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慎言的法官与善辩的律师作文 慎言的法官与善辩的律师是谁文案

2019-03-08 综合文案 类别:演讲稿 12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慎言的法官与善辩的律师作文 慎言的法官与善辩的律师是谁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慎言的法官与善辩的律师作文  慎言的法官与善辩的律师是谁文案

慎言的法官与善辩的律师作文 慎言的法官与善辩的律师是谁文案:

法官与律师堪称现代法制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律人”角色。对社会而言,律师的确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大众认知度颇高的法律职业,但真正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法律职业和法律人角色的乃是法官。
“法官不得介入争论”、“法官不得与当事人辩论”早已成为国际司法界的一条谚语。可以说,“慎言”既是法官应当恪守的职业戒律,同时也是法官这一角色令人尊敬的美德和操守。法院是典型的法律适用机关,法官的使命就是通过理性的判断和缜密的推理对个案作出公正的裁决进而实现司法公正。司法权是一种判断权,判断和推理是司法审判的重要内容。审判席上的法官扮演的是中立的、客观的裁判者角色,在法庭上喋喋不休是法官这一角色的大忌。法官大可不必在法庭上与当事人或律师唇枪舌剑,法官以理服人的最佳方式就是制作一份说理透彻、论证缜密、认定事实清楚且适用法律准确的高水准裁判文书。法官在法庭上主要负责主持庭审和维持正常的诉讼秩序,法官要有意识的引导当事人或控辩双方围绕诉讼要点进行辩论。从一定意义上讲,庭审的主要功能就是在法官的主持下为当事人和控辩双方提供一个充分进行陈述、说理、辩论的机会,法官主动介入双方的争论难免会有越俎代庖之嫌,且容易给当事人传达消极的心理暗示,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或偏见。
以前在法院开庭时,法官喋喋不休甚至训斥当事人的情况并不少见,这除了与审判作风专横有关外,不能不归咎于我们对“法官不得与当事人辩论”这一司法理念的无知,以及我国长期以来沿袭的“纠问式”审判方式所产生的言行定势有内在的关联。随着我国审判方式的改革,“纠问式”方式逐渐被“控辩式”方式取代,法官在庭审中喋喋不休的现象已大大减少。
法官在庭外也不能滥发议论,司法无小事,法官应当像外交官那样慎言,稳重、理智和谨慎乃是法官的典型形象。一般而言,法官原则上在案件审理期间不能接受媒体的采访,在案件审理终结之前亦不应向外界发表任何结论性的意见或观点。
与法官的职业形象不同,律师素以能言善辩见长,在法庭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甚至咄咄逼人似乎已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律师形象。诚然,口才是律师这一职业的重要素质,能言善辩是律师在法庭上克敌制胜的法宝。庭审时,律师自身所有的经验、智慧和学识都要及时通过话语这个重要的载体或工具传达给对方和法官,此乃“能言”;而作为当事人的辩护人或代理人,律师出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发表辩护词或代理词驳倒控诉方或对方的意见,说服法官采纳自己的意见或观点,力争法官作出对己有利的裁决,此乃“善辩”。对律师而言,“善辩”比“能言”更重要,律师的言辞要有针对性,要有的放矢,在法庭的发言要始终围绕说服法官采纳自己的观点这一中心。漫无边际、哗众取宠的演讲往往可以感染听众,却为明智的法官所不屑。
“慎言”和“善辩”是分别对法官和律师这两种角色的不同定位,也是两种诉讼文化的不同标识。在构建现代诉讼文化的过程中,中国法官特别需要注意“慎言”这一职业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操守。对法官而言,拥有一个睿智、清醒和理性的大脑远比巧舌如簧更为重要。倘若将“我说故我在”形象地称之为律师职业的真实写照,“我思故我在”则堪称法官职业的至理名言。

慎言的法官与善辩的律师作文 慎言的法官与善辩的律师是谁文案: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弘一法师(李叔同)就最讲认真,凡事皆认真。叶圣陶之孙叶兆言《陈旧人物》载:
有次给学生上音乐课,一群学生围着他,看他弹琴,有个学生放了一个臭屁,熏得大家分神。下课了,李叔同十分认真地说:“以后方便,请到外面去。”说完向大家深深一鞠躬。
上课时,有同学出门时重重摔门,他立刻追上去,满脸和善地请他不要如此,照例认认真真一鞠躬。学生们说,李先生的鞠躬比什么都厉害。
有个学生偷了同学东西,学监夏尊求教对策。李说,这是老师没教育好,学监应先向学生认错,然后宣布偷者站出来,如没人站出,老师就谢罪自杀,君子无戏言,说得这么重,学生定会站出来。夏是李的好友,虽认同李的说法,但顾虑学生不站出来当如何。李叔同非常认真地说:“那就自杀,不能欺骗学生。”夏上有老下有小,犹豫了一天,还是采取了别的办法。
刘质平是李叔同的音乐传人,在日本留学无经济来源。为帮助弟子并使他放心,李叔同认认真真给弟子写了一封信,细报自己的收入和支出,让刘质平吃了定心丸。李叔同后来出家做和尚,出家前,备了一大笔款子,供刘读书至毕业。款未凑齐时,李写信说:“此款如不能借到,余仍就职,至君毕业时止。”
上述四例,充分说明李叔同“凡事认真”、“最讲认真”。对此,人们可能有不同看法,觉得他是否有“小题大做”之嫌,对待生命是否有失敬畏、过于轻率。但其认真精神难能可贵,非常人所能。最后一例,简直令人五体投地。
弘一法师鞠躬哲理故事

