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作文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5000字文案

2019-03-08 综合文案 类别:读书笔记 2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作文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5000字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作文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5000字文案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作文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5000字文案:

19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初是近代中国思想转变的一个关键时期,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而梁启超的思想在19世纪90年代初趋于成熟,梁启超通过其文章著述对这一时期思想气候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梁启超与中国思想史的过渡》一书中,作者将其作为探讨这一时期思想变化的切入点。通过对梁启超的思想变化过程及相关事物的研究来研究这一时期的思想变化。
在梁启超的思想形成的过程中,“西方的冲击”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对此,作者特地提醒我们在强调外部影响的时候不能够忽视中国传统内涵。虽然晚清不像思想鼎盛的南宋或晚明时代,但晚清传统领域里的思想仍然在继续发展。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从生活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人的角度来思考其思想变化的内在动力。对于19世纪末的学者们来说,儒家思想是一个巨大复杂、学派林立、彼此竞争的思想天地,所以对研究晚清思想的者来说,注意儒家传统的内部问题并探索其含义是十分重要的。努力设想自己处在儒家文学士的地位,弄清楚儒家思想作为富有活力的个人信仰在实践中向他们提出问题。以历史的观点看待这些问题及其发展来理解晚清儒家思想内在的变化动力。再根据传统固有的多样性和内在发展动力对西方的冲击作出回应,以理解中国对西方的回应。
作者认为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里,收改良运动的影响,思想变化的速度急剧加快,而这场运动巨大的思想意义却常被人们所忽视了。
关于思想背景,作者主要是从儒学的内在变化上来分析的。在儒家思想的实践者眼里,儒家思想从来就不只是一种哲学体系,或一种知识研究。还有实用主义动机和作为一种人生信仰的本质。学术研究从内部对儒家思想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在对儒家思想中的“内圣外王”的理想的争议中,形成了各种流派的新儒学。而今文经学派中的一些成员试图将儒家赞同的经世致用和含义模糊的改制思想奉为真正汉学的核心内容,并因此企图否定汉学在经验主义研究学派的地位。最后,在通常被错误地认为是经世理想惟一的维护者的经世学派中,特别强调将行政上的革新作为儒家治国之术的一个必要成分。这些思想倾向以及它们与西方冲击的相互影响,经康有为的中间作用,成为19世纪90年代初梁启超思想发展的转折点。
康有为出生于一个新儒学家庭。从小立志要成为圣人。他在1891年所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1897年发表的《孔子改制考》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动摇了中国学者和士绅的思想基础,它们所造成的思想反响分别被比作一场飓风和火山喷发,读后感《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康有为认为真正的汉学应该在西汉占支配地位的今文经学派中寻找。他为今文经学派辩护,反对古文经学派。试图摧毁那些作为经验主义研究学派依据古文经学的阵地,从而确立今文经学为孔子教义的真正宝库。揭示今文经学派的主要理想为经世致用,以及儒家思想实际上是倾向制度改良而非维护传统教义和制度。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个圣明的政治家和制度革新者,宣称经世理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世理想的实现需要制度的改革。
与19世纪的许多具有改革思想的学者一样,康有为把富强理想作为中国目前历史阶段的首要政治目标。不同的是,康有为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而设计了全面和大胆的改革方案,梁启超指出为什么仁的概念成了康氏人生观的核心。认为新儒学氏康有为的仁有机思想的一个基本来源。康氏思想体系不仅对思想界有广泛的影响,而且成为政治改良运动的根源。梁启超亦受其极大的影响。
梁启超自幼受良好的教育,16岁乡试中举,此后几经波折,辗转成为康有为的学生。在万木草堂几年的思想训练和发酵奠定了他一生的思想基础。此后的运动中,在与严复,谭嗣同,李提摩太,林乐知等人的接触中其思想不断的在发展。作者认为在1898年之前两年中,梁启超思想经过康有为这一中介,成了晚清经世传统的转折点。梁启超的经世理想主要有三个倾向:政治整合,民主化和含蓄而矛盾地接受民族国家思想。在19世纪90年代末的一场全面的思想运动使得士绅精英群体产生了思想分化,从而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出现。
经过一系列的改良运动及维新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在改良和革命之间犹豫。他曾倾向于与孙中山的革命派合作,但最终因各种原因终告失败。梁启超在日本流亡期间吸收了大量的传统日本思想和西方思想,这在梁启超许多实际考虑的层面上发挥了作用。
文中作者认为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梁启超代表了中国民族主义的主流。而其民族主义思想包括了以下显著的特征:它是对组织松散和缺乏活力的社会的一种反动,在这个社会里,人们没有公民感和组成统一的公民团体所必需的团结一致的团体精神;它意指无条件地承认民族国家为最高的政治共同体;它意味着一个民族国家的民主化。
作者认为,当自治的政治出现了一系列重大问题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在1890年后的十年里开始求助于西方的意识形态。而在这一关键的过渡时期,梁启超的思想发展可以被看作是古老的儒家经世致用传统和当代寻求新的思想方向之间的一个重要纽带。就人格理想来说,梁启超的思想变形涉及从经世致用思想向国民理想的转变。而其国民理想对过去半个世纪来各个思想流派中的绝大部分中国知识分子都有着持久的吸引力,甚至在今天,它仍然是共产主义中国价值观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这一角度来看,在从传统到现代中国文化的转变中,19世纪90年代最初十年里发生的思想变化应被看成是一个比五四时代更为重要的分水岭。在这一过渡时期,梁启超是一个关键的人物,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同时将这一传统固有的关切转变为以他著名的国民形象为标志的新的人格和社会理想,其思想成为20世纪中国意识形态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和永久的组成部分。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作文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5000字文案:

通过对《共产党宣言》(以下称《宣言》)的学习,让我知道了《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党纲,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了解了《宣言》的基本思想:“人类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宣言》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历史包括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下解放出来。阶级社会就是在这样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只有到了共产党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才不复存在。
二、明白两个“不可避免”:“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坚定了共产党主义理想信念。《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尽管当今世界和时代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我信奉共产党主义远大理想,坚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
三、确立了“人民主体思想—以人为本”:“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宣言》告诉我们,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最终将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将消灭阶级统治,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主人。中国共产党是按照这一学说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无论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并代表大多数的利益。现阶段,党把人的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把人民利益作为谋发展、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及衡量发展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同时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相信和依靠群众,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通过学习《宣言》,我们要辩证地理解和运用其中的原理,坚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找出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工作中开拓创新,紧跟共产党人的前进步伐,更好地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任务,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终生!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作文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5000字文案:

当人们对哲学的思考无法穷尽的时候,只好把问题交给神学。比如牛顿、特斯拉、爱因斯坦等等,不管他们是有神论者、无神论者还者是自然神论者、非神论者。只要在不断思考,最终是无法避免要面对神的问题。
正如施一公先生最近的一次演讲,《我的认知再度崩塌了,世界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一一搅乱了的哲学世界:“既然宇宙中还有95%的我们不知道的物质,那灵魂、鬼都可以存在;既然量子能纠缠,那第六感、特异功能也可以存在;同时,谁能保证在这些未知的物质中,有一些物质或生灵,它能通过量子纠缠,完全彻底地影响我们的各个状态?于是,神也可以存在。”
然后还要界定一下形而上学和神学的区别。
神学是以神存在为前提的,形而上学没有神存在的前提条件,可以存在神,也可以不存在神。
形而上学研究的是人与生俱来的知识(在经验之前,即形而上),是对科学以外、无形体、不可证明的事物的研究。尽管Marx主义哲学观认为这是脱离实践的,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但思维能力穷尽到最后,也难免要陷入“形而上学”的世界。

神学,我和我的学生都不会去了解或者说无法了解,那就“阉割”掉吧。
哲学是所有学科的顶端学科,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最终都将汇聚到哲学层面。
《中国哲学简史》内容涵盖面之广,同时我们即将进入《论语·选读》的学习阶段,因此,引导部分学生对其进行适度阅读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
另外,有几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必须声明:对于哲学,我是门外汉;平时也懒于接触中国哲学,原因多样,其中之一是个人觉得中国古代没有真正的哲学一一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
基于此,对本书的理解,我只能从“语文”的角度浅尝辄止。幸好我国向来有“文史哲”不分家的优良传统。作者:何为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作文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5000字文案:

这是一部中国通史,因用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不得不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内容于学术思想,政治制度,社会风气,国际形势,兼有顾及,惟但求其通为一体,明其治乱盛衰之所由,闻其一贯相承之为统,以指陈吾国家民族生命之所寄。至其人物之详,事业之备,则待教者读者之自加参考,自为引申。本书主旨则在发明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镜。
如先生所言,“简要”贯穿全书。人物、事件仅举其纲,甚至一笔带过。若像我一般对诸多历史人物、细节未曾耳闻的,估计也会像我一样,阅读中会掺杂诸多疑惑,甚至放弃。
但是,若了解先生的意思之后,则大可释然。先生意在“明其治乱盛衰之所由,闻其一贯相承之为统,以指陈吾国家民族生命之所寄”,以实现“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镜”。此为先生“为万事开太平”之宏图大愿所致。
不同于对待人物、事件的简言,先生对待历史兴衰动乱处尤多着墨。目的无非是述说兴旺的原因、指陈动乱的缘由,借以警示后人——国家兴亡皆在人事,而非天命。既然在人事,则皆有可努力之处,人事的好坏又出于精神、或心态。无论是武人或农夫甚至是外族掌权,无不需要仰赖士人阶层,也就是读书人治国。除了统治阶层的独大专权之外,读书人的精神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国家的治乱兴衰。独夫掌权一旦确立难以更改,农民团体若非到了彻底绝望的地步,绝没有主动求变的动力和意愿。但是读书人团体作为肩负自身使命的力量,向上监督权力,向下治理民事,他们一旦丧失了精神层面的支撑,这个国家也就彻底失去了希望。
明白了先生的意图之后,则无需过多纠缠于细枝末节之处。只需“读者之自加参考,自为引申”。
6、附会
《国史大纲》有一个伴随本——《中国通史》。出自钱穆先生的学生,叶龙。封页上打着“钱穆《国史大纲》课堂版”的旗号。
我是出于对《国史大纲》的畏惧心理而购买了这本书,目的是将其当作阅读原文本的辅助工具,但是读过之后,发现辅助完全不成其为辅助,最终我得到了一个定论——附会之作,几十块钱打了水漂。
所谓课堂版,不过是极其简略粗糙的遗漏版。动乱兴衰关键之处被删减,仅列各朝代的简单变迁,流水账一样的文本,嚼之索然无味。其实细想可知,这本来就是钱穆先生嚼透了历史之后通过口头宣讲的文本,凭借学生听课过程中有的没的记下几笔,嚼了又嚼的东西,索然无味成了理所应当。
这也告诉了我一个简单的道理:读书读原作。即便是《国史大纲》也是经过钱穆先生对古人著作拣选后呈现出的一家之见。
可见,在读书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者:呦呦


结语: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作文的经历,对《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写《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有所帮助