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坐高铁二等座走红的刘先林院士作文 刘先林 高铁文案

2019-03-08 综合文案 类别:素材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坐高铁二等座走红的刘先林院士作文 刘先林 高铁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坐高铁二等座走红的刘先林院士作文  刘先林 高铁文案

坐高铁二等座走红的刘先林院士作文 刘先林 高铁文案:

导语:穿一双旧皮鞋,78岁高龄仍趴在高铁二等座上准备报告……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乘高铁照走红。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坐高铁二等座走红院士:每天再忙也都给妻子做饭
穿一双旧皮鞋,78岁高龄仍趴在高铁二等座上准备报告……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乘高铁照走红。
作为顶尖科学家,刘先林的选择令广大网友们坐不住了,这才是民族的脊梁!纷纷发表评论为刘先林院士点赞。
@葱香炒馒头:这才是民族之魂,共和国脊梁
@肉丸斗斗儿:这就是老一代科学家,真正为中国做贡献的人,朴朴实实,认认真真,他们才是最值得尊敬的人。这些人,工资待遇再高我也没意见
眼尖的网友还发现了刘先林院士穿的旧皮鞋,十分朴素。
@李荣正:看穿的鞋,又是一个扫地僧
@嬉皮十万大师兄:看脚上,感动得要哭
@INFJ827:这个比什么鬼的头条热门娱乐明星正能量多了
“高铁二等座上最高贵的乘客”、“真正的民族脊梁”,网上对刘老的盛赞连绵不绝。
对于一夜爆红,刘先林院士表示相当意外和不适应,而他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的同事更是说,其实刘先林院士在高铁和飞机上工作就是他的常态,而朴素的衣着也是他的日常。
现实中,真正的刘老是怎么样的?他的工作和生活又有哪些引人注目的点滴?6月15日,红星新闻记者终于见到了这位朴素的院士,得到了和他对话的机会。对于在高铁上工作——
“蹲在马路牙子上干活,这就是刘院士啊。”几十年了,他一直保持着这种朴素。几十年了,不管是在飞机上还是高铁上都在工作,也一直是刘先林的常态。
对于一夜爆红网络——
刘先林坐在高铁上二等座上改报告的照片从测绘圈传到网上之后,刘先林和同事们眼里的“常态”一夕之间爆红。对于这种爆红,刘先林觉得意外也很不适应。对于纷至沓来的媒体采访请求,他一概回绝。
“我就希望这个事情到此为止,不要再继续发酵了。”刘先林反复的强调,他不愿意让公众聚焦在自己个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日常。院里有同事和他打招呼,提到“网上爆红”的事,他也面露腼腆之色。
对于他的研究项目——
可是,提到他的研究,提到自己最近一直在推动的激光移动扫描车项目,已经通过不同项目数次拿到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刘先林,眼睛依然会发光。他盼望着自己和团队推动的这个项目可以贴近城市里每一个人的生活。让自己的研究成果给普通人生活带来一些改变,也正是这个老院士最真实的心愿。
一次意外的爆红
只是缘起方便改报告
“那张让刘先林院士突然“爆红”的照片拍摄于6月12日。6月13日,刘先林坐在高铁二等座上改报告的照片传遍了整个网络。6月14日,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举办科技成果发布与应用大会,刘先林院士做了报告。而那个报告正是坐在高铁上改出来的。”
1 坐二等座是常态,车上讨论工作也是常态
那张照片,是刘先林院士的秘书在高铁上拍的。刘先林和他的团队当时刚刚去郑州进行项目交流。交流完成后当天返回。急性子的刘先林想要赶紧赶回北京,还专门改签了提前两个小时的车票。坐二等座对他来说司空见惯,因为在车上讨论工作实在是刘先林的常态,他总是和他的伙伴们在一起。如果不坐在一起,对于工作来说实在不方便。
“这是一次意外的事件。”78岁的刘先林这样回应自己的爆红。在此之前,由于住的院子附近装修,刘先林一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修改6月14日大会上要用到的报告PPT。从郑州出差返京的路上,他赶紧要在车上把报告改出来。因为用计算机看不到全貌,结构也没有调整好,必须要打印出来看到整体的效果方便修改。
