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孔子故事:磨难见信义_关于孔子的历史典故作文 孔子历经挫折的故事文案

2019-03-08 综合文案 类别:素材 12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孔子故事:磨难见信义_关于孔子的历史典故作文 孔子历经挫折的故事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孔子故事:磨难见信义_关于孔子的历史典故作文  孔子历经挫折的故事文案

孔子故事:磨难见信义_关于孔子的历史典故作文 孔子历经挫折的故事文案:

原文: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孔子家语?在厄第二十》
白话易解:有一次,孔夫子与众弟子们在陈、蔡的地方被围困,连续困了七天,没有食物可以吃。弟子们被饿了七天,个个面黄肌瘦,有的弟子,心中因此而忧虑。但此时,孔夫子依然每天不断地学习,弦歌不绝,没有一丝毫的埋怨与担忧。子贡见同学们如此饥饿困顿,便用自己身上的财物,突破重围,到外面换了少许的米回来,希望给大家解解饥。人多米少,颜回与子路便找了一口大锅,在一间破屋子里,开始为大家煮稀粥。子路有事离开了一会儿,恰好此时,子贡从井边经过,一扭头,正好看到颜回拿了一小勺的粥往嘴里送。子贡看了有些不高兴,但他没有上前质问颜回,而是走到了夫子的房间。子贡见了夫子,行礼后,问夫子:“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回答道:“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如果在穷困的时候,就改变了气节,那怎么还能算是仁人廉士呢?子贡就接着问夫子:“像颜回这样的人,该不会改变他的气节吧?”夫子很明确地回答子贡:“当然不会。”子贡便将看到颜回偷吃粥的事,告诉了夫子。夫子听后,并没有很惊讶,说道:“我相信颜回的人品已经很久了,虽然你这么说,但我还是不能因为这一件事就怀疑他,可能其中有什么缘故吧,你不要讲了,我先问问他。”于是,夫子便召了颜回来,对他说:“我前几天梦到了自己的祖先,想必是要护佑我们吧?你粥做好了之后,我准备先祭祀祖先。”颜回听了,马上恭敬地对夫子说:“夫子,这粥已经不可以用来祭祀先祖了。”孔子问:“为什么呢?”颜回答道:“学生刚才在煮粥的时候,粥的热气散到了屋顶,屋顶被熏后,掉了一小块黑色的尘土到粥里。它在粥里,就不干净了,学生就用勺子舀起来。要把它倒掉,又觉得可惜,于是便吃了它。吃过的粥再来祭祀先祖,是不恭敬的啊!”孔子听后说:“原来如此,如果是我,那我也一样会吃了它的。”颜回退出了之后,孔子回头对着几位在场的弟子们说:“我对颜回的信任,是不用等到今天才来证实的。”几位弟子由此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非常信服。
我们即使亲眼见到的事实,有时候和我们想像的也不一样。如果我们不了解一个动作背后的存心,就很可能会发生一些误会。所以《弟子规》说:“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现在,通过这个故事,应该说,即使真的见到了,也不能轻易传言,那很可能会造成一些误会,做人言语不可不慎哪!所以我们今天学习圣贤人的一些行持,要从各个角度,找到我们可以观照自己的地方,用圣贤的智慧,圆满我们的人生。

孔子故事:磨难见信义_关于孔子的历史典故作文 孔子历经挫折的故事文案: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启示】
常言道: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依就以往的经验,而经 验的形成却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与各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
如果只凭所见与经验,同样的事件却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结果。对“人”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对“事”可能因目标错误而功亏一篑。
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须根据事实性、科学化作判断,经验、眼见往往是主观的,不轻易的论断才可避免许多的误会。

孔子故事:磨难见信义_关于孔子的历史典故作文 孔子历经挫折的故事文案:

