案 类别:其他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环境保护论文范文作文 环境保护论文范文800字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环境保护论文范文作文  环境保护论文范文800字文案

环境保护论文范文作文 环境保护论文范文800字文案:

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我国也出现了生活质量下降、生存环境恶化、“现代病”流行等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环境保护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和谐和生态文明论文》
摘 要:在现代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程中,生活方式的反思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生态生活方式建设要求确立人—社会—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人自身全面发展的生活价值取向,在现实生活中树立节制、和谐、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生活观念,将生态观念落实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佛教对精神超越的追求、节俭惜福、慈悲利生的生活观念,以及戒杀护生、素食的生活实践,对于生态生活方式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关键词:生活方式;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消费;佛教;素食
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我国也出现了生活质量下降、生存环境恶化、“现代病”流行等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在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的基础上,实现小康社会成为我国的基本奋斗目标;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下,生活方式的优化也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生活方式建设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生态文明的最终实现也必然要求落实到现实的生产生活方式中。生态生活方式建设是在批判反思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辩证发展,研究传统生活方式(如佛教生活方式)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一、生活方式与生态文明建设
本文关于生活方式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是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和理论视阈中进行的。当前我国一方面处于现代化建设进程当中,但另一方面在经济、生态、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又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国家出现的关于现代文化的反思及后现代文化现象的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经济、生态、文化全球化的必然要求。而生活方式重构、重视生活质量和幸福最大化、将生活方式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等,则正是全球化背景下后现代文化思潮关注的重要主题。在这一社会文化背景下和理论视阈中探讨生活方式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必然会与传统教科书中对生活方式问题的忽视有所不同,而突出生活方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教科书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阐述,存在片面强调生产方式重要性的倾向,而关于生活方式,则一般是将其理解为与衣食住行等相关的日常生活,并没有赋予其相应的理论地位。实际上,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他们不仅强调了生产力、生产方式发展对生活方式变革的作用,而且还从另一个角度肯定了生产方式是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生产人们“必需的生活资料”,生产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是“一定的生活方式”,是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
关于生活方式的内涵,《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作了比较严整的科学表述:“不同的个人、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一方面,生活方式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受社会生产生活条件限制,人们会形成不同的生活价值取向,形成相应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方式受特定的生活价值取向和生活观念影响,生活价值取向、生活观念体现在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广义地说,生活价值取向、生活观念与生活实践一起,共同构成生活方式的重要方面。
关于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关系,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方式样态受一定的生产方式决定,生产方式制约着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生产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变迁是为生活质量的提高服务的,从特定的角度看,生产方式是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本质上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产物。王雅林教授曾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关系的视角概括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三个阶段,认为自然经济时代由于生产力的不发达,生产和生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区分开来,并以生产方式“吞没”生活方式体现出来;在工业时代,生产和生活分离,生活方式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而在以知识为基础的发展和未来的共产主义时代,生产和生活将在否定之否定的基础归于一体化,但与第一阶段以生产“吞没”生活的情形不同,而体现为生活方式涵盖生产方式,生产也成为生活的基本内容。
肯定生活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也就必然肯定生活方式建设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这种作用也必将随着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型以及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日益体现出来。在当代发达国家,人们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工作与休闲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重视生活质量和幸福最大化、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正成为人们自觉追求的生活价值取向。对工业社会生活方式的反思和重构正成为人类文明建设的重要主题。解决人们“如何生活”的问题也被提升到“生活政治”的高度,成为主要的政治问题。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甚至将全球化的实质表述为“以一种非常深刻的方式重构我们的生活方式”。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思想启蒙的任务尚未完成,但与此同时,生活政治与生活方式问题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政府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本身包含生活方式重构的内涵。也正是基于此,王雅林教授认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中国,生活方式正逐渐成为富有解释力的核心概念,应从学术边缘走向中心地带。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和未来文明的理想形态,也必然要求将生活方式建设放在重要地位。