2 高铁上工作的照片爆红网络,只花了一天时间
随时随地都在认真工作的刘先林,他投入的状态被一起出差的秘书拍了下来。和刘先林共同出差的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北京四维远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留召当时也在场。他同样也拍下了刘先林工作的样子,发在了朋友圈里。配上的文字是:“我们敬爱的刘院士,一上火车就开始工作了。”
刘先林身边工作了十七年的魏占营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刘先林这样的工作状态他们早就司空见惯,类似的照片他们很早就拍过。只不过,大家都觉得很正常,觉得这是刘院士常态的样子,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当天,刘院士高铁上工作的照片只是发在了他们内部的工作群。“团队里年轻人多,发照片只是觉得可以激励一下大家。并没有想过要传播多广。”
这张照片,却先从微信群再到朋友圈,越来越多测绘圈的同行分享刘先林院士的这张工作照。而当这张照片从内部业内分享到引发网络热播,不过只花了不到一天的时间。
对于网络爆红,刘先林很不适应。“这是意外,我不情愿看到这个结果。”一贯随和的刘先林还因此批评了给他拍照的秘书。“我就希望这次意外的事件能尽早结束。”
一双灰扑扑的旧鞋
引发网友猜想和“心酸”
“让刘先林院士在网上爆红的那张照片,很多网友却关注到了刘先林穿着的那双旧皮鞋,觉得“莫名心酸”。6月15日,红星新闻记者见到刘先林院士时,他依然是赤脚穿着那双旧鞋,因为穿的时间长了,鞋子有些灰扑扑的。
“这双鞋里的鞋垫让人走路很舒服很快啊。”对于自己的旧鞋,刘先林丝毫不介意。他说,自己买这双鞋已经好几年了。至于不穿袜子,他笑称自己是“一贯的不修边幅。”
1 不拘小节,78岁了仍然坚持每天工作
“刘院士不是穷院士,也不是说非要节俭,他一直对生活的这些事不那么在意,他一直觉得要尽量少浪费时间,他的心思都在工作上。”魏占营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一个多月前,刘先林院士去银行办事,他仔细一看,发现刘院士的T恤反着穿。有的时候吃饭把衣服弄脏了,他也不是很在意,不会很快去换。刘先林院士的不修边幅,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78岁了,但是基本每天都在坚持工作。院里其实给刘先林配了司机,但是他到办公室都是自己开车,只有限号的时候才会让司机送一下。
“老年人各种功能一定要保持,一旦丢掉一个功能就再也捡不起来了,比如说开车这个功能,你失去了就再也没有了。”对于凡事亲历亲为的问题,刘先林的回答是这样。
而因为刘先林院士的夫人身体不好,他要照顾夫人。每天上午到办公室讨论完工作之后,他中午都要回家做饭照顾夫人。然后,再到办公室继续工作。
“刘院士的鞋子不差,但他从来想不起来去打理。”魏占营这样说。他一直是这样,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还老资助他的弟弟。他的经济收入不错,而且钱是靠科技成果转化赚来的,但他确实淡泊物质享受。”
2 对时间敏感,为了赶时间甚至要买站票出差
刘先林院士和他的科研团队,都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北京四维远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项目研发以及应用的工作。测绘圈里很多重大设备都是刘院士带领团队在这里研发成功并应用的。
可是,刘先林院士的办公室却并没有一个独立的空间。刘院士团队亲自负责的团队20个人,员工们紧凑地坐在一起,会客沙发也放在大办公室。办公室、小会议室、卧室现在都变成了机房,密密麻麻放了很多电脑。魏占营说,他们搬到这个办公室时,刘先林院士一来就说要把卧室改成机房,怎么劝都没用。在刘先林看来,工作就是要方便,他没想着自己要有一个私人空间。而在他另外一个办公室,一张旧椅子可以坐几十年,坐在哪个办公桌都能和大家讨论工作。“他说,办公室需要那么大干嘛呢。他精力有限,懒得把时间浪费在这上面。”
对生活没有过多要求,但是刘先林对于如何利用时间却总是很敏感。魏占营说,但凡出差,到车站、机场早了,他总是能提前改签就改签。有一次他们去天津出差,离他们的车次还有一个多小时,刘先林想要改签。车站的人说只有站票。“他当时说站票都可以。”
