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苏轼描写西湖的诗句赏析(2)作文 苏轼,描写西湖的诗文案

2019-03-08 综合文案 类别:素材 12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苏轼描写西湖的诗句赏析(2)作文 苏轼,描写西湖的诗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苏轼描写西湖的诗句赏析(2)作文  苏轼,描写西湖的诗文案

苏轼描写西湖的诗句赏析(2)作文 苏轼,描写西湖的诗文案:

西湖的夏景,旖旎多情,爽人心神:“西湖夏月,观荷最宜,清香徐细,傍花浅酌,如对美人倩笑矣欠话也”。“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雨中西湖,色彩明豁,映衬成趣。
月下的西湖,迷蒙淡远,充满诗情画意:“西湖观月,秋爽最宜,烟波镜净,上云色淡。鱼灯依岸,山村霏微,万籁俱寂,景色清奇。”
雪后的西湖,银装素裹,自有高格:“西湖赏雪,初霁最宜。或登天竺高顶及南北两峰,俯瞰城闉,远眺海岛,则大地山河,银溶汞结,而予藐然稊米,凌厉刚风,恍欲羽化。况则放舟湖中,周览四山,若秋涛耸涌,璀璨乘飚,而玉树琪花,丽然夺目。”
在苏轼的眼中,西湖无时不美,无处不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选择“初晴后雨”这一特定时间表现西湖晴水雨山之美。以古代越国女子西施比喻西湖,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又极富诗意,更见新鲜。苏轼在这里强调了美的原发性、自然性。因为其美,所以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相宜的。苏轼这诗词一出,西湖更是名重天下,以至于从此便称为“西子湖”。
第二次苏轼再次赴任杭州。已是15年后,也就是宋哲宗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他51岁,仕途受挫,几度转折,感慨万千,写下:“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苏轼这次任的是杭州知州,他不仅游览了西湖,还治理西湖。十五年不见,西湖已淤塞过半,于是他采取当地老百姓疏浚西湖的建议,上述朝廷:“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使杭无西湖,如人去眉目,岂复为人乎?”(《乞凯西湖状》)。苏轼仔细认真考察了西湖,制定了疏浚方案。他了解到如把西湖中淤泥运到岸上,费事费力,事倍功半。于是,他决定堆积淤泥于湖中为长堤,这样既省时省功,又便于交通往来。苏轼组织二十万民工,辛勤劳作,圆满完成了疏浚工程。即疏导了西湖,又灌溉了民田千顷,及于人民。老百姓为了纪念苏轼,把这一段长堤称为“苏公堤”, 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从此西湖也变得更加美丽动人。
那著名的“东坡肉”就是那时候发明的。据说,当时老百姓为了感谢苏轼,纷纷送猪肉给他,苏轼叫人把肉切成方块焖煮成色味俱佳的酥肉,再分别送给疏浚西湖辛苦劳作的民工,民工们高兴地称之为“东坡肉”。时过境迁,如今,“东坡肉”已成为享誉四方的传统美味。
元佑六年,也就是二年后,苏轼又被召还朝。一首《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既隐含了苏东坡无限感慨苍凉之意、死生离别之悲,更虑及入朝从政之堪危,写记忆中难忘的西湖美景,更体现了苏轼对西湖的留恋之情。
苏轼用诗句勾勒自然,用文字点亮西湖,用行动治国安邦,用淡泊书写人生。苏轼和历代文人墨客最大的不同是,他不是简单的一般地流连品赏,而是多方面、多角度地发现西湖的美,使西湖真正成为江南的名胜。
今天的西湖依然风采依旧,今天的苏堤依然游人如织。而苏轼的诗句还在百年颂唱,其业绩也在千古流芳,我站在那长空蔚蓝,云水浩荡的西湖旁,而后陶醉,而后沉思。

苏轼描写西湖的诗句赏析(2)作文 苏轼,描写西湖的诗文案:

西湖在浙江省杭州市,为全国著名风景名胜区。苏轼写了这样一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说明了西湖很美丽。西湖的水碧绿碧绿的,远远望去好像一大片玉石。水中的喷泉高高低低,激动澎湃,真是让人兴奋啊!湖边的柳树一棵棵排在那里,枝条细细长长的好像姑娘们美丽的秀发垂在那里。还有那五彩缤纷的花朵,在草儿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娇嫩。天晴的时候,白云倒映在湖中,把西湖打扮得更绚丽多彩了。姐姐说明年春天再带我去西湖玩,真是让人期待呀!

苏轼描写西湖的诗句赏析(2)作文 苏轼,描写西湖的诗文案:

诗句赏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
解析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美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工夫竟然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西湖无论是晴是雨无时不美。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
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也表达了作者喜爱西湖。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描写西湖的诗句赏析(2)作文 苏轼,描写西湖的诗文案: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把西湖比作西施无疑说明了西湖的美。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市区西部,景区总面积49平方千米,相当于116666个篮球场。汇水面积为21。22平方千米,湖面面积为6。38平方千米。它是五A级景区。湖泊平均水深2。27米,最深处有5米,最浅处不到1米。
雷峰塔是西湖的主要景点。雷峰塔高约71米,由台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台基高约10米、塔身高约46米、塔刹高约16米。雷峰塔建于公元977年,也就是一千多年前。相传雷峰塔是为了庆祝当朝皇帝的宠妃喜得贵子而建成,命名为“皇妃塔”,后来因为皇妃塔所在的山峰名为雷峰,人们逐渐称之为雷峰塔。在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的《白蛇传》中,雷峰塔就是法海镇白娘子的地方。
白天的西湖人山人海,极其热闹。有卖冰糖葫芦的小贩;有拿着自拍杆拍照的年轻人;有环绕整个西湖散步的老人;也有嬉戏玩耍的小孩。晚上西湖是宁静而安然的。小贩收摊了;没有光线的原因也没有人拍照了;老人和小孩都回家了。西湖也入睡了。
西湖还是个极具文化气息的景点,许多文学著作都诞生于此,比如:《钱塘湖春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等……
或许西湖不像长江那样宏伟、不像桂林山水那样山清水秀、不像五彩池五颜六色。西湖是宁静的、是安然的、是有诗意的……
西湖的美说也说不尽,要是有时间,一定要来西湖看看!


结语: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读书我快乐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