突出生活方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还源于对现代生活方式异化现象的批判性反思。现代生活方式的异化体现在多方面,而突出地体现在消费异化上。工业文明对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的关注,是针对古代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性匮乏进行的,本身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同时,工业文明创造的物质财富,也为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由于过分强调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资本家对利润的贪求,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呈不断扩大之势。由于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必须建立在人们对物质生活资料的不断消费基础上,不断扩大的生产必须建立在不断刺激大众消费需求基础上。现代化生产正是通过商业集团和包装他们的广告业的结合,通过广告业和媒体的结合,不断制造出种种诱人的生活方式和欲望。人们的消费不再是出于维持自身物质生活的需要,而是出于商业集团、广告业、媒体制造出来的“时尚”,“时尚”成了一个人身份和价值的体现。这种人为的消费主义的生活价值取向及生活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消费异化或生活方式异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这种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在我国也逐渐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再向农村渗透,由中产阶层向其他社会阶层渗透。但是,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并没有给人带来预期的幸福,反而给人们的健康、幸福造成危害。由于过度消费,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为了追求舒适的生活,人们发明种种产品替代人的体力劳动,替代人体自身的抗病机制和调节能力,也导致了人体活动器官的全面退化和抵御疾病能力的降低。同时,这种生活方式与现代生产方式相互促进,以消耗大量的资源为代价,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也正是认识到生活方式异化给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人们逐渐意识到在物质生活资料丰富的同时,重新调整生活方式的必要。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反思,建设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生态生活方式建设就是在这种境况下提出的。
二、生态生活方式建设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人自身生存质量与自然生态环境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密切相关,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了解维护人类生存环境,自己应从哪方面着手。这实际上关涉的是生态生活方式的建立问题。
1.生态生活方式建设的基本内容
前面我们提到广义的生活方式实际上包含生活价值取向、生活观念和生活实践三方面内容,笔者认为,生态生活方式的建立,首先要求我们转变物质化的生活价值观念,确立生态生活价值取向;其次,要求我们因应人—社会—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树立合乎生态的生活观念;再次,要求我们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将生态观念落实到自身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活价值取向即人生价值取向,是指人们追求的人生目标或方向。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它是指在主体看来,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追求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形成受特定的社会条件限制,但它一旦形成,就会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方式起着指导作用。确立生态生活方式首先要求转变现代生活价值观念,确立符合时代需求的生态生活价值取向。具体而言,(1)它要求转变现代生活价值观中的人类中心主义、个人中心主义价值取向,在生活目标上,要求不仅关注自身物质生活的满足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同时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对人自身的价值以及对人自身生活方式的限制,关注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确立人—社会—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生活价值取向。(2)它要求转变现代生活方式中物质化的价值取向,确立人自身身体和精神全面发展的生活价值取向。人的生命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整体,本身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物质、精神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揭示:物质需要只是人的低层次的基本需要,在此之上还有保障或安全、归属或承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一味地追求物质财富消费的满足,不仅不是人的最高生活目标,而且会影响人自身生命系统的平衡,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因此,在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不应沉湎于低层次物质欲求的满足,而应自觉调整生活结构,追求一种“全面的生活方式”、“平衡的生活方式”;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调发展。
生活观念是生活价值取向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主体处理自身身体与精神、自身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关系的基本观念。生态生活观念是依据生态环境对人自身生活的约束规范人自身的生活方式的具体观念。笔者认为,生态生活观念大体可以概括为节制的观念、和谐的观念、全面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等方面。所谓节制的观念,就是从生态系统整体出发,将自身的生活方式纳入到生态系统整体中考察,从生态系统的承载量、容纳量及整体的良性发展出发,规约、限制自身的行为和生活追求。节约的观念是其中的重要方面;所谓和谐的观念,就是改变以我为中心,将环境作为自身利用的工具或征服的对象的观念,追求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处,协同发展;所谓全面发展的观念,就个人而言就是追求人自身身体、心理、精神的全面发展;所谓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就是从自身、人类、自然生态系统的长远出发,追求人—社会—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人们的日常生活内容包括衣食住行用等诸方面,生态生活实践内容也随之复杂多样,在这里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加以说明。简而言之,将生态生活观念落实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要求我们在衣着方面,多用化纤、混纺代替棉布,减轻耕地压力;在膳食结构方面,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减缓全球暖化;提倡发展城市集中供热、供气以节约能源;在农村推广省柴灶;尽量选择步行、骑车或坐公交车等等。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形成符合生态的良好习惯,如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拒绝过度包装,不购买包装过分和豪华的生活用品、尽量购买本地产品、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使用节能型灯具、简化房屋装修、不干扰野生动物的自由生活、使用菜篮子或布口袋、短途旅行放弃坐飞机、少用罐装食品饮品、不鼓励买动物放生、垃圾分类回收、不追求计算机旧的快速更新换代、夏天将空调温度调高一点、充分利用旧物品……?
