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两位学者作文 两位学者的选择阅读答案文案

2019-03-09 综合文案 类别:其他 2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两位学者作文 两位学者的选择阅读答案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两位学者作文  两位学者的选择阅读答案文案

两位学者作文 两位学者的选择阅读答案文案:

从前,在古老的阿福卡城中住着两位学者。他们相互憎恶,彼此贬低对方的学识,这是因为他们中的一位否认神的存在,而另一位却是个忠实的信徒。
一天,两位学者在市场相遇。于是在他们及其追随者之间展开了一场有关神是否存在的辩论。经过几个小时的争论后,他们各自散去。
当夜,不信上帝的学者前往圣殿,匍匐于神坛之前,祈求主饶恕他迷乱狂妄的过去。
与此同时,另一位学者,那个祭拜上帝的信徒,焚毁了他的宗教圣典,因为他已变成了无神论者。
(怡静译)

两位学者作文 两位学者的选择阅读答案文案:

钱三强于 1913 年 10 月 16 日出生于浙江绍兴。 他是我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 被誉为 “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 “中国两弹一星之父”。
钱三强的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 钱三强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在北京, 曾就读于我国近代一流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任校长的孔德中学, 他的文化基础知识非常扎实, 有广泛的自然科学常识。 青年时期就出国留学, 于 1940 年获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他毫不停步地继续深造, 给第二代居里夫妇当助手。 不久与同一学科, 志同道合的才女何泽慧结婚, 共同拜读在约里奥门下。 夫妻二人携手共进, 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被导师骄傲地向世界科学界推荐。 不少国家的学术期刊刊登了这一振奋人心的喜讯, 并称赞 “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 同年法国科学院就向钱三强夫妻颁发了物理学奖。
在 1948 年的夏天, 夫妻两人酬志满怀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祖国, 决心为祖国建设出力献身。 1949 年北京刚刚和平解放, 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拨给了他 5 万美元, 要钱三强借出席法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之际, 订购有关原子能方面的仪器和相关资料, 为以后的开发利用原子能做准备。 钱三强激动得热泪盈眶, 深深地感到了自己有用武之地, 中国科技事业的春天即将到来。
从新中国诞生之日起, 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 他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担任了副所长、 所长, 他为发展我国核力量出谋划策, 精心设计制订了核事业的发展规划。 他亲自参加了前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 提出了很多符合我国国情的合理化建议。 他积极吸纳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核科学家,包括了他的夫人何泽慧、 邓稼先等优秀人才, 让这些人到核武器研制的各个环节, 充当领军人物, 掌握科研的主动权。
1960 年我国决定靠自力更生发展自己的原子弹, 这时钱三强已兼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由他担任我国研发原子弹的技术总负责人、 总设计师, 他精心设计, 严把质量关, 不放弃任何一点疏漏和细小环节, 并像当年第二代居里夫妇培养他和何泽慧那样, 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科学带头人, 他的这些远见卓识的战略作法在“两弹一星” 的研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证了研制质量, 加快了研制速度。 为我国挤身于世界核力量的行列, 培养了人才, 打下了牢固基础。
钱三强晚年身体多病, 精力不济, 就这样仍担任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 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职务。
他在病塌上还念念不忘祖国核事业的发展, 一再强调要尽快尽好的使核技术应用到民用事业上来, 要确保核能应用的安全可靠, 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992 年 6 月 28 日, 钱三强因病逝世, 享年 79 岁。 这年国庆前夕,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向钱三强追授了由 515 克纯金铸成的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表彰这位科学泰斗的巨大贡献。

两位学者作文 两位学者的选择阅读答案文案:

生平简介
郭齐勇,男,汉族,1947年10月生,湖北武汉人。1966年高中毕业后当过知青与工人.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1981年考上硕士研究生,师从萧萐父、唐明邦、李德永教授。1984年毕业留校在哲学系任教。1989年1月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8月获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3年3月晋升为教授,同年10月增列为博士生导师。1994年任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1996年任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现任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际中国哲学会副执行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暨学术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墨子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暨学术委员、湖北省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哲学史》编委、《孔子研究》编委、《哲学评论》主编、《人文论丛》副主编等。
曾被邀请为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德国特里尔大学和台湾政治大学客座教授、日本关西大学招聘研究员,曾到哈佛大学、莱比锡大学、特里尔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东北大学、早稻田大学、关西大学、国际日本文化研究所、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政治大学、师范大学、辅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大学或学术机构讲学。
曾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宝钢教育奖、国家图书奖荣誉奖和提名奖、湖北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二次,均排名第一),湖北省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年),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年)、湖北省教学名师(2004年)和湖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2004年)称号。从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从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湖北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二次,均排名第一),湖北省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年),湖北省教学名师(2004年)和国家级教学名师(2006年)称号。2008年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哲学史”首席专家。
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史。主讲课程有:中国哲学史、《四书》导读、《老子》《庄子》导读、中国文化、儒家哲学、哲学史方法论、《礼记》会读等。主要着作有:《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国儒学之精神》、《中国哲学史》、《文化学概论》、《熊十力思想研究》、《天地间一个读书人:熊十力传》、《钱穆评传》、《梁漱溟哲学思想》、《中华文化通志──诸子学志》、《传统道德与当代人生》、《郭齐勇自选集》等;主编了《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是九卷本《熊十力全集》的副主编;此外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与文化》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讲学经历
一、2001年5月1至30日,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应邀在德国特里尔大学讲学,在特里尔大学作了“中国当代学术思潮”的讲学,又应邀到莱比锡大学作“现代新儒学”的演讲。
二、2002年11月1至30日,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应邀在台湾政治大学讲学,在政治大学为哲学所博士班授课四次,主要内容是熊十力、马一浮、方东美、牟宗三、唐君毅等哲学家的易学思想或易学观,并评介了大陆学者有关长沙马王堆帛书《周易》和江陵王家台秦简《归藏》的研究状况。在政治大学主办的《易经》哲学学术研讨会上,提交并宣读了论文:《现代新儒家的易学思想》。短短一月内,在台湾作了十场学术演讲,除在政治大学讲了一场外,还应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辅仁大学、师范大学、东吴大学、中央大学、东华大学、佛光大学等大学的邀请,前往演讲(其中在辅仁大学讲两场)。主题分别为:《新出简帛与先秦哲学思想》、《楚地出土简帛与中国古代经典诠释》、《郭店楚简与儒家、道家》、《中国古代哲学的生存论智慧》、《中国哲学的方法论问题》、《现代学人的现代新儒学研究之反思》、《现代新儒家的易学观》等等。除与上述学校的教授们进行了交流外,还与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鹅湖》月刊社的专家教授们交流座谈,又在华梵大学出席了劳思光思想学术研讨会。
三、2003年3月9至16日,应日本文部科学省国际日本文化研究所的邀请,出席该所第22届国际会议。会议名称:“公家与武家—比较文明史的研究”。在大会上提交并宣读了论文:《周代的册命、朝觐、聘问礼与王权》。会后又应邀在该所举办的公开演讲会上,对近五百名京都市民作《中国周代的礼仪与王权》的讲演。
四、应日本关西大学的邀请,以招聘研究员的身份于2003年4月15日至7月13日在该校做研究并讲演。在该校东西学术研究所主办的“特别讲演会”与“郭齐勇教授讲演会”上分别作了两场演讲:《中国现代哲学与新儒家理论》、《出土简帛与中国经学》。此外还为学生授课,主题是《子为父隐与孟子论舜》。
此次在日本三个月,访问了八所大学,作了七场讲演,除在关西大学讲演两场外,又到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东北大学演讲,还到大阪市立大学、大分县立艺术文化短大演讲。讲演的题目分别为:《中国现代哲学的方法论问题》、《郭店楚简“五行”与“圣智”》、《冯友兰与熊十力哲学》、《当代新儒学的反思》、《熊十力与梁漱溟》等。
五、2004年1月9至11日赴澳门出席“两岸四地中青年哲学家学术论坛”,发表论文《德治语境中的“亲亲相隐”》,又主持一场会议;2004年6月22至26日赴台湾中央研究院出席该院与东吴大学等合办的“儒学、宗教、文化与比较哲学的探索”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刘述先教授的学术贡献》。
六、2004年12月19日——24日赴香港出席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香港中文大学的当代儒者”国际学学术会议,在大会上宣读论文《牟宗三先生对儒学与康德哲学比较研究的意义》。
七、2005年5月2至7日赴香港出席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主办、台湾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等单位协办的国际会议“西方的诠释,中国的回应——中国哲学方法论之反思与探索”,在大会上报告学术论文《“中国哲学”及其自主性》。

