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钢琴师经典作文 钢琴经典名曲文案

2019-03-09 综合文案 类别:观后感 1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钢琴师经典作文 钢琴经典名曲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钢琴师经典作文  钢琴经典名曲文案

钢琴师经典作文 钢琴经典名曲文案:

《钢琴家》是根据符瓦迪斯瓦夫·斯皮尔曼(WladyslawSzpilman)1946年出版的回忆录改编的作品。德军突然入侵波兰,二战爆发。电台钢琴师斯皮尔曼还没来得及开始他的感情,就被混乱的人群冲散。纳粹开始剥夺犹太人的一切,房屋、家庭、生命……当斯皮尔曼在一名犹奸的帮忙下幸存下来时,他务必要躲藏起来。紧之后,死亡和饥饿的阴影时刻缠绕的他。罗曼·波兰斯基以他对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讲述了钢琴家在一个充满敌意和荒谬的世界中挣扎的超道德故事。
长达150分钟的《钢琴师》,始终在二战中华沙的废墟上徘徊,你的情绪也随之不断起伏。因为那是人类在应对死亡时坚忍不懈的告白书,是在没有人性的年代寻找人性光芒的旅程。波兰斯基使用一种残酷的方式制造节奏。他先来一点悲惨的东西,跟着再展示一点恶劣环境中的人性,然后再来点更惨的。比如先讲犹太区传言德国人要把没有工作卡的人送走,男主角就满世界替家里人找工作卡,之后最后凑齐,但给他卡的德国人或者波兰人却说“这东西帮不了你们”。果然,他们全家都被送到火车站,要运走。就在他要上开往灭绝集中营的火车时,一个替纳粹干活的犹太人救了他,让他去找地方躲起来。直到结尾,我们看到主人公重新西装笔挺地坐在广播电台里弹琴,然后跟着他的一个朋友去临时战俘营寻找那个最后救他一命的德国军官。那里来了压轴的一笔:他们没有找到。直到德国人上世纪五十年代死在了苏联的战俘营里后,人们才最后明白他的名字:威姆·豪森菲德上尉。这短短一行字幕,却带出了二战结束后仍然无处不在的冷酷现实。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影片中那一幕:钢琴师来到一座被废弃的房子,这是德国人临时办公的地方。钢琴师踉踉跄跄走进那座房子,死神在那里等着他,还有钢琴。他躲在阁楼里,听到一阵轻微的钢琴声从底楼传来,是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他去楼下偷罐头,要靠它维生,被一个德国军官发现了。他,就是那个弹贝多芬的人。钢琴师告诉德国军官自我也会弹琴。萧邦第四叙事曲在他手指下飘然而出,音乐先是生疏的,渐渐流畅起来,钢琴师的手指恢复了记忆。萧邦出现了,这个波兰人,他出现了,站在一个德国人和一个波兰人之间。而一向躲在故事幕后的导演站出来讲话了,他说:“我要用一个波兰人来感动一个德国人,然后用这个德国人的感动来拯救一个波兰人;用音乐来拯救一个钢琴师,用音乐来抹去国家和种族的界线,来超越偏见和仇恨。”我想,这就是《钢琴师》如此震撼人心的原因吧。
钢琴师经典观后感

钢琴师经典作文 钢琴经典名曲文案:

两个钟头陪主人公1900度过了一生,又是一部经典,《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主人公1900从船上一出生便被抛弃成为孤儿,由好心的烧煤工丹尼收养。童年时一次意外丹尼丧生,1900再次成为孤儿。不经意的接触钢琴,让人惊讶的发现原来他竟是无师自通的天才,此后他便开始了一生的钢琴生涯。
1900一辈子没下过这艘船,他也曾经决定离开,当站在甲板上看见所谓大城市那无穷无尽的房屋街道,他迷惑了,他说:“钢琴键有限,但是创造出的音乐无限,如果键无限,那就创造不出音乐。那座大城市一眼望去看不见尽头,尽头在哪里?—世界的尽头?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
整部电影感觉处处是经典,每个镜头都恰到好处,细节处理不多不少,刚刚好。
1900和麦克斯在随狂风暴雨摇摆的船上弹奏钢琴的那一幕,在脑海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在轻快的钢琴曲下,两人似乎与钢琴融为一体,优美而流畅在大厅滑行,宛如美妙少女穿着溜冰鞋伴随着悠扬的歌曲翩翩起舞,浪漫至极!
接受挑战的那一场也印象深刻,前两场比赛不知是有意无意发挥平平,甚至在对手表演时竟然感动的流泪,观后感《《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最后一场开始前,1900向朋友要来一支烟放在钢琴上,说了一句话:“你自取其辱!”接下来狂风骤雨般弹奏出《群峰乱舞》,震惊在座所有人。一曲完毕,1900将烟的一头按在琴弦上,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经过1900激情澎湃演奏琴弦因高频率震动而发热,竟将烟点燃了······
影片介绍:“男主角1900(人名)的整个人生都已经是一场悲剧了。他是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气船上的孤儿,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然而好人不得好报,烧炉工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只有几岁大的1900又再度成为了孤儿。过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他从不敢离船上岸去,只因纽约无际的高楼和川流不息的人群令他没有安全感。纵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后,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他永远地留在船上了,直到唯一的好朋友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于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的1900殉船于海底。”
我不知道为什么说他是悲剧,但也许在1900眼中,其他人才在悲剧的生活。