最终,没有改签,但列车员允许做早一班的车,还好,走了几节车厢还找到了空位。
刘先林不愿意浪费哪怕一点时间,所以魏占营早已习惯,他在飞机上、高铁上改报告、讨论问题。“如果他坐头等座,别人坐二等座,分开了怎么讨论问题啊。”
“他永远都停不下来,放假了别人开心,他未必很高兴。”魏占营说,78岁的刘先林总是不会歇着。他开车的时候甚至为了赶时间而刮胡子。当他们一个3个小时的内部会议终于结束的时候。刘院士刚离开三分钟,一个电话又打过来了,继续就某个细节讨论。
一个有坚定信念的人
盼着为“智慧城市”做点事
“他没想过自己怎么舒服,带给他乐趣的就是工作上的成就。”这是魏占营对刘先林院士的评价。但事实上,78岁的刘先林在科学上取得的成就早已耀眼而夺目。他从未停止过他的研究。
1 他早已夺目,却不愿躺在成绩单上休息
1984年,他研制成功的ZS—正射投影仪以及与之相配套的80个程序的软件包,获得国家测绘局科技成果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8年之后,刘先林研制成功集光机电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JX—1解析测图仪和JX—3解析测图仪,填补了国内该类仪器的空白,JX—3解析测图仪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4年,刘先林当选了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当选院士之后,刘先林领导科研小组研制成功数字化测绘技术集成及产业化,在2001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0年,“SWDC数字航空摄影仪”又获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但78岁的刘先林好像并不想就这样躺在厚厚的成绩单上退休了。他和他的团队目前在做的项目是SSW车载激光建模测量系统,按照刘先林的话说,希望为“智慧城市”做点事。
刘先林的科学生命仿佛特别长,他78岁了,年底即将面临退休,但他并不想停止工作。“我对于这个车的问题放不下,就想扶上马送一程。”提到自己的研究,刘先林的眼睛闪着光。
刘先林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这个车载激光建模测量系统就是给城市做一个结构化的全息三维地图,只要车能到的地方,车能看见的地方,就能全自动把周围的对象目标提取出来。而且,不管是路灯、树干、标牌、地面标线、红绿灯头等等,凡是能够看见的都可以全自动分类。这个结构化的三维,数据用起来就很方便。不仅分类,而且是对象化、实体化。每一棵树都会有自己的唯一的码。每一个对象都有特定属性,多高多粗多大等等。这种数据过去很难生产,但现在通过引进云计算,把原来的计算速度提高一百倍,然后冗余提取,一下子把之前少量的提取失败的捡了回来,达到非常高的成功率。
让刘先林院士眼里放光的项目,在全国的城市中还没有进入到应用阶段。他们现在希望争取可以在郑州落地。而这个项目,正和“智慧城市”紧密相关。刘先林说,如果是做智慧医院,医院人多,病人看病总是很头疼,从这个科室到那个科室不知道怎么走。而通过这个系统,可以把病人在医院看病的时间控制到最少。以后病人到医院拿化验单、支付都可以在手机上解决。而这就需要定位、需要云平台。云平台可以统筹安排的,到哪个人的时候就会通知你去,不会说是过去排队。
2 信念坚定的“工人师傅”,喜欢用国产设备
“他就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坚持不放弃不怕失败的人。”魏占营说,他们搞科研用设备,刘先林就喜欢用国产的。他看到以前花巨资买过来的进口设备没使用好时,就会心里特别难受,也因此才一定要把国产测绘类的同类产品做好。“他希望实事求是地去解决问题。”
刘先林说,即使退休了他也不会撒手不管,但他希望可以让研究成果都能尽快推广应用。
他曾经有一个称号,叫做测绘界的“工人师傅”,也许是用来形容他的不修边幅和平易近人。刘先林微笑着,回忆起自己的这个称号。那时候,硬件设备出了毛病需要修理,他就会像一个工人一样爬上爬下的。累,但他很快乐。
从单位离开,又一个熟悉的同事过来给刘先林打招呼,又提到了那张让他爆红的网络照片。但同事眼里并不觉得这是一起让人意外的新闻事件。“平常的一直都这样,咱们见怪不怪。您有时候就坐在马路牙子跟前(干活)。”
而刘先林带着他的微笑,健步如飞地上了他开了十多年的那辆车。他身手敏捷,开着车迅速地消失在车流当中,就好像一天前发生的“意外事件”并未发生。

