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成语典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作文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典故文案

2019-03-08 综合文案 类别:素材 65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成语典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作文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典故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成语典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作文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典故文案

成语典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作文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典故文案: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完整保全。比喻宁愿保持高尚的气节死去,而不愿屈辱地活着。
这个成语来源于《北齐书.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公元550年,北朝东魏的孝静帝被迫将帝位让给专横不可一世的丞相高洋。从此,北齐代替了东魏。高洋心狠手辣,次年又毒死了孝静帝及其三个儿子,来个斩草除根。
高洋当皇帝第10年6月的一天,出现了日食。他担心这是一个不祥之兆:自己篡夺的皇位快保不住了。于是,把一个亲信召来问道:“西汉末年王莽夺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后来光武帝刘秀又能把天下夺回来?”那亲信说不清这是什么道理,随便回答说:“陛下,这要怪王莽自己了。因为他没有把刘氏宗室人员斩尽杀绝。”
残忍的高洋竟相信了那亲信的话,马上又开了杀戒:把东魏宗室近亲44家共700多人全部处死,连婴儿也无一幸免。
消息传开后,东魏宗室的远房宗族也非常恐慌,生怕什么时候高洋的屠刀会砍到他们头上。他们赶紧聚集起来商量对策。有个名叫元景安的县令说,眼下要保命的唯一办法,是请求高洋准许他们脱离元氏,改姓高氏。
元景安的堂兄景皓,坚决反对这种做法。他气愤地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改为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宁愿死而保持气节,不愿为了活命而忍受屈辱!”
元景安为了保全自已的性命,卑鄙地把景皓的话报告了高洋。高洋立即逮捕了景皓,并将他处死。元景安因告密有功,高洋赐他姓高,并且升了官。
但是,残酷的屠杀不能挽救北齐摇摇欲坠的政权。三个月后,高洋因病死去。再过18年,北齐王朝也寿终正寝了。

成语典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作文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典故文案:

导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比喻宁可堂堂正正地守大节为正义事业而牺牲,也不愿苟且保全性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该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欢迎查阅与借鉴,谢谢!
【汉字书写】: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汉语注音】:nìng wéi yù suì,bù wéi wǎ quán
【成语出处】:唐.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初永(元景安父)兄祚袭爵陈留王,祚卒,子景皓嗣。天保(齐文宣王帝高洋年号)时,诸元帝世近者多被诛戮,疏宗如景安之徒,议欲请姓高氏,景皓(元景安堂兄)曰:‘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景安遂以此言白显祖(指高洋),乃收景皓诛之,家属徙彭城,由是景安独赐姓高氏。”
【成语语法】:复句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意思】:宁:宁可、宁愿;玉碎:比喻为保持气节而牺牲;瓦全:比喻不顾气节苟且偷生;指宁做玉器被打碎,也不做陶器被保全。比喻宁可堂堂正正地守大节为正义事业而牺牲,也不愿苟且保全性命。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近义词】:坚贞不屈、宁死不屈;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反义词】:苟且偷生、屈身丧志、忍气吞声;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故事】
公元550年,东魏丞相高洋夺取了孝静帝皇位,第二年高洋又毒死了孝静帝及其三个儿子,斩草除根灭掉了东魏,从此,北齐代替了东魏。有一天出现了日食,飞扬跋扈的高洋担心这是一个不祥之兆,他害怕自己的皇位保不住,于是就问亲信:“从前西汉末年王莽夺取了汉朝天下,为什么后来光武帝刘秀又能夺回去呢?”亲信随口回答说:“陛下,这要怪王莽自己了。因为他没有把刘氏宗室人员斩尽杀绝。”于是高洋大开杀戒对元氏的大臣和近亲全部处死。东魏宗室的远房宗族非常害怕,他们聚集起来商量对策。有个名叫元景安的县令认为当前为了保全性命,请求高洋准许他们改姓高氏。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听说后气得怒发冲冠,他拍案而起责问元景安:“怎么能用抛宗改姓的办法来保命呢?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啊!”结果元景安卑鄙地把元景皓的话告诉了高洋,高洋立即逮捕并处死了元景皓。元景安告密有功,高洋升了他的官并赐他姓高。但最后北齐王朝摇摇欲坠的政权过了十八年也寿终正寝了。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例句】
刘绍棠《花街》:“宁可玉碎,不为瓦全,无耻苟活,生不如死。”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二章:“咱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能突围就突围,万一出不去,跟他们拼到底吧。”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造句】
采取一个是非分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政策,会把我们的利害关系都置于情绪冲动之下。
藏獒对家园有强烈的保护意识,对家人忠心耿耿,为了保卫家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具有牺牲精神。