有一天,孔子师徒从卫国返回鲁国,在桥上停车观赏河上风景。河上的瀑布高悬,水流旋转,鱼鳖不能游动。这时,他们却看见一个男子正要从那里泅渡过河。孔子担心,赶忙让人去阻止。男子却坚持泅渡,最后游了出来。孔子感到奇怪,问:“你在如此湍急的水流中泅渡,有什么技巧吗?”男子说:“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措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以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也。”意思是说遵循水性,顺从水流,没有任何差池,这就像用“忠信”托着身躯,在急水湍流中平稳前进一样,所以能游入水中而又安全游出。
这一场景,连见多识广的孔子都感到吃惊。于是,他告诉弟子说:“你们记住,用忠信成就自身尚且可以用来亲近水,更何况人呢?”这里的“忠信”便是掌握自然规律,顺势而为,不可不尽心竭力,不可偏离规则。这就是“忠信”的本义。
弟子谨记孔子的教诲,并在为政生涯中加以实践。子路治理蒲地三年后,孔子经过那里说:“好啊,仲由恭敬而有诚信。”进入城邑,孔子说:“好啊,仲由忠信而宽厚。”孔子到了子路的官署,说:“好啊,仲由明察而果断。”子贡拉着缰绳,疑惑地问:“夫子还没有看到仲由怎样施政,就如此称赞,说来听听?”孔子说:“进入蒲地,看到田地都得到了整治,沟渠都得到了深挖,这说明他为政恭敬而诚信,因此百姓尽力劳作。进入蒲邑,看到城墙房屋都很坚固,树木很茂盛,这是因为他忠信宽厚,因而百姓毫不懈怠。进入蒲地,看到官署内很清闲,手下人都听从命令,这说明他明察而果断。”子路为政,以“忠信”治理蒲地,不仅自己恭敬诚信,而且以“忠信”教化百姓,使他们毫不懈怠,尽心竭力。

孔子故事:磨难见信义_关于孔子的历史典故作文 孔子历经挫折的故事文案:

公元前496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这一天是孔子五十六岁生日。由于孔子当时游历在卫国,住在卫国大夫蘧伯玉家里。孔子怕蘧伯玉为其庆寿,惊扰了他,便大清早带领着弟子们到帝丘(当时卫国的国都)郊外一片树林去漫游。
在一棵老柏树下,孔子最欣赏的弟子颜回来到师傅面前,恭恭敬敬地施了一个大礼,说:“请夫子上坐,受弟子们一拜!”接着搀扶孔子来到老柏树下早已摆好的小桌子旁。
孔子不解地问:“颜回啊,你要干什么?”
颜回说:“今天是夫子的生日,弟子怎敢忘记!”
说话间,弟子们已七手八脚地在孔子的面前摆出了酒肉和新鲜的寿桃,然后颜回和子路率领大家一起跪倒在地,向夫子磕头拜寿。
孔子忙说:“都快快请起,师生之间不必这样!”
弟子们磕完了头,拜完了寿,众星捧月似地把孔子围了起来,或说,或笑,或敬酒,但草地上却还跪着两个人不肯起来,其中一个是子贡,另一个大家全都不认识。
原来子贡当时在卫国做官,卫灵公看中了他的辩才,便常派他出使各国,办理外交大事。子贡前不久出使鲁国,今天是为了给孔子庆寿而星夜赶回来的。跪着的另一个青年叫樊迟,他一身农民打扮,憨厚朴实,少言寡语,见人还羞得满脸通红。这次子贡去鲁国,碰上樊迟在到处拜师求学。子贡见他虽然十分腼腆,但却是聪明,便自作主张地领回来拜师,二是为了请冒昧之罪。
孔子知道这些以后,忙将樊迟扶起,问道:“樊迟啊,你想学习什么本领?”
樊迟低声说:“我想学习种植五谷杂粮。”
孔子说:“种植五谷杂粮,我还不如一个普通的老农。”
樊迟又说:“那就向夫子学习种植蔬菜。”
孔子说:“种植蔬菜,我还不如专门种菜的农民。”
“那……”樊迟茫然地盯着孔子,“那夫子能教授我什么样的学问呢?”
孔子耐心地说:“樊迟啊,君子要有雄心壮志。身居高位的人如果礼贤下士,老百姓没有不佩服他的;如果诚实守信,老百姓没有不诚恳地对待他的。身居高位的如果能做到知书达礼,诚实守信,那么四面八方的老百姓都会领着妻子儿女来投靠他的。”
樊迟连连点头说:“那弟子就学习礼,学习信。”


结语:《孔子故事:磨难见信义_关于孔子的历史典故》怎么写呢?其实习作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素材学习写作知识的过程,同时更是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自然的一种手段。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孔子故事:磨难见信义_关于孔子的历史典故》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孔子故事:磨难见信义_关于孔子的历史典故》作文应该怎么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