坐高铁二等座走红的刘先林院士作文 刘先林 高铁文案:

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
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
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坐高铁二等座走红的刘先林院士作文 刘先林 高铁文案:

孙家栋 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1929年4月出生,1956年8月入党,大学文化。
孙家栋同志是著名的航天专家,“两弹一星”元勋,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在我国自主研发的100多颗卫星中,由他担任技术负责人的就有35颗。50年多来,他倾注于我国的航天事业,参与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的辉煌。他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他先后担任月球探测工程一期和北斗导航工程总设计师,建成北斗导航第一代系统。他担任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中巴资源卫星等3个我国第二代应用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解决一系列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各项工程均取得圆满成功。他提出的2020年前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三个阶段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路线图,为我国突破卫星基础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础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孙家栋同志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07年被授予“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称号,2010年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不知道经过了多少艰难险阻,不知道熬白了多少科学家的头发,也不知道耗尽了多少领导人和科学家的神力,更不知道工人、战士和科学家们总共流了多少汗水、鲜血和脑浆,1970年4月24日21时34分,我国第一颗卫星终于升空了!卫星总重量为173千克。而苏联第一颗卫星只有83.64千克,美国第一颗卫星只有8.22千克。我们的“东方红”重量相当于苏、美、法、日第一颗卫星重量的总和。这不仅实现了毛主席关于“鸡蛋那般大的我们不抛”的誓言,还在太空唱响了悦耳的《东方红》,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得见、收听到。
中国的卫星上天,不仅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也鼓舞了整个第三世界人民的志气!

坐高铁二等座走红的刘先林院士作文 刘先林 高铁文案:

曾以世界第一的速度试跑京沪高铁的CRH380A型列车,是李克强总理向全世界推销中国高铁携带的唯一车模,可以说是中国高铁的一张国际名片。而打造这张名片有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高铁首席研磨师——宁允展。
486.1公里,这是380A在京沪高铁跑出的最高时速,它刷新了高铁列车试验运营速度的世界纪录。
如果把高铁列车比作一位长跑运动员,车轮是脚,转向架就是他的腿,而宁允展研磨的定位臂就是脚踝。
工作岗位上的宁允展
0.05毫米的空间里手工研磨
高铁上的每片转向架重1.1吨,定位臂落在四个车轮的节点上,每个接触面不足10平方厘米。当列车以时速300公里运行时,接触面承受的冲击力可达到二三十吨。缝隙大了,车轮可能会松脱;如果完全焊死,转向架就无法再打开,影响列车检修。
宁允展负责的这道工序,不只在中国,全世界所有高铁生产线上,都要靠手工研磨。按照国际标准,留给手工的研磨空间只有0.05毫米左右,也就是相当于一根细头发丝。过去的十多年,宁允展就在这细如发丝的空间里施展着自己的绝技。
