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十行俱下的成语由来作文 文案

2019-03-09 综合文案 类别:素材 7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十行俱下的成语由来作文 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十行俱下的成语由来作文  文案

十行俱下的成语由来作文 文案:

导语:十行俱下,眼睛一瞥就能看下十行文字。形容读书极快。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成语】:十行俱下
【拼音】:shí háng jù xià
【解释】:眼睛一瞥就能看下十行文字。形容读书极快。
出处】:《南史·梁本纪下》:“读书十行俱下,辞藻艳发,博综群言,善谈玄理。”《梁书·简文曾纪》:“读书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经目必记。
【成语故事】:
南朝梁武帝制衍第三个儿子萧纲,从小聪明伶俐,记亿力很强。他四岁开始识字读书,能够过目不忘;到六岁时,已经会写文章了。梁武帝对萧纲如此好学非常高兴。有一次,特地把他叫到跟前,当面出了一个题目,要他做一篇文章。萧纲略一思付,不慌不忙地提起笔来就写。不到一顿饭的功夫,写成了一篇词句整齐对偶的骄文,擅长文学的梁武帝一看,字的声韵和谐,词藻华丽,不禁赞叹道:“你这孩子呀,真是我们萧家的东阿王!”东阿王是三国时魏国著名的文学家曹植的封号,由此可见梁武帝对萧纲评价之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萧纲读的书越来越多。据说他阅读的能力很强,读书的速度惊人,能够十行同时阅读下去。用这样的速度读书,当然能博览群书,写起诗赋文章来也得心应手。十一岁那年,萧纲被任命为宜惠将军、丹阳尹,开始处理郡里的各种事务。他虽然还是个少年,但因为读的书多,知识广博,因此处理事务有条不紊,颇有见地。二十八岁那年,萧纲因长兄萧统去世面被立为太子。从此,他就长期住在宫内)经常和当时著名的文士徐漓、厦肩君等人一起吟诗作赋,过着优闲的官廷生活。萧纲的文才很好,但长期属于深官,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因此老是以轻靡绪艳的文辞描写上层贵族腐朽的生活,所作的词赋格调低下,当时被称为”宫体。”公元549年,军阀侯景率匆叛军攻破京都建康,梁武帝忧愤而死。萧纲即位,为梁简文帝。过了两年,侯景派人用毒酒害死了他。

十行俱下的成语由来作文 文案:

【成语故事】南朝梁武帝萧衍的第三个儿子萧纲从小聪明伶俐,记忆力很强。他读书的速度相当快,能够十行同时阅读下去,而且能够做到过目不忘。11岁时就博览群书,写诗赋文章得心应手。因此被任命为宣惠将军,丹阳尹。
【出处】读书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经目必记。《梁书·简文帝纪》
【释义】眼睛一瞥就能看下十行文字。形容读书极快。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读书极快
【近义词】一目十行
【成语示列】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北齐书·河南康舒王孝瑜传》

十行俱下的成语由来作文 文案:

一目十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表示“泛读”书的成语及解释,欢迎阅读。
一目十行
【解释】: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出自】:《梁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宋·刘克庄《杂记六言五首》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示例】:那三官双名景隆,字顺卿,年方一十七岁,生得眉目清新,丰姿俊雅,读书~,举笔即便成文。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四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蜻蜓点水
【解释】:指蜻蜓在水面飞行时用尾部轻触水面的动作。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
【出自】:唐·杜甫《曲江》诗:“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示例】:下乡只是~式的,还要带白馒头。
◎郭小川《沉重的教训》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浅尝辄止
【解释】:辄:就。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
【示例】:做事情不能浅尝辄止,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成功。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不求甚解
【解释】: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出自】: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示例】:这人小的时候,诸事颟颟顸顸,~。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指人学习不深入
走马观花
【解释】: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出自】: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状语、宾语;含贬义
浮光掠影
【解释】: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出自】:唐·禇亮《临高台》诗:“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
【示例】:学问从实地上用功,议论自然确有根据;若~,中无成见,自然随波逐流,无所适从。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八回
【语法】:联合式;作宾语、状语、定语;含贬义
囫囵吞枣
【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示例】: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朱自清《论诗学门径》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十行俱下的成语由来作文 文案:

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关于他的名字有很多有趣的传说。据说老子的母亲理氏有一天正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八十一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来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就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对母亲说:“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后来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的官。这是一个管理藏书的官职,因为这个缘故,老子知识渊博,在当时名声很大。孔子年轻时曾经专门拜访过老子,向他请教周朝的礼仪。
老子写过一本只有五千字的书,名字是《道德经》。书中讲了很多能启发人的道理。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说,双臂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芽开始长成的;很多层的高台,是从第一筐泥土开始垒起来的;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才能走完的。在这里,老子用生动的事例,说明事物都是从小到大发展变化的。
后人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成语,比喻事情总是从头开始,逐步发展的。


结语: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十行俱下的成语由来》作文的经历,对《十行俱下的成语由来》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十行俱下的成语由来》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十行俱下的成语由来》,希望对大家写《十行俱下的成语由来》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