成语典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作文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典故文案:

出处:唐?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
注释:宁愿做高贵的玉被砸碎,也不愿做低贱的瓦得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而死,决不苟且偷生。
南北朝时,高洋废掉了魏孝静帝元善见,建立了北齐朝廷,当上了文宣帝。高洋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肆意杀戮元帝的近亲,这使得大臣元景安感到十分惶恐。为了保全性命,他串联了几个人向高洋请求将自己的姓氏改成高,以讨他的喜欢。元景安有位堂弟,名叫元景皓,他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气愤,说道:“怎么能抛弃本姓,随人家的姓呢?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呀!”
第二天,元景安把堂弟的这番话告诉了高洋,高洋立即将元景皓斩首,并且把他的家属遣送到彭城。元景安因此受到高洋的赏识,官越做越大,一直做到领军大将军。

成语典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作文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典故文案: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意思是宁愿做高贵的玉被砸碎,也不愿做低贱的瓦得以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而死,决不苟且偷生。
唐·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天保时诸元帝室近者多被诛戮。
公元550年,东魏的孝静帝被迫让位给丞相高洋后被毒死。高洋同时还杀害他的儿子及所有亲属以斩草除根。后扬言杀他的远房宗族。元景皓表示“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愿被杀头也不愿改元姓高,被元景安告密遭到高洋的杀害。
语出唐代史学家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初永(元景安父)兄祚袭爵陈留王,祚卒,子景皓嗣。天保(齐文宣王帝高洋年号)时,诸元帝世近者多被诛戮,疏宗如景安之徒,议欲请姓高氏,景皓(元景安堂兄)曰:‘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为玉碎,不能瓦全。’景安遂以此言白显祖(指高洋),乃收景皓诛之,家属徙彭城,由是景安独赐姓高氏。”
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坚决反对,他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投靠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 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宁死也不改姓。” “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比喻宁愿为气节牺牲。 (出自《北齐书·元景安传》)
“逐他姓”则生,“不逐他姓”则死,最终元景皓因不易姓而被杀,表现出对自己人格尊严的坚决维护。后来,这一典故被抽象出来,含义也大大升华,用以比喻宁愿为高尚、正义的事业做出牺牲乃至献身,也不为小利而苟全,千百年来一直沿用。
还有一个小典故:北朝东魏的丞相高洋逼迫孝静帝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北齐。高洋心狠手辣,为了不留后患,在公元551年又把孝静帝和他的三个儿子都杀死了。可是做了坏事以后,他心里很害怕。
一天,天空出现了日食,他担心这是个不详的兆头。于是,他就问自己的亲信,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刘家的天下而光武帝刘秀又能夺回天下的原因是什么。这名亲信说不清楚,就随意应付说是因为王莽没有斩草除根,没有把刘氏宗室的人杀干净。高洋信以为真,于是把东魏的宗室近亲全部杀掉,连小孩也不放过。高洋的残忍行为使东魏宗室的远房宗族感到很害怕,担心他们自己什么时候也会被杀掉,于是聚在一起商量对策。
有的人主张改姓高,不再姓元。出主意的这个人是一个县令,叫元景安。他的堂兄元景皓断然拒绝了这种建议。他说,采用改姓的方法无论如何是不能接受的。他认为大丈夫宁愿作为玉器被打碎,也不能作为瓦片而保全下来。他宁愿高贵地死去,也不愿屈辱地活着。后来,元景皓因元景安的告密而被处死。但高洋也于三个月后病死。十八年后,北齐宣告灭亡。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成语典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典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优秀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写《成语典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