钢琴师经典作文 钢琴经典名曲文案:

同为描写二战的电影,又同为描写二战中波兰犹太人悲惨遭遇的电影,钢琴师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辛德勒的名单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可以说,都是电影史上非常经典的电影。
钢琴师整部电影的配乐非常单纯,仅以钢琴的配乐为主,而乐曲中大多又是萧邦的作品,就凭这点,可见导演给于这部影片毫不渲染的特色,他以男主人公的视角为主线完成了整部影片的拍摄,在电影中,没有固定的配角,也没有通常影片中必然出现的爱情. 友情,源自于钢琴师善良的个性,他的朋友帮助他逃离了开往集中营的火车,帮助他在那个荒唐的年代有一个藏身的地方,尽管那里的门是反锁的,尽管钢琴师吃土豆吃到得了黄疸病,一切的帮助都在他的朋友们自保的前提下。爱情,钢琴师在电影中没有爱情,在那个年代,导演没有把爱情拔高到“泰坦尼克号”那样的高度,因为在生存面前,爱情相形见拙。
在电影的世界里我们多多少少期盼着一些特别的东西,比如英雄和伟人,比如超凡的爱情和友情,也等待着一种超然的变化,比如浪漫,勇气和奇迹。这些都没有在电影中出现。它所花了两个半小时的时间来表现平凡,平凡的求生,平凡的互助,甚至屠杀都是平凡的了,但相比《辛德勒的名单》(其中也有平凡的屠杀)《钢琴师》中的屠杀更让人揪心的痛,救一个为了帮家中寻找食物而冒险跑出墙外的小男孩,钢琴师一边救,小男孩在墙外的身体一边被打着,当终于救出小男孩的时候,男孩的脊椎已经被打断了,呼吸也随即停止了...德国的军官喜欢随意的杀人,半夜里让所有的人都站成一排,然后按顺序点,出列,开枪...钢琴师有个帮助过他的朋友就这么被射死的(电影中有个小细节:轮到这个朋友的时候,军官的手枪突然没有子弹了,但这不影响他朋友的命运,军官重新装好子弹后又开了枪,让观众有些希望后又被无情的抹杀了)。可见在《钢琴师》中,死者的呐喊与控诉,这点比《辛德勒的名单》表现地要出色。
音乐,在生与死的面前是微不足道的东西。被困在一个小公寓里的钢琴师坐在钢琴面前,因为不可以发出声音而只能默默地用手指在键上来回抚摸,想象中他所弹奏的乐曲...音乐,在战争面前,真的哑了吗?不是。钢琴师最后的藏身之处是一座被遗弃的房子(男主角不配为当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他所演绎的钢琴师在生活无忧时与潦倒时可谓判若两人,在影片的一开始是一个善良有气质的音乐家,而在潦倒时跟街头的流浪汗豪无差异,空洞的眼神控诉着战争对于人性的蹂躏),钢琴师不知道,那里除了食物外还有钢琴,钢琴师也不知道,他应该死在那里,因为一切人可为的因素和运气都被他用完了...
他踉踉跄跄地走近那座房子,听到有人在弹贝多芬的《月光》(贝多芬是德国人),正当他费劲地寻找工具来打开食物罐头的时候,一个德国军官站在了他的面前,钢琴师惶恐地睁大了眼睛,面对德国军官的问题他一个字也回答不出来,他无法思考,因为他知道,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临了...他所说的第一句话是:”是的,我以前...以前是个钢琴师“。音乐在这个时候站了起来,德国军官聆听着钢琴师的演奏,聆听那从一开始谨慎生疏随后奔放流畅的演奏,仿佛思绪早已离开了战争,萧邦出现了,这个波兰人,他出现了,站在一个德国人和一个波兰人之间。他的叙事曲从平和升为激昂,从弱小变为高大。萧邦的音符里有波兰的忧伤,也有波兰的快乐,但难道里面就没有德国的悲愁和喜悦吗?他什么都有,唯独没有仇恨,因为仇恨是丑陋的,进入不了音乐里去。他,被感动了...音乐无国界,除去破烂的大衣和军装,音乐沟通了人性...
钢琴师靠着德国军官的帮助挨到了战争结束的那天,当他穿着德国军官送给他御寒的军大衣出来拥抱他所看到的第一个波兰人的时候,还被波兰军人当作德军逃犯开了抢,导演用了他一贯的手法,再次调侃了观众的情绪,在战争结束的时候进一步强化了战争带给这片土地与人们内心的恐惧与阴影。
或许影片应该结束了,但没有,导演还想说些什么...钢琴师战后为波兰电台弹奏钢琴,他又回到了影片开头那个笑容优雅的钢琴师,而这个时候因为偶然的机会钢琴师通过朋友了解到那个曾经帮助他的德国军官现在成了苏联红军的俘虏,需要他的帮助,但因为种种原因,钢琴师始终无法打听到军官的名字...
影片的最后以钢琴师的现场演奏音乐会为结尾(钢琴师是根据真人回忆录改变的,他最后成了著名的钢琴家,一共演奏了2300多场音乐会)事情似乎回到了应有的样子,钢琴师穿着高贵的礼服,做在舞台的中心为观众独奏,他细长的手指与秀丽的音乐非常的般配...就当我们在想就这样结束了吧,那个德国军官还是永远不要让人知道的那样比较耐人寻味的时候,字幕上打出了“那个德国军官名叫XXX,于1952年死于苏联战俘营”的字样,也许心中开始骂导演怎么到最后都不那么温柔,可猛然意识到这就是战争,战争中永远没有等价的交换,才有那么多控诉与泪水,音乐与战争看似黑白那样的对立,但战争为音乐而感动,音乐因战争而丰富...