两位学者作文 两位学者的选择阅读答案文案: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与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核物理学家邓稼先的友谊长达半个世纪,在世界科学界传为美谈。下面就由小编为你们带来名人故事:邓稼先,杨振宁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欢迎各位读者的阅读。
“文革”初期,氢弹爆炸了,但核武器的研制并没有到头。可在那个乌烟瘴气的年代,就连稼先他们核武器研究院也未能幸免。林彪、“四人帮”组织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把斗争矛头指向稼先等十几位理论部的负责人。稼先非常清楚地知道这时只要说一句违心的话,就会给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他顽强地顶着,处境很危险。正在此千钧一发之际,似乎苍天有眼,1971年杨振宁先生从纽约经巴黎飞抵上海。下飞机后,开列了他要见的人的名单,名单上第一个就是邓稼先。这张名单很快传到中央,稼先立刻被召回北京会客。不久,在周总理亲自干预下,基地里暗无天日的局面结束了。
杨振宁先生当然不知道他们的这次会晤对稼先来讲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但是我们全家人从心底深深地感激他。
杨先生与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邓父邓以蜇和杨父杨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杨振宁教授的弟弟杨振平与稼先也很要好。少年时代的稼先与少年杨振宁总在一起打墙球,弹玻璃球,甚至还比赛爬树。上中学稼先和杨振宁都同在北平崇德中学,杨振宁比稼先高两级,后来他们两人又是西南联大的校友。解放前夕,稼先和杨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稼先就与他们分开了,不过他们的友情却一直保持着。
自1971年以后,杨先生多次回来访问、讲学。稼先与他总少不了叙旧聊天。有一次杨先生到我们家,他说想和稼先一起骑车去颐和园。为安全起见,这样的要求我们着实不敢答应他。还有一次,我们一道去北海仿膳,大家边吃边谈笑着,杨先生对稼先说:“这回你可以吃饱了,想当年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你可是常常饿肚子的呀!”可不是嘛,稼先留学的时候,生活很艰苦,开始没有奖学金,吃饭不敢按饭量吃,只能按钱吃。有一段,他和洪朝生(现在科学院低温物理中心工作)合住在一位美国老太太的阁楼里,有一次他俩去吃饭,两份牛排端上后,稼先看了看,对洪朝生说:“我这块小,你那块大。”洪朝生就把自己那份给了稼先。……回想起这些往事,杨先生与稼先都笑了。
后来,杨先生多次送书给稼先,有《杨振宁论文选集》,有《读书教学四十年》等,都写着“稼先”或“稼先弟”存念。稼先60寿辰时,杨先生特意送他一副国际象棋。稼先住院后,杨先生到医院看他,并且为他找特效药。最后一次,杨先生送给稼先一大束鲜花,这鲜花象征着两人永存的友谊,正像杨先生给我的唁电中所说的:“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最后,我想以杨振宁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我这篇怀念文章的结束语: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稼先没有虚度此生!
1987年10月23日,杨振宁在宋健、周光召等陪同下来到八宝山公墓,祭奠与他有着半个世纪深情厚谊的挚友邓稼先。
深秋的北京,瑟瑟秋风给人们带来寒意。八宝山公墓在安放骨灰的灵堂外面庭院里搭起了一个灵堂,邓稼先的巨幅遗像前摆着杨振宁送的花篮,缎带上写着“邓稼先千古杨振宁敬挽”。
杨振宁眼含热泪面对邓稼先的遗像肃立默哀,鞠躬悼念。
祭奠仪式结束后,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女士按照邓稼先生前嘱托,向杨振宁赠送一套安徽出产的石刻文房用具,上面写着“振宁、致礼存念稼先敬留”。许鹿希女士深情地说,这套文房用具象征着邓稼先和杨振宁的乡情和友谊。
邓稼先是杨振宁的中学、大学同学,他为中国的核事业做出如此重大的贡献,然而,过去中国并没有在报刊重点宣传、表彰他。1986年6月,邓稼先病重期间,杨振宁去医院探望他。后来,杨振宁又向中央领导同志谈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早就应该把对中国、对国际有贡献的科学家介绍出来。
杨振宁非常敬重邓稼先,他说:“邓稼先是中国的帅才,他能得到中国领导人的绝对信任,也能得到群众的绝对信任,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他又说:“中国高层人士选定他当领导者来研究原子弹,这位人士是很有眼光的人。我认识邓稼先,又认识美国的奥本海默和泰勒。这三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邓稼先随和、腼腆,又没有行政工作的经验。当初美国的格罗夫斯将军也聘任了没有行政经验的奥本海默当主持人,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稼先的个性完全不同,是另外一种帅才。我收集了许多邓稼先的材料,我期待有一天有人能写篇有关邓稼先的传记,我希望传记能把他对中国的贡献详细表达出来。”
历史没有忘记他们!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60周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长达12集的电视片:《让历史告诉未来》。在第8集里,有这样的画面和解说: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壮丽场面展现在荧光屏上,欣喜若狂的中国人民、套红的《人民日报》号外……,邓稼先先生的高大身躯也出现在荧光屏上。
……
“1971年,当杨振宁得知,中国两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制造成的,他离开宴席走进了洗手间,那时,他已是泪流满面了!”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两位学者》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位学者》优秀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两位学者》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