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有关打仗的成语故事:一鼓作气作文 关于打仗的成语及意思文案

2019-03-08 综合文案 类别:素材 55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有关打仗的成语故事:一鼓作气作文 关于打仗的成语及意思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有关打仗的成语故事:一鼓作气作文  关于打仗的成语及意思文案

有关打仗的成语故事:一鼓作气作文 关于打仗的成语及意思文案:

第一通鼓可以振作士气。指做事应鼓起劲头,一口气干完。
春秋时期鲁庄公十年春天,强大的齐国发兵攻打弱小的鲁国。
鲁国有个叫曹刿的人,眼见祖国危机,又担心那些成天大鱼大肉的大官们未
必有什么深远的智慧,就主动找到国王鲁庄公,帮他出主意。他觉得庄公平时愿
意施惠于民,处事也比较公正,有率领兵众打胜仗的基础,就和庄公一起去作战。
庄公和曹刿同坐在一辆战车里,统率军队出发。齐、鲁两军在鲁国的长勺相遇。
齐军擂鼓进兵,庄公想擂鼓迎击。
曹刿阻止他说:“等一下。”
等齐军擂了三次鼓,曹刿才说:“现在可以发兵了。”
鲁军鼓声一响,士兵们立刻冲锋陷阵,直扑敌人,杀得齐军大败而逃。
庄公一见这种情形,就要下令追击敌人。曹刿又阻止他说:“等一下。”
说完,他跳下车去,仔细察看了一下齐军战车的轮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
瞭望了一会正在逃跑的敌军的情况,然后说:“可以了。”
庄公于是下令追击齐军,把他们赶出了国境。
打了胜仗之后,庄公问曹刿为什么那样指挥,曹刿说:战斗是靠一股勇气啊!
第一次擂鼓的时候,士兵们都鼓足了勇气;到第二次擂鼓时,就有些松劲了;到
了第三次,勇气就全部消失了。敌人三通鼓气泄尽了,我们却才把战鼓擂响,斗
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
可为什么不马上追击呢?因为齐国是个大国,不能低估它的实力,万一他们
是假装逃跑、埋下伏兵怎么办?后来我观察到他们的车辙很乱,军旗也倒了下去,
知道他们是真的败退了,所以才请您下令追击。

有关打仗的成语故事:一鼓作气作文 关于打仗的成语及意思文案:

鲁庄公赢了,问曹刿:“头两回他们打鼓,你为什么不许咱们打鼓呐?”曹刿说:“打仗全凭一股子劲儿。打鼓就是叫人起劲儿。头一回的鼓顶有力。第二回就差了。第三回就是响得怎么厉害,也没有劲儿了。趁着他们没有劲儿的时候,咱们‘一鼓作气’打过去,怎么不赢呐?”鲁庄公直点头,可还不明白人家跑了为什么不赶紧追上去。曹刿说:“敌人逃跑也许是假的,说不定前面有埋伏,非得瞧见他们旗子也倒了,车也乱了,兵也散了,才能够大胆地追上去。”鲁庄公挺佩服地说:“你真是个精通兵事的将军。”
齐桓公打了败仗,直不痛快,手指头净擦着冒汗珠的鼻子,好像汗一擦了,他就能把受到的欺负洗干净似地。他那鼻子可不听话,刚一擦干,汗珠又冒出来。齐桓公直生气,更恨鲁国。他叫人上宋国借兵去。管仲也不理他。管仲是有主意的:他知道齐桓公不碰几回钉子,不会懂得请教别人。齐桓公就又出了一回兵。宋闵公[宋庄公冯的儿子]派南宫长万帮齐国打鲁国。齐国又打败了,连宋国的大将南宫长万也给抓了去,当了俘虏。齐桓公连着打了两回败仗,自己认了输,向管仲认错。管仲就请他整顿内政,开发富源。开铁矿,设置铁官,用铁制造农具,这就大大提高了耕种的技术;设置盐官煮盐,鼓励老百姓捕鱼。离海较远的诸侯国不得不依靠齐国供应食盐。管仲自己原来是经商出身,他很重视通商和手工业。他说服了齐桓公,分全国为士乡(就是农乡)和工商乡。优待工商,不服兵役,让他们成为专门职业;优待甲士,不要他们耕种,让他们专练武艺。这些事都做得很不错,齐国富强起来了。一边加紧训练兵马,用青铜制造兵器。齐桓公信服他极了,就听他的话去跟鲁国交好,还叫鲁国别跟宋国计较从前的事。鲁国有了面子,把宋国的俘虏南宫长万也放回去了。打这儿起,三国交好。齐桓公就想多多联络别的诸侯,大伙儿订立盟约,辅助王室,抵抗外族,自己做个霸主。