2.佛教生活方式的启迪
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已经深深影响到人们的心灵深处,对广大民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较强的规范作用。研究佛教生活方式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和价值,有助于发挥佛教观念及其生活方式对社会文化的广泛影响,将生态观念转化为广大信众、民众的自觉观念和行为。在这里我们还是大体上从生活价值取向、生活观念、生活实践几方面论述佛教生活方式对生态生活方式建设的意义。
佛教的根本追求是人生痛苦的解脱,其人生痛苦解脱的方式和途径则主要是通过禅定、智慧净化自心,获得心灵的超越。就此而言,佛教的人生价值追求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精神追求。原始佛教对于现实人生及人自身物质欲求的满足基本持否定态度。后来佛教传入中国,逐渐吸收融合了传统儒家道家文化肯定现实人生价值的观念,但对精神超越的追求则始终如一。佛教生活方式的精神取向,对于现代生活方式的过分物质化取向具有纠偏作用,借鉴佛教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形成全面发展的生态生活价值取向。但是,传统佛教否定现实人生、人的物质欲求的价值观念则不可取。
佛教的生活观念主要包括节制、惜福和慈悲利生两方面。其中,节制、惜福观念是与佛教对精神解脱的追求相互关联的。而慈悲利生观念则是追求自利利他的大乘佛教观念。佛教节俭惜福、少欲知足、勤俭简朴的生活观对于节约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慈悲利物观念,体现了佛教尊重一切生命的平等精神,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精神。
佛教的生活实践主要体现在戒律的持守、禅定实践及日常生活中对节俭、慈悲利生观念的践行上。其中与生态理念直接相关的是佛教戒杀、放生、素食的戒律实践。佛教的戒杀、放生、素食实践从生态环保角度而言,不仅具有动物保护的意义,而且倡导素食对于缓解当前全球暖化、全球粮食危机及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素食的生态环保意义,主要是对照肉食和畜牧业生产对全球暖化、全球粮食危机和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体现出来的。(1)在众多影响全球暖化的因素当中,畜牧业生产和肉食的生活方式是其中的重要方面。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一份题为《畜牧业长长的阴影:环境问题与选择》的报告中说,由于人类对肉类和奶类的需求不断上升,牲畜饲养业快速发展,牲畜产生的温室气体已经超过了汽车。如果用二氧化碳的释放量衡量,牲畜比汽车排放多18%。如果用一氧化二氮衡量,则人类活动(包括饲养牲畜)释放的一氧化二氮65%来自牲畜,而一氧化二氮的“全球变暖潜势”是二氧化碳的296倍。此外,人类活动产生的甲烷,37%来自反刍牲畜的消化道。而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3倍。(2)畜牧业生产及肉食的生活方式加剧粮食危机。肉食的生活方式及与此相关的肉食生产把本可食用的粮食作为饲料,进行再生产,本身是不经济的。比如,我们用50千克黄豆喂猪,能回收12千克猪肉;喂牛,能回收10千克牛肉。为吃肉,我们浪费了90%左右的食物,还要以多出10倍的土地来耕种。(3)畜牧业生产还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畜牧业生产除了会生产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外,其所带来的大量禽畜粪便也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据统计,美国饲养的家畜总数是美国人的4倍,每年粪便排放高达16亿吨;北京市养殖业每年粪浆的排放量约1 200万吨,最高时达3 500万吨,相当于4 000万人口的污染量。动物身体中排泄出大量硝酸盐、农药、生长素、抗生素等化学毒素,渗透到土壤或流入河川、湖泊,渗入地下水,不仅污染水体,更危害人们的健康。正是因为畜牧业生产在气候暖化过程中所发挥的重大影响,因此,相关学科研究人员逐渐认识到削减畜牧业生产,推行素食对缓解全球暖化的重要价值。
不过,应该注意的是,佛教生活方式中包含生态环保意蕴,并不代表传统佛教具有鲜明的生态环保意识。佛教生活方式中的生态环保意蕴更主要是一种基于人与自然一体的生命体证获得的认识,是从主体德性伦理出发形成的伦理道德观念,与当前生态文化思潮基于对现代文化的理性反思相比较,带有古代文化所特有的自发性特征,因此,在讨论佛教生活方式的生态价值时不宜过分夸大。同时,当代佛教的发展也要求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充分发展大乘佛教的人间关怀维度,转变自身偏重个人心灵解脱和精神超越的偏向,吸取西方生态文化观念关注现实、谋求现实解决途径的主体精神,积极参与现实的生态环保实践,为生态文化观念的建构和现实的环保实践作出自身的贡献。

环境保护论文范文作文 环境保护论文范文800字文案: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已经有不少先行者对破坏自然的行为有了觉醒,并在积极地和默默地为改变这种窘境而努力着。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环境保护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论文》
