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韩信点兵的故事作文 韩信点兵的故事简写文案

2019-03-08 综合文案 类别:素材 1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韩信点兵的故事作文 韩信点兵的故事简写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韩信点兵的故事作文  韩信点兵的故事简写文案

韩信点兵的故事作文 韩信点兵的故事简写文案:

这是中国古代流传于民间的一道趣味算术题,叫做韩信点兵,还有一首四句诗隐含了解题的法门:
“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
七子团圆正半月,除百零五便得知。”
诗里让人记住这几个数字:3与70,5与21,7与15,还有105(也就是3、5、7的公倍数)。这些数是什么意思呢?题中3人一列多2人,用2×70;5人一列多3名,用3×21;7人一列多2人,用2×15,三个乘积相加:
2×70+3×21+2×15=233
用233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1,符合题中条件。但是,因为105是3、5、7的公倍数,所以233加上或减去若干个105仍符合条件。这样一来,128、338、443、548、653……都符合条件。总之,233加上或减去105的整数倍,都可能是答案。韩信根据现场观察,选择了和1035最接近的数字1073。
诗歌里的70,21,15又是怎么得来的呢?
70是5和7的公倍数,除以3余1;
21是3和7的公倍数,除以5余1;
15是3和5的公倍数,除以7余1。
中国有一本数学古书《孙子算经》也有类似的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答曰:“二十三。”
术曰:“三三数之剩二,置一百四十,五五数之剩三,置六十三,七七数之剩二,置三十,并之,得二百三十三,以二百一十减之,即得。凡三三数之剩一,则置七十,五五数之剩一,则置二十一,七七数之剩一,则置十五,即得。”
什么意思呢?用现代语言说明这个解法就是:
首先找出能被5与7整除而被3除余1的数70,被3与7整除而被5除余1的数21,被3与5整除而被7除余1的数15。如果所求的数被3除余2,那么就取数70×2=140,140是被5与7整除而被3除余2的数。如果所求数被5除余3,那么取数21×3=63,63是被3与7整除而被5除余3的数。如果所求数被7除余2,那就取数15×2=30,30是被3与5整除而被7除余2的数。
140+63+30=233,由于63与30都能被3整除,所以233与140这两数被3除的余数相同,都是余2,同理233与63这两数被5除的余数相同,都是3,233与30被7除的余数相同,都是2。所以233是满足题目要求的一个数。 105是3、5、7的公倍数,前面说过,凡是满足233加减105的整数倍的数都是符合题意的,因此依定理译成算式解为:
70×2+21×3+15×2=233
233-105×2=23
这就是有名的“中国剩余定理”,或称“孙子定理”,它和韩信点兵是一个道理。

韩信点兵的故事作文 韩信点兵的故事简写文案:

汉高祖刘邦曾问大将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斜了刘邦一眼说:“你顶多能带十万兵吧!”汉高祖心中有三分不悦,心想:你竟敢小看我!“那你呢?”韩信傲气十足地说:“我呀,当然是多多益善啰!”刘邦心中又添了三分不高兴,勉强说:“将军如此大才,我很佩服。现在,我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向将军请教,凭将军的大才,答起来一定不费吹灰之力的。”韩信满不在乎地说:“可以可以。”刘邦狡黠地一笑,传令叫来一小队士兵隔墙站队,刘邦发令:“每三人站成一排。”队站好后,小队长进来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二人。”“刘邦又传令:“每五人站成一排。”小队长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三人。”刘邦再传令:“每七人站成一排。”小队长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二人。”刘邦转脸问韩信:“敢问将军,这队士兵有多少人?”韩信脱口而出:“二十三人。”刘邦大惊,心中的不快已增至十分,心想:“此人本事太大,我得想法找个岔子把他杀掉,免生后患。”一面则佯装笑脸夸了几句,并问:“你是怎样算的?”韩信说:“臣幼得黄石公传授《孙子算经》,这孙子乃鬼谷子的弟子,算经中载有此题之算法.