同事:“国内只有他能干”
磨小了,转向架落不下去,磨大了,价值10几万元的主板就报废了。
“0.1毫米的时候,国内大概有十几个人能干,15个人左右,到了0.05毫米,别人都干不了了,目前就只有他能干。”宁允展的同事说,宁允展的绝活也正在这里,他可以像绣花一样,把切口表面这些隐约的竖线,织成一张纹路细密,摩擦力超强的网。
传承父亲铁匠基因 日本专家对其精准研磨点赞
宁允展这双魔术师般的手,传承了父亲的基因。他的父亲是村里的铁匠,宁允展小时候经常跟着父亲帮乡亲们打磨家具,也因此从小就喜欢上了学手艺。
初中毕业后,宁允展考上了铁路技校。没有想到的是,2006年,他被万里挑一,成为第一位学习380A型列车转向架研磨技术的中国人,宁允展对技术的掌控和精准把握,让日本专家都竖起了大拇指。
宁允展成了高铁研磨的第一把手,很快还当上了班长。可是,没过多久,他却找到领导说不想当班长,还是让我干活吧。他说:“最主要原因是我对管理方面不是很感兴趣,我感觉我比较拿手的,还是擅长的东西。”
家中的宁允展
妻子:支持他工作 必须支持他所有想法
宁允展的家,距离工厂有近半个小时的车程,他和妻子的交流基本都在每天上下班的路上,因为一到家,他又开始忙了。在这个三十多平米的小院里,大部分地盘都是宁允展的,这些磨具,是他自费在网上买的,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练手艺。
“一干就干到晚上八九点钟,我说你累不累啊,上了一天班,你累不累。”妻子也从不理解渐渐开始支持宁允展,“人和人想法不一样,你要理解他,支持他的工作,必须支持他所有的想法。”
女儿:不愿干爸爸干的活 怕干活太累
宁允展有个6岁的女儿,当问及长大后愿不愿意干爸爸干的活,女儿说不愿意,“因为我怕干活累”。
“6岁的孩子有着自己的世界”,宁允展说,他理解女儿的想法,就像当初,正是因为父亲尊重自己的选择,他才如愿考进了铁路技校。父亲希望宁允展做一个能独挡一面、单位离不开的技术能手,经过20多年的努力,他做到了。
遗憾无法陪伴父亲 下班路上得知父亲去世
2010年,是380A准备冲高速的关键时刻,这一年,身患白血病七年的父亲第三次入院,宁允展虽然意识到,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了,可是他不能天天陪在身边。得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是在下班的路上。
“当时家里人给我打电话说,爹走了。”宁允展回忆说,当时自己心里很难受,毕竟父亲对自己的影响很大。
“工匠就是凭实力干活,实事求是”
随着380A冲刺高速成功,宁允展投入到了更高速度列车的生产,并在工作中不断地研发新项目,新工艺,先后获得5项国家级技术专利。
宁允展说:“工匠就是凭实力干活,实事求是。想办法把你手里的活干好,这是你的本分,这份手艺继续干下去,干到我干不动为止。”
一心一意搞技术,不当班长不当官,宁允展似乎与当下很多人有着不同的追求。宁允展说,我不是完人,但我的产品一定是完美的。做到这一点,需要一辈子踏踏实实做手艺。
如果每一件中国制造的背后,都有这样一位追求极致完美的工匠,中国制造就能够跨过“品质”这道门槛,跃升为“优质制造”,让更多的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释放更耀眼的光芒。
更多精选观后感作文推荐:
1.大国重器观后感
2.大国崛起观后感1500字(精选)
3.大国重器观后感2000字
4.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汇总
5.大国崛起观后感【最新】
6.《大国崛起》观后感3000字
7.观看大国重器观后感(三篇)
8.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汇总
9.大国工匠观后感作文800字
10.大国崛起俄国观后感汇总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坐高铁二等座走红的刘先林院士》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坐高铁二等座走红的刘先林院士》优秀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写《坐高铁二等座走红的刘先林院士》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