有关打仗的成语故事:一鼓作气作文 关于打仗的成语及意思文案:

一鼓作气:原指作战时擂第一通鼓,勇气振作起来了。比喻在劲头正盛时,一下子完成。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一鼓作气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国的信儿传到了鲁国,鲁庄公气得直翻白眼。他说:“我当初真不该不听施伯的话,把他放了。什么射过小白,要亲手杀他才出气。他们原来把我当作木头人儿,捏在手里随便玩儿,随便欺负,压根儿就没把鲁国放在他们的眼里。照这么下去,鲁国还保得住吗?”他就开始练兵,造兵器,打算报仇。齐桓公听了,想先下手,就要打到鲁国去。管仲拦着他,说:“主公才即位,本国还没安定下来,可不能在这会儿去打人家。”齐桓公正因为刚即位,想出风头,显出他真比公子纠强得多,也好叫大臣们服他,叫公子纠在地底下不敢怨他,要是依着管仲先把政治,军队,生产一件件都办好了,那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他就叫鲍叔牙当大将带领大军,一直打到鲁国的长勺去。
鲁庄公气了个半死,脸红脖子粗地说:“齐国欺负咱们太过分了!施伯,你瞧咱们是非得拼一下子不可吧?”施伯说:“我推荐一个人,准能对付齐国。”鲁庄公急着问他:“谁呀?”施伯说:“这人叫曹刿[gui四声],挺有能耐,文的武的都行。要是咱们真心去请他,他也许能出来。”鲁庄公就叫施伯快请去。
施伯见了曹刿,把本国给人欺负的事说明白了,又拿话激他,想叫他出来给本国出点力气。曹刿笑着 ..........

有关打仗的成语故事:一鼓作气作文 关于打仗的成语及意思文案:

成语释义:
鼓:敲战鼓。作:振作。这则成语故事的意思是指战斗刚开始时士气最旺盛。现在一鼓作气的意思是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绪高涨、劲头十足时,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励的意思。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战争不断。公元前684年,齐国出兵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兵前去长勺,决定与齐军决一死战。齐军先声夺人,擂起战鼓准备进攻。鲁庄公刚要率兵应战,却被同来的的曹刿劝住了。他认为时机不到,劝鲁庄公再等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动静,又一次擂响战鼓,可曹刿还认为时机不到。齐军见鲁军还是按兵不动,又第三次敲响鼓向他们挑衅。曹刿当机立断,劝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随着雨点般的战鼓声响起,早已摩拳擦掌的鲁军奋勇而上。齐军三次进攻未果,早已士气大减,疲惫不堪,有的人甚至已经坐下休息。这就是一鼓作气的意思,一鼓就是“第一轮擂鼓”,第一轮擂鼓的时候士气是最高的,等到第三轮士气就没了。果然鲁军的突然出击使他们猝不及防,顿时溃不成军。战争胜利后,鲁庄公问曹刿说:“为什么要等齐军擂三次鼓后,才能出击呢?”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军队的士气。敲第一遍鼓时,士气最旺;第二遍鼓时,士兵的勇气就已经减退了;第三遍敲鼓,勇气已经耗尽。这时我军趁机擂鼓而上,士气旺盛之军攻打松懈疲乏之军哪有不胜的道理?”鲁庄公听了曹刿的这番话,不禁称赞道:“将军真是精通战事的奇才啊!”


结语:《有关打仗的成语故事:一鼓作气》怎么写呢?其实习作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素材学习写作知识的过程,同时更是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自然的一种手段。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有关打仗的成语故事:一鼓作气》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关打仗的成语故事:一鼓作气》作文应该怎么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