韩信点兵的故事作文 韩信点兵的故事简写文案:

公元前204年秋天的一个深夜,在河北井陉口几十里的山洼子里,驻进了韩信的几万人马,他们是经过三天三夜急行军才赶到这里的。
趁将士们小憩之际,韩信把副将张耳叫到身边,一起商量破赵之际。
这次行动,是韩信向刘邦提出的战略计划,北伐代、赵和燕国,向东击齐,南下截断楚军的粮草供应,迂回包抄项羽。
刘邦十分赞同这个计划,并派张耳随韩信一起出征。张耳原来做过赵国的丞相,又做过十八王中的常山王,一直住在赵地,对那一带的地形相当了解。临出发前,刘邦再三叮嘱韩信,遇事多听听张耳的意见,韩信表面上答应,心里却在想:“那得看什么事了。”他知道,张耳是个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平庸之辈。
韩信的人马以势如破竹之势,一举打败了代国,又向赵国进发,把部队开进了赵国的腹地。赵国早就得到韩信要来奔袭的情报,可赵王也不把韩信当一回事。赵国有个善于用兵的将军叫李左车,他认为韩信远道奔袭,井陉口是必经之地,那里道路相当狭窄,车马不能并行,连装粮草的大车也很难进来。等到韩信一钻进那只口袋,他只须带三万人马,从小路包抄过去,来个两头夹击,就能置韩信于死地。
赵王听了哈哈大笑,指着李左车道:“你呀你呀,怎么忘了兵书上说的‘十则围之,倍则战之’的古训呢!对韩信这点微不足道的兵力,怕什么!要知道,我们有二十万大军哪!”赵王根本不愿采纳李左车的建议,李左车心灰意冷,再也不说什么了。
这个消息很快让韩信派去的探子得知,韩信听了,心花怒放。但内心又不禁暗暗佩服那个从未见过面的李左车将军,将来倘有机会,一定得朝他连拜三下,尊他为师。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韩信迅速整顿好队伍,马不停蹄地赶到了井陉口。
刚驻扎下来,张耳已把这一带的地形细细察看一番,他发现井陉口没有水源,万一被赵军围住,是坚持不了几天的。他向韩信建议,最好选个背靠山陵,前临水泽的地方安营扎寨。
韩信弦外有音地说:“张耳将军,将士们日夜兼行,够累的了,既然驻扎下来,就别麻烦了。”张耳还在坚持:“韩将军,我对这一带了如指掌,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万一我们被……”正说着,几位副将走进大帐,一致要求另换地方驻扎。韩信一口回绝。
其中一位将军动情地说:“韩大将军,难道你忘了当年的流浪生活,忘了你在河边讨饭的日子?……”韩信听了,一肚子不高兴,瞪了那将军一眼,那位将军也不知趣,继续说道:“倘若我们被赵国打败,全军覆灭,国破家亡……”“别说了!”韩信勃然大怒,“都什么时候了,还在这里罗里罗嗦的,还不给我退下!”几位将军只好呐呐而退。
当天夜里,韩信又挑选了两千名轻骑,命他们每人带上一面小红旗,穿过山间小道,绕到赵军背后,埋伏在山沟里等待命令。
张耳百思而不解,但也不敢多问。
三更天时,骑兵们要动身了,韩信吩咐道:“天亮之前,赵军必定会向我们进攻,等他们一离开军营,你们立即冲进去,拔掉他们的旗帜,换上手中的小红旗。”他转身命令张耳,快给他们分发干粮,待明日打败赵军,一定让全军将士举行一次丰盛的会餐。张耳摇头苦笑,心里却说:“唉,敌众我寡,是吉是凶,是生是死,还不知道呢!”韩信看他那副模样,在他手心里捏了一下,意思是叫他沉住气,可张耳那颗悬着的心怎么也落不下来。两千名骑兵出发不久,韩信又派出一万人马,开到井陉口附近的绵蔓河以东,绵蔓河水深流急,韩信叫他们紧靠河旁,背水为阵。
这阵势很快传到赵王那里,赵王笑歪了嘴,得意洋洋地说:“韩信呀韩信,你连这都不懂,还带什么兵,打什么仗哟!”因为背水立阵等于切断了自己的后路,只能前进,不能后退,这正是兵法的大忌。立在一旁的李左车却捻着胡须,默不作声。他想,韩信也非等闲之辈,难道这最普通的常识都不懂吗!这其中必定有问题。其实,这正是韩信用的计策。
天麻麻亮时,韩信使下令向赵国发动进攻,隆隆的战鼓把大山惊醒了;震耳欲耷的喊杀声把满山的鸟儿惊得四处飞散。赵国的大将陈余等待已久,只见韩信的主力将杀出来,立即指挥赵军迎战。他们依仗人多势众,兵强马壮,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猛攻,而每一次都比上一次来势凶猛,势如排山倒海,把韩信压得抬不起头来,实在招架不住,只好败下降来;阵地上扔满了韩信部队丢下的战马、盔甲。骑在一匹黑马上的陈余高喊着:“将士们,冲呀!活捉韩信,论功行赏!”赵军的军队铺天盖地地向韩信的败兵猛追而去。
