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有关孟母教子的历史典故作文 有关孟母教子的历史典故是什么文案

2019-03-08 综合文案 类别:素材 9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有关孟母教子的历史典故作文 有关孟母教子的历史典故是什么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有关孟母教子的历史典故作文  有关孟母教子的历史典故是什么文案

有关孟母教子的历史典故作文 有关孟母教子的历史典故是什么文案:

孟母, 孟子的母亲,以教子有方著称。孟母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孟子3岁丧父,依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成为后世儒家追慕向往的亚圣。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有关孟母教子的历史典故,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孟母断机
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对父母的批评,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孟母三迁
孟家原在马鞍山下的鬼村,山麓坟莹处处,村中儿童追逐嬉戏,不时看到丧葬的情形,也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们的礼仪,扮演丧葬的过程,孟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既不能老是把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关在家里,唯一办法就是变更居住环境。经过一番周折,孟家母子从凫村迁到了十里外的庙户营村,这里是一个“日中为市”的交易集市,每逢一、三、五、七单日,远远近近的百姓们,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产来到集市交易,讨价还价,喧嚣热闹,这场面对孩子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耳濡目染,孟子和其他一些孩子也学会了锱铢必较的模样。孟母忐忑不安,住了半年又再次迁居。
孟母既不愿儿子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也不屑于儿子沾染唯利是图的市侩气,她一定要选择一个适合儿子成长的环境,她第三次把家搬到了邹城的学宫附近,虽然房子漱隘不堪,但是孟母带着儿子还是安安心心地定居下来。学宫附近常常有读书人来往,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与循规蹈矩的礼仪行为,都给附近居民不少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们,常群集在大树底下,演练学宫中揖让进退的礼仪,有模有样,一片庄严肃穆的景象,使得远远察看的孟母内心深处大为高兴:“这才是孩子们最佳的居住环境!”她由衷地发出感叹。

有关孟母教子的历史典故作文 有关孟母教子的历史典故是什么文案:

孟轲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成就与他母亲的严格教育是分不开的。
孟轲小时候也很贪玩。一天,孟母正在织布,还未到放学时间,小孟轲却逃学跑回家。孟母见了,气得浑身发抖。她把小孟轲叫到跟前,说:“孩子,穷人无本,力气是钱。娘每天没日没夜地辛苦织布,赚钱供你上学。可是,你却逃学。”说着,孟母拿起剪刀,“咔嚓”一声,把织布机上的绫子一刀剪断。
小孟轲见娘生这么大的气,都吓坏了,连忙央求说:“娘,我错了!我一定改!”
孟母见小孟轲知错,舒了一口气,指着机上的断绫说:“孩子,不管做什么事,功到才能成。你不好好上学,就跟这些断绫一样,怎么能成材呢?”
明白了娘的一片苦心,小孟轲赶快回到学堂。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逃过学。
孟轲在孟母的循循善诱下,勤奋学习,成了学堂里有名的好学生。

有关孟母教子的历史典故作文 有关孟母教子的历史典故是什么文案:

孟母三迁,择邻处教儿苦学成“亚圣”: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有关孟母教子的历史典故作文 有关孟母教子的历史典故是什么文案:

孟母为教育好幼小的孟子,曾为选择环境搬家三次,终于把孟子培养成为一代大儒。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孟母择邻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出处】(西汉)刘向《列女传》。
【释义】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以防他学坏。形容慈母严格要求子女,教育有方。
孟母择邻【历史典故】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但是,孟子小时候,也和一般孩子一样,很顽皮,很贪玩,不愿学习,整天和小朋友打打闹闹。他的母亲为了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花了很多的心血。
一开始孟子一家居住在墓地附近,儿时的孟子还不明事,不知什么是该学的,什么是不该学的。看到邻居们都以替人办丧事谋生,他也觉得新鲜,每日和一群小孩子在一起,嬉戏玩闹,也学着吹吹打打,打幡送丧,挖坑埋棺。孟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知道不能责怪邻里,他们就以此为生,但如果长久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孩子学到的也只有这些,长大了又能有什么作为呢?她深深地感到,这里绝非是自己想让儿子增长知识的地方,于是就搬家住到一个集市旁边。
集市之中每天都很热闹,各种叫卖之声不绝于耳,孟子又开始学着大人的样子玩沿街叫卖游戏。孟母又开始心急如焚了。她深知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不能让自己的儿子从小就在这种地方成长。她叹息道:“这里也不是我理想中要让孩子成长的地方。”于是她又一次带着孟子搬了家。这一次搬到了一所学校旁边住了下来,孟子则学着大人的样子,模仿效法各种礼仪,孟母这才长舒了口气,觉得这次的选择是正确的,从此在这里居住下来,并对孟子倾心教诲,终使其成才。


结语: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有关孟母教子的历史典故》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写《有关孟母教子的历史典故》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孟母教子的历史典故》优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有关孟母教子的历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