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有关名人创业的小故事作文 有关名人创业的小故事有哪些文案

2019-03-08 综合文案 类别:素材 6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有关名人创业的小故事作文 有关名人创业的小故事有哪些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有关名人创业的小故事作文  有关名人创业的小故事有哪些文案

有关名人创业的小故事作文 有关名人创业的小故事有哪些文案:

桑德斯上校退休后拥有的所有财产只是一家靠在高速公路旁的小饭店。饭店虽小,但颇具特色,与众不同。可最受欢迎的、也是客人最爱吃的一道菜就是他发明烹制的香酥可口的炸鸡,仅此就给他带来一笔可观的财富。多年来,他的客人一直对他烹制的炸鸡赞赏有加。可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由于高速公路改道别处,饭店的生意突然间也一落千丈,最后只好关门歇业。被逼无奈,桑德斯上校决定向其他饭店出售他制作炸鸡的配方,以换取微薄的回报。
在推销的过程中,没有一家饭店愿意购买他的配方,并且还不时地嘲笑他。一个人在任何年龄被人嘲笑都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更何况到退休的年龄还被人嘲笑,这就更令人难以接受。而这恰恰发生在桑德斯上校身上。他不但被人嘲笑并且接连不断地被人拒绝,可见这些经历对他的影响有多么巨大。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在没有找到买主之前,他开着车走遍全国,吃住都在车上,就在被别人拒绝1009次后,才有人终于同意采纳他的想法,购买他的配方。从此后他的连锁店遍布全世界;也被载入商业史册。这就是肯德基的由来。
人们为纪念这位桑德斯上校,就在所有的肯德基店前树立一尊他的塑像,以此作为肯德基的形象品牌。俗话说:“神枪手是一枪一枪打出来的!”缺乏坚持不懈的毅力或者认为自己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两者都是阻碍大多数人勇于改变的关键原因。如果你能够紧紧抓住自己的目标不放并坚持不懈,那么很快你就会超过大多数人。记住,是你掌握着自己的生活。如果你一心想达到一个目标,就一定会有办法取得成功。

有关名人创业的小故事作文 有关名人创业的小故事有哪些文案:

他有一句格言:“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对李兆基而言,他坚信做小生意最重要的是勤。至于说做大生意,最重要的是计算精确。生意额大,牵涉的本钱和盈利大,一出一入的利息,多一分少一分是很重要的。
香港富豪李兆基眼光敏锐,他很早就认为地产大有可为,于是全力以赴进军地产业,积累了巨额的财富。今年初公布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李兆基名列第37位,估计财产有110亿美元,约为858亿港元。
李兆基1928年出生于广东省顺德。自幼在家乡私塾受教育,其父在广州开设银庄。30年代的广东顺德,虽是珠江三角洲的鱼米之乡,但工业生产还相当落后。李兆基的父亲尽管精于生意,那时他也只不过在当地开个“铺头”而已。小小的李兆基,常常去父亲的“铺头”吃饭,自幼对做生意就不陌生。
李兆基在顺德的私垫上学,小学毕业的时候,父亲已在广州开了一家银庄,他便到银庄学做生意了,父亲是老板,儿子拣点清闲活干干就行了。可李兆基偏不,他从底层干起,干些打杂的活。
带着一千元到香港闯天下
起初,他被银庄的钞票迷住了。看着各种各样,大捆小捆的钞票出出进进。他想,什么时候我也能赚上几捆钞票呢?渐渐地,他业务上也入行了,兜里也装进了一些钞票。可不知为什么吃饭没有钞票不行,但这些钞票今天可以买到一斤米,过两天就连一两米也买不到了。就在他开始懂得怎样赚钞票的时候,他又似乎觉得光赚钞票没用。他开始厌恶钞票了,为什么?他说不清楚,可他又离不开钞票。
1948年,银庄开不下去了。李兆基跟随父亲来到香港。又是一个新天地。靠什么生活呢?有人说他来香港时,腰间只装了1000元,也有说他带了一笔可观的积蓄。为了生活只得设法赚钱。银庄的经历使他最熟悉兑换业务,于是,他便到文咸东街泗利金号等几间金铺“挂单”,开始买卖外汇和黄金(资讯,行情)。当时澳门有黄金专营权利,李兆基便与何贤等在澳门有一定势力的人合作,在黄金买卖中大展拳脚,终于掘得了第一桶金。
“三剑侠”借势合作进军地产
1958年,香港商界三位能人“誓师结义”,他们是李兆基、郭得胜、冯景禧。他们同另外5位股东,组成“永业企业公司”,首先买入沙田酒店,红红火火地经营起来。
到了1963年,“三剑侠”索性“甩掉”其他股东,三人合作组建了“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新”字是取自冯景禧的新禧公司,“鸿”字是取自郭得胜的鸿昌合记,“基”字是取自李兆基的名字。新鸿基初期的规模很小,只有十多名职员,注册资本港币500万元,实付资本300万元(每人投资100万元)。在当时的香港商界,三人都不过是中等的商人。
“三剑侠”经过5年的合作,积累了地产经验,有了新公司,更是雄心勃勃,誓与其他地产公司一较高低。别人开发地产多集中在商业和工业用地,即使兴建住宅楼宇,也多往大型屋村或豪华住区发展。但新鸿基却看准了中小型住宅楼宇,这正适应了工商业的急剧发展及青年一代组建家庭的特点,因此,新鸿基的地产事业一日千里。
1972年李兆基辞去新鸿基总经理一职,只留任副主席。三剑分家,李兆基获得大约价值5000万元的地盘和物业。
1973年3月,香港股票大崩溃,地产也陷入低谷,李兆基瞅准行情,立即将赚来的钱抛出,趁旧楼价格和土地价格大跌,迅速进行收购。实物总比钞票令他更放心。
创建恒基兆业独自展翅
1975年,李兆基终于开创了自己的王国——恒基兆业有限公司。开办之初,还是一家未上市的私人公司,股本15亿港元,李兆基任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
恒基兆业公司一成立,李兆基即以物业换取永泰建业公司1900万新股方式,掌握了永泰42.9%股权,成为股东而入住永泰董事局,使永泰迅速脱胎换骨。至1979年度,永泰市值已跃至9亿港元,扩大了20多倍,成为了一只中型地产股,拥有26个地盘,总楼面积260多万平方英尺。从物色、收购、发展到时机掌握永泰的过程,体现了李兆基独到的眼光、才智和魄力。
1981年6月,李兆基抓住股市牛市和地产高潮的大好时机,一举将恒基兆业地产公司上市集得资金10亿港元,充实了资金实力,从而在紧接而来的股市、地产低潮中平稳地度过了不景气一关。
1988年,恒基兆业集团再次改组,恒基地产收购了永泰建业。并将永泰建业改名为“恒基兆业发展有限公司”,而在此之前,永泰曾购入28%香港小轮股权和26%中华煤气股权,此次改组同时又宣布发行约12亿新股,实力更显雄厚。
按1988年底市值计算,已有36亿港元之多的市价,堪称大型上市公司,与恒基地产并列为恒基兆业集团的两大公司,成为李兆基的左膀右臂。15年前永泰市值只有4千万港元,而今的恒基发展,市值竟达40多亿港元。

有关名人创业的小故事作文 有关名人创业的小故事有哪些文案:

李会山他是一个普通农民,却依靠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已经在创业路上走了30年;他只有初中文化,但凭借着刻苦钻研,他发明的水泥瓦成型机获得了国家专利。
他就是许昌县小召乡北寨村村民李会山。
是什么让他坚持创业30余年?是什么促使他去发明国家专利产品?他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他的身上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赶往许昌县小召乡北寨村,来到李会山的家中,拜访这个在当地小有名气的“土专家”。
经过几分钟短暂的等待,李会山从自家田地里赶回到了家中。今年53岁的他看上去很精神。古铜色的面容、洪亮的声音、炯炯有神的双眼,都印证着这是一个精明能干的“能人”。
话匣子打开了,李会山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
矢志不渝谋创业
翻开李会山的经历,可以说是厚厚的一本书,记录着他并不波澜壮阔但也丰富多彩的人生。
1973年,18岁的李会山中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北寨村当了一名实物保管员,负责保管村里的物资、器械等。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时代,这也算是一个很重要的岗位了。在恪尽职守干好本职工作之余,李会山对机械维修和制造产生了浓厚兴趣。而实物保管员的职位也给他琢磨机械维修和制造提供了有利条件。
闲暇之余,李会山都会到仓库里,对着一大堆各式各样的劳动工具仔细研究半天。他不仅把这些工具一件件擦拭得十分明亮,还经常对其进行检查维修,有时还要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良。甚至必要时,他还会把工具拆得七零八碎,仔细研究它们的工作原理,然后再重新组装起来,熟悉制作工艺流程。久而久之,人们发现,被他捣鼓过的工具变得更精巧实用,用着也更得心应手。而这一切都为他后来的人生经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虽然说实物保管员给了自己很多学习机会,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李会山清醒地认识到,依靠自己当保管员的收入,远远不能养活一家老小。于是,李会山开始了自己的“兼职”生涯——做小生意。李会山就此算是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路。
最开始,李会山卖过农用工具,收过榆树皮,当过粮食经纪人。但这些都是小打小闹,勉强养家糊口。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逐渐解决了温饱问题。李会山也开始不安分起来。1994年,他拿出多年做生意积累的5万元资金,和朋友合伙开办了一家小型造纸厂。可以说,李会山这时才走上真正意义上的创业路。
办厂伊始,根据分工,李会山主要负责机器设备维护和卫生纸产品质量。在此期间,他所积累的机械知识得到充分实践。同时,这也让他对大型机器工作原理及生产工艺流程有了更深了解。由于他和朋友经营有道、管理有方,他们把这个小造纸厂办得红红火火,生产的各类中高档卫生纸在市场销售十分顺畅。这也为他们带来了每年数十万元的利润分红。
但是,好景不长。到了2001年,小造纸企业严重污染环境,对生态也造成了严重破坏。痛定思痛,小召乡党委、乡政府决定彻底取缔乡域内所有小造纸企业(包括家庭作坊)。而此时,已经握有几十万元资金积累的李会山正准备和朋友在这一行业大展身手。但由于认识到了环境污染的巨大危害,李会山积极配合党委、政府带头关闭了小造纸厂,开始寻找新的创业路。
2002年,经过多方考察,李会山觉得建筑行业前景广阔。于是,他投资2万元与他人合建了一座砖瓦窑厂。但就在他们的砖瓦窑厂刚刚起步,新型墙体材料——免烧砖出现了。免烧砖的出现也让他们生产的实心黏土砖没有了市场,而且当时政府又开始整治取缔砖瓦窑厂。就这样,只经营了一年多的砖瓦窑厂只好草草收场。李会山只好又一次重新上路。
2005年,李会山拿出资金20万元,与他人合作注册成立了许昌县一龙纸业有限责任公司。在等待省环保局审批项目的过程中,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李会山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历程。
名人故事:从普通农民到发明专利的创业路——李会山_1500字

有关名人创业的小故事作文 有关名人创业的小故事有哪些文案:

金店算是一种特殊的行业,不知底细的人,老板是绝对不敢滥用的。周家曾与郑家交往甚深,懂事的阿彤自小就给周家留下良好的印象,赶上“周大福”金铺正好缺可靠的伙计,便接纳了小阿彤。
郑裕彤从杂役干起,每天扫地、擦灰尘、洗厕所、倒痰盂等里里外外的清洁工作,等一切准备停当后,他再和姗姗来迟的大伙计们一起开店门做生意。懂事的小阿彤一个心眼想着不辜负老板的“不弃之恩”,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工作。
“周大福”金铺因入行较晚,因此店面在当时名气不大。入店后不久,阿彤的勤劳和在工作中体现的智慧逐渐被周至元所赏识。此后仅半年时间,周至元就提升郑裕彤正式在金行当学徒了。
当时,由于广州、香港沦陷,不少金铺迁移澳门,金铺几乎随处可见,竞争十分激烈。郑裕彤似乎天生便是为黄金珠宝而生,他对做珠宝生意极有兴致,很快就掌握了坐店营销的要领并痴迷似的钻进了行当。
后来郑裕彤才知道,父母亲与同在广州绸缎庄做过伙计的周至元一家是患难之交,情同手足。周、郑之妻又同时有喜,于是两家“指腹为婚”约定了亲家。天公作美,周家生了女儿,郑家生了男儿,恰好成了天生一对。到“周大福”金铺学徒时,父亲担心儿子以“郎婿”自居,而不求上进,没有告诉他这件事。
三年后,在周至元的主持下,郑裕彤果真与周家的掌上明珠周翠英结为连理。那年夫妇俩同是18岁,其后50余年直至今日,夫妻俩始终相敬如宾。
1946年,21岁的郑裕彤到香港设立了“周大福分行”。他跑遍了全港各家金银珠宝行,集各家之所长用于领导分行的经营,使分行生意十分看好。但郑裕彤并不满足,他清醒地认为:“在商场上‘守业’就等于‘败业’,要在不断创新中前进才能图谋发展”。因此,他又一改原有的资本结构模式,邀集同事,组建“周大福珠宝金行有限公司”,这也是香港金饰珠宝业最早的有限公司机构。
当时在香港,金铺比比皆是,竞争十分激烈。那时,黄金成色一律为九九金,而郑裕彤却大胆投入资金,首创制造了九九九九金,率先开创了金饰制造的新工艺,同时也领导了消费领域的新潮流,此项壮举为“周大福”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郑裕彤锐意进取,不断开拓新市场,短短几年,“周大福”分行便已增至11家。
当郑裕彤将“周大福”推上一个新台阶后,他又开始向新的领域进军了。
把目光转向钻石业
郑裕彤具有极强的驾驭市场的能力。在香港,郑裕彤享有“珠宝大王”的美称,而这还不仅仅指他的金饰,更有后来使他进入世界珠宝之林的钻石业。
按照国际上的规定,持有“戴比尔斯”牌照,方可批购钻石,而全世界也不过只有500张这种牌照。一些业内人士称:“要从戴比尔斯购到钻石,简直比从天上摘星星还难”。
郑裕彤并未因此而退却,他绞尽脑汁,顿生主意,他决定在南非买下了一间持有“戴比尔斯”牌照的公司。不但使他顺利拥有“戴比尔斯”牌照,并且到70年代,郑裕彤已成为香港最大的钻石进口商,每年的钻石入口量约占全港的30%。
郑裕彤先生今年76岁,翻开“周大福”的创业史,每一页都有他60年如一日的奋斗足迹:60年代初,一手握着黄金,一手伸向钻石,叱咤风云于急风暴雨刺刀见红的商场上,稳操胜券。70年代,兴建香港新世界中心,这痤恢宏的大厦至今仍然是尖沙嘴的招牌建筑。80年代。与香港贸易局合作建成香港会展中心,名列亚洲同类建筑之最。90年代,率先大举进军祖国内地,投资祖国的建设事业。此外,收购亚洲电视股权、组建全港最大的酒店集团,收购美国Stouffer集团海外28间酒店和欧洲penta集团9间酒店。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你有了解过《有关名人创业的小故事》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名人创业的小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有关名人创业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