摘 要:在经过数十年世界性轰轰烈烈的环境危机和环境保护教育以后,今天,人类仍然面对着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沉重灾难,究其原因,与把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当成一个方法论问题去研究和解决有很大关系。人类当前所遇到的环境问题,是一个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问题。同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包括实践科学发展观,其核心也都是世界观问题。这些理念和行动纲领的实践,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愿不愿的问题。
关键词: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环境伦理;世界观
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的大量涌现,人民生活总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不争的事实。中国社会的发展,摆脱了前几十年人为经济政策上的桎梏,逸出了越穷越革命的怪圈。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从经济学的视角切入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就不得不考虑这些成功背后所付出的代价问题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产出都是需要投入的,产出越大,投入越多。这是最简单的经济学常识。也就是说,任何产出背后都有一个成本问题。降低成本,这在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决定经济运作成功与否及能否继续的根本性问题。前几十年,由于一些政策的误导,在产出并不很高的同时,却惊人地消耗着人力、物力资源。现在,束缚经济发展的条条框框被抛弃了,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也产生了不考虑成本的社会现象。这样,产出是上去了,财富是增加了,但环境成本和代价也是巨大的。
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的第一要务,这是天经地义的,但生产必须付出自然环境成本和社会环境成本,这也是没有任何疑义的。
首先是自然环境成本。从物理学的能量学说原理角度去看这个问题,是因为任何运动和有用功的产生和获得,都是要耗费能量的。更为严重的是,在大量消耗有效能量以获取运动和有用功的过程中,必定伴随着产生大量的无用功——无效能量——熵流。人类和社会都是大自然进化的产物。人类社会的任何一种生产,都需要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并投入物质能量。人类自身除了自然劳动能力之外,对于其他生产资料是一无所有的。在追求庞大物质产品产出的同时,必定要扩大对自然资源的投入。在无序竞争的情况下,唯一能战胜别人的就是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无序开采——低成本开采。由于人口总量增长,对物质产品需求的增加,和人类占有欲望的无限膨胀,自然资源便因此遭受了被彻底破坏和掠夺的命运。最近几十年来,在世界性自然环境恶化的同时,我国的自然资源环境也遭遇到了重创,水土流失、耕地损毁、森林破坏、水体污染、江河断流、矿产枯竭、物种减少。这也正是无序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背景下所产生的巨大无用功对人类社会进行正相关关系反馈作用的结果。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自然规律。
社会环境方面,问题就更为严重了。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无论在物质数量和生活的方便程度及多样性方面,确实有了无与伦比的增长和进步。人类在体力和脑力两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解放。时空概念也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但由于过分注重经济发展,生产者和经营者过分追求高额利润,以致在社会上滋生了一些“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等不良的社会现象,不利于社会稳定有序的发展。
不稳定的后果是什么?早在1989年2月26日,邓小平就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方针政策,并最后形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等哲学理念,并以此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行动纲领。胡锦涛在学习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上谈到最近发生的社会问题时指出:“我们对这些事件及其后果的严重性必须充分估计,对其中的惨痛教训必须牢牢记取。这些事件再一次告诫我们,只有抓紧解决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全党同志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我们党才能更好地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换句话说,我们党少部分人在对待“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人民群众安危冷暖”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偏差,后果甚至涉及了“我们党才能(能不能)更好地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重要问题。