韩信无心恋战,带着人马一直朝后退,退到绵蔓河边,便无处可退了。
河面上白浪滔天,没有一只渡船,看不见一只水鸟,韩信纵身跃上一块矶石,大声道:“将士们,如果我们杀不出一条生路,就会被河水淹死,反正是死,倒不如拼上去,以死求生!”将士们只感到一股热血涌遍了全身,回转头来,呐喊着冲入敌阵。
一人拼命,十人难挡,更何况万人拼命呢!他们在韩信的鼓动下,挥刀舞剑,杀得赵军血肉横飞,抱头鼠窜。不一会,赵军便吃不住劲了,正想撤回军营,回头一看,自己的营垒上竟然出现无数面汉军的旗帜,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彩。赵军的将士们以为自己的阵地已经陷落,一下子乱了阵脚,成千上万人像无头苍蝇一般到处乱窜。
站在山头上的张耳挥着指挥旗,命令将士们两面夹击。将士们勇气倍增,争先恐后,奋勇杀敌,一鼓作气把溃不成军的赵军杀得个落花流水。大将陈余在混战中被乱刀砍死。战争结束后,有人向韩信报告,说他们抓住了一个赵国的将官。
韩信正要问是什么人,只见几个将士把一个浑身是血的人推推揉揉地带到他面前。韩信一盘问,呀,不是别人,正是赵国的李左车将军!他早就仰慕李将军的才能。在这之前,他曾下令,谁若活捉李左车赏黄金千两,没想到竟被他的部下活捉了。韩信伸开双臂,大叫一声:“李将军!”李左车一看是韩信,把头别了过去。
韩信立即把李左车带到帐下,用剑割断绑在他身上的绳索,然后纳头便拜。李左车不禁想起韩信小时候从别人胯下钻过的传闻,厌恶地吐了口唾沫,道:“别耍花样了,要砍便砍,随你处置!”韩信也不多说,命人赶快准备宴席,他要为李将军压惊。宴会上,韩信不断向李左车敬酒,并向他讨教破敌之计,季左车把手一摊:“现在我做了你的俘虏,怎么能与你商讨破敌之计呢!”韩信笑道:“有道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打仗上,我不如你……”李左车一愣:“何以见得?”韩信说:“当初,赵王倘若真的采纳了你的意见,我的脑袋怕早已搬家了!”一句话说得李左车面红耳热,连声道:“韩将军过奖了过奖了!”韩信那诚恳的态度,使李左车深受感动。当韩信再三向他求教下一步该如何行动时,李左车道:“依我看,你的这支军队由于长期作战,已经疲惫不堪,难以再战了!”韩信反问:“这么说,我想继续攻打燕国,是不容易的事罗?”李左车把头点点。韩信再三追问,李左车道:“容我再好好想想。”第二天天刚亮,李左车刚刚睁眼,见韩信立在床前,等候着他出的主意,李左车慌忙站起,小声道:“我想,你应该解甲休兵!”“解甲休兵!”“对,将你的人马驻扎在燕国边境,燕国也不知你在玩什么花样,其实你在养精蓄锐;然后,只要派一位使者到燕国送一封信,告诉燕王,你准备什么时候攻打他们,燕国一定会吓得发抖,必然会顺从你们;这样一来,旁边的齐国也会向你们投降!”韩信听了,喜出望外,连击三掌:“李将军,你莫不是天上的星宿下凡哟!”他真的采纳了李左车的建议,不费吹灰之力征服了燕国。在庆功会上,张耳不解地问韩信:“兵书上行军布阵,理应依山傍水,而将军却背水立阵,当时将士们心里都不服,但结果还是取得了胜利,不知这是什么道理?”韩信答道:“兵书上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你知道,我们这支部队大多是刚招募来的新兵,缺少严格的训练,战斗意志也不够坚强。再说,我带领这支队伍时间也不长,还没建立起真正的威望。在危急关头,大伙是不会听我指挥的。因此,我把部队置于危难境地,才迫使他们各自为战,以求生存。如果在安全的地方扎营,后面有路可逃,他们一见敌军来势凶猛,肯定会争先恐后地逃跑,那样,还怎么能打仗呢!”一番话说得众人口服心服。
将士们又七嘴八舌地问起了燕国为什么这么容易归顺。韩信莞尔一笑,把李左车推了出来,“这,你们得问问他,他是我的先生,我是听先生说了才那样做的。”李左车不好意思地把手直摆:“哪里哪里,我只不过是你们的俘虏,怎么能当先生呢?”韩信大声道:“是我的先生,也是众将官的先生!”他把经过一说,惊得在场的将士个个张大了嘴巴,半天说不出话来。