钢琴师经典作文 钢琴经典名曲文案:

我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太容易受感动的人,因为能使我落泪的电影很少,但是有一部电影能够让我一次又一次的受到震撼,一次又一次的为之落泪。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海上钢琴师》。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孤儿,他是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气船上,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丹尼收养,这位烧炉工用当时的年份为孤儿起了名字,叫做1900。
然而好人不得好报,烧炉工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只有8岁大的1900又再度成为了孤儿。过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他从不敢离船上岸去,只因纽约无际的高楼和川流不息的人群令他迷失自我。纵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后,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他永远地留在船上了,就算到了最后,唯一的好朋友马克斯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于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的1900殉船于海底。 1900,这个既没有出生纪录,也没有身份证明的人,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就在人间蒸发,就如流逝了的音符一样,渺无踪影了。
影片使我感动的地方有很多,首先是烧炉工与1900的对话,
1900:“丹尼,什么是孤儿院呢?”
丹尼:“孤儿院就像一个大的监狱,没孩子的大人都会被关在里面。”
1900:“假如我不和你在一起你就会进孤儿院吗?”
丹尼:“你说得对,乖,所以我要谢谢你。”
这段对话真的很温暖,丹尼为了不让1900有心理上的阴影于是编制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使1900认为自己很重要。丹尼真是一个好父亲。
“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见……”。
这句话是1900说过的话,1900明白欲望永无止尽,假如走下了这艘船,他可以凭借精湛的琴艺获得金钱,权利以及爱情,但是他会失去对于音乐的灵感以及真正的自我。所以他选择与船共亡的重要原因。他是一位值得尊敬得艺术家,他有着真正艺术家所拥有的高贵的自尊。
这是我对于1900的理解,一个没有根而终身漂流在海上的男人,独特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使得他处在一个独立的世界里。他与这个社会只有一段很短的距离——一块甲板;他与这个社会有一段很长的距离——一个世界! 他用音乐解读一生,音乐是他对人生的感悟。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你有了解过《钢琴师经典》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钢琴师经典》,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钢琴师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