要解决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不容易。因为这并不只是表面的浅层次的方法论问题,而是深刻得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环境观问题。对那些世界观和人生观完全被功利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所主宰的人谈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谈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环境,这无疑是与虎谋皮和对牛弹琴,没有实际意义。社会的不和谐主要是由这些人造成的。在西方,从思想根源上来说,这种从功利主义出发的“唯物”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主要是在近代启蒙运动和近代科学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中出现的,已经有了近三百年;如果从文艺复兴时期算起,已经有了近六百多年的历史。西方的实践也证明,这无疑是引发大量社会物质财富涌现,人类生活水平提高和物质文明进步的一大动力。但遗憾的是,人类的精神文明水平和社会的和谐度,并没有与之发生同步的提高和发展,相反,还呈现了日益下滑的趋势。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规模和惨烈程度,都超过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其他所有战争。在一国或一个区域内的局域斗争,战后也一直连绵不断。历史表明,社会财富的增长与社会稳定之间,并没有必定的正相关关系。
与动物相比,人具有动物所没有的、积累超过自身实际需要的财富(货币)的观念,从而导致了社会生产目的性的扭曲和异化。动物也会进行简单的物质收集、储备,甚至生产,但一般只以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为度。但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来,任何个人和企业(资本所有者——资本家)的生产,其目的都是为了提供给别人消费。生产者的个人目的,完全是为了赚取最大利润。这样,生产规模和资源投入便没有了底线。结果,社会的总体生产实力和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确实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很多人也因此认为社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是不是在近代以来加速发展和进步了呢?这牵涉到质和量的差别问题,或者说是评价指标体系问题。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完全是两码事。事物的存在,只有当其质量有所提高时才能称为发展和进步。当然,没有无增长的发展和进步,但增长绝不就意味着发展和进步。例如一个人身体的发胖,这不仅不意味着健康和进步,事实可能恰恰相反。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与恩格斯就曾指出过,在功利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作用下,无止境地追逐个人物质财富所导致的物质增殖及其社会后果,这就是万恶的所谓“资本属性”对工人和整个社会进行压榨、剥削和掠夺的结果,并曾提出过解决的办法,那就是要实行共产主义。但由于其继承者个人品质和方法论上的错误,共产主义在不同地域上的众多实践都并没有取得成功。中国现在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在某种程度上,其内涵与共产主义过渡阶段的社会要求是相通的。这是人类对社会发展过程反思的一种认识的提升和历史进步的自然现象。
笔者认为,失败的经验教训是很多的,但归根到底,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一些人错误地把共产主义只当成了达到某种社会改革目标的方法论,而不是当成提高人生境界的世界观。现在我们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和行动纲领,也遇到了同一个问题。也就是说,这也必须提高到世界观的高度来进行。因为这三个理念内涵和核心,从根本上说就是改造和提高一个人的人生境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环境观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什么方法、措施、甚至法律制度,对于抑制环境破坏和社会不和谐,都是软弱无力的。
构建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其核心和根本就是要抑制人类对自身生活需要以外的物质财富的贪欲,善待万物,感恩自然和社会及身边的一切人。如果人人做到了这一点,何愁社会不和谐。社会和谐了,人和自然环境系统也就必然和谐了。人类面临的自然环境危机,是人类通过社会行为,疯狂无序地对自然环境进行掠夺和破坏造成的。人类的贪欲一天不停止,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一个长久的梦幻,人类最终就逃脱不了自然界的“惩罚”。