韩信点兵的故事作文 韩信点兵的故事简写文案:

1、韩信巧分油
韩信是汉代的大将,小时候便爱动脑筋,聪明过人。
传说有一天,街上的两个卖油人正在争吵不休。路过这里的韩信,出于好奇,呆呆地看着。他终于明白,原来这两个人合伙卖油,因意见不合,准备把油桶里还剩下的十斤油平分后各奔东西,又为了分油不均而争执不下。
韩信仔细端详着,他们手头没有秤,只有一个能装3斤的油葫芦和一个能装7斤的瓦罐。他们用油桶倒来倒去,双方总不满意,因而吵嚷起来。
有没有办法把油分精确呢?
韩信面对两个各不相让的卖油人和眼前的油桶、瓦罐、油葫芦,默默沉思着。
忽然眼前一亮,大声说:“你们不要吵了,没有秤,也能够分均匀!”
说着,他把办法告诉了卖油人。
按照韩信的办法,两个人重新再分,果然都很满意。
2、韩信画兵挂帅印
萧何月下把韩信追回来,又极力向刘邦保举让韩信挂帅带兵。刘邦被磨得没办法,就赌气地说:“好吧,你叫他来,我倒要看看他有多大智谋。”
韩信被请来,刘邦拿出一块五寸见方的布帛,递给韩信说:“我给你一天的时间,你在这上面画士兵,能画多少,我就给你多少。”站在一旁的萧何心想:这块小布帛,能画几个士兵?急得暗暗叫苦。不想韩信却毫不迟疑地接过布帛就走。
第二天,韩信按时交上布帛,上面一个士兵也没有。但是萧何见了却大喜过望,刘邦看了也大吃一惊,心想自己确实小看了这个胯下之夫。于是就答应把全部兵马交给韩信,让他挂了帅。
你能猜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吗?


结语:《韩信点兵的故事》怎么写呢?其实习作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素材学习写作知识的过程,同时更是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自然的一种手段。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韩信点兵的故事》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韩信点兵的故事》作文应该怎么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