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爱屋及乌的成语故事作文 爱屋及乌的成语故事视频文案

2019-03-08 综合文案 类别:素材 8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爱屋及乌的成语故事作文 爱屋及乌的成语故事视频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爱屋及乌的成语故事作文  爱屋及乌的成语故事视频文案

爱屋及乌的成语故事作文 爱屋及乌的成语故事视频文案:

爱屋及乌,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成语出自《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文王死后,他的儿子继位,这就是周武王。周武王得到吕尚和周公旦的帮助,国家兴盛。
这时候,纣的暴政却越来越厉害了。商朝的贵族王子比干和箕子、微子非常担心,苦苦地劝说他别这样胡闹下去。纣不但不听,反而发起火来,把比干杀了,还惨无人道地叫人剖开比干的胸膛,把他的心掏出来,说要看看比干长的是什么心眼儿。箕子装作发疯,虽然免了一死,也被罚作奴隶,囚禁起来。微子看见商朝已经没有希望,就离开别都朝歌出走了。
周武王把军队开到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地方,举行了一次大检阅,有八百多个小国诸侯,不约而同地来到盟津会师。大家都向武王提出,要他带领大家伐商。但是武王认为时机未到,检阅结束后又回到丰京。
回丰京后,周武王整顿内政,扩充兵力,联合西方和南方的部落,准备讨伐商纣。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的一年,武王听到探子的报告,知道纣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就发兵五万,进攻商纣王。
双方在牧野(今河南省境内)展开大战。虽然兵力悬殊,但由于商朝的军队中大部分是奴隶,他们平时恨透了纣王,不但不抵抗,还纷纷倒戈起义,引导周军攻入商朝首都。走投无路的商纣王自焚而死,商朝至此灭亡。
周武王打败了殷商,但是对于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不能使局面稳定下来,心里还没有谱,因此有些担忧。为此,他曾同姜太公等商议。召见姜太公,问道:“该怎样对待他们的人员呢?”太公答道:“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全部杀尽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
出处有二:
一、汉.刘向《说苑·贵法》“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二、汉.伏胜《尚书大传·大战》“纣死,武王惶惶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问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爱屋及乌的成语故事作文 爱屋及乌的成语故事视频文案:

爱屋及乌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褒义,形容过分偏爱或爱得不适合。
【成语】: 爱屋及乌
【拼音】: ài wū jí wū
【解释】: 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成语故事】:
商朝末年,纣王穷奢极欲,残暴无道,西方诸侯国的首领姬昌决心推翻商朝统治,积极练兵备战,准备东进,可惜他没有实现愿望就逝世了。姬昌死后,他儿子姬发继位称王,世称周武王。周武王在军师姜尚(太公)及弟弟姬曰(周公)、姬奭(召公)的辅佐下,联合诸侯,出兵讨伐纣王。双方在牧野交兵。这时纣王已经失尽人心,军队纷纷倒戈,终于大败。商朝都城朝歌很快被周军攻克。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纣王死后,武王心中并不安宁,感到天下还没有安定。他召见姜太公,问道:“进了殷都,对旧王朝的士众应该怎么处置呢?”
“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同他屋上的乌鸦也喜爱;如果不喜欢那个人,就连带厌恶他家的墙壁篱笆。这意思很明白:杀尽全部敌对分子,一个也不留下。大王你看怎么样?”太公说。
武王认为不能这样。这时召公上前说:“我听说过:有罪的,要杀;无罪的,让他们活。应当把有罪的人都杀死,不让他们留下残余力量。大王你看怎么样?”武王认为也不行。
这时周公上前说道:“我看应当让各人都回到自己的家里,各自耕种自己的田地。君王不偏爱自己旧时朋友和亲属,用仁政来感化普天下的人。”
武王听了非常高兴,心中豁然开朗,觉得天下可以从此安定了。
后来,武王就照周公说的办,天下果然很快安定下来,民心归附,西周也更强大了。

爱屋及乌的成语故事作文 爱屋及乌的成语故事视频文案:

周武王灭殷朝后,问姜子牙应怎样处理殷朝的文武百官。姜子牙答道:“我听说爱某一个人,往往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憎恶一个人,往往连带厌恶他的小官吏,干脆把他们全部杀光,不留一个。您看怎么样?”武王不同意他的意见,最后采纳了周公“无变久新,唯仁是亲”的宽大为怀政策。
[出典]
《说苑贵德》: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久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者也。”

爱屋及乌的成语故事作文 爱屋及乌的成语故事视频文案:

成语我们经常会用到,它们对应的故事大家知道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语小故事大全,欢迎阅读!
1、爱屋及乌
这个典故出自《尚书大传.大战》。殷商末代的纣王是个残忍无道的昏君。当时的西部诸侯之头领姬昌,因反对纣王被囚禁。出狱后,姬昌回到周的都城岐山,称周文王,要推翻商朝。他聘请姜尚(姜太公)为军师,开始扩军备战,并迁都丰邑(今陕西省)。不久,周文王去逝,其子姬发继位,称周武王。他联络几个诸侯,出兵伐纣。大军渡过黄河,直逼商朝京城朝歌。商纣王早已失尽人心,朝歌很快被攻克,纣王自杀。纣王虽死,敌人并未完全肃清。周武王召见姜太公,请教如何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否使局面安定下来。姜太公答道:\"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之鸟;不爱人者,及其胥余。\"就是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他屋顶上的乌鸦也喜欢;如果不爱那个人,就连他住处的墙壁也讨厌。姜太公的主张是要把敌对分子彻底消灭。
后来,这个典故常被人们用作描述因为深爱某人,连带也喜爱他的亲属朋友等人这种现象。
2、安乐窝
这个典故出自《宋史.列传.道学一.邵雍》。邵雍字尧夫。初到洛阳的时候,住在四面透风的破房子里。富弼、司马光和吕公著等各位贤人,被罢官以后也住在洛阳。平时他们很敬重邵雍,经常跟邵雍来往,而且为邵雍买了园田与住宅。到了农时,邵就自己去园田耕种与收割,但收获下来的粮菜,只够一个人的吃用和换取必备的衣裳。为表示\"安贫乐道,不求荣华富贵\",邵雍把自己的住处叫作\"安乐窝\"。早晨起来,点好香坐着休息,到了傍晚,自己便斟上三、四杯酒喝下,稍微有一点酒意就行了,但从不喝醉。兴趣来了,他就吟成诗章,然后又放声朗诵。每到春天和秋天,邵雍就到洛阳城里去游玩。刮风下雨是不出门的。出去的时候,就坐一辆小车,让一个人拉着,心里想到哪儿,就到哪儿。官宦人家的人一听出他的车音,就争着出门等候迎接。这些人家的小孩子与奴仆,也喜欢他来,互相说:\"我们家的先生来了。\"他们就不再称呼邵雍的姓名了。他在这些人家,有时竟一连住上两宿方肯离去。有一些好多事的人,便在自己家里仿照邵雍的\"安乐窝\",盖一处房舍,等邵雍来了住,他们把这房子称作邵雍的\"行窝\"。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安逸舒适的生活。
3、暗中摸索
这个典故源于于唐.刘束的《隋唐佳话》。唐朝时,大臣许敬宗为人非常自傲轻慢,凡属他见过的客人,尽管经人介绍,也常常忘记很快,如果再见面如同生人一样。有的人就讥讽他记性太差了。许敬宗则回答说:\"像你这样的人,我当然很难记住。但是假如碰到像南朝的何逊、刘季绰、沈约、谢兆等著名学者,我即使在黑暗中摸索,也能辨认出来。\"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没有师傅或门径,独自探索知识或技术的掌握与创造。
4、按图索骥
这个典故载于《汉书.梅福传》。在春秋时代秦国,有个相马专家叫伯乐,原名孙阳。他善于识千里马并写了一本《相马经》。伯乐的儿子死读《相马经》,按照书中所说的马的样子去寻找骐骥良马。有一天,在看见一只大蟾蜍,他便高兴地对伯乐说:\"爸爸,这是一匹良马,眼睛和额头跟你书上描述的差不多,就是蹄子不大一样。\"伯乐知其子之愚,转怒为笑地说:\"此马好跳,不堪御也(无法驾驭)。\"
这个典故比喻做事情拘泥教条,不能理论结合实际。
5、暗渡陈仓
《史记.高祖本纪》。秦朝刚被推翻的时候,项羽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而封刘邦为汉王,统辖这个典故载于巴、蜀和汉中。刘邦也有独霸天下之心,很不服气。他发现手下有一位才华出众的军事家,就是韩信。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策划夺取天下。刘邦去汉中途中烧毁栈道,表示无意东还谋取天下,使项羽放心。然后采用韩信的计策,派出几百名士兵去修复栈道。项羽手下大将章邯镇守关中西部,听到消息笑道:\"这么大工程只派几百名士兵,哪年才能修完?\"章邯对刘邦、韩信这一行动,根本没引起重视。韩信表面上装作要从栈道东进,实际上却和刘邦率主力部队从小路暗袭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县东)。当章邯接到急报时,刘邦大军已攻入关中。章邯被逼自杀。关中地区一下子被刘邦占领了。
这一典故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利用假象以给别人造成错觉,而暗中采取另一些措施来达到目的计策。
6、阿娇失宠