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要在自然资源允许范围内适可而止,纠正生产目的性的异化,产品和生产工具也要主张“小即美”。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原材料和产品要尽量做到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能量消耗,减少熵流积聚,提倡在满足基本生活物质产品需要基础上,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大量增加个体和群体之间的接触和融合,崇尚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真正做到像《礼记?礼运》中所说的那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斯时,社会焉有不和谐之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已经有不少先行者对破坏自然的行为有了觉醒,并在积极地和默默地为改变这种窘境而努力着。如显性的就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世界性风起云涌的环境保护运动;隐性的就是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环境伦理学和环境哲学的教育和普及。特别是后者的影响,正在逐渐深入各阶层人士的心中。接连数次的世界科学家大会和世界宗教议会,都把环境道德观念突出地写进了决议之中。我们也欣喜地听到,温家宝总理在最近关于毒奶粉事件的讲话中提出:“一个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
近几十年来,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良心”和“道德”在协调人与自然和谐中的重要性。特别是西方,尤其是美国,受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占世界人口5%的美国人消耗了占世界1\/3的能源和其他有用的地球资源。对此,曾对世界过去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写出了震动世界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的杰里米?里夫金,最近在预测世界未来的过程中,又发表了一部再次震动世界的著作《欧洲梦》。书中指出:由于美国梦深陷于分离和孤立的“死本能”之中。在美国,人们不惜一切代价追求自主,过度消费,纵容每种欲望,浪费地球的丰饶。人们鼓励不受限制的经济增长,强者受奖赏,弱者被边缘化。他们满心要保护自身利益,组建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军事机器,以获取自己想要并相信是分内应得的东西。他们把自己看作是上帝的选民,因此有资格获得一份超出公道份额的地球财富,而他们的自身利益却正在缓慢地蜕变成纯粹的自私自利,以致变成了“死亡文化”。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欧洲梦的世纪。
里夫金还认为:“‘欧洲梦’是一种新的历史观,根据这种历史观,在一个基于‘生活质量’而非个人无限聚敛财富的可持续性文明里,以物质为基础的现代发展观本身即将受到修正。所谓‘生活质量’就是‘实际生活条件’以及‘公民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如健康,社会关系,自然环境的质量等。可持续性的全球经济之目标则是:将人类的生产和消费与自然界的能力联系在一起,通过废品利用和资源的重新补充,不断再生产出高质量的生活。在这样一个可持续的、保持稳定的经济状态下,重要的并非个人的物质积累,而是自我修养;并非聚敛物质财富,而是精神的提升;并非拓宽疆土,而是拓宽人类的同情(empathy)。从欧洲梦来说,获得自由,意味着能够进入到与他人之间无数种彼此依赖的关系之中。一个人有途径进入越多的共同体,就有越多的选择权,关系带来包容性,包容性带来安全。作为‘欧洲梦’两大支柱的文化多元主义和全球生态意识将人性从物质主义的牢笼中解放出来,成就新的人性。”
可见,他所提出的所谓“欧洲梦”,已经囊括了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社会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并且预言道:“拥有丰富、多样历史的中国人民,能够为欧洲梦的深化、为它成为全人类的真正世界主义梦想,作出怎样的贡献?……可能毫不夸张地预言:正在廓清的欧洲思想框架同中国思想框架之间的交融,将会对全人类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怎样交融呢?笔者认为就是要站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站在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高度(环境哲学高度)上去认识、理解党中央所提出的关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并在这一高度上将其转化成实际的行动纲领去贯彻执行。首先就要加强环境伦理道德的宣传普及教育,在全民中培育起真诚的内心信念,并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使每一个人都能真正做到“敬畏自然,善待环境(自然和社会),关爱万物,适度生产,简单生活,追求崇高”。只有这样,“彼时每个人的权利都获得尊重,没有人被遗落,文化的差异受到欢迎,每个人都在地球可维持的范围内享受着高质量的生活,而人类能够生活在安定与和谐之中”。
总之,当前对待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理念和行动纲领的态度,在全世界进行了近半个世纪轰轰烈烈的环境危机和环境保护教育以后,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已经是一个愿不愿干的问题,而不是会不会、能不能干的问题。特别是对那些凭借特殊条件已经攫取了“第一桶金”的亿万富翁,所考虑的就是怎样逃避这样干才能保证他获取最大利润的问题。因此,归根到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环境观的问题。如果不在这个高度上去认识这个主要由富裕阶层(阶级)人士造成的,当前社会上所发生的一切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触目惊心的不和谐现象,只停留在从方法措施上去寻求解决办法,对那些主要承受这些不和谐现象后果的弱势群体,将是一个永远的痛,和希望改变的长久的梦幻。

