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中元节是怎么来的作文 中元节是怎么来的故事文案

2019-03-09 综合文案 类别:说明文 1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中元节是怎么来的作文 中元节是怎么来的故事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中元节是怎么来的作文  中元节是怎么来的故事文案

中元节是怎么来的作文 中元节是怎么来的故事文案:

道教的中元节既是道教的宗教节日,也成为民俗节日。道教初起时有三官崇拜。正一盟威道信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以后称之为三官大帝。他们各有责司,天官为上元赐福,地官为中元赦罪,水官则称下元解厄。道书中说,凡是这三天,三官都要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其中地官所管为地府,当然所检的重点是诸路鬼众了。所以这一天,众鬼都要出离冥界,接受考校。道门中於这一天例行设醮为地官庆贺诞辰,同时信众也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升天堂。这是中元节成为民俗节日的主要原因。
中元节的起源,与佛教的“孟兰盆会”也有很大的关系。“孟兰”是梵语,倒悬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们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佛典《孟兰盆经》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说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 “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孟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时,佛喜欢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到了西晋,《盂兰盆经》被译成汉文,因为它所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中国儒家传统的孝顺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赞扬和重视,并在中国广为流传。自梁武帝在南方创设盂兰盆会后,已成为一种习俗,规模有增无减。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宫中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城中的寺院也要备办供品,陈列于佛像之前,十分虔诚。
宋、元年间,七月十五这一天已演变为民间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亲,并且盛行放河灯超度孤魂野鬼活动。到了清代,对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的祭祀活动,更为重视,各地寺、院、庵、观普遍举行盂兰盆会,并在街巷设高台诵经念文,作水陆道畅,演《目连救母》戏,有的还有舞狮、杂耍等活动,夜晚还把扎糊的大小纸船,放入水中,点火焚化,同时还点放河灯,称之谓“慈航普渡”,十分热闹。除外,当时各家各户,都要在门外路旁烧纸钱,以祀野鬼。时至今日,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这一天,中国仍有许多地方,保持着祭祀祖先的习俗。

中元节是怎么来的作文 中元节是怎么来的故事文案: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孟兰盆会。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中元节的传说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有—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 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所以七月又称鬼月。 目莲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後堕落在的恶鬼道,过着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这便是台湾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

中元节是怎么来的作文 中元节是怎么来的故事文案:

鬼节——中元:中元节,亦称“盂兰盆节”、“鬼节”,时在夏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原为宗教节日,一说始于道教,道教认为七月十五日为中元日,地官下降,定人间善恶。是日道观作斋醮荐福。一说始于佛教,传说释迦牟尼弟子目莲曾设百味果,供养十方僧众,救母于倒悬之中,佛教于是兴起“盂兰盆会”。后演变为民间祭祖日,家家追荐祖先亡灵,意为超度亡魂野鬼,遂称“鬼节”。清代中元节祭扫,尤胜清明,庵观寺院,设盂兰会,街巷搭起高台,鬼王棚座,诵念经文,演出《目莲救母》剧,做水陆道场,施放焰口,俗谓“济孤魂”。还用纸扎糊法船,长至七八十尺者,临池焚化,还点燃河灯,俗谓“慈航普渡”。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灯,两岸观者数以千计,都中小儿亦于是夕执长柄荷叶,燃烛于内,又以青蒿缚香数百燃之,谓星星灯,结伴呼群,游乐于月下,更尽乃归。其夜,民间各家以纸钱在路旁焚烧,谓“祀孤魂”,今汉族七月半仍有祭祖活动。蒙古达斡尔、彝、纳西、白、苗、侗、布依、壮、土家等族也过此节。中元节期间,民俗活动有普度、放水灯、抢孤等。如闽南地区及台湾地区民间七月称为“鬼月”,尤以七月十五为鬼门大开之日,各地纷纷都在这一个月举行“普度”的仪式,所谓“普度”是指祭拜无祀之孤魂野鬼(俗称好兄弟),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供拜“五味碗”——鱼、肉、鸡、鸭和菜五种祭品,此外还要供奉糕、粿、水果等。在每一种祭品上皆须差三角形的纸旗一面,除了书写“庆赞中元”外,下面写供奉者之姓名,好让好兄弟吃的明白,然而中元普度并非只是请好兄弟吃大拜拜,更希望他们能安安份份,莫在人间骚扰,另一方面代向阎王求情,请阎王大发慈悲,尽量使他们早日投胎转世,脱离鬼域,由此可见“普度”乃为一桩极富人情味的民间习俗。?

中元节是怎么来的作文 中元节是怎么来的故事文案: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道教盛行后,附会传统,创立了天、地、水三官神祗。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万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相传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
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中元节。 按佛教典故,关于“盂兰节”的起源,有着以下一个典故: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
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
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中元节是怎么来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元节是怎么来的》优秀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中元节是怎么来的》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