这个典故出自《昭明文选》卷十六《赋.长门赋》。汉武帝刘彻的妻子陈阿娇非常得宠,被立为皇后。但后来陈皇后一直未生下独生子,她又嫉妒别的宫妃得宠,便暗中搞媚术和\"巫盎\"(用巫术诅咒的办法)害人所以被汉武帝废弃,逼令住在长门宫中。她悲苦愁闷,想恢复过去皇后的地位。听说蜀郡成都人司马相如,是妙笔生花的大作家,就奉献一百斤黄金给司马相如和他妻子卓文君,请他们买酒喝。托司马相如为她写一篇能解脱苦闷生活的文章。司马相如就写成了《长门赋》,呈献给汉武帝,劝导他不记旧怨,重新和好。由此,陈皇后又得到汉武帝的宠爱。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有美无人赏、有才无人用的冷落境遇。
7、安步当车
这个典故原载《战国策.齐策》。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颜蜀的人,很有才能,不愿做官,宁愿隐居在家。有一天,齐宣王召见他并用十分傲慢的口气说:\"蜀,过来!。\"蜀站立不动,也叫道:\"王,过来,\"齐宣王大怒,高声喝道:\"到底是国君高贵还是文士高贵?\"蜀笑道:\"当然是文士高贵,国君有什么高贵的。\"颜蜀讲了一个例子:\"从前秦国攻打齐国,路经鲁国,为了保护名士柳下季的坟墓,秦国号令全军:谁要毁坏坟墓五十步以内的草木,立即处死。进入宋国时又下令:谁要杀了齐王,封他为万户侯,赏金千镒。可见,一个活着的国王还不抵一个死去名士之墓。\"齐宣王无话可话,表示十分钦佩,接着便改换笑脸请颜蜀收他为弟子,劝颜蜀住到宫里,每餐都有肉吃,出门有车坐,荣华富贵享受不尽。颜蜀回答道:\"我不要荣华富贵,宁愿'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净贞正以自娱'!\"意思是说:吃不起肉,可以晚一些吃饭,肚子饿了,饭自然就香;步行只要走得安稳,就好比坐车;只要不犯罪,清白正直就是高贵,不当官,可以自在自乐。
这个典故旧时表示文人安于贫苦生活费的清高思想。现在只用其字面意义,形容不乘车而从容步行的乐趣。
8、安然无恙
这个典故源于《国策.齐策》。战国时,齐王派使臣出访赵国。赵威后接见了这位使臣,一见面,赵威后便问:\"今年你们齐国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齐国的使臣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就对赵威后说:\"我是奉齐王之命来贵国的,现在你先我年成,再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国君,这不是先贱后贵,贵贱倒置吗?\"赵威后听了连连摇头:\"不!如果没有好年成,老百姓就过不上好日子,如果没有老百姓,哪里还有什么国君?我不这样问你,难道让我舍本问末,本末倒置吗?\"
现通常用此典故,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
9、安如泰山
这个典故见于《文选.枚乘》。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分封了一些同姓诸侯王。其目的是想以血缘关系作为政治支柱,加强西汉王朝的统治。但结果适得其反,诸侯拥有地盘,又有征收赋税、铸造钱币和任免相、太傅等以下官吏的权力,加之有的恃亲骄横、贪得无厌,野心膨胀,对中央政权形成了严重威胁。在分封的诸侯王中,刘邦的侄子刘濞被封为吴王。他\"招天下亡命\",冶铜铸钱,占城五十多处。并宣布吴国不收农民的赋税,引诱西汉政府直辖区的农民到吴国谋生,在势力与野心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刘濞准备谋反。这时吴王手下的一个郎中(官名)枚乘上书劝阻。书中说:\"你(想谋反)的想法是很危险的,难于实现。但如果改变想法则易于反掌,安如泰山。但吴王刘濞不听枚乘的劝千。枚乘便投奔了梁孝王。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事物的稳固、牢靠,不可动摇。
10、按兵不动
这个典故见于《吕氏春秋.召类》。春秋时候,晋国的赵简子准备进攻卫国,令部下史默去卫国探听情况,规定一个月之内必须回来。但是一直过了六个月他才返回来。赵简子问史默:\"你去卫国,怎么用了这么长的时间?\"史默回答:\"想得到利益,却会召来祸害,你还没有观察出来吗?现在卫国有蘧伯玉做相国,史鳅辅佐,孔子也在那里做客,子贡又在国君的面前谋划大事,国君很能听取他们的意见,可见卫国国君的助手多是很有才能的人。\"赵简之一听这话,就打消了进攻卫国的念头,命令部队原地待命。
现一般用此典故说明在军事上由于某种原因,而不采取进攻或抵抗的行动。也用来比喻对眼前事物抱着观望的态度,而拿不出办法来。


结语: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爱屋及乌的成语故事》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写《爱屋及乌的成语故事》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屋及乌的成语故事》优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爱屋及乌的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