环境保护论文范文作文 环境保护论文范文800字文案: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河水、还有宽阔的树林。村民们守望相助,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可是没过几年,由于人们乱砍乱伐,空气变浑浊了、小河被污染了、那宽广的树林不见了……没有了大树抵挡风沙和雨水的冲击,这个美丽的地方很快就被淹没了。
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地球妈妈呀!近几年来,人们正在面临的是人口危机和水的危机。
世界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几百万年。在开始的岁月里,人口发展非常缓慢。而在进入元年后,人类开始暴涨式增长,现在快达到70亿。随着人口的激增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要量也越来越多。但是,地球环境的空间不会增加,资源的储量和再生能力有限。因此,人类对环境的压力与冲击就变得越来越大。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几百万年。在开始的岁月里,人口发展非常缓慢。公元初年时,全世界总人口只有2.7亿,1804年世界人口才达到第一个10亿。从此以后人口猛增:1927年达到20亿,1960年达到30亿,1974年为40亿,1987年7月11日达到50亿,2004年世界总人口为63。78亿人。第二、三、四、五个10亿分别用了100年、30年、15年、13年。现在世界上每年增加7500万人,每天增加20多万人,每秒增加2.5人。预计到2080年,世界人口将达120亿。
水危机是指自然灾害和社会与经济异常或突发事件发生时,对正常的水供给或水灾害防御秩序造成威胁的一种情形。看待水危机的视角不同,建立的应对机制与做出的决策将大不相同。根据国外经验,一个国家用水超过其水资源可利用量的20%时,就很有可能发生水危机。地球上水的储量很大,但可供我们使用的淡水资源却是有限的。淡水只占地球升水的储量的2。5%,而且其中易供人类使用的淡水还不足1%。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的保护,科学家研制出许多保护环境的办法。如: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音乐发电器等等。那么,我们也要从小事做起,来爱护我们的环境。我们可以减少噪音,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减少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等等,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
让我们伸出手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吧!
苏州市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六年级:张绮恩
环保小论文——伸出手来,爱护我们的地球作文900字

环境保护论文范文作文 环境保护论文范文800字文案:

环境是我们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我们破坏了环境,这等于破坏了我们生存的条件。目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水资源、空气和食品等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污染。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条条清澈的小溪被污染,变成了臭气熏天的水沟;一株株美丽的花草树木被污染,变得黑乎乎的即将凋谢;一棵棵高大的大树在一阵隆隆的机器声中倒下``````这些残酷的画面,就是人类可恶的“杰作”!现在,人类破坏环境越来越严重.就说我们周围的河流吧,那里原来的水清澈见底,平静得像一面镜子,但由于这几年人们乱丢垃圾,排放污水,以至于现在的部分河流变成了臭水沟,每当路过时,行人们总要捂着鼻子走过,河里的水黑乎乎的,河岸边还有许多生活垃圾,影响我们的市容,破坏了环境卫生.虽然有些河流正在施工,清理污水,但是如果人们还不重视这些环境的保护,就算这些河流施工多少次也是无济于事的.而且,破坏环境对我们造成的危害极大,它会带来一系列的灾难,如沙尘暴,大雨,山洪,海啸等自然灾害。 其实,保护环境并不难做到:只要拒绝使用朔料带等一次性物品,减少白色垃圾的产生;不乱丢生活垃圾,按相关要求分类存放;不要向水中抛洒污染物;节约用电、水、煤等资源,减少工业废气、污水的排放。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做,那么我们生活的环境将有很大的改善。 我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为此我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 让我们携起手来,为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清新空气、优美环境而努力奋斗吧!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你有了解过《环境保护论文范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环境保护论文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环境保护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