慎言的法官与善辩的律师作文 慎言的法官与善辩的律师是谁文案:

晏婴严于律已
晏婴,字仲平,春秋时齐国大夫,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晏婴才华出众严于自律。很受齐国国君赏识。《晏子春秋》中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他虽位高权重,但生活极为俭仆,从不搞特殊,他的住房低矮简聘,环境又差,齐国国君,要为他另盖新房,被他婉言拒绝了。齐景公看劝不动他,就趁他出使鲁国期间。为他扩建了住房,他回来后,停车在郊外,不肯进城回家。景公无奈,只得恢复住房原貌晏婴才肯回家。
晏婴平时着装简朴,驾乘的是驽马破车,齐景公就派人给他送来壮马华车,晏婴拒不接受。他对齐影公说:“我节衣缩食,是为了给黎民百姓做表率,以防奢华浪费之风盛行。如果我们君臣都讲究穿漂亮衣服,骑良马,追求奢靡享乐。老百姓也就会仿效,其结果会导致品行不端,社会风气败坏。到那时再纠正就难了,所以我不能接受您的赏赐。”齐景公接受了晏婴的意见。
朱德委员长拒收赠画
朱德委员长在青岛视察时,在青岛市工艺美术厂看到一幅精美的贝雕画《三峡夕行》他被这幅画的精妙巧思吸引住了,他驻足欣沿赞不绝口。工厂的领导趁朱德委员长车间参观时,将这幅画,包扎好放进他的汽车里。朱德委员长发现后,立即着人将该画送回工艺美术厂。
卢梭的忏悔
卢梭是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他写过一部自传性的《忏悔录》,他说,写这部书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真实的面日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譬如,他在《忏悔录》中,写他少年当仆人时,偷过主人家一条旧丝带,主人发现后,他就嫁祸于女仆玛丽,让玛丽蒙受不白之冤,损坏了她的名声。在这部书中他无情地暴露自己隐私,痛责自己过错。由于卢梭严于责已,始终保持了他高尚的人格,即使在他暮年生活极度贫困时也是如此。

慎言的法官与善辩的律师作文 慎言的法官与善辩的律师是谁文案:

张释之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法官。
他执法很严明,不受权力的干扰,甚至不惜违抗皇帝的圣旨,坚决维持法律的尊严。
这种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可贵精神足以垂范后世,令人景仰不已,但他并非法律专家而是军官出身。
张释之最初时任骑郎,平时守卫皇宫,皇帝出巡时担任警卫。
在骑郎任上整整干了10年,没有得到升迁,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事情。
丞相袁盎知道张释之是可用之才,于是向皇帝推荐,不久张释之升任仆射谒者,后又升为公车令。
有一次,太子与梁王共乘一辆车入朝,行至司马门时,没有按规定下车步行。
宫门卫士见是太子,都视而不见。
张释之立即上前制止,并立即向皇帝说: “太子在公门不下车是对皇帝的不尊重,应追究法律责任。”
这件事使汉武帝看到了张释之的不凡之处,立即升他做中大夫,当年又任九卿之一的廷尉,主管全国的司法事务。
有一次,汉文帝出巡,车驾行至渭桥时,突然有个人从桥下走出来,将皇帝的车马惊吓了一跳,险些翻车。
皇帝很生气,命人将这件事移交廷尉定罪。
后来,皇帝问起处理结果。
张释之报告说,那是个乡下人,见了皇帝的车驾赶忙躲到桥下,过了好久,以为皇帝已经过去了才出来,谁知不巧正撞上皇帝的车队,对他已经作了罚金处理。
皇帝大为恼怒,认为处罚太轻,说: “这人惊了我的马,幸亏这匹马性情温和,不然,岂不将我摔伤了,你这个当廷尉的仅仅作了罚金处理也太不重视皇威了。”
张释之解释说: “法律是这样规定的,我不能不尊重法律而加重处罚。
既然是法律,就必须共同遵守。
如当时你将他处死谁也没办法。
既交付廷尉,廷尉只能依法办案。
况且廷尉是天下最公平的执法机关,如廷尉都视法律为儿戏,老百姓就会吓得连手脚都不知道放在哪里才合适,这样岂不天下大乱。
请陛下明察。”
文帝沉思好一会儿才说: “你做得对。”
不久,又有人偷窃高帝庙中的一只玉环,事发被捕。
张释之将小偷判处死刑。
文帝又生气了,认为应将小偷家灭九族。
张释之将帽子摘下来谢罪,然后说: “破坏皇帝陵墓才犯灭门之罪,如有人偷挖皇陵一抔土(取长陵一杯土),您将用什么法律加以惩处呢?” 皇帝请求太后同意,才批准了张释之的处理结果。


结语: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所见过的《慎言的法官与善辩的律师》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慎言的法官与善辩的律师》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慎言的法官与善辩的律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