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寄泣须寄黄河泉,此中怨声流彻天作文 文案

2019-03-08 综合文案 类别:其他 3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寄泣须寄黄河泉,此中怨声流彻天作文 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寄泣须寄黄河泉,此中怨声流彻天作文  文案

寄泣须寄黄河泉,此中怨声流彻天作文 文案:

出自唐代诗人孟郊的《闻夜啼赠刘正元》
寄泣须寄黄河泉,此中怨声流彻天。
愁人独有夜灯见,一纸乡书泪滴穿。
赏析
诗的意思大致是这样的:第一句是说,想要寄送哭泣的泪水,就必须寄黄河的水,因为这里面的幽怨声响彻天地,把自己的思乡情绪比拟成黄河水那样,有形有质,形象逼真,也夸张的表达了自己的乡愁。
第二句照应题目,写到夜晚,乡愁总是在夜晚才显得那么凄凉。夜深了,自己一个人,还好有一盏昏黄的烛光陪着,但是这样反而更添了乡愁。诗人拿着家书,眼泪纵横,不知不觉,流下的眼泪已经把家书打穿了。
寄托思乡情怀的家书,本来是无比珍贵之物,却在自己不知觉的泪水中损坏,仿佛一个凝固的瞬间,那浓浓的乡愁溢于言表。

寄泣须寄黄河泉,此中怨声流彻天作文 文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黄河二首 【唐】杜甫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黄河二首 【唐】杜甫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潼关怀古》)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赞同

寄泣须寄黄河泉,此中怨声流彻天作文 文案: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2、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
3、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唐·胡曾《咏史诗·黄河》
4、江北秋阴一半开,晓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王安石《江上》
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7、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8、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潼关怀古》
9、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10、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唐·杜甫《黄河二首》
1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1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将进酒》
1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14、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浪淘沙九首》
15、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宋·王安石《黄河》
16、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17、黄河九曲天边落,华岳三峰马上来。——黄滋《送李佑之赴陕西参议》
18、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李白《北风行》
1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20、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寄泣须寄黄河泉,此中怨声流彻天作文 文案: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你有了解过《寄泣须寄黄河泉,此中怨声流彻天》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寄泣须寄黄河泉,此中怨声流彻天》,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寄泣须寄黄河泉,此中怨声流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